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的放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的放矢范文第1篇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低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不善于启发学生;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忽视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特别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让提问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此“数”与彼“树”

例如,教学“认识8”一课时,为突出新意,教师一上课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样子。

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

生:像杨树、梨树、榕树……

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着急地)不是指“树”,而是指“数”。(生茫然)

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

……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有“学科的味道”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成人的学科意识,在生动的形象和教师语言提示面前,他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数学课学的是“数”,而不是“树”!为了象形而创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创设的情境本身无可厚非,但未经考究的不恰当提问,带来了歧义,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变得全无。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有“数学的味道”,否则,学生的反馈将是无范围的发散,教师很可能被学生漫无目的的“意识流”所牵引,从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果一开始将问题设计成“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数。看看老师的手形,像哪一个数”,这样的问题指向明确,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案例2:“还有吗?”

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创设“我们去旅游”的情境,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如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生3: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4:我不同意。

(学生们开始争论起来,时间长达5分钟,教师数次喊叫后才停)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适可而止

教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境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生1已经讲到关键处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变成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提问的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

案例3:抓住重点,连续突破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出示如下6道题,请学生计算,并看谁算得快。

12+15= 1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师:××同学算得最快,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生1:我只算了左边3道,结果是27、800、50。因为左右两边算式的两个加数只交换了位置,所以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其他同学呢?

生2:我是一道一道算的。

师:既然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相等,那我们就可以把左右两边的算式连起来。

(师板书:12+15=15+12,500+300=300+500,30+20=20+30)

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加数呢?

生3:可以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即a+b=b+a。

生4: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师:你说得对。一般情况下,用a和b两个字母表示这两个加数。

师:这就是加法的一条运算定律,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加法交换律。

……

分析:有的放矢,提问要“箭箭穿心”

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像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问题多且散,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和交流,效果反而不佳。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连续提问,层层深入,容量大、定位准,既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又达到了“精问”和促“深思”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

有的放矢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为幼儿能力和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预设而构建的一种立体化育人环境,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组织幼儿在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品味生活。而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效果的预设和生成,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达成教育目标。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凸显探究与目标的生成

“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艾里克森。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诱发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有些什么不同,看颜色、说样子,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动手,自己拼装出飞机,真正让幼儿在动手与实践中探索,实现手脑并用,益智启思。所以选材也得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力。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主题活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下,实现幼儿自主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适时投放。如《秋天来了》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氛,体验秋天里落叶及丰收的情景的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操作活动区域里,为幼儿提供大量各种落叶、水果、豆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区里的认识、触摸、绘画等活动,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二、达成计划与高效的同一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高效性和计划性的同一。在建构区,小班幼儿善于模仿、小肌肉群不够发达,为他们提供体积不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选材时,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社会区内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我爱我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计数、分类、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邮局、医院、银行、理发室等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做到计划与成效的同一,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以此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体现层次与动态的共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区域活动要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其发展的活动环境。笔者发现沉默寡言幼儿的自信,依赖懒惰幼儿的自主,性格内向幼儿的自立,在区域活动中操作、交往、合作的动机尤其明显。足以见得区域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一方面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如动手区内,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制作沙漏的空塑料瓶、装饰好的塑料瓶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来区分操作流程的难易程度,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探索区增加了“沉与浮”的实验,并为幼儿提供了铁块、回形针、纸、玻璃、橡皮泥、海绵、橡皮、木头等材料,幼儿在动手记录和探索中,发现“有沉有浮,有快有慢”现象,更激发了他们对沉与浮的兴趣。再如,在益智区,我们提供了两个粗细一样的杯子和两个粗细不一样的杯子。幼儿在反复玩倒水的游戏中发现:一样多的水在粗细不同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里的水看似不一样多,倒进相同的两个杯子里却是一样多,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了解了液体容积守恒的概念。创造来自于实践,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让区域活动充满灵动和生机。

四、注重安全与艺术的和谐

有的放矢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班主任 有的放矢 班级工作 管理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尤其是大班,对于班主任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人多嘴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点都不假。102人组成的大班,松散得就像一盘散沙,怎么管理能让这些孩子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首先我尽快了解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其次组建一个过硬的班干部班子,协助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摸索,我基本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他们的一些想法,针对班级这些学生的现状,努力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分析原因找对策

接管一个新班级,首先要了解现在的学生状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对策。鉴于刚开学发生的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生源质量下降导致的。生源总体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生的生源这些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社会原因,是很难改变的。如果班主任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中专学科教育方面,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学生这不好、那不好,就会导致对学生彻底失去信心,更没有爱心,甚至简单粗暴、恶语相向等。我认为班主任对这样的学生不能抱怨,也不能放弃,在思想上先要转变观念,分析其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很多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及其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而较为自私自我。还有不少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大多是父母离异一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我班100多人,就有大概五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现在的生源基本都是中考中的尾巴,班主任在班级里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健康的引导者。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之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分析了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定期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心。

2.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主要是性格的方面特殊学生,经常找他们谈心等。

3.建立困难学生档案:了解实际困难,不让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效果很明显。

二、学会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究竟应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建设好一个班级,的确是一个科学性及艺术性的问题,也关系到这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将来和前途,因为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气候,这个气候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一个班级的班风好,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会显得阳光、自信;班风不好,对每个学生都会起到一种负面效应。而且现在的学生思维方式、人生观和以前的学生已无法相比,思维方式很多是跳跃性的,不少想法班主任很难琢磨甚至难以理解,同时不少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给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和难度。因此,从事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反思,不断思考新问题,探讨班级工作的新方法,不能沿用老一套工作方式来进行现在的班级工作,也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学生,毕竟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与时俱进才是班主任工作的新课题。每个班主任都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学习,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严格的班规是纪律和学习的保障

在学校校规校纪的基础上,我班制定了更为严明的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而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班级就是一盘散沙。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责任心的缺乏,行为举止没有一定的规范,纪律涣散。通过班规的制定和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学生有了行为准则,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公平公正公开,谁都不会有怨言,都会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班级纪律好,学习环境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针对问题开好每次主题班会

在开学没多久,我班402宿舍就出现了问题,侯聪和别的同学都合不来非要调宿舍,一时间闹得不可开交。侯聪认为她很委屈,说别的学生都在欺负她,实在待不下去了,非要调宿舍。我经过详细了解和调查,发现不完全像侯聪说的那样。原来宿舍的一些女生晚上在宿舍闲谈,议论班级的别的学生,说喜欢谁不喜欢谁等,侯聪就把不好听的话告诉了其他学生,结果引起宿舍全体学生的众怒,大家都不愿答理她,就这样经常互相找别扭、闹意见。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我把她们都找来,没有针对哪一个学生去批评她。我认为她们做得都不对,然后耐心进行说服教育,最终她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交给我一份非常深刻的检讨,现在她们都相处得很好。

在班级里,因为某些因素造成部分学生不团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少数学生封闭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甚至造成不愿去上课,厌学,产生想退学的消极情绪,容易走极端的学生可能会采用暴力伤害同学造成严重的后果。虽然我们班没有这类很严重的事情发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信号和苗头。为了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校都能愉悦地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出现的不好的苗头班主任应该及时扼杀,防患于未然。通过了解,我认为以团结作为班会的主题,非常切合我班学生目前的心理实际,对解决其他问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这个宿舍出现的问题,我想有必要在班里敲响一个警钟,为此专门在班级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是:团结就是力量。主要内容如下:

以蚂蚁团结的故事为引导,蚂蚁尚且知道团结的力量,那么人又如何呢?人也许智能太高,智能太高会有失于单纯,很多原因都会影响团结。

1.分析造成不团结的因素

男生:因为大部分男生大大咧咧,性格不是太敏感,不太计较,所以矛盾很少,像我们班几乎没有。

女生:不团结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如下:

(1)言语伤人:说话不注意,口无遮拦,无意对别人造成伤害。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通过一个人的谈吐,就能看出其学识和修养。善良智慧或者宽厚博学的语言,能融化冰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心岸。

人少不了与人交往,交往中,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言语表达。语言表达是否恰当,往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为了自己每天都舒心,在学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善待别人。

(2)行为伤人:自私的行为是最伤人的。举班级一些事例说明。

(3)嫉妒心伤人:看到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心里不平,采取非正常手段对别人造成伤害。

(4)性情不和: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常常格格不入,内向型的人往往戒备心强,不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外向型的人正相反,这两类性格的人很难相互理解和沟通。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以了解为基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个性需要出发,挖掘其内在潜能,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找回迷失的自我。

(2)对于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创造氛围,使之融入集体,找回归属感,同时,也能接纳别人。

(3)联系家长,使之认识以往教育孩子的失误,从态度和行为上作出一系列的调整。

(4)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使之感受到尊重与温暖,以充分合作,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重塑自我”的愿望和调整行为的动机。

(5)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首先要善待别人,才能善待自己。

3.团结的魅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全班同学一起造就的,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想成为好的班集体只能是痴心妄想。

团结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团结,以绽放出更加询丽的光彩,团结中不免有合作,团结的核心就是凝聚力。

炫丽多彩的生活中,各行各业中的合作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应对合作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让团结合作充实我们的生活。合作在各行各业是必不可少的。

蚂蚁就是团结合作的典范,生活中,我们要像蚂蚁一样学会团结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让合作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合作,明天的中国更需要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班集体应该像一盘棋,而不是像一盘散沙。团结就会造就这一切。

五、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不仅我们学校的学生厌学,其他很多学校的学生也都如此,我在网上看到现在不管是哪一类型学校的学生似乎都流行厌学。学生的年龄都很小,人生的道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能拘泥于现状,要把目光放长远些,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每天活得充实、踏实,才不会把时间荒废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班级同学之间少了是非,多了学习的热情和干劲,多了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的意识,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学习氛围。

六、课余活动丰富多彩,让每个学生都开心、充实

有的放矢范文第4篇

迅达品牌定位在中端消费人群,相比其它的品牌,台式灶的比重更大一些。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家强制性要求燃气灶具必须具有熄火保护功能,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台式灶的出厂价明显增高,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嵌入式燃气灶。迅达为了顺应潮流,加快了产品升级、推陈出新的步伐,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销售额,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了老品假货对迅达品牌的冲击。2013年上半年,迅达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额增长约为15%左右。

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迅达将节能环保视为主流方向,这也是国家倡导的方针政策。同时,外观工业设计上,充分重视人性化。未来,高端产品应该走真正智能化的道路,且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炒作上。

目前,迅达的渠道思路仍然是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同时会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有的放矢,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使品牌的整体增长。迅达采用分公司经营模式,分公司负责管辖当地的终端以及经销。除了重视终端卖场的促销工作外,也加大了对经销商的扶持,如对经销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筛选和扶优工作。培训销售技巧、产品知识等方面,让各县的经销商与厂家同步做活动,并扶持县级经销商做大做强,销量带动效果较为明显。

从区域上来讲,迅达重点区域集中在华中,湖南、湖北、江西是相对传统的核心区域,这些区域相对比较成熟,更多的是做终端消费者的推广工作,因此上半年增长相对比较稳定;而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的云、贵、川增长较为明显,这些区域是以渠道开发为主,且终端并重;华东、华北、华南等弱势区域,渠道网络建设是重心。

有的放矢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绰号 隐喻 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扛鼎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知名度,准确自然地翻译这部文学著作对传播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中,作者曹雪芹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常常将人物形象和人名、绰号联系起来,使《红楼梦》中人名和绰号不仅具有称谓功能,而且映射人物的性格、命运,甚至揭示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这些人名和绰号负载着巨大的信息量,无形中已经成为寓意深刻的文学隐喻,它们的翻译准确与否关系到作品主旨的传达,可谓意义重大。

一、《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1]。《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也是如此。小说中具体的人名、绰号投射到抽象的人物性格命运、作品主题之上,两种概念之间形成映射,构成了隐喻的概念: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5]。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丫鬟的名“紫鹃”。“紫鹃”可以引申到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鸟“惯作悲啼”,被认为是替亡魂诉说冤情。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称为“悲鸟”、“怨鸟”,成为哀婉、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而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哀婉、悲愁的,作为丫鬟的紫鹃对林黛玉至忠、至诚,一生为其殚精竭虑。曹雪芹利用人们对杜鹃鸟认知来映射小说中紫鹃的性格命运,恰到好处。在对“紫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文学语境——《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涉及人物个性命运、作品主题等内容。特定的文学语境是人名、绰号隐喻赖以生成的基础,人名、绰号隐喻中的目的域就蕴含在《红楼梦》的文学语境之中。同时,文学作品本身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环境,《红楼梦》所处的大文化语境——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也是《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所处的文化语境。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人名、绰号在文化语境中具有的普遍内涵传达特定的文学意图,使人名、绰号升华为人名、绰号隐喻。

总而言之,在《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中,作者曹雪芹是以汉语文化语境为媒介,精心设计完成了人名、绰号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映射。在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和理解上,汉语文化语境和《红楼梦》本身创设的文学语境缺一不可。

二、两个英语译本隐喻翻译赏析

文学作品写作和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过程。只有当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题被读者准确的理解,两者的交际才算顺利完成。相对日语和韩语而言,英语的文化环境与中文的文化环境差异较大,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面对的困难也就更大。我们就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看看前辈翻译工作者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翻译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流传广泛的是包括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译本《红楼梦》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处理人物的名称:音译、音译加注释、意译。他们大量运用音译法翻译书中人名、绰号。音译法是杨译本对人名、绰号的翻译的主流方法,对于《红楼梦》这本著作来说,音译法远远无法承载人名、绰号中蕴含着的丰富信息。与杨译本相比较,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好处就在于大规模的采用了意译法。意译法主要被应用在书中群体人名的翻译中,主要包括奴仆群体,演艺群体,僧道神仙群体。比如奴仆群体中“花袭人”这个名字取自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意为花香袭人,取名者贾宝玉喜欢用香木花草为他的贴身丫鬟命名,赞扬她们的外貌或品性。同时“花袭人”这个名字的含义与人物的性格也很契合,“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霍译本将“袭人”译为“Aroma(芳香)”,既揭示了主人宝玉的情趣,又显示出了人物本身的性情,是相对较为成功的人名隐喻翻译。但是霍克斯译本对书中上层人物如贾宝玉、柳湘莲、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的人名主要采用音译法。这种译法上的区别固然可以让读者间接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尊卑,从而更好的理解整部小说。但是有得必有失,这些书中上层人物名字的隐喻义也丢失了,而这些人物恰恰是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着力塑造的,他们的名字变成了简单的代号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了。

三、《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翻译策略

通过两个译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相对音译法而言意译法更能将《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体现出来。但是《红楼梦》中人名、绰号隐喻丰富多变,在采用意译法时,我们也应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是用人名和绰号来映射书中的人物或书的主题,人名、绰号及其意义就是喻体,人物和主题就是目的域。隐喻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隐喻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同一个目的域,不同民族使用的喻体可能不同,而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目的域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原文中的喻体和目的域在其他语言的文化环境中的认知情况为《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选用不同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知的、熟悉的经验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即用隐喻传言达意,这是人类隐喻认知的共性[2]。这反映在隐喻上,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对于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或概念会产生近似的联想,比如提到“黄金、珍珠”,人们都能联想到它们背后的“珍贵、价值高”等特点。当这样的事物或概念作为喻体出现时,即使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不相同,不同民族的人还是能够理解隐喻的含义。因此,当《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中的喻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存在相似的隐喻含义时,能够引发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喻体。比如霍克斯译本中将探春的绰号“玫瑰花”直译为“The Rose”,同样也能体现绰号中的隐喻含义,即探春虽然是个富家小姐,外貌明艳娇贵,十分讨喜,但个性十分鲜明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接近的。

其次,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固然存在普遍性和相似性。同时,由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其隐喻方式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2]。其中一种情况是两种文化面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可能都存在隐喻,只是隐喻的喻体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认识同一世界不同角度。如针对心慌的情绪状态,英语中有“have a butterfly in stomach”,汉语中则有“怀里揣着个兔子”与之对应。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译者应尝试将原文中的喻体换成适合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进行喻体意象转换。我们可以从霍译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人名和绰号隐喻的成功意译中汲取一些经验,如图:

“紫鹃”被译为“Nightingale(夜莺)”而不是英语中与其对应的“cuckoo(杜鹃鸟)”,是因为“cuckoo”在英语文化中除了指杜鹃外,也有疯人、狂人、傻事、丑事的意思,可以说英语文化中的“cuckoo”背离了汉语文化中杜鹃忠贞、执著的象征意义。而“Nightingale”在英语中象征对高洁美好的执著追求,与中文里的“杜鹃”相似,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原著意思,但也相去不远。这些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都是译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人物形象,理解了这些人名、绰号的隐喻含义,同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努力寻找合适的喻体的成果。

最后,直译保留原文喻体形象和进行喻体形象转换这两种意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中并不总是适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毕竟和原语言的文化环境有着诸多差异,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并不总是具有与目的域对应的合适的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直接翻译隐喻义的方法。比如《红楼梦》中李纨的两个丫鬟素云和碧月,“素”是指白色,“碧”是指青色,喻意清白,而名字中的“云”和“月”也是高洁而清冷的,这两个丫鬟的名字隐喻了她们的主人李纨寡居的身份和其贞洁、清白的人生追求。这两个名字的隐喻的形成和理解都非常地依赖于中国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环境中找到两个合适的喻体来表达这隐喻中的目的域,所以霍克斯在翻译这两个人名时,选择了直接将能表达出隐喻义的词语作为人名的策略,译为“Candida(心洁,清白等[拉丁语])”“Casta(清廉,纯洁,贞洁,虔诚等[拉丁语])”这种翻译策略基本能够表达出隐喻义,但人名、绰号经过这样的翻译后已经缺乏隐喻的含蓄意味,文学上、艺术上的美感被大大削弱,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补救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这种方法,同样也不能忽视文学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在众多目的语词汇之中选择最具美感、最适合作为人名的词语。比如在霍克斯译本中,“霍启”译为“Calamity(灾祸)”,虽然将人名的隐喻含义“祸起”体现了出来,却没有美感,而且也不符合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因为霍启作为甄家家奴,主人是不会给他起寓意不吉的名字的。像“霍启”这样的隐喻都是立足于汉语文化语境,立足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翻译为其他语言具有一定难度,很难找到可以作为人名的相应喻体,若直接用隐喻含义翻译人名又容易和汉语文化语境产生冲突。这时我们可以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论在保留原著魅力还是在方便读者阅读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在意译法能够翻译《红楼梦》人名、绰号时,我们最好还是采用意译的手段。

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只有用目的语民族能够理解的方式体现原作的文学精髓和文化底蕴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要立足于隐喻本身的具体情况结合作品文学语境、原语言文化语境、目的语文化语境,选择最为合适的译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是《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成功翻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02).

[2]王黎.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3]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06).

[4]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05).

[5]肖家燕,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金娴.《红楼梦》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及其对文化的“传真”[J].文教资料,2010(01).

[7]李占芳,杨春红.《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