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言写什么

前言写什么

前言写什么范文第1篇

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那他们学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发言,作文就很简单。这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起一种暗示作用。

2.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发言热情。比如:你正在着急地找你的钢笔。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你发现同学正好有一支和你一模一样的钢笔,你会怎么做?你们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像这样的情景,学生会很乐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给予表扬,学生发言之后,就让他们马上写下来。

3.快速反馈。写完之后,老师要马上反馈,把一些写得好的片断让学生在全班念一念,学生得到表扬或看到别人得到表扬,自然也想写好。

4.循序渐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初次片断,就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情景,老师不再指导,让他们自己练习。

二、进行语言描写训练的指导

1.提示语位置的指导

提示语有4种不同的位置:在前、在中、在后、没有提示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知识,我做了如下指导:在黑板上出示4个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来加标点。这4个句子当然可以随便写,我是这样写的:

(1)老师说:“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2)“因为今天下午放假,”老师说,“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3)“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老师说。

(4)“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把标点加完了。这时再告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人物提示语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可以使文章显得不那么死板。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完成前文中的片断,要求很简单,就是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

2.提示语要丰富,要符合情境

先出示一段话: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说:“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说:“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对我说:“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学生读完之后,我让他们看看这段话有什么问题?经过讨论,终于发现提示语太单一。于是他们做了修改: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喊道:“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问:“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咬着我的耳朵:“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趁热打铁,我让他们说出更多的提示语,如:唱、道、吼、解释、质问……并告诉他们提示语丰富了,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什么地方用什么提示语要看实际情况。讲完之后,把上一个片断给他们,在以前的基础上修改。要求采用不同的提示语,并注意位置要恰当。做完之后,马上反馈,并再出一个片断,让他们巩固练习。片断可以任意设计,前提是要让他们能有很多的语言描写。我的片断是:你正在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妈妈却告诉你要吃饭了……

3.人物的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形

这一训练是对语言描写的提高,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单项训练,更要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先出示两段话: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对身边的人说:“请把军需处长帮我叫来!我要问问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学生分析对比这两段话,通过讨论,认为后面的话不符合当时的情境,也不符合将军当时的心情,更不符合将军的身份。由此,引导学生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有个性。引导完之后,让学生从教材里再找出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巩固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重写一二个片断,争取把语言改得有个性,从而实现语言描写训练的目标。

前言写什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思教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所谓的“三思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要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一起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共同达成“三维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三思教学法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在探究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过程中,就教师而言,搞清楚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就学生而言,弄明白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师生共同实现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正好对应了“学(教)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好对应了“为什么学(教)”,“方法过程”正好对应了“怎么学(教)”。下面笔者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来谈谈“三思教学法”的实施。

“三思教学法”的实施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导学课”,而高级阶段则是“展示课”。

一、导学课

导学课是实施“三思教学法”的初级课型;是“师导生学”型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学”在后;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通过研究学情,钻研教材搞清楚了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确立了“三维目标”,编写好了“导学案”,明白了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逐步完成“导学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生最终明白“学了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一般来说,六年级学生的字词掌握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所以,还须重视字词教学,积累课本中的生词;六年级学生文学知识积累少,所以,应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六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少一定的写作技法,所以,要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突出的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求知欲旺,表现欲强,但基础能力存在差异,有互补性。所以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宜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其次,钻石教材,搞清楚课本中“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然后在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目标”:(一)知识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小思。(3)理解掌握对比、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和首尾照应的手法。(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的写作能力。(二)方法过程:(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2)教法:引导法、点拨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在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基础上,编写好导学案。课堂上,依据导学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一步通读感知,弄清“写了什么”,读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在通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顺便勾画住生字词。在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的前提下进行第二步细读深思,搞清“为什么写”。第三步研读细究,发掘“怎么写”,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精湛的写作手法“小试牛刀”,以培养其写作能力。在导学过程中,遇到难点,如果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不了,就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老师就进行必要的点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鱼渔并授”,既教知识又教学习。

导学课的实质就是借助理解教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一媒介,教师先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以此为钥匙,开启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智慧大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意味着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是否与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成功对接。

二、展示课

著名的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先生说:“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体,双方在各自承担的不同活动中又互为主客体,教育活动的另一要素――教育内容则是纯客体。”经过一段时间导学课的训练,学生一旦训练有素,就不再借助“导学案”这辆“学步车”了,也不再依赖老师了,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做事。面对教材,学生就会自己去钻研,去搞清楚“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会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讨论。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就实现了互换,学生成了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客体。

展示课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转换,是“导学课”的反转。课前,由教师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编写好导学案变为学生自主钻研教材搞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明白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完成学习报告。课堂上,由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变为学生一步一步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报告并加以讨论,变做题为做事,变讲坛为论坛。课后,由教师批阅作业反思得失改进教学变为学生反思得失并加以总结改进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体,而是转变为客体;学生的角色不再是客体,而是转变为主体。

总之,三思教学法实施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乃至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前言写什么范文第3篇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连云港市一个中小学“青蓝工程”展示活动,一上午听了三节课,授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1.《故乡》:品读人物,探究文章的主旨。

2.《我的叔叔于勒》: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感悟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3.《伟人细胞》:体会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下午评课时,大家关注的几乎都是教学方法问题,即“怎么教”,很少有人评议教学内容是否有问题。其实,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那么教学方法不管琢磨得多么精湛,其价值也相当有限,有时甚至是缘木求鱼。我们主张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备课观课评课。

这次评课让我感觉语文的教学内容至今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就是常见的“教课文”,老师带着学生在课文内容里走了一遭,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这远远不等于“教语文”。

语文“教什么”?要教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怎么读”(指阅读法)等等,这些观点语文老师已渐渐认同,只是囿于理解课文内容难以“转身”。

例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故事情节。在这三个情节中,作者又重点刻画了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及二十年前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巨大变化,以达到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导致农村衰败落后这一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品读人物。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法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以此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至于为什么要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故乡前后的变化,那就是由文章的主题所决定的了,即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并由此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方法,还能模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这样可谓理解阅读、写作,一举两得了。

又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不能仅仅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菲利普一家人如何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理解了故事情节就完事了么?因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朗读、圈画,找出菲利普夫妇及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品读人物的性格,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的品读,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观念,通过对若瑟夫的动作、心理的描写的品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金钱关系,更重要的是亲情,进而让学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当今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不失去方向,如何珍惜亲情、友情,正确处理它们与金钱的关系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仅教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教了语文。

二、知道怎么教“这个内容”

明确了这节课我们要教“什么内容”,然后才能谈得上“怎么教这个内容”。

有的老师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目标是: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3.探究文章的主旨。但是分析人物的时候顺序是这样的:朗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于勒的语句,分析于勒的人物形象。2.圈画出文中描写小若瑟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说说小若瑟夫的人物形象。3.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前言写什么范文第4篇

    刘秀玲

    (一) 猝不及防的留言事件

    临毕业时,陈允怡递给我一本同学留言录,请我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及留言。

    我无意中发现一些留言很不文雅。我征得允怡的许可,翻看了其它的留言。哎,乱七八糟:"请小心爱滋病。""你去吃屎喝尿吧!""快点去死!把家产留给小强家族!"留言之中也有较健康的一面:"身体健康,友谊永固!""祝美丽富有!""青春常驻,天天快乐!""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我决定就"如何正确运用同学录"这一问题进行引导。晨会课上,我把留言录的留言读出来。学生中不时传来说笑声。从笑声中我感受到他们快乐的一面。同时,自己的心也慢慢往下沉:学生竟把不文明的语言作为一种取乐的渠道!从天真烂漫的脸孔背后,我似乎看到了他们精神世界灰暗的一面。

    我知道,尊重与信任比批评和指责的力量更强大。大道理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才能彻底地改变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于是,我诚恳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站在你们面前的是朋友,不是老师,你们愿意与朋友说真心话吗?""愿意。""好,请你用一张纸,写出心里话。对于同学的留言,你有什么看法?为了使大家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说亮话,使用无记名的方式。请相信老师,老师绝对不会批评大家!"

    十分钟左右,一张张纸条飞到我的手上,我摘录个别纸条如下:

    "我心里觉得不太舒服,我觉得升初中前,在《同学录》上写下留言作为纪念,到长大后,看看留言,回忆小学时与同学度过的快乐日子,感觉会很好的。但如果在《同学录》里写上不文明的留言,会严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会令这本《同学录》失去应有的意义,我觉得没意思……"这位同学的想法较为理智,他从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角度分析问题。他的观点,代表了班上大部分学生的见解。这样的思想是沿着文明、守礼、尊重、友好共处的方向发展的。

    "我觉得没什么不对。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开玩笑,是善意,大家才会笑出来。可能老师您觉得这样很不文雅,但现在不同往日。大家接触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可能有些同学利用留言发泄心中的不愉快,但无论怎样,都请你们这些大人了解一下我们的内心世界,体谅我们,因为许多人都是这样的。"这个同学还挺有个性的。他们接触的东西多,难道我们接触的比他们少吗?那什么才叫美?什么才叫丑?怎么去鉴赏识别?难道看到的,听到的要一古脑全单接收吗?总得有个是非标准吧。难道我们真的不了解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师长,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去伪存真,分辨是非呢?我心中不免产生焦虑。

    "我觉得无所谓。虽然有些同学的语言太过分,太缺德……我感到他们分不清是非黑白,不知道自己的说话是否对别人造成伤害。我觉得有些同学受外界或某些同学的影响才写出这样的留言。例如,我们有时会在漫画书和电视片中看到男女亲热的镜头,看到低级趣味及暴力的镜头,也觉得好笑。我们把它们当作娱乐自己、减轻压力的良剂。在我们心中,那些不文明的留言对比传媒的某些不良内容,只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觉得十分好笑,觉得没所谓。"这样的看法道出了社会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的确,社会上的不良传媒给少年儿童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它潜移默化地侵蚀少年儿童的头脑,对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格起着负面的作用。但同学们怎么能把这些东西作为写留言的思想依据呢?

    从他们的心里话看出,大部分人反对这种过激、过分的留言,倾向于写一些健康的、激励别人发奋、祝愿美好人生的话语。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是当作笑料逗逗自己开心罢了,扯不到道德的问题上。

    我想:如何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做出得体的行为呢?我应该召开一个班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在辩论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吧。

    (二)课堂上的较量

    班会课在会议室如期举行。"同学们,这一堂课,让我们就毕业留言的问题,进行辩论吧!""好,我们赞成!"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举手赞同了。

    接下来,是分成两拔人,一方是正方(即反对写不文明、有违道德规范的留言的学生),另一方是反方(即认为写不文明、粗秽留言也没所谓甚至赞同此行为的学生)。

    辩论会开始了,教室内充满"火药味",同学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辩论的场面十分激烈。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毫不顾忌地道出了藏在心底的想法。

    正方:"我反对写这些粗俗的留言,有的人想寻乐,就要伤害人的自尊。看到同学受到伤害,还有什么快乐感?"

    反方:"我反对!下课时,偶然也会听到个别同学讲同样的话,旁边的同学都会笑,为什么说不好!如果不好,同学就不会笑。你们现在看了那些留言,会感到痛苦吗?我就不会。"

    正方:"我不同意这些同学的意见,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应赠写健康留言,给人以勉励,给人以警醒"。

    反方:"反正是最后一个学期,对同学讲的话不用那么认真吧。常开玩笑,让人对小学有快乐的回忆。六年级的同学应明白事理,会分清什么是开玩笑,什么是认真。"

    正方:"开玩笑非要讲不文明的话吗?有些语言还牵涉到同学的家人,这叫开玩笑吗?难道不说粗言秽语,漫骂别人的话就没有快乐,没有美好的回忆吗?""不一定通过写伤害他人,伤人自尊的粗言寻找快乐,可另寻其它方法,如心理承受压力差的人就会受不了。有的看了后会闷闷不乐,认为同学讨厌自己,对自己不友好,可能会心理不平衡。"

    反方:"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当,长大后看到这些粗言可能会觉得同学很幼稚、顽劣。""其实,这是放松自己的一种玩笑方式……"

    正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压力不同,好像十只手指都有长短。有些同学虽然受委屈,但会调控自己。有的人外表很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如果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后果不堪设想。何况自己捉摸不到他人的心理,不知道对方如何看待那些留言,还是不要写的好。"

    正方:"给同学发留言,是对同学表示友好,我认为针对各人的性格特点、爱好或弱点写留言,给对方以提示或鼓励或祝愿,这样的留言才有意思。"

    眼看就快下课了,但同学们的争论还在热烈地进行。只见一向沉默寡言的黎梓衡走到台前,抓住麦克风大声说:"我反对同学写的不文明、伤害他人、不负责的留言,你们知道吗?被人伤害是很痛苦的!"

    他稍停了片刻继续说:"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两个女同学,常常在下课时追着我,叫我外号'大荔枝'。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爱跟别人说话。我不理睬她们,她们更叫得欢。我真是好欺负的吗?"说到此,梓衡竟抽噎起来。课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个别女同学受到梓衡的感染,流出同情的泪水。

    梓衡擦擦眼泪,诚恳地对同学说:"我反对你们写那些无聊的、伤人自尊的留言。你们认为是开玩笑,但是否每个人都认为是开玩笑呢?别人感到痛苦,你们能感受到吗?你们叫我绰号,我不开心,你们知道吗?"

    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辩论和感受,一边快速地做着笔记。同学的争论,正在每个人的思想上掀起了波澜,黎梓衡同学勇敢站出来让我意识到火候到了。我亲切而又郑重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事非面前,你们应该懂得分清黑白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真诚坦白的基础上,无论是开玩笑也好,认真也好,都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接受程度。开玩笑,也要健康、也要文明。粗俗的、低级的、庸俗的东西,是健康人类所不齿接受的东西。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媒体宣传的不一定是健康的,我们要学会分辨美丑,去伪存真,学会正确接受,不应随波逐流。我们应该活得有个性、活得有价值。你们应为我说得对吗?"霎时间,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三)坦诚的剖白,耐心的引导

    班会课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班级内的气氛在迅速好转,但我仍感到有必要找那些留言事件的主角谈谈。谈话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下面是我和学生的部分谈话:

    老师:当初为什么写"你吃屎喝尿吧"等之类的留言?

    学生甲:我原本想写"学业进步"之类的话语,但看到有一个同学写了一些粗俗的留言,好像开玩笑。而且我翻了前面的几页纸,看到个别人这样写,我也跟着写。

    学生乙:我只想与同学开玩笑,所以写类似的语言逗同学开心。

    老师:是否想到这样写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学生丙:没有想那么多,一心只想着与同学逗一逗,取笑别人。

    学生甲:想深一层,我觉得自己戏弄别人很过分。

    学生丁:我觉得无所谓,因为没有想到伤害别人,没想到会令同学伤心。不过假如这个同学的父母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责怪起来,不知道会怎样。

    学生乙:后果没有那么严重吧,我们只是玩玩而已。

    老师:那天听到老师的一番话后,有什么看法?

    学生丙:老师说得对。以后做什么,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想想后果。不然,会导致很多恶果。

    学生丁:觉得很惭愧,自己太过分了。假如同学在我的留言本上写下这些话,可能我受不了。

    学生乙:没有想到别人的感受,只想着很好玩,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惭愧。

    学生甲:想不到自己的取乐会令同学不开心,伤害了对方。今后我决不会写类似的留言。应像老师说的,写一些健康的、文明的、使人发奋向上、催人不断上进的话或写一些祝福别人的话语,给人留下好印象。

    老师:不单单是给人一个好印象,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要伤害他人。你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一颗小石子,激起一点点涟漪。你们以后不要写乱七八糟的东西。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成为包袱。大考快到了,你们应该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合理地安排时间,认真复习,考取好成绩,老师就高兴。至于写留言嘛,毕业前,我们开一个联欢会,到时候,你们就尽情地写吧。

    学生丙:谢谢老师!我们不会令你失望的。

    不用批评,只需引导,在平和、宽松的气氛中,在看似随意的闲聊中诱发学生思索、分析,从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这的确需要花点心思,多一点艺术。

    (四)留下的思考

前言写什么范文第5篇

一、意象切入,推想情感

1、写景抒情诗

从高考的角度看,选作鉴赏材料的古诗词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其中的写景诗也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鉴赏这类诗,首先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领略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为此,从意象入手,再结合注释、标题等其它信息,本着局部服于整体的原则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出情感、意境。运用意象切入可问:诗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是什么情感?如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全国甲卷12题②小题)

意象切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花、山、鸟),有什么特点(野草丛生、涧水流淌、树下无人、春花凋零、春山空寂、鸟儿空啼),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有),是什么情感(伤春,凄凉)。

从这首写景诗中不难看出,作者选了草、水、树、山、花、鸟这样一组意象,可谓一句一景,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意象特点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分析到这里,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生活中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如题材为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皆可视为“即事”诗。这类诗词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非常大。鉴赏这类诗,首先要品出何为“事”,何为“怀”;其次,要看“事”与“怀”结合的是否紧密,自然慰帖;再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这类诗词运用意象切入可问:写了何事、人?有何特点(特点有何含义)?有何感怀?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乙卷12题①题)

意象切入:何事(逢冬至),特点(灯前孤坐,形单影只),有何感怀(想象家中的情景)。

这首即事感怀诗,作者选取驿站恰逢冬至这一小事,在孤灯前生发思乡之情。通过这样的意象切入,我们根据题干要求就能分析出,这句诗写得是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3、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鉴赏这类诗词应注意:首先分析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还要品味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其次,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这类诗词意象切入可问:什么物?有什么特点?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是什么情感?如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什么情感?(2004年全国卷丙卷16题)

意象切入:写了什么物(杜鹃),有什么特点(叫声好像“不如归去”),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有),是什么情感(思乡)。

这首咏物诗描写的重点意象是杜鹃鸟,我们从这个意象入手,分析出它的啼叫声“不如归去”,就能体味出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再结合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根据问题模式,体会考查点进行鉴赏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规定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述考点在命题如何体现,我们要借助问题模式来体会其考查点。以防答题漏掉要点,其模式大体分为四种。

1、怎样写

如果题干中问一个问题是怎样写的,或如何表现的,那么其考点是写作思路及技巧。

如:①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年全国卷乙卷12题②题)

②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平静的?(2005年全国卷丙卷12题②题)

③这两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16题①题)

④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2004年重庆卷16题①题)

2、为什么

如果题干中问某一个字、词、句或一问题为什么这样写,那么其考点是写作目的、意图、主旨等。

如:①“琵琶起舞换新声”写“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年重庆卷15题)

②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004年全国卷丙卷16题)

③“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人认为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004年辽宁卷16题)

3、是什么

如果题干中问一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含义,或这首词抒发什么感情,或从某一角度来赏析等,那么其考点是句意、情感、技巧等。

如: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卷乙卷12题)

②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005年浙江卷16题)

③古诗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一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

④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4年全国卷丁卷16题)

4、好不好

如果题干问诗歌中某处写得怎么样?有何作用?好不好?那么其考查点是表现技巧、表达效果等。

如:①“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法上有何不同?这样有什么好处?(2005年重庆卷15题)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全国卷乙卷16题)

③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16题)

三、构建有效模式,规范鉴赏作答

在答题时,应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达严谨。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表达时“因题而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1、单纯型问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这类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如2005年浙江卷16题①题)或问题单一型(如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①题)。

2、综合型问题。题干中一般带有赏析、简析等字眼,这就要做全面分析。

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词写了什么(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何写的(根据考查点,结合诗句来分析证明白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可以从目的、意图、效果、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相关期刊更多

中文学术前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中文系

前沿科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理论前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