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反思不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而是指向数学思维活动,着眼于增强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无法独立的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思,及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此种反思主要是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散漫、马虎、应付学习等不良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结合一节课进行课后反思、还可以结合一次作业、一次考试进行反思。例如在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学生对待复习时的考试比较懈怠。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总结方式,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检查试卷,能改正的自己先改正,然后算一算自己还能提高多少分,哪些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而失分,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还能提高的成绩大约在6――8分,有的高达十几分。在静静的思考中,学生深深体会到“认真”“用心”才能提高成绩,反思,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让他的学习从情感态度方面主动、积极起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反思错题,提高审题能力。

众多的小学生往往都是为完成任务而做题,“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他们对题意的理解往往是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就难以提高。因此,“错题”往往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反思,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中,有这么一道题: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的4/5,这个电视机厂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很多学生错误的解答:48÷4/5。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反思错在哪、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才能克服?经过反思,学生知道问题是求全年的产量,因此还要在加上上半年的48万台。通过反思错题,学生认识到用心反复的读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反思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

有时候,学生对某种题目的某种解法不容易理解,这时通过引导他们反思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解法更为简捷而且自己更容易理解,从而可进一步拓宽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根据给出的信息,求出五年级一共植树多少课?

小红:五年三个班都参加植树活动。

小丽:五年二班种了100棵树。

小明:五年一班种了植树总数的30%。

小华:五年三班比五年二班多植树150棵。

小红:五年一班和五年二班植树棵树刚好是总数的一半。

在学生的答案交流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100+150=250棵

250×2=500棵

2、100÷(1/2-30%)

3、1-30%=70%

(100+150)÷70%=500棵

4、100+150=250棵

1-50%=50% 250÷50%=500棵

5、解:设五年级一共植树x棵。

x-30%x-(100+150)=100

6、解:设五年级一共植树x棵。

30%x+100=50%x

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六种解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每种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是怎样想到的,你从中能积累什么解题经验?如第一种方法:学生利用“五年一班和五年二班植树棵树刚好是总数的一半”这一信息,逆向思考可以得到:五年三班植树棵树是总数的另一半,五年三班植树100+150=250棵,那么五年三班植树棵树的2倍就是五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呢?学生经过反思得到“五年一班和五年二班植树棵树刚好是总数的一半”这一信息,逆向思考可以得到:五年三班是总数的另一半”这时学生深刻理解到逆向思考的重要作用。

另外,信息中的一半可以理解为1/2,也可以理解为50%,既可以利用分数知识解决,也可以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如方法:2、3、4。当然还可以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在反思解法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的养成不能随意的进行,杜威认为“经验之所以离不开活动,根本原因在于活动能够产生良好的思维。”因此,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品质;精练巧练;策略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练习被称之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以练习课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阵地是十分必要的。

从众多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精练巧练”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题多变,洞察本质,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刻和难度”。在数学解题学习中,往往由于思维缺乏深刻性,造成解题或证题的片面性与漏洞。此时,需要变式练习和变式教学来补充,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习题的教育功能。

一题多变的练习,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正如伽利略所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将更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数学知识结构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学材料间的逻辑结构,形成恰当的推理和作出正确的推断与猜想。

数学课堂的变式练习多从条件的变化和问题的变化入手,例如:

(一)条件的变化。

例:五年级有学生160人,_______。六年级有学生多少?

补充条件:

1.六年级学生人数是五年级的 2.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多

4.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少 5.比六年级多 6.比六年级少

(二)问题的变化。

红星小学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2700度,是九月份, 。

问题:

1.九月份用电多少度?

2.九月份的用电量是十月份的几分之几?

3.九月份用电比十月份多几分之几?

4.十月份用电比九月份少几分之几?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便于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这样通过一个练习题组解决了这一类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问题提供思维的明确指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避免了学生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二、一题多解,对比联想,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注意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中,从不同层次、形态结合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避免局限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比联想。例如:

(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空多填、一式多变等形式的训练,培养了思维发散的机智。

例如: 1=( )

解:1=1+0; 1=0.6+0.4; 1=100-99

1=A÷A; 1====……; 1=×;……

又如:甲与乙的比是4:5,这句话换个说法是( )

答案:①甲是乙的; ②乙是甲的; ③甲比乙少;

④乙比甲多; ⑤甲相当于乙的80%

⑥乙是甲的1.25倍……

(2)一题多解的变式,能引导学生对同一来源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快速联想及思维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有利于学生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巩固、深化学生学过的知识,从而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从甲地到乙地,A车8小时可以走完全程,而B车却只需6小时,已知A车与B车的时速相差24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一:用归一法解。先求出A车时速,再求甲乙两地距离。

24×6÷(8-6)×8

解法二:用倍比法解。先求出A车行走2小时的距离,再求甲乙两地距离。

24×6×〔8÷(8-6)〕

解法三:用分数法解。设甲乙两地距离为单位“1”。

24÷(-)

解法四:根据求最小公倍数方法解。

有6和8的最小公倍数=2×3×4=24,24×24=576(千米)

通过六种解法的对比,学生不仅是在于接受知识,而是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夯实基础、善走捷径,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通常是指智力活动的速度。思维敏捷就意味着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学习知识与技能时易得要领,而且能面对纷杂的局面做到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表现为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理解题意能力强,进入题设情境或意境快,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解题失误少,正确率高。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奠定基础。而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两个根本标准。故通过练习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也应该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基于此考虑,我在计算的练习课中注意作这样的安排:

1.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混淆弄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对比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敏,越来越准确。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把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整理出来:

学生首先自己观察以上几题错在哪?如何改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逐题交流错因、应该如何纠正,最后再全班进行汇报。虽然这部分内容并不算太难,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说的机会更多,印象也就更深刻,以后也能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的计算速度快了,准确率高了,那么解题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练习中提炼出典型例题,精心设计练习和讲评环节,让学生了解每一类型题目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解决每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实现掌握一道题,弄通一类题的目的。

如在“比的应用”的新课学习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应用”这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一是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乘这个几分之几;二是先把总量除以总份数(前项加后项)得出每份是多少,再用这个每份数乘各部分的份数就得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了。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的应用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于是在新课后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组这样的练习:

a.学校把植树58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六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b.学校把植树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六年级有155人,而且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40棵,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c.学校把植树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六年级,已知五年级有135人,植树270棵,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在做完这组练习后,让学生观察这3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小结:在我们的比的应用的应用题中一般又分这么三类,不管是知道了总量、相差量还是部分量,我们计算的第一步都是求出“每份数”,但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计算时应分别选取总量、相差量和部分量去除以对应的份数,从而得到每份数。其计算方法具体如下:

a.总量÷份数和=每份数

b.相差量÷份数差=每份数

c.部分量÷对应份数=每份数,

第二步都是:每份数×各部分份数=各部分具体量。

这样的练习对于优等生来讲犹如“如虎添翼”,而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讲等于帮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方向,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以后在遇到这类型的题就会迅速地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自主进行分析、解答了。

四、自觉检验,反馈调节,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培养与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密切关系。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和技能入手,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如进行三角形面积练习时,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在审题时就应该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是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又如, 在“概率和可能性”的练习中,为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可以设计下题:口袋里有4个黄球和2个白球,要想使摸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同,可以( )。

A.拿出2个黄球 B.加入2个白球

C.加入1个白球,拿出1个黄球 D.加入1个白球。

再如:能与0.8:0.5组成比例的可以是( )

A.5:8 B.: C.0.48:0.3 D.80:5

多种可能的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的题目相比,题目虽然不大,由于问题提法的改变,涉及内容广度增加,学生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需严禁、细致地思考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理性思考,从而推动了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发展。

五、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独立思考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地提出新见解和采用新方法的思维品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揭示教材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例如,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求5~64这六十个自然数的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算出:(5+64)×60÷2=2070;问其算理,大多学生都说:“有一个算这类题的公式,我套进去算出来的。”看来,他们能解决问题靠的是死背公式。但其中一个学生解题的思路十分“奇特”,他说:“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看作是很多小方木按照5~64的顺序垒起来的一个梯形,所以我们能按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如果这一题出现在别处时,可能这位同学未必有这样的“创见”,而这题恰恰出现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后,为学生的思维想象指明了方向。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在练习环节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以精练巧练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通过练习,我们既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又要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解题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理清教材脉络,明确教学内容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新课改的数学教材将数学知识分成了几大领域,在不同年段的教材中循环出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是在四年级的《倍数和因数》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学习,而其自身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六年级数学中分数乘除法等单元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分析、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理清知识脉络,才能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1.横看成岭

例如: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就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转化从而推导出其面积公式。同时它也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伏笔。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如果不知道教材安排的妙处,只怕很难知道重难点。

2.侧成峰

例如:方向的认识。一年级只要求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年级要求认识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六年级学习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增加了南偏西30度方向类似内容。

二、仔细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新课改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以及课堂教学的生成,但并没有排斥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研究,对照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钻研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教材的编排方式、教材中的提示语,都需要进行研究,以期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基础,灵活处理教材

1.一眼三研,且思且行

新教师往往学科适应面狭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较弱,生搬硬套教学资料,较少体现自己的教学思量,缺少创意,教学中不能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缺乏临场决断能力。随着教龄的增加,应该意识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

一方面,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需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灵活处理教材。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在1-10这十个自然数当中每次框出两个和三个连续自然数之后,就安排了学生探索规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得到结果,此时找规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在1-97这97个连续的自然数当中,每次框出连续三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这样一个衔接题,学生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热情。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学习,跳出小学教材来研读教材。笔者的博客记录了在一次全区数学教师培训时,张齐华老师所说的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向教研员请教关于圆锥的体积如何教学。教研员问他对于圆锥的体积了解多少,这位老师便说了体积公式、实验推导等等。教研员说:“你只比你的学生多了一课时!”诚然,小学数学教师未必要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证明方法,但是站得高方能看得远,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为自己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吸取更新更广的知识。另外,随着知识载体的扩大,学生不只单纯从课堂中获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比从教科书获取的更多的知识,学生期待的是教师对自己一知半解或疑惑不解之处给予指导、解惑,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面,能胜任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职责。

2.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五年级《方程》一单元,教材为了与以后的初中知识衔接,采取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很多解不了的方程,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讲了按照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害怕与其他教师不同,故只是默默地,不能明目张胆传授这种方法。结果在以次研讨中竟发现与她们不谋而合。窃喜,正可谓且行且思。

五年级《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是公倍数,后是公因数。但是这样,就不好讲互质情况下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因为互质概念是公因数只有1.所以我又私自处理了教材,先传授公因数,后传授公倍数。公倍数的求法教材中只讲了列举,但是很多大数需要列举很多才能找出,所以我在思考要不要讲授短除法,要知道它是数学中瑰宝,这样的宝贝为什么舍弃,没有取其精华呢。我美丽,因为我在思考,我在行动着,第二课时补讲了短除法。再喜,正可谓且思且行。

四、虚心进行学习,形成教学风格

青年教师除了要积极、大胆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外,还要在德才兼备的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多上研究课、汇报课,从而促进自己去深钻细研教材,收集资料,博览有关专业书籍,研究教法和学法。一个好教师风格的形成要经过模仿(听很多老师的课,吸收长处,为我所用),独立探索(丢掉拐杖,摆脱对别人的模仿,朝自己独立行为方式上去探索),最终走向成熟.

五、认真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反思是教师对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出的决策、行为以及产生结果的分析、比较思考、批判。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扮演演员和评论家的双重角色,通过对自己各个教学过程的分析,或与教师们相互观摩、交流讨论,可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从而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审视旧思想,寻找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地反思过去,对经验和教训加以概括和提炼,是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及时发现问题,捕捉闪光点,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办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让教师成才,让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以我校教务处和小学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本着“务实、求新、进取”的原则,走“校本强校,科研兴校”之路。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教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消失。巧妙地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同学们植树,五年级植树162棵,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植的树多还是四年级植的树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也就是“162棵比四年级植的多31棵”。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植的树多,四年级植的树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合数、质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