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机实训总结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电机实训总结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基础;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4月20日修订通过,自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律文件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提升了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可度。该法案同时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这是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修订,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保证和推动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教生和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士气。由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起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专业知识深化和实践技能提升的优质平台,同时也是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集中展现的舞台。通过大赛引领教育行业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体现和评价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促进人才培养,实现质量的提升[1-5]。

1赛项简介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机械设备的装调及精度检验,数控系统故障排除,电气线路的施工,典型工件的编程与加工测量,机器人仿真软件调试等专业技能。比赛涉及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基本涵盖2022年新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介绍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

2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群,其培养目标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修理人员等职业群,培养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和技术支持、机电一体化设备技改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专业课程包括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Mitsubishi)、运动控制技术(XINJE)、组态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系统设计与调试技能训练等。培养方案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但技能大赛内容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增加了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上下料等内容,MES系统的综合运用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势必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进行修订[6-7]。

3技能大赛数控维修赛项的变革和启示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对接智能制造职业方向,强调的是通过数控机床调试、故障维修和功能开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升级。通过该赛项引领和促进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培育教学的成果。

3.1促进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更新

技能大赛的每一个赛项都与该行业领域紧密对接。因此,其比赛内容和发展方向,既能反映该领域最新发展理念,又能体现该行业技术标准、技能需求和实践要求。通过参加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教师可将数控机床功能开发模块融入“运动控制”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数控机床功能开发主要是通过FANUC0iMF数控系统提供的模拟主轴控制完成特定功能的开发。该赛项采用FANUC0iMF数控系统、编程软件、欧姆龙变频器等软硬件设备。比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比如梯形图编程、变频器正确使用、电工接线等专业技能,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该环节要求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安装和功能开发后根据要求自行验证,在此之前机床首先需要通过把参数#3716的#1改为0,实现串行主轴到模拟主轴的切换,然后对#3730模拟主轴电压增益、#3741主轴的额定转速、#3799的#1进行相应的设置。参数调整完成后,系统断电进行主、副柜电源和通信系统的连接,通过变频器参数调整使得与模拟主轴电机的转速相匹配。模拟主轴程序时要注意编写的程序与原有的程序是否有冲突,变频器控制端子排连接点位与PMC信号是否吻合。主体程序是由正反转程序和转速控制程序配合形成,转速程序通过机床面板输入信号,计数器或者加减法计数器计数后转化为转速控制CNC,显示并发出对应电压给到变频器,实现可调转速控制。该内容涉及变频器、梯形图编程、变频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接线控制等专业知识点。这些知识内容的融入,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将实践中实用性的知识带入课堂,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3.2推行“线上+线下”探索导向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高职院校在现实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迫使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课堂和课下学习活动的统一。课前,老师可以将软件工具、微课视频、PPT、课前作业等教学资源在网上,学生在课下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摆脱传统学习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先行学习获得对知识点的初步认识,了解学习目标。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简单概念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简短梳理总结完成,更多的时间用于核心知识点的分析、讨论、联系和总结。“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引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中“机器人上下料编程”模块。该部分任务要求利用FANUCLADDER-III软件在原有的梯形图基础上编写和修改PMC梯形图,实现功能开发,开发内容包括电动机正反转与起保停程序、三色灯闪烁程序、机器人上下料虚拟仿真程序。其中,电动机正反转与起保停程序编写较为简单,学生根据预设的I/O地址分配表编写即可,控制方式上可以选择自动与手动两种模式。机器人上下料程序是由PMC发出信号与连接在机床I/O面板上的仿真模块实现可视化模拟,模拟画面可通过PC安装的仿真软件查看,通过预先约定的点位进行逻辑控制,逻辑控制顺序为PMC接收到机器人到位信号后发出下一步运行指令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与实际机械手的区别在于点位较少,便于理解,后续也可以外接机器人实物实现全自动上下料加工。程序编写时要做到逻辑正确思路清晰,保护功能要设计齐全。例如,安全门未打开的情况下机械手无法进入机床,加工过程中机器人不会干扰机床等。该部分内容与“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在专业性上高度相关。学生课下可以利用FANUCLADDER-III软件和机器人仿真软件,结合老师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考核,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答疑。

3.3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机床构造及机电设备安修”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目标是掌握典型机床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基本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在以前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机械设备的拆装训练主要针对普通车床,新的课程内容增加了数控机床主轴部分的拆装练习,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的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的主轴拆装模块可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该模块考查选手对数控主轴的拆装、内部结构、主轴装配的工艺要求、精度要求、主轴传动原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该模块的主要考核内容如下:

(1)进行前轴承的安装,主轴前端面朝下竖立在工作台上,将配合好的迷宫圈装入主轴,装入第一个前轴承,轴承内外环标记对齐,大口朝下,轴承安装为背对背;装入内外隔套;装入第二个前轴承,轴承内外环标记对齐,轴承外标记对齐,装入隔套。

(2)装入前轴承螺母,使用扳手紧固,调整力矩扳手为80N•m。

(3)使用杠杆千分表测量,前轴承外环与主轴后轴承径接触圆之间会装跳动∆r,前轴承外环端面装跳动∆a。

(4)装入后轴承隔套,装入两后轴承,轴承内外环标记对齐,轴承外顺序标记对齐,前后轴承外标记同一方向,装入主轴套筒,将后盖板与皮带轮组装。

(5)装入平键,将皮带轮装入,装入后轴承螺母,使用可调节扳手紧固,调整力矩扳手为60N•m。

(6)装入前法兰盘,装入防水环,装入定位键。将组装好的主轴固定在主轴安装架,安装三项异步电机于电机座,使用杠杆百分表调整三项异步电机与机械主轴转动芯轴的同轴度。安装弹性联轴节、安全防护罩。调节欧姆龙变频器参数,为后续主轴上电检查。通过把上述大赛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更加贴近未来岗位的实践要求。“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可以将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故环节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比赛要求以解除系统报警,准确实现功能动作视为完成任务。选手在进行排故时应根据要求对数控系统进行参数设置。故障排除的步骤如下:排除故障时先确定I/Olink分配正确,机床X、Y信号正确,不冲突。再检查机床显示功能是否完整,是否显示实际速度,是否显示实际主轴转速、T代码,是否显示主轴倍率值,是否显示用来显示伺服设定画面的软键,是否显示用来显示主轴设定画面的软键,是否进行操作监视显示、机床语言的切换、机床单位的设定等等,在完成这一系列的显示问题后,根据报警页面显示排除机床报警。该部分内容融入可以弥补课程中对数控系统软件内容偏少的不足,可有效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

3.4加强岗、课、证、赛的融通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及智能化改造赛项主要检验学生机械设备的装调及精度,数控系统故障排除、电气线路的施工,典型工件的编程与加工测量,机器人仿真软件调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技能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现场动手操作。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可以很好地实现岗、课、证、赛融通。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平台:省级区域开放共享——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苏北唯一),江苏省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平台(苏北唯一),江苏省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北唯一),徐州市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苏北唯一)。实现实训平台的岗位设定与课程对接,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通过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参加技能比赛的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这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检测。

4总结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但可以指引专业和课程体系发展,而且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检验和充分展示的平台。技能大赛重点在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将技能大赛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对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更新,“线上+线下”的探索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和完善,岗、课、证、赛的融通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8-10]。

参考文献:

[1]严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49-52.

[2]袁宗杰.论职业技能大赛对实习教学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以“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为例[J].职业,2018(13):68-69.

[3]师浩然.基于技能大赛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南方农机,2021,52(8):177-178.

[4]何国荣.机电类技能竞赛训练“二三四”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2,53(1):129-131.

[5]张中华.基于技能大赛深化“自动线装调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9):171-172.

[6]杨海峰,刘冬霞,张志朋,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工匠人才培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7-59.

[7]朱亮亮,陶文东,陈高锋,等.技能大赛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为例[J].农业工程,2022,12(2):116-119.

[8]陈玮玮.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技术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3(10):120-122.

[9]郑茗兮,仲东.“课岗证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6):223-225.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在进行电工电子相关课程的授课时,许多专业教师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或者预先将实验设备搬到普通课堂中,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很大。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率,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如讲到某个具体的电路时,可以用“proteus”这一仿真软件进行同步演示,这样电路的电压、电流数值以及波形等参数,都会以数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目了然,加深了印象。比如在讲授《电子线路》这一课程中的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单级放大电路、OTL功放电路等知识点时,通过仿真来演示输入输出的波形,非常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样,我们也可以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入教学,该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虚拟仪表,这些虚拟仪表与现实生活中的仪表相同,使用方法相似,模拟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软件中所提供的部分高级仪表,实际价格非常昂贵,现实生活中由于经费问题,我们可能无力购买,而软件中给我们提供了这种高级仪表的使用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捷。应该说,实验室里所能开设的电子电工相关电路的实验,我们都可以利用该仿真软件来实现,该软件相当于一个可以移动的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借助仿真软件的使用,使得教师在讲授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点时,非常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在电子的实践中,采用实物操作和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得事半功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仿真技术减少了实物实验的故障率,使得实验的数据更精准。当学生装配好电路板后,开始进行调试时,一般要对实物电路板进行短路检测,确认没有短路故障后再进行调试。而实训的具体检测和调试都是带电操作,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开始操作的过程中,在学生开始调试之前,先通过仿真软件演示整个调试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对调试过程有很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避免实训过程中的一些误操作,减少了调试过程中产生的故障。仿真软件演示的实验数据与实际调试的数据相差不大,学生可以比较数据,进行自检。另一方面,如果要设计一块电路板的时候,需要对电路的参数反复的调试,在实物电路板上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反复调试,并可以寻找到最佳的方案,再去进行实物的设计,非常便捷。另外,仿真实验没有任何干扰信号的存在,更加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实验的本质,做到精准、真实、完美。

2.利用仿真技术可以顺利进行故障的分析,并顺利找到故障点。在电工电子的实训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路的调试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电路排故能力。有时候安装一块电路板需要的时间可能并不长,但往往查找故障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如果在电路板上人为设定一个故障,比如元器件的接反或某处电路出现短路故障时,部分元器件可能会出现击穿、损坏、甚至出现电气短路等现象,这样在操作的时候非常危险。而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如果利用仿真软件去讲解电路时,可以随意地将元件焊反或将某段电路短路,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故障的数据及波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3.利用仿真技术可以进行反复练习,大大降低了成本。对于电子线路的板子,很多时候装配完后进行调试,往往是只能使用一次,或者仅能对单一功能进行调试,不能够进行反复练习,尤其是在现代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许多新型器件、集成块、贴片元件的大量使用,使得装配和拆装都不那么容易,另外成本也相对来说很过。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并进行反复练习。而且仿真实验不需要真实环境的介入,软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气元件,而且实验过程中也没有元件的损耗,实验室维护管理将更加方便。总之,将仿真软件应用于教学有很多的优点。另外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往往使得实验室中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一些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和维护,实践耗材昂贵,而带来了很多的局限性。利用仿真实训软件后,不仅使得实训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交互性、智能型。极大程度上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在进行电力拖动的授课时,当讲授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介绍电机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验室有的电动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仿真软件,给同学们展示形式多样的、不同用途的其他电机。同时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对相关实验电路进行通过动态模拟,提高课堂效果。

三、总结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新工业革命日新月异的技术与产业革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顺应时代的需要,构建了以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关键词:

新工业革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微制造、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如智能化生产、新能源技术、3D打印技术、生物电子、纳米技术等创新技术的进步及融合发展,将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要想在这一场革命中取得先机,将倚重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课堂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学了知识不知怎么用,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去尝试创业了。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谈谈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探索。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按一级学科名称更名而形成的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结合我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素质、能力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精神为宗旨,以实际的工程能力、研发能力训练为核心与主线,以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为依托,对实验、设计、实习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多维平台,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1.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华大学电气学院有全院共享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2400平方米,实验设备1786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058.4076万元,包含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嵌入式与DSP实验室、电机网络实验室、现场总线网络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CAD机房,共12个实验室。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变压器模型室、30MW汽轮发电机、火力发电厂模型室、电机系统综合实验室、工厂供电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室、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318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425平方米,实验设备109套。在新增设备的计划中,加重了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和体现电气工程技术最新发展的实验设备的配置,引入了智能化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风光互补发电测控实训系统、电机与变压器维修实训系统、电力系统教学仿真系统等设备。同时,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实验进行重组、整合和更新设计,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并且使部分实际操作实验与计算机仿真实验之间的内容交叉融合;还增开了专门的综合实验课,如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气工程综合实验等。通过开放实验室、综合性实践、参加有关的全国性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设计体系构建

设计包括穿插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计和大四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我校电气专业开设了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基础、电气应用与PLC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设计,并可打破课程界限,精心安排设计内容来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例,通过改革创新研究,将电力系统分析、信号与系统、电气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计算机仿真等多个课程的知识应用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这些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在专业中的作用及课程间的联系有个系统的认识。否则,在学生脑海里这些课程都像散落的珠子一样,好像互不关联,通过设计,就把它们串成了串。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做实物的尽量要求学生做出实物。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毕业设计开展得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实践动手、产品研发、团队协作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毕业设计的进行首先要选好题,选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的横向和纵向课题,或者是实验室建设或设备改进的课题;也可以是电力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或相关开发项目。为了让毕业设计更好地与学生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我专业加大了设计选题中工程应用型题目的比例。一方面,聘请电力有关方面的专家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或根据电力相关企事业的工程实际提取现场数据、技术精心安排设计内容,使与工程实际接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用科研服务社会,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使学生接触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同时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想去校外电力相关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只要在该单位有相应指导资质的高工等,我们都会允许,并会在校内再配一位校内导师,在设计的内容、工作量、设计说明书及图纸的规范和质量进一步按学校的要求进行把关,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客观性和规范性。经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3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观念,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实习效果更好,要尽量盘活社会中可用的教育资源,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把社会中的专家请进来,我们的教师也要走入社会中,为学生进入电力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实践牵线搭桥。尤其是衡阳地区的电力相关企事业单位,如衡阳电业局、特变电工、金杯电缆、大唐耒阳发电厂、耒中水电站、酃湖变电站等。创建多功能的校外实习、产学研和创业实训基地(如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公司等电气专业相关单位),通过到电力有关企事业单位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在岗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项目设计、开发与管理,在实训中感受创业文化。如我专业与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我专业的实习教学包含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是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和必备专业基础课后,开始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的实践教学,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触电气工程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短时间获得大量新信息的极好机会。通过参观厂、矿、企事业等一线工作单位,了解本专业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对本专业在大学四年中将要学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专业思想,热爱电气专业,增加对本专业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我校电气专业认识实习主要有衡阳廖家湾220KV智能变电站、耒中水电站等地进行。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开始专业课学习期间进行的实践教学,也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熟悉电厂典型工艺的生产过程、原理、流程、设备及正常生产的操作方法,了解典型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与工作方式;从生产角度和市场需求出发,进一步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我校电气专业生产实习曾在秦山核电站、广州黄埔电厂、葛洲坝水电站、大唐洛阳热电厂等地进行。现在主要是在我们专业的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大唐耒阳发电厂进行。

1.4构建多维平台提高“三创”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三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鼓励本系教师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并加强校企合作,努力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还选派了一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创业导师专业培训,以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创业。近五年,进行省级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3项,校内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5项;主持参与纵横向课题多项。教师中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2人,湖南省监理工程师8人。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专业把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所有的专业课学习当中。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没具体开始专业学习,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让学生对电气专业前沿及基础理论有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以后学生就逐步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其中二年级以实验或专业课程拓展训练等实践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可以进行专业实习、校内外实训或申请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二年级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老鼠”比赛、节能减排大赛、飞思卡尔小车赛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科技活动、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另外,也可以申报项目,如“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电气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科技活动、项目研究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年级、专业组成创新科研团队,一般是3~5人组成,由学生自行立项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查阅文献、选题、开题、调研、收集分析资料、创新设计、申请专利、、形成总结报告等任务,相互之间扬长避短、同心协力进行科研创新。通过以上措施,近五年,学生多人次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奖项,成绩名列湖南省高校前茅。学生申请专利多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获得2项,申请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5项。

2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团队素质和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巩佳伟.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0-172.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1.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理论课程体系包括: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能力素质课程模块(包括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行为素质课程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等课程)。②岗位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包括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课程)。③延伸能力培养课程平台。包括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供配电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专业英语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①岗位对接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训(包括自控系统集成与创新、智能仪表调试与创新、热工仪表实训等实践课程)、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技能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包括文化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技能节活动、学科竞赛(包括国家化工仪表自动化竞赛、三菱电机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等)、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③第二课程实践活动体系。包括双休日工程、社团和协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体育活动。

2.创建“教学工厂”理念下的校内实训基地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其深度融合。“教学工厂”模式是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包括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通过真实的企业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教学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从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拓展能力培养平台

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围绕“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拓展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双方建立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合作,学校需要企业的设备、资金、环境、文化来培养人才;企业依靠学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提高效益,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在学校进行企业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还可以让学校提升高职教师的能力,使没有企业经历的年轻教师到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交替,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4.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有力保障

师资水平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知道企业里工作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学校可以让教师在企业里兼职工作,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设计与管理,不断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真正了解职业岗位对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提高师资水平。

二、培养方法

1.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

教学活动采用单元性项目、功能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进行。单元性项目是基于课程设计的项目,指导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功能性项目是基于课程模块设计的项目,使课程群和实践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性项目是基于课程平台和实践体系设计的项目,从系统要求、系统功能、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全部过程都要经历,培养设计、创新、协调、沟通等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采用行为导向法

根据职业规范和企业用人标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阶段分配不同任务,以教师评价、小组互评、队员自评,检查总结实际效果。这样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真实案例,真实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把教学内容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与企业实际岗位结合更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三、结束语

电机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