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半导体技术培训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精选

半导体技术培训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重要意义

“*”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这是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约束性降耗任务。我市是全省的能耗大市,电力消耗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切实采取措施,推广节电工程,关系节能降耗大局。路灯照明不仅节电潜力大,而且技术条件比较成熟,特别是半导体照明(LED)技术的应用,为照明节能开辟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从初步投放市场的LED路灯来看,其节电效果比目前的高压钠灯还要多节电60%以上,而且随着LED技术的进步,节电的潜力还有较大的空间。从国内率先进行试点的城市实践来看,全面推广LED照明是实现照明节能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我市LED产业发展较快,在相关领域的灯具开发方面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将为我市实施路灯节电改造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抓住机遇,抓紧实施我市路灯节电改造工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按照城市照明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指导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整体规划、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争取三年内完成全市路灯(含公园广场照明灯、园林绿地景观灯等)的LED照明改造,新安装的路灯原则上都要采用LED路灯;逐步推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照明灯LED改造,鼓励住宅小区、企业使用LED照明灯。

三、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抓紧做好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各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纳入年度和中长期城市建设规划,并确保有关工程按计划组织实施。全市路灯节电改造整体规划以及市管辖的“五路一广场”的相关规划由市城市管理局负责编制,各园区、各镇(街道)的相关规划分别由所在地园区管委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编制。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对园区、镇街的相关规划进行协调和指导,各园区、各镇(街道)的相关规划必须符合全市整体规划的要求。

(二)尽快启动试点,逐步铺开。

按照规模推进应当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若干道路、镇街进行试点,在验证节能和照明效果、取得试点经验后再全面铺开。试点范围包括:

1、试点路:在市管的“五路一广场”中选取一段道路进行LED路灯试点,此项工作由市城市管理局负责落实。

2、试点镇:选择石龙镇和石排镇为试点镇,将上述两镇的路灯全部改造成LED灯。改造完成后成为我市首批路灯节能改造示范镇。此项工作分别由石龙镇、石排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协调和指导。

(三)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实行政府采购政策,在工程实施中优先购买本市自主创新的产品或设备;优先支持承担LED路灯改造的企业利用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如亚行“能效电厂”专项贷款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在“科技*”专项中给予相应的配套,帮助企业解决工程改造所需的资金问题。

(四)支持工程实施模式创新。

鼓励技术条件成熟、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EPC)的商业模式,承接我市路灯照明的LED改造工程。遵循这一模式,我市已有企业提出了具体方案:由用户(含市镇两级的市政路灯公司)、银行和企业(LED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三方签订服务合同,由企业向银行贷款,政府财政提供适当(例如50%)贴息;凡将已有的高压钠路灯改造成LED节能路灯,或新建的路灯工程因采用LED节能路灯而增加的超原预算的投资,由企业承担;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工程改造完成后每年节省的电费偿还给企业,合同期满后所节省的电费和已有的设备全部归政府所有;合同期内,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达到规定的照明亮度和照明时间要求,并及时提供维护,保证节电60%以上、使用寿命10年以上,并预留接口以备将来条件成熟时升级为太阳能路灯。这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推广节能产品的有效方式,这一方案原则上可行,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

(五)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事业。

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引进和培育若干节能审计、监理等中介机构,加强对路灯改造前后的能耗情况进行权威性的监测审计,为全面铺开改造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路灯节电改造工程提供科研设计、项目筹资、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等服务,促进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六)广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加强对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重要意义的宣传报道,提高全体市民的节能意识,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具体的节能行动中来;积极总结、推广试点工程推进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工程的影响力,为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路灯节电改造工程奠定基础。

(七)结合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我市LED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市在LED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相关领域的灯具开发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和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节能降耗,还可以拉动这一前景巨大产业的发展。市有关部门(园区)和镇街要以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强对这一朝阳产业的研究,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政策引导,推动相关领域企业(尤其是已有一定基础的“两自”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平,力争使我市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LED产业基地。

四、加强对实施路灯节电改造工程的组织领导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一、打造整体品牌,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

(一)抓经济,促发展,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3.6%;服务业收入达17亿元,同比增长160%。新认定*技术企业8家。完成软件产品登记117项。入园企业达到550家,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5万人。

(二)抓落实,求深化,搭建一流服务体系。*年,园区主要从人才、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等方面继续对服务体系进行深化建设,力求各项服务内容能够落到实处。

1、人才积聚平台。软件园的“校企对接工程”参与院校增至12所,无论是软件特色班,还是人才定制模式,都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肯定。专业培训机构也培养了近千人,其中部分佼佼者在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技术支撑平台。每年为园区企业技术人员举办近百次专业技术培训,为园内软件企业的孵化和高端产品研发发挥了积极作用。到目前共有152家企业使用了技术平台,年度提供平台867次服务,提供平台使用咨询服务553次。

3、企业协作平台。以市场和技术协作为导向成立了*软件园国际合作联盟、*软件园电力软件企业联盟、*软件园交通运输软件企业联盟、*软件园通信企业联盟等,形成了产业拉动链条。其联盟运作模式国内居领先位置,引起了国内外信息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4、融资保障平台。由软件园牵头,联合*部分银行建立了风险担保、联保联户、中小企业主创业贷款等中小企业融资孵化保障体系,协作和联合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整合和注资园内企业,改善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

5、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软件园除了为入园企业特别是外包服务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咨询外,还成立了外包企业维护知识产权同盟,制定了先行赔付机制并设立了300万元的赔付基金,有效地保护了入园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商务部领导对*软件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作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率领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代表一行来软件园考察和学习,借鉴*软件园的经验和做法。

(三)析规律,分门类,促进产业规模膨胀。目前,园区已有企业550余家,园区的应用软件开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产业和动漫产业、通信业、培训、投融资和担保等中介机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园区也加强在这些产业领域的扶持手段和服务力度。

(四)突重点,抓特色,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年,*软件园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整。除了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应用软件、管理软件、服务器制造、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等领域外,园区一些企业开始瞄向3G和3G后技术、通讯应用软件、IC设计、动漫制作、服务外包等新兴潜力领域,并已初见成效。

1、动漫游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IT技术息息相关,在产业上也有很强的关联度。*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园区开始有意识的聚集一批优秀的动画、漫画、网络游戏领域的企业,投资百余万元,在软件园技术支撑平台中搭建了企业公共动漫渲染计算集群平台,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中最为耗时的影像渲染环节,解决了动漫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2、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是近几年在国际上迅速兴起、并且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目前,*软件园已经拥有50多家专业外包企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实现服务外包收入2.1亿美元,出口创汇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72.7%,软件园的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正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通过软件、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维护的外包业务,以国际化的标准锻炼了软件园的开发和服务工程师、团队、企业。

3、其他新兴产业。目前,园区已经开始在软件、通讯、集成电路、ICT加工制造等方面开始并肩发展、相互呼应,园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ICT产业链更加丰满,这种格局将促进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产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倍增”效益。

(五)树品牌,促合作,推进园区国际化和特色化进程。目前,*软件园在国家同类园区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等品牌悉数落户园区,大大提升了园区乃至整个*区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二、完善园区服务功能,营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软件园将根据规划发展要求,围绕如何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建设品位,树立园区品牌形象,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强化区位优势,凸显功能特色,打造主导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积极培育完善以服务、集聚、创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将相关产业链中互相联系的各类服务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共享资源,协调发展,互补有缺,充分发挥集聚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更好地促进综合服务功能的培育和园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加快建设集特色、功能、形象为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实现各种服务业态的优势集聚、信息集聚、功能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

(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通过为企业铺设“低成本、高层次”的软硬环境,形成对投资商的吸引力,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全力打造“产业核心区”,实施“IT总部基地”、“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服务外包总部基地”的建设。计划在2-3年内形成200万平方米建筑总量、产业高度聚集、配套功能完善的区域。全方位提升环境、服务、管理、宣传能力,将*软件园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技园区。

(二)提高服务手段,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和增强产业基地的作用,构建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效应的支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1、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和产业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实现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相结合。全面实施“333工程”的人才培养计划,年内建设完成面积1.5万平方米的“IT人才实训基地”,培训1000名以上实训学生;同时规划占地240亩的大型人才综合培养基地,计划2年内建成。

2、在技术支撑方面。继续加强与各知名厂商和研究机构合作,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扩充和完善现有的软件技术支撑平台、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平台和动漫渲染平台,同时投资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平台等。为园内企业技术人员举办专业技术培训50期,为园内软件企业的孵化和高端产品研发发挥积极作用。

3、在企业联盟发展协作方面。从每个联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策划和申报2-3个大项目,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营造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环境。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着园区企业的不断聚集、产业形态不断创新,一些新的经济业态也逐渐成为园区扶持和培育的重点领域。

1、着力提高软件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服务能力。在国家有关支持科技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下,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应用软件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鼓励服务业企业充分应用软件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创新商业模式。

2、积极推动嵌入式软件、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研发。我省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信息产业大省,为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不但拉动了软件业的快速增长,同时还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提升和规模增长。充分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等建设的契机,支持通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ICT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力争突破若干通用性关键技术。

3、进一步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及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提升软件外包企业综合竞争力。组织外包企业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外发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软件园软件外包人才实习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软件外包人才。

4、继续支持建立企业行业联盟和分工产业。整合产业链,促进不同类型的软件形成专业化和核心力。支持建立以标准为纽带的新型企业联盟。同时,支持和推广以大带小的分工合作模式,鼓励和组织骨干企业,在周边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小企业良性互动。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大提出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更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已具备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融合的基础,也存在两者互相促进和融合的强烈内在需求。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融合,有利于提升我省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破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的远期目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省基本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的转变。

2.到2010年的近期目标:

(1)工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有较大提高。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等的电子信息化率从目前平均15%-20%提高到30%,消费用品的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60%以上。电子信息产品普及应用。

(2)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提升。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

(3)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

(4)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2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17%。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5)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家电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装备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集成电路的整机联装等关键制造、检测设备和成套设备制造基地,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实施,促进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内容传输关联设备等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轮船电子等新型产业。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加快县域经济信息化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渠道,以信息流动带动市场流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引导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利用标准化、流程化的信息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省产业布局优化升级。通过信息网络促进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金融、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扶持有条件的专业镇、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四、基本策略

总体推进策略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区域推进的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行业推进的重点是工业九大产业,加快推进的切入点是企业信息化,深入推进的突破口是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的支撑面是“物联网”工程,结合我省已经实施的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形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

(一)区域分类推进策略。

1.珠江三角洲地区要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实现好中求快。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先进制造、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和空间拓展,积极承接国际新一轮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

2.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因地制宜,在依托区域城镇群,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特色工业的同时,重点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港口、铁路、公路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承接国际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转移。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各种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拓宽乡镇招商引资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

(二)行业分类推进策略。

1.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产业支柱,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2.电器机械产业。重点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和家电产品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以及家电工业设计、家电智能控制等技术和设备。

3.石化、建材、森工造纸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4.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5.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医药产业。大力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7.汽车产业。以推动汽车电子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

(三)企业信息化推进策略。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2.对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4.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四)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策略。

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数控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电力设施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关键共性信息技术,逐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装备产品的自有知识产权比重,提高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加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促进技术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物联网”工程推进策略。

推进以RFID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发展。积极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动向,参与国家物品电子编码和RFID标准的制订,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提高省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的服务水平。把握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相互融合带来的机遇,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推进相关技术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建设我国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物联网”的基础,促进各部门各领域物流业务融合和通关便利化。加强粤港澳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物流企业到我省发展,加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香港以及国际相关平台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管理,促进本土企业国际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省信息产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广东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财政厅、信息产业厅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利用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各级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一)“十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1.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信息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年实现销售收入408.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1.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3%,比“九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软件产业95.3亿元,信息服务业169.3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倍、7.9倍和4.2倍。规模以上企业223家,比“九五”末增加56.7%,其中过亿元企业12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8.06万元/人,是全市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4倍。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软件产业年均增速35%,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6位,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11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之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优势产品,浪潮服务器连续10年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

2.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固定电话升至8位,无线市话网、800M数字集群专网、CDMA网、数字电视系统建成开通。建成并依托市公用信息平台搭建了各领域业务系统,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并开展了多种信息服务,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公共支撑环境。*年,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4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4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24%,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53台/百户,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3倍、3.1倍、8.8倍和1.7倍。

3.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各领域信息化取得明显实效。75%的市直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县市区和部门,“金税”、“金财”、“金盾”等“十二金”工程不断完善,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围绕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跨部门政务协同工程成效显著,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20个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数据支撑;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以网络为支撑实现“一厅式”并联审批服务,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全市资金统一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有力保障了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药品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物价监测信息系统、章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领域成为全国或省内的示范项目,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初步成果。工业领域实施了以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4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初步形成。培育的全市20家示范企业发挥引导带动作用,3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济钢、重汽等企业成为省级示范企业。农业领域实施了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开发了6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实用价值的农业数据库,建成山东金农信息网、中国农业书店网等100多个农业类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水利、林业、气象等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实施了国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项目,实现200多家家电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创造了供需链竞争的新优势,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大型超市和商贸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规章。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驻济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3万余人,全市15200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2万多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通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信息化在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对照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规模膨胀速度慢,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差;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三是信息化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人才使用的综合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四是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引导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规模投入尚未形成;五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高度。以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使社会经济结构、人类劳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国际信息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调整布局,将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步入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从国内形势看,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是党在新时期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十五”以来,党中央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20年)》,将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十五”发展基础上,实现从战术地位到战略地位、从局部推进到整体推进、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从重网络建设到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等五个转变。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如何适应这五个转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区域发展形势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力已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十五”期间,国内和省内许多城市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战略举措,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市是全省的网络枢纽和信息中心,要适应区域合作和竞争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的主流体系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增强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4.从我市发展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等诸多繁重任务。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增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利用信息化的外力和创新变革的思维,推动行政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就必须打造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因此,要实现全市“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整体效能上突破,在服务发展中提升,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战略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济南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又要着眼需求,讲究实效,有重点、分步骤推进。

2.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组织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4.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倡导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5.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6.保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以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建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产业累计投入6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增加值达4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2%,规模以上企业达600家,过亿元企业30家;

———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6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0部/百人,数字电视普及率8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60%,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85台/百人;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信息技术在工业、商业、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其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

———基本建成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法人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0%以上的市直部门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行政执法等城市管理职能得到高效整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基本建设完成。

到202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6000亿元,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形成网络先进、产业兴旺、资源雄厚、技术普及,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

(一)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省会人才、技术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势,着力实施“园区聚集、骨干拉动、外向带动和应用推动”4大战略,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3大部级产业基地;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逐步完善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信息服务6大产业链;加大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济南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建设“浪潮科技园”、“历下工业园”、“中新电子工业园”、“长江实业(微软)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向东突破济南临港开发区延伸至明水工业园,向西突破槐荫民营工业园延伸至长清晶恒工业园,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园区,东西延伸协调发展”的部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累计投资29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40亿元,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

(1)以浪潮科技园为主要载体,建设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商用服务器、特种计算机、存储系列产品、计算机外设等计算机产业群;壮大以税控机、二代身份证读写机具为重点的智能终端设备产业群;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2)以晶恒工业园为基础,以高新开发区新区、临港开发区、明水工业园、历下工业园为重要补充,打造微电子产业链。以半导体分离器件产品为基础,引进半导体晶圆生产项目,建设半导体分离器件和光电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发展面向通信类、家电类和IC卡应用的集成电路以及嵌入式芯片的设计生产。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业,提高晶恒工业园成品封装、测试能力,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相配套的协作体系。

(3)以山东松下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数字终端和小家电为主导产品的信息家电产业链。推进山东松下工业园的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改投入,扩大背投、等离子、液晶等数字彩电的生产规模。推进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壮大智能家电产业的生产规模。以民营工业园九阳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和智能测量仪器产品,增强豆浆机、电磁炉等产品的市场优势。

(4)以重型汽车电子产品为先导,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培植优势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做大汽车电子产业规模。

2.软件产业。进一步优化齐鲁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政策、研发和人才环境,带动浪潮软件园、中间件产业基地、嵌入式软件园、信息安全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历下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完善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行业联盟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发展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类优势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全国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壮大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化生产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齐鲁软件”品牌效应,形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产业链。到2010年,累计投资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360亿元,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1)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充分发挥“齐鲁软件出口联盟”的作用,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统一的出口协作平台,整合软件企业的优势资源,推进软件能力成熟度(CMM)捆绑认证,形成企业的群体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软件出口规模。到2010年,软件出口企业超过100家,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软件。充分运用浪潮、中创等骨干软件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整合具有鲜明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建立壮大一批行业联盟和产业协作体系,实行强强联合、强特结合。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电力、交通、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软件产业优势。

(3)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扶持企业开发生产数字游戏、网络多媒体、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加速软件产品产业化、商品化,提高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

3.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和增值服务业,建设部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培育信息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服务便捷、竞争有序的信息服务产业链。到2010年,累计投资16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

(1)以山大路商务区为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培育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科、工、贸一体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的部级信息服务业基地。

(2)加快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运营业有序发展。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网络增值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大力推动宽带及移动信息服务业,增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开拓下一代互联网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业务,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3)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步伐。支持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推动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音视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

(4)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综合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带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完善宽带、高速、多媒体城域网,进一步强化公用信息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地下信息管线的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重点搞好政务中心、奥体中心及东、西部新城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和“大经十路发展带”、“三大商业圈”的信息管线综合改造。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实施“宽带济南”工程,加快和规范宽带接入网建设,开发低成本多样性适用的信息终端,实现市区100%的社区和80%以上的家庭宽带入户。

2.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结合政务中心建设,升级扩容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平台组成的市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

(1)公共基础平台。完善网络交换中心,采取虚拟专网(VPN)等方式为各部门搭建业务专网,实现各类信息网的高速交换,避免网络建设的重复投资;建设公共数据中心,重点建设法人单位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公共基础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中管理;完善信息交换中心,完善信息交换标准和共享机制,为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支撑。建设信息安全中心,完善身份认证、网上支付和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各部门开展网络应用和网上服务提供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

(2)公共应用平台。建立电子政务支撑系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由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公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等构成的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政务协同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开展政务决策支持、审批服务、网上资金结算等跨部门政务协同应用;建立城市管理支撑系统,实现规划、市政、环境等城市管理信息的整合共享,开展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应用;建立社区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民政等部门社会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应用;建立“三农”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支撑系统,完善安全认证、信用服务和在线支付等公共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应用支撑环境。

(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信息技术在节能、节水、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上取得突破,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5个提升”。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基本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商务交易电子化,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长50%。

1.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技术升级和工业质态的提升。推进信息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中的应用,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完善应用示范体系。培育一批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各具特色的试点示范企业,着力培植20家省重点示范企业和30家市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扶持项目评估、工程监理、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制定企业信息化统计和评价标准,开展投资担保、共性技术应用和管理诊断等服务。

4.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和建材行业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发展汽车电子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以数控机床、数控锻压机械、智能试验机和循环硫化床锅炉等产品为重点的机械装备业,研制开发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精细化控制,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

(四)电子商务发展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到“十一五”末,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物流配送网络发达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体系。

1.推进面向企业(B2B)的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着力抓好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发展规范,建立汽车、钢铁、石化、建材、食品药品等行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带动各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2.促进面向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应用。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加速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加强对传统商贸流通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发展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做大做强三联家电、山大路信息服务基地和济南茶叶市场等重点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重点行业网上交易系统,建立济南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整合旅游餐饮、批发零售、农副产品等特色行业的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

3.突出抓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管理咨询、资金担保、人才支持等公共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本,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以信息流为引导,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加强我市东部、西部、北部、西北部四大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货物存储、管理、提取的智能化。运输业推广应用卫星定位技术(GPS),实现货物在途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建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信息流引导的物资流和资金流快速聚集、合理配置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政务信息化

围绕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公开,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加快政务协同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制,基本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部署、部门间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1.完善关键业务信息系统。(1)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促进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2)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安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和各级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为“和谐济南”建设提供支撑。(3)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业务应用系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管水平。(4)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发票协查等信息系统,提高税收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5)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有资产的统计、汇总、分析,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质量和效率。(6)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增强市场监管能力。(7)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质检业务监督、申报审批等业务系统,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水平。(8)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信息化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设完善跨部门政务协同信息系统。(1)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面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延伸市级行政审批网络到乡镇和社区,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实现“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3)财税增收信息系统。完善社会综合治税信息支撑平台,健全税源监管体系;加强进出口领域部门的协同办公,提高口岸信息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4)社会联合征信信息系统。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诚信济南”建设提供数据支持。(5)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相关信息的共享,提高食品和药品监管力度。

3.建设“中国?济南”门户网站。完善各级党政机关网站建设,以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为基础,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机关的网站,形成全市党政网站群;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网站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的门户网站,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六)城市管理信息化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整合市政、规划、交通、环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调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到“十一五”末,形成城市管理信息支撑体系及应用体系,城市管理水平居省会城市前列。

1.完善全市统一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建设涵盖城区数字化地形图、交通道路地理信息、市容环境地理信息、市政设施地理信息、城市房屋土地资源地理信息、城市园林绿化地理信息、城市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等内容的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重点业务协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加强各联动单位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提高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置能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联动监察信息系统,健全12319服务热线的信息采集、指挥调度、部门联动、责任监察等系统建设,实现市政管理、业务咨询、抢险抢修、生活服务的集中受理和快速反应。

3.建设完善一批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1)市政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照明、主要河道、重点地区以及地下综合管网的实时检测和监控。(2)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3)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公交、客运出租管理系统和调度系统,实现动态交通监管和公交、客运出租的智能调度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监控、疏导、指挥能力和效率。(4)环境监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大气、水质、危险废弃物等生态环境信息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5)行政执法信息化工程。实现市区各级执法机关网络互联,建成信息传输、投诉指挥、综合应用的城市综合执法信息系统,提高城管执法快速反应能力。

(七)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建设“和谐济南”为目标,实施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提高社会事业现代化水平和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1.完善一批重点工程。(1)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整合医院信息系统,发展远程医疗,建设全市疫情检测和防控体系。(2)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整合劳动、人事、民政、卫生、公积金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3)劳动就业信息化工程,整合劳动服务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职业测评、失业登记、异地劳动关系转移等劳动就业服务。(4)教育信息化工程,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档案等信息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6)科技信息化工程,完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和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化科技文献馆和科技开发与技术成果推广信息系统。

2.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建设社区服务门户网站,整合社区家政、物业、呼叫中心等社区服务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和各项公共服务在社区层面的集成整合。

3.建设信息化示范社区工程。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就业培训、网上缴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到“十一五”末,建成3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带动全市“文明社区”建设。

(八)农村信息化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标,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管理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到“十一五”末,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

1.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三农”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整合农业、教育、科技、卫生、劳动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乡镇“七站八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等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通信服务能力,开发低成本的双向信息终端。广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增强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2.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约化、优质化的高效农业发展。开发完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灾害处理等信息应用系统,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实现名、特、优、新农产品网上交易。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农户和示范企业,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3.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管理的应用。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审批服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防灾减灾等政务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到乡镇的延伸和整合,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向农村的不断深入,用信息化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4.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工的迫切需求,整合劳动、公安、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向农民工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九)信息安全保障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1.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培养壮大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

2.完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安全评测、应急响应、身份信任和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设备的开发力度。研究制订符合我市实际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重大项目安全解决方案。

3.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抓好我市以商用密码产品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在密码机、密码卡、智能密码钥匙、安全服务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开发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龙头产品,培育一批立足国内市场的骨干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全市和各区县信息化工作机构,市政府各部门及重点企业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完善工程立项、招标、监理、评测、验收、审计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

(二)优化信息化法规政策环境

完善《济南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济南市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吸引和激励信息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制定完善网络互联、数据交换、应用系统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逐步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坚持依法执政,加强信息化领域的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健全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高层招商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信博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引风险投资注入,引导银行贷款向信息化建设倾斜。设立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等与国家和省扶持资金相配套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性投入。

(四)建设信息化人才高地

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齐鲁软件学院和网络工程师培训基地的办学规模,增设山大软件学院和浪潮软件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抓好信息化人才校企对接,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推动信息化人才在济就业创造条件。大力扶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加强高层次和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引进,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制定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奖励政策,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倡导诚信、有序竞争、促进合作的人才环境。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化人才社会培训机构达260家,比“十五”末增长136%,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实用人才超过16万人,比“十五”末翻一番。

(五)建立产业发展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开展技术集成、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功能,建设以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创业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完善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大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半导体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一、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发展规划工作

从年初开始,我局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3月下旬召开“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把*-*年*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填报工作的部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动员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区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区科技局相关人员的加班加点,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考核材料的呈报工作。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00多页的科技工作说明说(证)明材料。考核申报材料已送达省科学技术厅。

做好迎接实地考查的准备工作,在8月17日接受了省科技进步工作考核组到我区实地考核科技工作。此项工作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多次到生产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家、区政协委员座谈,总结汇总意见,组织制定科教兴区战略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化工、机械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技术、观光农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内有所突破和提高。根据省市领导到*调研的讲话精神和区委一届六次会议精神,对规划草稿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重点体现如何充分发挥*区的区位优势、部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势、港口优势,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技自主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实力。

二、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今年区财政拨款1314元作为科技三项费用经费。我局认真开展*年度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上半年共受理了18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切实抓好项目的甄选工作,区科技局多次派人专门走访申报单位,深入了解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论证、评审。在项目的评审上做到精挑细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突出产业科技及科技创新,以科创中心、医药化工、农业生态及社会发展为重点项目,扶持一批对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科技突出本区科技工作特色,管好用好“科技三项费用”。

9月份下达了今年第一批13个项目,共计科技三项经费891.5万元,其中无偿资助411.5万元,贷款贴息480万元。第二批计划项目将以支柱和新兴产业为主,拟在12月中旬前完成。

在去年债权债务清理的基础上,我局继续追讨逾期未回收的科技三项费用。经过积极追讨,今年共回收科技三项费用110万元。其余应收款项,目前正由法院督促债务人还款。

三、推进海投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为保证项目进度,在*年区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无偿资助400万元给予扶持。目前1#、2#厂房6月份已投入使用。3#、4#厂房已全面封顶。5#、6#厂房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12月投入使用。

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建设及运作方面的问题,并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在我局的牵头下,目前已有凯弗隆(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迪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驻,另有两家签订入驻协议,共完成厂房租赁面积约21587㎡,预计年产值达6.15亿元人民币。至此,海投科技创业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基本完成第一期招商目标。

结合厦门市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我局牵头发改局、经贸局、新阳公司认真研究和提出海投科创中心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科创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科创中心的管理。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进驻科创中心,将拟安排区科技三项费用对经评定批准入驻科创中心的企业的科技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创业环境。

四、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区级5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区成立了*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发挥专家在制定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活动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作用,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在我区科技局的协助下,经专家评审,我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与厦门另外两家单位联合研制的SARS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项目获*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高品质健康住宅浪琴湾工程开发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走访我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并形成调研报告。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为加强我区制药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内技术力量的互利共享,帮助政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局组织召开了“*区制药企业科技交流研讨会”。制药企业共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都感谢我们为他们搭建的交流平台,通过研讨获得很多同行的相关经验,效果较好。

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局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支持科普教育工作,营造科普工作良好社会氛围。我局拨出部分资金支持各有关单位,今年共下达了*年度青少年科普活动项目补助经费共计万余元支持7所中、小学的项目。我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区中小学生信息竞赛、*区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组织学校参加*年厦门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2个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这系列竞赛有效地加强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管理,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培训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妇女“家庭网上行”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达200多人次。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展出科普挂图50多幅,共分发了120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前来科技咨询600多人次。科技周活动期间在东屿村开展了以农业、科技、卫生为主的宣传咨询活动,赠送科普书籍1000多份,前来咨询的人数达到200多人,并组织区疾控中心医生为社区居民作肿瘤防治知识的讲座及卫生下乡便民义诊,共有300多人参加讲座及义诊,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9.17科普日期间,区科协组织科普志愿者在公众相对集中的地方散发“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科普资料2000多册。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间,向全区发放“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材料5000份。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0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00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七、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升科技部门的整体形象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制定了*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开通“*区科技信息网”,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使*科技网成为*区对外的一个窗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八、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为高标准完成我区战时经济动员物资保障任务,保障战时各项科技装备、信息通信的正常运行,由区科技局牵头组建*区建信息通信保障大队(包括电子通讯技术保障队及计算机网络保障队),我们积极组建了由三家通讯公司20人参加的通讯技术保障队和55位电脑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保障队,做好区科技动员办公室工作。

配合司法司法局做好“四五”依法、普法科普工作,配合计生局做好科技计生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双高普九”科技教育工作。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继续按照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推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开拓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科技专项带动作用,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新的产业群体。在继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培植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拟引进一家生物与新医药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作。

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介机构为依托,科技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运作方式,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切实增强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应用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业环境

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业环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研究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每年安排部分科技经费支持产学研发展。加快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

抓紧落实建设*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鼓励建立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科技中介机构,营造创业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创业基地。

制定、落实科技发展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更加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等我区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奖励科技人才,制定区级科技贡献奖励方法,考虑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逐步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三、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拓展科技融资渠道,做好科技项目的招商工作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体制。一是抓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择优立项,有效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制度,完善财政科技拨款体制,围绕“制高点”和“增长点”,实施能发挥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福建省、厦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组织和科技项目开通资金渠道。

积极探索把科技三项经费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科创中心;促进孵化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培育具有自主权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扶植和培育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产业。

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进行的高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和省级项目对接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我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继续走访我区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介入帮助解决问题。引导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开展合作。尝试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

充分发挥“*区科技信息网”的服务平台作用。已经建成的区科技信息网是是我区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它向全社会提供全天候、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区科技网络这一宣传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