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内容提要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是与社会基础的巩固息息相关的。只有社会基础巩固,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方略才能实施,执政任务才能完成,执政目标才能实现,执政地位才能巩固。

●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是天然存在的,其巩固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夯实。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百年大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标本兼治、统筹谋划,不懈努力、长期奋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是与社会基础的巩固息息相关的。只有社会基础巩固,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方略才能实施,执政任务才能完成,执政目标才能实现,执政地位才能巩固。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是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新的社会阶层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个社会基础包含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为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早在成为执政党前夕,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谆谆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克服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等不良情绪,“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活动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能丧失人民群众这个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等。

正是由于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巩固,我们党才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不断实现,因而对我们党更加信任、爱戴和拥护,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使全党全国人民具有了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使我们党具有了凝聚最广大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目标更加明确。从总体上看,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空前巩固。

同时也应看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是先天存在的,其巩固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夯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差别。“四个多样化”的出现,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在社会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青少年一代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明显;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在空前巩固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如何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正确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建立健全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等等,就成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我们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工程,是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实现执政目标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系统工程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百年大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标本兼治、统筹谋划,不懈努力、长期奋斗。

用科学理论武装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党的信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使社会主义成为人民追求幸福的源泉,使党成为带领人民前进的引路人和主心骨。尤其要通过中国近百年来翻天覆地变革的事实,说明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领导人民经过千难万险、艰苦奋斗得来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合理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与兼顾各方利益相统一,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控制贫富差距,健全和完善公平的利益格局和利益获取机制,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惩侵害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推进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进一步改善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产生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高度重视并努力推进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成为党推进执政事业、实现执政目标的强大力量源泉,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成为党执政的坚实基础。我们党要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就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实现执政目标的更加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社会主义中国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