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查报告

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查报告

为配合本次人代会专题审议,根据主任会议安排,今年3月下旬,我们就我市建设现代农业情况,深入市农业、商务、人行、粮食、供销、国土、教育等部门和大同县进行了认真调查,并与部分市人大代表、基层干部座谈,具体了解了一些情况,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

要搞清现代农业,须先搞清什么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习称,通常指历史沿袭下来的农业技术,人们因此也把采用世代相传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式,合理开发、配置、使用要素资源,形成有序的市场,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见(表一)。

(表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产业领域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从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三产业

劳动工具简易手工农具,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动力现代农业机械体系,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劳动对象土地、种子、种畜没有经过复杂的技术改良生物技术等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化生产技术密集型的规范化生产

生产技术从生产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言传身教、世代相传形成一整套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经营理念以自给自足为主,注重抵御自然风险以市场为导向,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重

农业产品无规范标准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生产者传统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即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的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它具有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优质高效等基本特征。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中央把握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

二、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006年是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全市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认真落实政策、资金、科技等各项措施,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量平稳发展。去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油料、蔬菜、饲草面积较上年分别减少15.29%、10.11%和47.69%;粮食、油料、水果产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09%、10.02%、14.10%,而甜菜产量比上年增长243.63%。全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畜牧业发展迅速,总收入达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牛、猪、羊、鸡等饲养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肉、奶、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76%、18.77%和5.89%。(详见表二、表三)

(表二)

大同市2006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品名面积(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

粮食254.375.2576.29-1.19

其中:夏粮4.23-25.130.24-11.57

秋粮250.145.9776.05-1.16

油料21.44-15.291.81-0.02

蔬菜19.48-10.1185.10-5.83

饲草3.70-47.69

水果1.10-14.10

甜菜85.10243.63

(表三)

大同市2006年养殖业发展情况

项目

出栏数量(万头)比上年增长(%)存栏数量(万头)比上年增长(%)产量

(万吨)比上年增长(%)

生猪86.135.3058.93-1.86

牛5.8220.11152.60-3.14

羊109.635.25

家禽260.20-2.90

肉类9.966.76

其中:猪羊肉8.616.11

牛奶7.4418.77

蛋类2.805.89

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引进和推广。全市重点实施农作物优种、畜禽良种、耕地综合能力提升等八项农业科技工程。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3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供种率达90%,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面积65万亩,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200万亩,防治病虫害592.3万亩(次),种禽种畜免疫密度达100%。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政府扶持,全市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新增农机总动力131.8万千瓦。以大同县为例,2006年,全县农机户4290户,总动力95118千瓦,大中小型运输机械2061台,大中型配套机具2539台(部)。机耕面积33万亩,机播面积12万亩,机械铺膜11万亩,机械施肥26.9万亩,机械收获1.5万亩,农机收入340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53.54万亩,水保初治面积16.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7万亩;新增水浇地6.3万亩,恢复改善水浇地10万亩,发展节水面积11.5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万人。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产业龙头进一步发展壮大。去年全市确定的农业产业龙头项目44项,21项续建项目全部投产,11项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售销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5个已建成,6个已生产或试产。新发展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10户,龙头企业总数达90户,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现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专业协会88个,全市99个乡镇有79个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我市农村,包括城镇和各种所有制成份在内的批发、零售商业网点27191户,农村商品交易市场100家,摊位容量2万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已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格局。

财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市财政为新农村建设投入4.68亿元,比上年增加10.24%。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参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支农力度,全市累计发放支农贷款比上年增长16.2%,其中,为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放大额农贷5.1亿元,较上年净增1.6亿元,贷款户数增加87户,占到各项贷款的38.36%。

农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9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了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前三位的县区是:南郊区4543元,左云县3421元,新荣区3166元;增幅较大的前三位县区是:南郊区11.9%,灵丘县10.9%、阳高县10.9%。农民持续增收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去年增加4.35%,达到1445.37元。

(表四)

大同市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市农业局提供)

项目

数额(元)同比增幅(%)占当年人均纯收入比例(%)

人均纯收入270910.00100

其中一产收入11535.142.56

二产收入46714.517.24

三产收入7015.525.88

劳务收入3883214.32

总之,去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标准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素质整体较弱,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效益不高,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突出问题有:

1、农民综合素质低,与现代农民的要求差距大。主要是:在思想观念上,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旧传统之中,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和自私自利思想,缺乏现代意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进取精神。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51%,文盲占13.15%。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多数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外出打工者也多以短期型、季节型和苦力型为主。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近年来,市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林草业、小杂粮和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全市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但特色农产品如苦荞、燕麦、杂豆、谷子等种植效益较低,除去市场原因外,主要是现在种植的绝大多数品种年久退化,单产不高,由于缺少科技研发,没有优质高产品种可代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还表现在,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知识老化,农技人员只能作一般性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与大专院校和省、市外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系少、合作少,使我市特色农产品难以跨越初级阶段,难以延伸产业链,难以增加科技附加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与全省的35%、全国的40%以至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3、农业机械装备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据测算,我市农民户均大牲畜1.87头,户均大型中型拖拉机0.01台,小型拖拉机0.07台,其他农业机械0.09台。目前,全市农机户约3.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五分之一,农业机械多以运力为主,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较少,农业生产仍以人力、畜力为主,机械动力所占比重较轻。究其原因,客观上与我市的产业特点和地理环境有关,此外还有,一、适用于我市地型特点和种植技术的小型、灵巧、适用农业机械缺乏;二、农民手里缺少资金,购机补贴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农民需要;三、近年来石油价格一再上涨,燃油补贴政策没有落实,农机田间作业成本较高。

4、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够严格。在市场建设方面,我市以“销地交易”为主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建于城郊,场地、设施配套较为齐备,而以“产地交易”为主的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地狭小简陋,基本没有仓储、制冷等配套设施,产地交易市场建设薄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本地农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市场建设布局上,缺乏统一规划,存在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管理制度不严格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和市场都没有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手段,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量流入终端市场。多数市场管理粗放,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强买强卖等现象时有发生。

5、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多年来,市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大同农业信息网和大同畜牧两个信息平台,各农业县区也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平台。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很不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信息的采集点少,不及时,对搜集的信息分析能力弱,信息含金量低、预警性不强,无法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作为组织农民与大市场对接的主要平台,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的专业协会组织,因不具备市场实体地位,在开拓市场销售方面难有作为,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加以指导。

6、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去年我市财政支农投入增幅确实很大,但受现有财力制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还较薄弱。加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其次是金融支农乏力。原因是:一、现有金融政策制约,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受信贷审批权所限,正逐渐演化成为上级行的“吸储器”,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只有人民银行少量的支农再贷款。二、缺乏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导致金融支农不积极。三、信用环境差。农村经济涵养金融能力不足,部分农村经营主和农业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资信等级低,为规避金融投资风险,信贷投放力度受限。特别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民积累能力差,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身投入无力。

7、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温饱线以下人口的比重不小。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较快,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明显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见表五)。全市农村现有低收入人口(年收入958元以下)16.66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638元以下)8.32万人,温饱线以下人口共计24.98万人。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冲抵了政策补贴。去年1-5月,全省农资平均价格上涨2.9%,高于农产品价格1倍多。全市落实种子、农机等四项补贴共计3800万元,农民人均24元,但不能抵销农资涨价因素。二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如:原奶,全市总产量仅能完成大同夏进乳业年需量的5/6。外商需要15万亩“大西洋”、“夏波蒂”品种的马铃薯,因种植技术原因,产品个头少,淀粉含量低,很难达到要求。三是外出劳务收入不稳定,技术技能型的高额劳务收入少。此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农村低保工作亟待加强。

(表五)

2005、2006年我市与全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元

年份大同市山西省与全省的差距全国与全国的差距

2006年27093180.9471.93587878

2005年2463.62890.64273255791.4

(表六)

大同市2005、2006年未解决温饱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情况

单位

未解决温饱人口(万人)

低收入人口(万人)

2005年2006年解决剩余2005年2006年解决剩余

全市10.142.148.3218.72.0416.66

其中:天镇2.10.481.744.20.473.73

阳高1.80.491.463.70.423.28

广灵1.990.381.633.20.312.89

灵丘20.411.643.10.312.79

浑源2.250.651.854.50.533.97

此外,还有一个深层问题需要探讨,就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部分环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相互适应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喜变化,但同时出现了农业生产家庭化、土地使用分割化、产品交换简单化,这与现代农业要求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不相适应。如土地使用,土地承包给个人,如何生产属个人行为,不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组织生产;再如产品生产,由于每个家庭考虑到面临的市场风险,在生产上存在认识差异,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再如农业投入,现有产权制度决定了农民在农村投融资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农民缺乏对土地经营的长期预期,往往采取少投入等短期行为,农业生产的核心投资主体不积极,造成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这样就不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不利于现代农业建设。

三、积极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议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应当注重加强以下六方面的支撑:

1、观念支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破除陈规旧制,用现代思想作指导推进和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现展理念和现代管理意识,精心谋划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证明,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可以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三农”问题,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仍就“三农”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恐难有大突破。因此,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破除建设和发展农业的旧观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通盘考虑,认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由弱变壮。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文化教育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之路,让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其次,广大农民要自觉学习现代知识,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来组织生产,牢固树立四种观念:一要树立市场观念,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就是市场农业,以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二要树立科技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新科技、新成果;三要有现代经营管理观念,懂得经营管理,特别是已成规模的农业大户、私营企业主应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要强化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人才支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鉴于当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现状,必须要有人才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急需教育、科技、管理三种人才,对此,一方面,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要在认真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抓住“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有利时机,各县区抓紧建立一个职教中心,办好一所综合高中,发展一所民办职校。要积极搞好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撤并、新建等手段削枝强干,形成一批有专业特色、规模优势和发展实力的骨干职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倾向,坚持特色办学、灵活办学,大力加强专业课教育和实践活动,采用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的办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倡导校企联合、城乡联合、异地联合、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大力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和强化人才队伍。政府应整合机构,充实力量,稳定和强化农、林、水、机、畜等技术人员队伍和科技推广队伍,完善制度,保障经费,配备设施,保证他们能够在乡间地头开展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和技术承包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激发和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此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当“村官”是改善农村人才状况的有益尝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值得大力推行。

3、基础支撑。建设现代农业,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市主要河流流域的水文情况要搞好调查研究,根据河道变故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工作,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基金,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要认真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扩大水浇地面积,全面建设节水型农业。政府还应逐步改变“多龙治水”城乡分割的管水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管理机制,使非常短缺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开采、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二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变更和用地监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工作。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财政对农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投入,继续实施好国家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水土保持,加快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要健全和落实资源开采的生态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吸纳社会资金,实行多元化投资,不断改善农村办学、就医等公共服务条件,加快农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覆盖,尤其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加工质量,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4、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既能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工商三业并进,从而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作用极其重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研发、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大专院校设农业试验站,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教师身兼教学与科研或推广两三项工作,农业部门又与院校共同建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使教学与科研得以紧密相连,科技与推广直接结合,提高了科研质量,缩短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上的时间,值得借鉴。加强我市特色农产品科研开发,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有利,比推广其他品种更易为农民所支持。象我市的苦荞产品就是借助北京、上海等科研力量开发出来的成功典范,应当发扬。二要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化水平。如果不提高农业机械化,就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农机装备既要适用还要配套。目前,适应我市地理环境特点的小巧、灵活的农业机械少之又少,应当调动我市内外力量开展科研,尽快生产更多适合我市条件的各式农业机具。此外,在项目引进上,要多引进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项目,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绝不能因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5、市场支撑。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建设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因此,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要合理布局,重点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兴建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对现有的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认真解决重销地市场建设、轻产地市场建设的问题,通过改善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来促进我市农产品的销售能力的提高。对已建成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管理,农业、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市场内部要健全制度,严细管理,诚信经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二要加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民营资本参与经营的形式,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3366”工程,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三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办[2004]1号)要求,在财政支农预算中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在购置设备、技术培训推广等资金投入上予以优先,在工商费用和税收上予以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力。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支持有能力的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有盈利能力的专业协会改造成合作社,把我市优势农产品市场做大做强。

6、资金支撑。我市地方各级财力普遍偏紧,如何保证现代农业建设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应下大功夫认真研究解决。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提高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切实把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建立“三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认真执行“多予少取”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补贴落实到农民手里。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筹措制度,确保农村困难居民的生活。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好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看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要大力培育小额农贷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方式的贷款业务,对于种植业、养殖业等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应实行差别利率,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抓好项目建设,出台优惠政策,综合运用税收、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建立农民筹资投劳、政府持续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