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区产业化发展管理会发言

市区产业化发展管理会发言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年农业农村工作

*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在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的良好成绩。*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168万元,同比增长9.2%;GDP农业增加值5706万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2545元,增加241元,增长10.5%;粮食产量10960吨。同时,在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科技兴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我区粮食生产在遭受持续干旱和风灾的情况下,坚持一手抓抗灾,一手抓生产,依靠科技,确保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达94725亩,其中新技术推广项目玉米地膜4000亩,玉米肥团育苗移栽4000亩,高蛋白玉米示范片200亩,平衡配方施肥6000亩,脱毒洋芋新品种更换1000亩,为我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完成粮食产量10960吨,超计划完成109吨。畜牧业方面,狠抓了疫病防控、品种改良、建立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推广科学饲养技术等工作,保持了畜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区规模养殖户达到182户,重大动物防疫密度达到100%,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年,生猪出栏4.6万头,增长2.7%;牛出栏1700头,增长6.3%;羊出栏1.51万头,增长7.9%;兔出栏4.3万只,增长105%;禽出栏12.6万只,增长4.8%;畜牧业产值达5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

㈡“三化一转移”工作扎实推进。一是产业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截止目前,我区已发展龙头企业5家,其中1家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561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729万元。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了乌天麻基地2.5万平方米、优质茶园8000亩、红豆杉基地1100亩、银杏基地5060亩,种植珍稀食用菌192.5万袋。二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龙头企业成为实施标准化的重要载体,森宝公司被认定为乐山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金口”牌乌天麻被评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大峡谷公司取得了“QS”认证,公司开发的“美味”系列产品被评为乐山名特食品,顺利打进沃尔玛、伊腾洋华堂、北京华联等超市。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截止目前,我区累计成立农民专合组织15个,新发展专合组织2个,发展会员6998人,带动人数25688人,涉及药材、食用菌、茶叶、水产、生猪、蔬菜等产业,带动农户5893户,带动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00余元。四是劳务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转移和输出劳动力人9532人,其中,海外劳务输出29人,比上年新增劳务输出1342人;培训农民工1150人,完成品牌培训140人;实现劳务收入3200万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822元,增长27.8%。农村劳务开发已成为服务我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推进。*年,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围绕“建好一个班子、转换一条路子、抓好两个村子(林丰村、胜利村)、捆绑使用票子”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乡镇组织、村社实施、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工作格局。完成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写了《农民教育知识读本》。同时,以试点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整合资源、项目、人力、物力、财力,将林丰、胜利两个试点村打造成民族风情新村和大峡谷旅游新村,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是生产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从试点村的情况看,*年,胜利、林丰两村分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75元、3280元,远远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修和改造农村公路66公里,硬化16公里,安装饮水主管9公里、入户管50公里,解决了32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灌面2800亩,治理水毁堤防1070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公里。完成少数民族困难户和贫困家庭移民搬迁51户、住房改造469户,农村电网改造率达80%。

三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36.89万亩天然林管护,完成荒山造林1100亩、四旁植树80万株;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菌—猪—沼”生态农业模式得到初步推广,形成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流动转换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470平方米,完成了区乡两级卫生院改扩建,2.1万余人次享受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全部实行财政供养,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以上。

五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一事一议”规则,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活动更加规范,农村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区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低、比较效益低的“三低”状况较为突出。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低,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和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我区路、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农村沼气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仍十分突出。

二、以建设新农村为抓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正站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起跑线上,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的机遇,按照“夯实基础、建设生态、培育龙头、促农增收”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8%,达到10980万元;GDP农业增加值增长3%,达到5877万元;完成粮食生产114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达到2805元。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继续抓好山、水、林、田、路、房、网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去年的严重旱灾考验了我区水利设施脆弱的一面,我们要加快“治水兴区”进程,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夯实防汛抗旱的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安全饮水5000人,节灌减灾工程200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二是加强耕地建设。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田土质量,完成永胜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金土地”工程1385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000亩,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三是加强公路建设。新修乡村公路168公里,其中通乡水泥路33公里、泥碎路20公里,通村组水泥路35公里、泥碎路80公里。四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山区的多功能微型农用机具。五是加大扶贫济困工作力度。实施好移民搬迁100户、少数民族住房解困工程200户,解决434名绝对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改善700名低收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永和镇新光村新村扶贫和桠溪、胜利两村的重点村工程建设。

㈡发挥科技领先动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技术)、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玉米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全年粮食产量11400吨。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推广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提高健康优质畜禽水产品比重;完善四川农经网、中国移动01717、*金土地16896168、农业科技110等信息服务体系。落实乡镇信息工作岗位责任,提高基层信息服务综合能力,促进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聚,依托龙头企业抓好林、茶、药、畜、菌五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在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抓好8000亩现有优质茶园的管护,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做好5060亩的银杏基地管护;新建乌天麻基地3.5万平方米;种植珍稀食用菌300万袋;新建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3万亩,逐步实现我区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特别要在产品的品质、特色和加工上下功夫,力争近一两年内有大的突破。在生态建设方面,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建设。今年要在继续做好3.61万亩荒山造林、5.3万亩退耕还林管护的同时,重点抓好抓好1万亩工业硅原料林和3000亩曼地亚红豆杉基地建设,力争完成封山育林1万亩。在农村能源开发方面,以沼气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新建农村沼气1000口。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养殖大户激励机制,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新建养殖小区2个,同时抓好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加快兔业发展,全年出栏兔5万只。要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全区兽医体制改革。此外,还要切实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外来入侵生物防除等工作,实现农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观光旅游,丰富农业发展内涵。

㈣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形成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网络化营销的“一条龙”产业格局。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森宝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大力扶持四川祥光公司、大峡谷农业开发公司、银杏茶厂等骨干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集优势,打造知名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开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二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做好农民专合组织依法登记工作,帮助其规范运行。三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发挥好供销合作社、粮食企业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

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着眼于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为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培训技术骨干,培育一大批眼界开阔、理念领先、勇闯市场的经营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要通过实施劳务扶贫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数量由多到少的转变,年内完成非农产业技能培训800人。

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大力推行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龙头企业帮村、基层组织带村模式,进一步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和新经验,逐步构建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今年重点抓好吉星乡柏香村和永和镇新光村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各职能部门和项目涉及乡、村要抓紧搞好规划,尽快启动。

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实现现代农业提供政策保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金口河”为主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扶贫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兑现工作。区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快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粮食风险防范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管,确保地方储备粮食安全。

三、当前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㈠春耕生产。一是要切实加强小春田间管理,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统防统治力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确保小春增产。二是要抓好大春备耕工作,特别是种子、化肥和资金的储备,确保春耕生产需要,为大春丰收奠定基础。三是要抓好农资市场打假工作,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保护农民的利益。

㈡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目前生猪价格行情较好,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补栏。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好疫情排查、预防消毒、免疫检疫等措施,确保全区清洁无疫。一旦发生疫情,各乡镇和区农业局要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迅速果断妥善地加以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㈢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依靠科技防灾抗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一是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积极落实抗旱措施,抓好设施管理和维护工作。二是未雨绸缪,及早做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基层、到人头。

㈣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原则,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健全护林防火员制度值班制度,保持通讯畅通。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一有火灾,要及早发现,及时报告,组织精干力量迅速扑灭。

同志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为我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