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思考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一些地方的工作情况看,笔者认为,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工作上,应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作上的简单化问题。比如,在工作对象上,往往只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其他党员,缺乏全面性;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缺乏系统性;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季节性的给钱给物解燃眉之急,轻常态化帮扶,缺乏长效机制等。为此,我们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目的、内涵和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系统地做好这项工作。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

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每名党员都需要党组织的关怀关心,只是因工作岗位、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让党员以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获得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

为准确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丹东市近年来建立健全了党内定期走访慰问和谈心交流制度,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党员无故不交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必访;“六必谈”,即党员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力争及时掌握每一名党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疙瘩。这么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

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一个部分。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政治关怀集中体现为在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同时,充分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运行的基础,也是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八项权利和八项义务,《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细化规定了八个方面的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不健全,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不够通畅,党员与组织之间、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都不利于调动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积极性。因此,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应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把党员最广泛地组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党的性质表明:我们党是一个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本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志愿组成的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政治组织。因此,党的执政活动决不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实践行为,党员是党的执政活动的主体。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通过千千万万个党员在具体生动的执政活动中去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和影响群众,进而来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应以生活上的帮扶为重点,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品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党内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相应的救助帮扶机制,缩小党内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是促进党内团结和谐的最直接的途径。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增强党的凝聚力。

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各级党委(党组)应加强领导和指导,系统设计工作思路,科学定位责任主体,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分析党员思想动态,研究具体的服务措施,积极解决与党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出台和推出就业帮扶、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等政策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形成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工作合力。应牢固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谈心交流等制度,加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常态化、长效化,真正重视、真情关怀和真心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

与党内其他工作机制相配套、相衔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推进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中央先后颁布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等,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供了制度支持。针对目前存在的党员登记信息难以全面准确、流动党员管理难以到位、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应打破“分层管理、城乡分割”等传统模式,与时俱进地整合基层党建工作组织、人才、场地、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党员管理属地与区域、产业相结合,尽快形成城乡党建“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应结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尤其是对于城市下岗失业党员、城乡贫困党员和年老多病党员,要及时准确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动目的地与方向,尽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全覆盖;应结合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制度、城乡党员结对互助制度和农民工党员利益诉求机制,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关怀培养,促进党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应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渠道,通过完善党费管理使用方法、党费拿一点,列入地方财政支出预算、财政拨一点,组织党员干部定期捐一点等办法,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效运行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