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还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节生活、创新体制机制、繁荣农村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等,都做出了具体部署。指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建设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的重要内容。从当前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济、区域条件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不相适应的。这些问题不彻底加以解决,也将直接影响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文化发展水平不一。通过对滨海镇59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所占比例约为10%左右。这些村一般经济基础好,村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村有专(兼)职文化专干,阵地建设较好,经费较充足,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能积极购买新书,补充藏书;二类是一般的,所占比例约为25%,只有兼职文化专干,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才搞一些活动;三类是较差的,所占比例约为65%,这些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村领导重视不够,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慢,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设施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以村投入为主,市镇两级给予适当补助,而镇财力并不宽裕,往往将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文化基础设施及活动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地方宣传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仍不健全;还有部分村尚未建设文化中心;部分地方的文化建设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规划建设中对演出平台、健身场所、宣传阵地等文化设施往往缺少事先的统筹安排;有些地方即使建立了阵地,很多也有名无实,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当,甚至被挪作他用。

(三)文化生活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生活既单调又枯燥贫乏,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电影、上舞厅、看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有那些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支出近于零。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据调查,全镇80%以上家庭户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就是看电影也是一年到头很难看两场电影。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打牌。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3、文化队伍人才匮乏、力量不足。虽然在创建村级文化俱乐部活动中涉及到要求有一支专业或业余文化骨干队伍,但大多数是东凑西拼,或搞活动时借助学校、企业等的队伍。村级文化俱乐部管理员,大部分为兼职,且多数是离(退休)人员或老年协会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也缺少文化专业特长,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同时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能举办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反映农民精神状况,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交流的需求,但目前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蔓延,有的地方甚至成风,庙宇成群,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些村或街头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又有所抬头,许多农民认为在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输赢几个小钱消遣时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农闲时节,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活动主题上,党委、政府要加强引导,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要求,围绕总体规划,结合中心工作,提高活动主题的指导性、亲和力和认同度,确保活动实效性。在活动方式上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2、健全三级文化网络,构筑完善的农村文化发展格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市、镇、村文化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三级文化网,有效地发挥各级文化组织的作用,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强镇文化站的建设,文化站对农村文化工作负有管理和指导的职责,要积极探索文化站的新运行机制,以增强文化的活力,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基地和枢纽。要注意加强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村委会要给予经费上的提供和保证。积极扶持农村文化户的发展。个体文化专业户,是市、镇、村文化机构的重要补充,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

3、构建文化队伍网络,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抓好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村文化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活动在农村。他们的艺术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村文化户把文化办在农家民宅,办在农村人口较为稠密的片区,弥补了乡镇文化中心覆盖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不足。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提倡科技文化下乡,各镇(街道)文化站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技、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器乐等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科技文化人才。再次,抓活动品牌创建,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纵观农村文化发展,品牌优势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一般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项目,我们要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能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村情的活动载体,如利用传统民俗节日举办农民家庭才艺展示或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节等,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激活、带动村村文化项目的发展,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

4、因地制宜增添文化设施,营造农村文化氛围。要占领农村这块文化阵地,增添文化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创建村级文化俱乐部时,因地制宜地增添文化设施。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在每村建立一个或几个阅报栏。阅报栏是最基础简单的文化传播形式,投资省、见效快,既方便又实用。成立农民阅报室,让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闪亮登场”,让它们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同时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文体活动场所,增添文体健身器材,如建立台球室、乒乓室以及双人肩关节康复器、双人腰背按摩器、把式三人扭腰器、双人坐蹬、单人健骑机、跑步机等文体健身器材,集娱乐活动于一体,使农民在锻炼中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团体,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真正营造一种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