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改委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市

发改委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市

*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约束性指标:

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其中,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12%;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82以上。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以上;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以上;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以上;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6、进出口总额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5%;7、到位注册外资总额与上年持平;

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10、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三、完成*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着力增强调控能力

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一是积极发挥年度计划对产业政策、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对节能、减排、节地、科技投入和富民“五类指标”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对预期性指标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二是认真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工作,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趋势性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政策措施。三是以建设太湖一级保护区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强化重点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一是深入落实《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走功能发展、特色发展道路。二是突出对部门考核的引导作用,加大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重点工作目标的考核力度,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

(二)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服务经济比重。一是加快太湖保护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服务外包“123”计划,带动动漫设计和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年内“三基地”业务总额达到100亿元。二是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年内出台*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意见。以“三基地”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空港产业园、江阴港口物流园、西站物流园、鹅湖动漫设计园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整合物流资源,加速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壮大文化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以上。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努力在引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4%。四是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实现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进一步提升市场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市现代市场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年内建成放心消费示范点10个,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10家。五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切实强化重大项目挂钩服务机制,确保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7%。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一是加快推进“三谷”建设。年内“硅谷”、“液晶谷”产值双超50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00亿元,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0%。二是加快推进存量调整。确保提前完成“三高两低”和“新五小”企业整治任务,关闭淘汰“五小”企业847家,其中关闭淘汰小化工企业772家。继续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工作力度,确保116家重点搬迁调整企业上半年全部签订搬迁协议。三是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区建设。加大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力度,深化1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四是出台并严格执行《*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实施区域限批。

提升现代高效农业能级。一是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二是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园的示范效应。大力扶持*斗山农业生态园、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年内高效农业规模增长5%以上。三是进一步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品牌效应。年内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20个。四是进一步增强“以工哺农”的机制效应。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作,年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累计达到15亿元,农业特色村占行政村比重达到40%。

(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发展壮大规模型科技企业。鼓励骨干大型企业集团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改投入,年内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二是培育孵化一批“小巨人”企业。年内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一是着力拓展政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中科院软件所(*)国家基础软件研发与生产基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技术中试平台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充分调动企业在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申报国家863项目、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年内力争新增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

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国家(*)工业设计园等园区内“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年内新增“三创”载体150万平方米以上。二是加快改善载体服务软环境。提高招商和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以“530”计划为重点,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工作和创业。四是加快科技政策落实。重点做好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机构科技人员工资税前据实扣除以及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一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力争新批独立外资研发中心5个以上。二是优化外贸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外包出口份额,年内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外包出口额增长50%以上。积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江苏名牌和江苏省著名商标。三是探索本土企业“走出去”新领域。重点以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优势企业为服务对象,年内力争“走出去”投资企业中方投资额增长20%以上。加快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四是完善园区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等软环境的建设。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各项指标占全市比重平均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提高“两集中三到位”工作成效。深化行业协会(学会)改革。二是深化以管办分离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深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深化新闻媒体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三是深化以太湖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四是加快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优势。大力提升企业素质,继续增强上市工作新优势,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加大太湖治理项目整体推进力度。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资金支持,拓展太湖治理项目投融资渠道。二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完成芦村、城北、太湖新城三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提高污水管网覆盖面,完成456公里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工业集中区实现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全覆盖。年内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中水回用率达到25%。三是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落实长期稳定的太湖调水引流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入湖河流断面、重点污染源实施动态实时监测监控。继续实施入湖河道沿岸排污口封堵工作。全力抓好贡湖水厂、锡东水厂水源地水域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确保长江引水一期供水工程4月底前建成投运。四是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加快启动实施走马塘拓浚工程,完成苏屑河等15条河道的综合整治任务,河道保护范围覆盖全市6288条河道。确保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确保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启动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扩容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企业能源消耗标准。全面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汽(气)价和能源限用等政策。二是严格节能减排约束机制。继续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大户的监管工作,实施重点行业和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程,积极执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试行)。三是创新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四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年内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和亩均产出均提高15%。五是推进节水管理工作。年内力争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耗降至161立方米,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六)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加快推进太湖新城等道路建设,加快启动金城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年内主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超过18.5公里/小时。二是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采取开辟公交专用车道、推动票制改革、优化线路、增加班次密度和延伸营运时间等措施,年内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提升城市集散功能。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口岸开放各项工作,着力建设苏南国际航空港,力争轨道交通年内获准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京沪高速铁路*段的各项建设工作,年内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180万人次。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一是把加快太湖新城建设作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太湖新城、蠡湖新城和锡东新城等“五城”建设,加快推进广益片区、古运河片区、凤翔片区和河埒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二是加大太湖国际科技园、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藕塘职教园和空港产业园等“五园”及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等“两区”建设力度,形成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精心筹备、承办好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活动。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和农村新五件实事。二是着力发展“三大合作”组织。确保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比例超过58%。三是继续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力争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超过65%,乡镇工业的集聚度超过81%。四是开展农村“六清六建”环境综合整治。年内新改建5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完成150家保留居住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完成2.1万户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全市90%以上乡镇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七)着力改善社会民生提升城乡居民富裕程度。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万人。培训本地农村转移劳动力5万人,本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87%。二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年内力争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3%以上。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年内力争城市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均增长8%以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年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人口比重控制在61.5%以内,农村人均纯收入线以下人口比重控制在56%以内。三是深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年内全市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四是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住房保障。完成廉租住房租金核减1000户以上、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800户以上、提供经济适用住房800户以上。完成老新村整治及老住宅特修60万平方米。启动霞美路等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60万平方米。年内征地拆迁安置房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年内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630万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7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二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重点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造村办幼儿园100所,创建省优质幼儿园、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50所。深化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清理“公有民办”办学体制,彻底解决“校中校”现象。加快职教资源整合和职教园区建设,积极推进藕塘职教园区二期建设工程。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三是大力建设健康城市。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9%。加快建设“环太湖体育圈”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城乡全覆盖。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年内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