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打造生态*、和谐*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市区超过4900美元。显然,我市已经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快速变动的阶段,进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极佳时期。根据我市实际,特制定全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贡献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0.7%提高到*年的32.4%,服务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十五”期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年全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467.0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已达55%,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结构逐步优化。在传统服务业平稳增长的同时,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广告中介、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产业发展势头喜人,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连锁经营范围从百货、副食品开始向餐饮、医药等多个行业延伸;各类登记注册的中介服务机构达到1611家,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9亿元,接待游客1523万人次。

(三)主体趋向多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完善,我市服务业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特别是个私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个私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60%,已创办民办学校(学历教育)32所、民营医院5家。

我市服务业发展尽管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总体上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所需的法治、市场环境有待完善;体制改革较为滞后,许多行业仍存在垄断经营的现象;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等。

二、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打造生态*、和谐*”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积极挖掘发展潜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推进、布局优化、体制创新和外向带动,进一步壮大提升服务业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业新兴行业,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市服务业总量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30%,力争把*建设成“长三角”地区有较强活力的市场大市、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强市和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旅游城市。

??总量翻番,比重提升。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服务业增速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进一步壮大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等四大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金融、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六大新兴行业,使以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渐成为生力军和增长点。*大城市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逐步形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的空间格局。

??功能增强,机制完善。充分发挥我市商品市场发达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基本形成发达、规范的现代市场体系,服务业综合功能显著增强。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逐步消除,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民营经济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产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

三、壮大提升服务业优势行业

(一)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序建设,优化商贸流通业的结构与布局,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形成总量平衡、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配套完善的商贸流通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

加快迪荡新城建设。紧紧围绕商贸、人居、休闲等功能,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要求,加快迪荡新城开发建设步伐,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城市经济新高地、城市形态发展的标志区、市民现代生活的新亮点,成为全市现代商贸和商务中心。同时,要根据*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对现有商贸流通业的调整改造,提高档次品位,健全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一主、一副、两圈”的大城市商贸服务业格局。

不断提升专业市场。按照“控制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导鼓励中国轻纺城、中国领带城、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改造升级,通过组织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市场功能,使市场由单纯的交易中心逐步向商品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物流中心转变,不断延长市场的生命周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办市场,实现市场主体法人化、经营公司化、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同时通过拓展省外市场,增强*市场的辐射力。

积极创新流通业态。推进连锁经营,以生活资料连锁超市为重点,逐步向生产资料延伸,鼓励发展工业企业直接连锁,规范特许连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完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支持行业网站和专业市场网站建设,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鼓励发展网上商城,提高网上消费比例。鼓励大型企业开展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业务。积极推进物流配送。

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按照“三网一制度”要求,拓展功能,建管并举,提升档次,积极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到*年,基本完成行政村放心店开设任务,基本建成县(市)、镇(乡)、村三级基层消费维权网络。

大力发展会展业。在迪荡新城规划建设高档次的*会展中心,在柯桥建设以纺织产品为主的会展中心,开拓会展领域,扩大会展市场;利用*黄酒的品牌优势,加快中国黄酒城建设;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和特色产品,办好中国纺织博览会、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浙江家具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等会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会展业。

(二)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力争把*建设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强市。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有序建设市科学馆、档案馆、游泳中心、中国*黄酒城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本着“面向基层,整体规划,先主后次,逐一到位”的原则,多元投入,加强基层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民间艺术保护、文物保护、民间收藏等文化工程建设,形成完备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保护体系和博物馆网络。

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促进相关行业的互相融合,组建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和发展包括演出、娱乐、音像、电影、书刊、文物和美术市场在内的文化产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积极培育竞赛表演、等各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经济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戏曲之乡”优势,扶持发展更多的民间演出团体,推动演出产业发展。以公司化经营为模式、品牌化建设为重点、高新技术应用为手段,加快传统传媒产业升级步伐,做大做强现代传媒业。

繁荣文化市场。培育演出市场,打破所有制、地域与行业限制,造就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演出团体。繁荣娱乐市场,健全文化经济人制度,提高娱乐业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壮大出版物市场,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形成一批较知名的出版物经营企业。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加强基层公益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场所建设,培育网络文化超市。繁荣群众文化,继续以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为载体,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拉动文化消费。

(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十一五”期间,力争旅游经济总量翻番,质量明显提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实现旅游国内收入2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的旅游经济强市。

打造旅游精品。打响“江南风情看*、江南古城看*、江南文化看*”的“三看”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部级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坚持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重点旅游区(点)建设力度。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着力做好水上旅游文章,继续重视观光旅游,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全面打造文化修学、稽山鉴水、生态休闲、市场之旅、红色之旅、佛教之旅等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新吴越情缘”、“新天仙配”、“活力浙东南”等区域合作品牌。拓展、规范、引导休闲农庄健康发展。

开发旅游商品。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发达的优势,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重点开发黄酒、茶叶、丝棉织品、珍珠、领带、竹编等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一批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工艺精湛、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引进先进经营模式,开辟大型旅游商品市场和特色旅游街区,建设*旅游购物中心,鼓励、扶持发展购物旅游,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提高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业供给规模和综合配套功能,形成不同档次的旅游饭店格局,以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要;完善游客服务中心,丰富游客文化娱乐生活,增设旅游标志,改造旅游区(点)公用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旅游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做强旅游企业。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实行股份制等方式,加快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企业集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和网络化、集团化经营。吸引国内外知名饭店集团参与*旅游饭店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着力引进国内知名旅游公司,鼓励外商创办独资、合资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高星级酒店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旅行社,促进旅游企业面向市场,接轨国际,不断提高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打响节会品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鲁迅文化节、中国黄酒节、兰亭国际书法节、祭祀大禹陵等文化节会和水城风情旅游节、诸暨五泄观瀑节、新昌旅游节等旅游节会,使其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节会。

(四)稳步推进房地产业

到2010年,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在7%左右,能适应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户均一套房”的目标,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生活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

完善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用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强对房地产一级市场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出让、转让招投标制度,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明晰房屋产权,完善配套政策,调整收益分配。发展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交易以及公开拍卖等中介服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培育房屋租赁业,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优化住房建设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快建立以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家庭构建居住方面的最后保障线。

加强行业监管。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加快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信用监督。加强个人房地产金融业务管理,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和开发项目的审批管理,推进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制度,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收费监督,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建设要在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

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产业和市场优势,以配送型物流和市场流通型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0%下降到12%左右。

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与管理,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配送体系。加强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建立生产资料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形成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绿色通道,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健康发展。支持发展内河运输和高速公路物流。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的衔接,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

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网络等潜在优势,以整合、改造为主线,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有序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服务企业,逐渐形成我市现代物流企业群体。依托*跨海大桥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杭州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加快县域物流企业建设。

完善物流市场发展环境。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建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第四方物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强化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业

顺应信息化趋势,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高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推进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三网(通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融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基本建成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信息服务基地。

加快基础平台建设。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传统行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平台和电子支付体系;推进城乡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和宽带接入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大力发展通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等网络传输服务,到2010年,全市城乡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0号线以上,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0部以上,村村通宽带达到100%,村村通广电网达到100%,市区及县(市)城区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并逐步向农村延伸。

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集成,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加速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构建,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府上网工程普及率达到100%,可上网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100%,“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在城乡广泛应用;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相关资源,建立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下乡、信息进村”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社区和居民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社会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业。

(三)发展规范中介服务业

适应加入WTO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先进城市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发展多层次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积极引进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规范中介服务业发展。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推进政府部门与非签证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加快建立网络平台,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四)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整合集聚金融资源,规范壮大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品质。2010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在13%左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争取达到3750亿元、3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金融产权制度全面突破、金融机构类型全面发展、金融服务网络全面覆盖、金融人员素质全面提高、金融竞争能力全面提升。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按照集约经营和扁平化管理的方向,合理调整和完善现有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做强做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较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来*发展业务。扎实开展统筹城乡“金融网”建设,尽力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无人自助营业网点,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服务效率。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拓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提升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重,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争取公司债券在银行间市场直接发行。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大力发展保障型保险产品,扩大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金融业务种类,扩大覆盖面,增强竞争力;大力推动个人信用消费,开展和扩大消费信贷,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密切关注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和创新产品的发展;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推进银行卡与市民卡一体化联网通用工程,依托科技力量加速金融信息化进程。

加快信用*建设。整合企业和个人在各部门的信用记录,建设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体系,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估机制,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环境。

(五)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到2010年,将公共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加快科教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构建以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快示范学校建设,增加优质教育供给,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注重就业培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力办好文理学院,合力建设*大学,扩容壮大其他高校,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高校来绍办学;统筹发展城乡教育,落实教育公平理念。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筹、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卫生事业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束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保健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卫生防疫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服务。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水、电、热等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园林、绿化、环卫等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咨询等环境服务业;引入产业化发展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环保设施建设和经营;强化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促进废物利用。

(六)扶持壮大社区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发展新局面。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家政、餐饮、幼托、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配套完善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搭建社区服务公益性信息平台。完善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和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

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以政府提供为主,社区协助参与,发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性服务。加大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与推荐,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社区为老服务,发展各种养老、医疗康复、老年人再教育等机构,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普及老年人综合服务场所。

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逐步推行从业人员执证上岗制度,强化诚信建设,打响企业品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和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将内部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积极引入和发展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社区服务项目,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培养一批专业社区服务人员,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

五、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管理服务机制。服务业涉及范围广,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发展服务业领导小组,各级政府相应设立机构,形成自上而下互为贯通的工作网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

强化统计考核。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重视对现代物流、文化、中介、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加强服务业基层统计力量,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工作,建立服务业发展情况通报制度。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年度目标,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深化体制改革

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清理现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政策,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打破行政垄断,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市场主体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公平、同等待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根据服务业中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和不同产品的属性差异,正确界定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自然垄断服务与非自然垄断服务、营利性服务与非营利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打破垄断,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服务业的改革和市场竞争。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市直文化单位改制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则,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

(三)加大政策扶持

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在税收政策上,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服务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对重点领域的服务企业,按税收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税收减免和投资抵免;对小型服务行业适当降低纳税人税负。在用地政策上,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服务业项目农用地转用、征用报批手续。在创业政策上,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对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由地方政府给予奖励。在人才政策上,加快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各种后顾之忧;加强服务行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岗位职业培训,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市本级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市区重大服务业项目贴息补助及服务业的考核奖励,集中、统筹使用服务业各行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对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扶持;鼓励民营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鼓励服务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

消除政策差异。对服务业相关的政策进行进一步清理,及时废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文件。对不符合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要及时修改调整。加强服务业政策与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衔接与协调。实行产业同价(收费)政策。

规范市场管理。进一步放开服务业价格,对竞争性服务行业的产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对少数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服务产品,逐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由相关政府部门定期公布服务产品质量情况。

(五)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跨国采购中心、国际会展公司、市场中介机构等来绍设立分支机构。研究制定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产业导向目录,引导外资投向我市急需发展的基础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尽快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扶持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国际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等领域的服务出口,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餐饮旅馆、特色产品、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等服务业在全国及境外设立连锁经营机构。鼓励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企业直接在境外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重点开展物流、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加强与珠三角、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的合作交流,形成开放型组织体系,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强与港、澳、台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市场。

(六)建设重大项目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在服务业的各个领域,筛选建设一批、招商引进一批、跟踪储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计划,获得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亿元左右。主要是积极实施迪荡新城、中国轻纺城老市场改造升级等工程项目建设;加快中国黄酒城、中国越剧城等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快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鲁迅故里二期、东湖风景区、会稽山旅游度假休闲中心、大香林风景区、西施旅游景区、穿岩十九峰等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杭州湾国际物流中心、浙东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的建设;积极推进*文理学院三期、一批中等职校迁建、市人民医院迁建、市游泳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