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一休息

十一休息

十一休息

十一休息范文第1篇

一、以每周不超40小时为由,“窃走”法定假日

【案例】小白所在的某金店对员工实行双休日在内的两班倒工时制,每班工作时间为6个小时,早班工作时间为早上8时至下午14时,晚班为下午14~20时。这样算来,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金店未为小白等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小白工作满一周年时,向经理提出每周至少应有一天休息日,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被拒绝后,小白决定辞职并要求金店支付一年来双休日加班费。金店经理认为,社会保险可以考虑缴纳,但以小白每周工作时间未超过40小时,拒付加班费。

【点评】对于普通工时制,其工作时间主要受两个方面的法律约束:一是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二是依据《劳动法》的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当然,工作日及双休日若有加班,用人单位可通过补休来免除支付加班费,但除五一节等法定假日则不可以用补休来免除加班费的。可见,即使每周工作未超过40小时,若法定假日时,劳动者同样有休息的权利,且不能以补休来代替。尽管小白的每周末超40小时,其中,双休日未安排员工休息可以补休来代替,不用支付加班费,但对于小白一年来的法定假日当班工作时间,应按小白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费。

二、只要支付加班费,随意“买”走休息日

【案例】2013夏季,因受连续多日高温影响,王红所在的冷饮制品公司经与工会、生产车间工人协商,从6月中开始,员工每月可(选日)休息2天,每天下午延长工作时间一个半小时。公司除支付相应的加班费,还免费提供晚餐。连续工作3个月后,王红因受不了几乎没有休息日的工作,提出辞职得到公司的同意。在结算时王红提出自己在该公司工作4年整,应支付4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要求,公司以不欠加班费、且王红主动辞职为由予以拒绝。

【点评】《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而王红每月只能休息2天,显然违法。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四)项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该法第四十六条(一)项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因此,王红要求支付经济补偿当然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可见用人单位以如数支付加班费,来随意“买”走休息日,同样的是违反劳动法的。此种情形下,劳动者不仅有辞职权,更有获利经济补偿权。

三、辞退相逼,“绑架”双休日

【案例】赵先生系某建筑安装公司电工,每月工资3800元。最近一个周末下班时,主管主任对他们说,按工程进度需要抢时间,大家双休日都得来加班。赵先生当即提出已与女友约好明天一起看望老人。公司依据《员工手册》关于“不服从领导,公司有权解答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赵先生不服从领导安排、拒绝加班为由,做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并拒绝经济补偿。

【点评】《劳动法》明确规定,只有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等需要紧急处理;完成上级在国家计划外安排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等4种情形下,员工不能拒绝加班。《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可见,公司要求员工加班,应当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公司若强行要求员工加班,员工有权利拒绝。本案,赵先生拒绝加班并非属于法律规定的“员工不能拒绝加班”的四种情形。公司制度可以将“不服从领导”作为员工违纪辞退条款,但却不能将拒绝加班视为“不服从领导”。对此,赵先生可通过申请仲裁等方式依法维权。

四、混淆工种,剥夺双休日

十一休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间休息;课间互动;成长

在英美,课间休息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如英国的 “playtime”(游戏时间),“breaktime”(课间时间),“recess”(下课休息)。在我国,同样有着“课间休息”“课间十分钟”“下课时间”等多种说法,而较为普遍的说法仍是“课间休息”。

一、关于课间休息的一些观点

(1)可以适度拖堂,继续未完成的授课。下课时间到了,但是正在讲授中的老师感觉可以把剩下的教学内容讲完,这样下节课开始时可以不必受影响,而且还保证了讲课内容的连贯性。采取这种做法时,老师通常认为自己讲授的内容可以在一两分钟内完成。更有老师抱怨,学生下了课就玩,经过课间十分钟,回到教室的一开始那段时间内很难让情绪平静下来,迅速回到上课状态。在他们眼里,这样的课间休息不如没有。

其实,由“课间休息”的名称中“课间”这一字眼,我们不难想到其目的就是为了后续课程的进行。英美学者中有人曾专门对此做过研究,其研究成果显示,“课间休息”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使其在后续的上课时间中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研究还指出,在“课间休息”中,学生自由活动,可以减少上一节课给学生在认知上留下的种种干扰,使其在接下来的上课中更加专心致志。

(2)可以适度延长,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现今有几个校区的大学不在少数,大学里采取“课程-教室”的方式,上不同的课时学生要换教室,从一个教学楼转去另一个教学楼,甚至是辗转在校区之间。因此,有些大学将第二、三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设置为二十分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转换教室,做好调整。因此,由“课间十分钟”不一定必须是十分钟可以看出,学校依据具体教学需求来规划“课间休息”,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同样,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课间休息”也应当是无可厚非的。比如一天当中应安排几次“课间休息”,每次“课间休息”应为多长,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回答,光凭经验是不够的。而将这样简单浅显却非常生活化的问题解决好了,也足以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人文关怀精神。

(3)可以进行室外活动,有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有研究证据表示,教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随着学生停留时间的延长是逐渐上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学习,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稍微活动,一来动静互补这种休息方式可以调节身心,保证下一节课的充沛精力,二来学生走出教室可以使得教室内外空气流通起来,等同于开窗换气的效果。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方法尤为奏效。

不过,近年来,在有的学校偶尔发生意外伤亡事故,而这些事故又常常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于是,有的学校开始处于应当继续还是废除“课间休息”的两难境地。支持废除的一方认为,废除后增加的教学时间可以提升学生成绩,同时避免学生发生意外。这种因噎废食的想法值得反思,即使这种做法真的能规避负面影响,但同时牺牲掉的认知、社交、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如何挽回呢?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课间休息的正向功能,是关键所在。

二、课间休息的可取方式

课间十分钟,虽然比较短暂,但也要利用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课间互动。课间互动既可以是师生间互动,也可以是生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最为常见的就是教师答疑。在课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后续教学中有的放矢。而且这种互动对教师而言也是亲近学生的宝贵机会,许多老师都想通过课下接触让更多学生喜欢自己,更乐意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仅如此,学生给教师打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都在采用的办法,一个师生间互动几乎为零的教师,他的得分可想而知。

在课间,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场面是最普遍的。同龄人之间可交流的话题很多,这样的沟通交流既可以引导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在无形之中促使你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方式。现今社会普遍反映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而这门课其实在学生时代的课间就为他们开设了。

(2)课前预习。利用课间休息进行课前预习不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却是“临时抱佛脚”的补救方法。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老师一般会以平均水平为准授课,只能按部就班以一个速度去讲课。这时,你在听课中遇到知识障碍,要去查书肯定来不及,倒不如利用课间时间将书本快速浏览一遍,以便在面对新知识之前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再者,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传授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预习时,学生会努力运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3)课间小憩。课间小憩一下,也是课间休息的不错选择。

课间休息活动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事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

总的来说,课间休息的方式因人而异,既可以请教老师解答问题,与同学聊一聊远大志向,也可以到室外运动,舒缓紧张的神经。总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日积月累,这十分钟的效果在未来将会看得到。

参考文献:

[1]王祥.课间休息:英美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一环[J].上海教育科研,

2011(2).

十一休息范文第3篇

中国过去没有星期制(礼拜制)。平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王充:《论衡》)就是在我上山下乡的上世纪70年代,早已实行了星期制却还有农业社会的遗风;不但是种田靠天,休息也是。那时的农场,下雨天可以不出工,在家休息。于是,大家就把这日历上没有的休息日叫做“外国礼拜天”。

星期制是个舶来品。在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就有“七日一周”的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7天为一个星期。

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约2000年的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人认为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个星神是轮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传说则与《圣经》有关。说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于是.这天就成了星期天。称作“礼拜”,是这天与基督徒的“礼拜日”同日。如当时上帝早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创造万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双休就始于那时了。

在中国,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不固定不统一,轮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对公务员,不对社会全体成员。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间隔被拉长成“旬假”(一说是与“休沐”并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没了。而对平民百姓来说,共同的休息日则是在节庆里,主要有新年的春节、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

开埠后,上海人看到了身边外国人享受星期制的快乐和惬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写道:“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长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这好处是明摆着的:“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郁闷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反观自己,“中国日日不息,而不息者不过行为无功之举动,卒之心劳日拙,身劳日疲,万事蹉跎,一生废弃,可不惜哉!何若振作精神,日进无疆。”

由此,上海人得出的结论也是鲜明的:“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提出“亦仿西人七日之期而少息,其余日月愿奋勉以图功,无使日日不礼拜休息,反同日日皆礼拜休息,悠悠忽忽,一事无成以了结此生也。”

葛元煦在1876年(清光绪二年)写成《沪游杂记》,其《第一卷・礼拜》也有如此感受:“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历虚、房、星、昂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驾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云。”不知《申报》那文,是否是葛先生投的稿。

《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发表之日,上海开埠仅二十九年。星期制影响的扩大和增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由于租界里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在1865年,居住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国人已过2000人。据统计,到1870年,住公共租界的英国人有894人,美国人为255人,德国人在200人左右;居两租界的法国人达297人。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人最多,占在沪外国人的一半。二是由于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洋行、企业和学校等处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与洋人有工作关系和业务联系的华人,作息制度只能与其同步。三是与华洋共处有关。尤其是在1853年小刀会爆发,不少华人逃入租界,使在租界居住的华人从原来的500猛增至20000以上,大大超过了洋人,由此奠定了租界内华人多于洋人的格局,自1865年起,租界所居华人通常是洋人的40到50倍。华洋生活共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所受影响是更为直接,所起作用自然是更大了。

心动化作了行动。星期制(礼拜制)开始进入上海人的生活,由租界延至华界。时间就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   首次见到中央政府关于实行星期制的规定,还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史称“壬寅学制”的文件里。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8月15日,朝廷颁布的《钦定中等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里,其中规定全国的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

十一休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分散居住;军休;服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80

[中图分类号] E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64- 02

1 郑州市军干十所机构简况

随着郑州市发展步伐加快,城市重心东移,笔者所在的军干十所最为居东,因此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接收任务。军干十所于2000年成立,目前现有军休干部386名。除了早期接收的第四、第五批的57名军休干部属于集中安置外,由于军休干部安置住房保障方式的调整,军干十所军休干部居住呈现小聚居、大分居的形式。军休住房主要分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自购商品房或自建住房等几种类型。300多名军休干部散布在郑东新区、金水区的各个社区内,在军休人数逐年增加与其高度散居的新形势下,催生了不少新的服务与管理问题。笔者通过与军休干部、领导与同事的访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2 郑州市军干十所分散居住军休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军休干部身份变换,亟需心理调节。随着军队制度的改革,军休干部呈现高职务、年轻化的趋势,军休干部退休后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和身份,在社会角色、职业习惯、生活规律、人际关系等方面转换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还有部分异地安置的军休干部举家迁至人、地两生的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都处于重新适应的状态。身份变化导致的情感落差,极易造成军休干部情绪上和心理上出现不适,因此必须重视从心理调节入手,使军休干部尽快适应其新角色的需求。

(2)活动场所有限,不利于军休活动开展。军干十所目前提供军休活动学习的场所仅有一个活动室,与目前的军休人员实际需求极不相符,每月开展的常规例会,就需要分批数次才能完成。蓝天小区居住的军休约占军休人员总数的1/3,为方便在此居住的军休干部,每次开例会都需要与该部队领导协调确定时间后,由工作人员通知军休干部开会时间,借用部队会议室开会。而且常有军休干部反映住所离军休所太远,交通、场地等诸多不便,影响着他们参与各种文体活动。

(3)封闭式管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单位化集中封闭的服务管理模式,使得军休机构很难实现同外部系统的充分对接与融合,而军休所有限的自身资源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随着军休队伍的逐渐扩大,面对其需求的多元化,在有限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内,如何利用外界资源形成服务保障网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4)传统的服务管理方法,难以有效完成工作。随着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数量不断增多及居住区域的日益拓展,薄弱的军休工作人员管理力量,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实现服务与管理的到位。例如在重要信息传达方面,按照传统的电话通知,挨家挨户走访的口头转告,明显不能完成有效通知,给信息的传播造成不便。因此,在分散居住军休人员中实现有效地服务管理,需创造信息平台。

(5)军休机构管理模式缺乏活力。军休工作系统中,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编制,缺乏横向比较,容易固步自封。在管理方面,官僚制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机关化的运行模式,缺乏完善的内部制约激励体制。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与军休干部朝夕相处,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时会受到不被服务对象理解的困扰,而且随着军休人员的增加及日益老龄化,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日复一日的枯燥单调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职业怠倦,工作气氛显得沉闷。

以上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军休服务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制约着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的运行发展。

3 解决途径的思考

3.1 心理疏导,促进军休干部心理及角色转换

由于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离军休所较远,服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做好其服务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心开始”。军干十所开展新接收军休人员座谈会,通过邀请早期移交的威信高的老军干部休讲述自己的休养经历,还邀请高校心理学教授就军休人员的角色适应问题开展心理讲座等模式,让军休干部树立正确的休养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休养生活。通过自我介绍、座谈等形式,了解军休人员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建设老乡会、兴趣联合会等新的交流团体。与此同时还成立钓鱼、书法等兴趣小组,为军休干部搭建平台,让他们更好、更早地适应退休生活。

军休干部自身的调节,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军休干部家庭会议,根据军休人员的心理需求,定期组织社工小组活动,让分散居住的军休人员从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帮助其更好的实现心理及角色适应。

3.2 因地制宜,满足军休干部多元化活动需求

军休干部作为特殊群体,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相对较高,爱学习、关心国事和时政是他们的显著特点,部分军休有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需要交流切磋,还有部分军休干部对养生较为关注。因此,要满足军休干部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活动需求,在居住相对集中的位置设立服务站,成立军休干部分散活动中心,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发挥军休干部的管理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在散居军休人员中推选主管责任人,建立管理制度,成立军休干部自管为主,工作人员辅助共同管理的新形式自治服务站。给分散居住的军休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提供活动场地和发展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军休干部多元化活动需求,这样不仅能拉近与军休人员之间的距离,发挥军休余热,同时还能缓解军休工作人员不足的压力,提高服务效能。

军干十所散居的军休干部有部分就居住在其部队家属院内,军队的精兵简政使得一些资源闲置,可以与部队沟通协调,把这些闲置资源利用起来为军休干部服务,填补军休机构设施场地不足缺口,也减少了部队资源的闲置,达到互惠共赢。

3.3 整合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机制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军休所、社区、军休干部党组织和管理委员会、军休干部家庭“四位一体”的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军休所现有的资源和服务管理功能优势,是解决分散安置问题的好办法。

3.3.1 发挥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职能作用

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除了要完成接转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组织关系和供给关系等一般的服务管理工作外,要在军休干部与社会之间搭建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平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军休干部,也让军休干部也更好地融入社会。

3.3.2 整合社区资源,共建服务联合体

密切建立分散安置军休所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如医疗保障进社区,利用社区医院为军休人员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以笔者所在军干十所为例,单其与未来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每周二到军干十所义务为军休人员量血压、血糖,每月检查一次心电图,接受其健康咨询,每到季节变化组织健康讲座,这一模式受到该社区居住军休干部一致好评。

目前很多社区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可委托社区组织为分散安置的军休人员提供生活帮助。联系社区商业网点,为军休人员购物提供方便,使其生活得到及时保障。联系社区就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体活动场馆,如河南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为军休干部提供服务。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军休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且使社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3.3.3 建立自管组织,发挥军休干部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作用

根据分散居住军休干部的具体情况,在集中居住的社区建立军休干部党组织和军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开展组织活动,集中学习时事政治,不仅可以落实军休干部政治待遇,而且可以解决服务管理机构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军休自管组织举行各种活动,搜集发展军休事业的建议,反馈军休个人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排忧解难,更加符合军休人员的需要,保持军休干部队伍的稳定。

3.3.4 强化军休干部家庭生活在精神慰藉中的作用

家庭是军休干部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来自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对满足军休干部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建立军休干部家庭成员信息制度,随时掌握变化发展情况,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建立正常的沟通渠道,依靠军休干部家庭做好服务和保障,能够弥补军休机构服务的不足。

总之,建设好“四位一体”的网络,有利于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日常工作各方面取得成效,有利于为分散居住的军休干部提供更好的管理与服务。

3.4 科技智能,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要真正落实好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需要采取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中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去弥补服务管理上的不足,全面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从而使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可实现信息平台、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如军干十所实行微宏捷信通的短信平台软件,组织军休人员学习、开会等活动,以此方式进行通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够迅速及时地让每位军休干部了解活动内容。还可通过短信平台做好日常的亲情提示,包括天气冷暖、病疫流行、饮食卫生、营养搭配、节日慰问等,细微支持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又针对了军休干部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军休所可以建立公众微信号,将机构的重要信息及时发送,把军休人员关注的信息及时更新,让军休干部方便快捷地了解机构的动态,实现信息畅通。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建立军休网站,收集军休干部需要的社会信息,为军休人员相互交流和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将涉及到军休切身利益的医疗待遇、工资待遇、住院报销流程及所需资料,抚恤金情况等相关政策规章详细,服务管理机构的工作信息、时事动态等及时更新,使军休干部能够及时了解机构的管理动态。

3.5 与时俱进,建设一支能力强的队伍

要建设一支能力强的队伍,就要提高机构内部人员素质和能力,积极吸纳和利用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热衷于军休干部服务工作、军休干部信得过的职工队伍。

3.5.1 建立学习型服务管理机构

作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面对比自己能力强、作风硬的军休干部,提高自身能力素养显得十分紧迫。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要搞好理论学习,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参加职业学习,给机会、给时间、给经费,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及军休干部和家庭的座谈调研会,进行单项工作和阶段工作的汇报学习,在分析和总结中,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3.5.2 “走出去、引进来”

由于军休干部的服务保障是全国性的政治任务,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管理模式。如北京市的军休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是政策标准规范化,同时严格控制每个军休所接收军休人员数量,做到小而精。再如青岛市的军休工作通过改革也卓有成效,主要是通过资源整合,对军休服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对军休社会化管理进行改革。因此,郑州市军休服务机构可以走出去,到这些先进单位去学习新方法、新模式,然后引进先进单位经验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3.5.3 发展社工人才

社会工作人性化的理念,个别化与多层次的服务,有助于弥补传统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不足,推进军休服务管理创新。军干十所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引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郑州市民政局相关部门组织各军休所年轻的工作人员,学习社工知识,掌握社工技能,在岗位上拓展知识和技能,将社会工作运用到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

军休社会工作可协助军休干部减少对生活和环境的负面感受,协助整合社会资源,拓深服务内容。在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缓解职业怠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机构凝聚力,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4 结 语

作为郑州市的军休工作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对军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拓思路,发现问题,勇于创新。深入学习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为民民政、务实民政、阳光民政、法制民政、清廉民政”的郑州市民政服务理念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习,认真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用实际行动把“真情服务、真诚管理”的郑州军休服务理念落到实处,让军休干部满意,让社会各界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辅贤.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及角色适应[J].理论界,2004(5):36-38.

[2]高涛.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创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

报,2003(4):41-42.

[3]谢跃纯.浅议如何全面做好军休所服务管理工作[J].长沙大学学报,

2009(4):24-25.

十一休息范文第5篇

休假,古有“休沐”、“休浴”、“休浣”等称谓。我国历史上曾交替实行过五日一休和十日一休(又叫“旬休”)的。如唐《初学记》载:“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说明汉代政府规定官吏是每五天休息一天。南北朝又实行“旬休”,如南朝诗人刘孝绰有诗云:“休旬屏戎事,凉雨北窗眠”。意思是:好不容易轮到十天中的一个休息日,于是把军务暂且撂置一边,舒舒服服地睡上个好觉。自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起,休假就大体划一为每十天一个休假日。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十旬休暇,”正是指当时的休假制度。南宋朱熹也云:“十日一休沐,诸生各归休”。

有趣的是,古人称休假叫“休沐”,“沐”是洗澡、洗头的意思,休假与洗澡洗头有何相干呢?其实确颇有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早在周代,人们就要定期沐浴。《礼记》记载:“五日则汤清浴”。当时沐浴很不简单,常需花费不少时间。因为古代男女都留长发,发多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栉篦梳洗,洗完又要发(晒发),发干还需绾髻。古人多着长衫布袜,着衣既久,即不免垢污滑腻,须勤洗浣,方得以免生虱子和汗臭。另外,古代官吏特别是作为朝廷的高官,把沐浴更是看作是一件神圣而重要的事情。如周代诸候朝见周王时,常需先“斋戒沐浴”、“香汤沐浴”。因为“沐浴而朝”既体现了对天子的无上尊重,又能给人仪容洁净、精神焕发的印象。正因为沐浴既重要又花费时间,所以大都选在假日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