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管体制改革交流讲话

水管体制改革交流讲话

同志们:

始于20*年末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今年已进入攻坚阶段,为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水利部决定召开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全面总结三年多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管理功能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往往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水管体制改革从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央编办等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才能在这里召开这个经验交流会。因此,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向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三年来水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数千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仅98大水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就达5000多亿元。这些水利基础设施,为保证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和运行管理向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水利建设,水管单位就失去了运行管理的对象;同样,如果建成的工程管理不好、不能正常运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水利固定资产积累快速增加的今天,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显得愈加重要。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积淀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臃肿、管理粗放和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弊端日益显露,已经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年9月17日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4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用3-5年时间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意见》出台后,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及时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三年多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一)主要成效和进展

三年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和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水管体制改革政策层面上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一是水利部、财政部在大量调研和测算的基础上,出台了"两定标准";二是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这是水管体制改革最基础的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水利部门认真做好"两定"测算,积极向政府汇报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各地财政、发展改革、编制、社保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大力支持;部有关司局密切合作,加强指导,均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具体实施方案的尽早出台。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各地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2、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为保证水管体制改革稳步、健康、有序推进,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水利部于20*年8月选择确定了山西省晋中市等7个市(县),辽宁省柴河水库管理局等24个水管单位作为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和单位,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充分考虑了代表性,也就使得他们的经验能够在基层推广。截止去年底,7个试点联系市(县)和14个试点联系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除个别单位因特殊原因改革相对滞后外,其余大部分单位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通过了省级验收。同时,各省也确定了一批省级试点单位。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试点取得的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

3、国家、省级以及地市一级水管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一是中央直属工程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根据中央直属工程水管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20*年水利部、财政部在中央直属工程中选择了约30%,共计46个水管单位,进行水管体制改革试点。截止去年底,试点工作已经结束,根据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对试点单位的检查和抽查,认为试点工作达到了预定目的,改革措施已经到位,决定自今年起,按照"两定标准"全额下达中央直属工程全部132个水管单位的两项经费。根据计划,今年年底以前将基本完成中央直属工程的改革任务。二是省直属工程的水管体制改革有重要突破。省直属工程大都是重点骨干工程,各地都把省直属工程的改革作为本省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推进。据统计,截止去年底,各地省直属工程的改革基础工作已近尾声,各项改革措施已经落实了政策依据。据对北京、河北、江苏、湖北、重庆、云南、四川等7省市的典型调查表明,这些省的省直属工程"两定"和"两费"已基本落实,实行管养分离和内部管养分离的约占7省市直属工程的91%。其他省的省直属工程改革已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进度明显加快。三是地市层面上的水管体制改革也全面铺开。地市所属工程的改革总体进度上略滞后于省直属工程,但改革工作也已经全面推开,"两定"测算等基础工作多数已经完成,核定编制、落实"两费"、管养分离等其他环节的工作也正按计划全面推进,并已取得初步成果。随着中央直属和省直属工程改革任务的即将完成,以及地市一级所属工程改革工作的快速推进,预示着我国大部分的重点骨干工程将从体制和机制上逐步进入良性运行阶段。

4、"两定"和"两费"落实等改革难点工作取得进展。"两定"测算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复杂,测算成果的质量关系到与财政、编制、社保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效果,关系到改革方案的顺利出台,关系到编制的核定和"两费"的落实。核定编制和落实"两费"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形势下,又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难点,能否在这两个环节上有所突破,决定着改革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此,各地都把"两定"和"两费"落实作为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据统计,截至到去年底,全国已完成"两定"测算的水管单位达1万个,约占水管单位总数的65%。其中,中央直属工程水管单位全部完成了"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省直水管单位"两定"测算完成率达90%以上,分类定性完成率达70%以上,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省直属工程的"两定"测算。在"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的基础上,各地积极落实"两项"经费,截至到去年底,全国水管单位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达29亿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30%;落实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23亿多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25%。其中,中央直属工程已100%落实了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总量约为改革前的10倍。省直属工程也在千方百计落实"两费",部分省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骨干工程"两定""两费"的落实,为我国重点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5、保持了改革的稳妥、有序推进。水管单位人员臃肿是水利工程管理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为此,《实施意见》明确把精简水管单位富余人员作为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要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根据测算,全国1万多个水管单位约需分流7万多人。人员分流涉及到广大水管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分流人员的生产、生活出路,涉及到水管队伍的稳定和社会安定,涉及到改革成败的大局,此外,还受到分流人员自身条件、安置渠道、就业形势以及配套措施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人员分流成为水管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工作政策性非常强,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推进改革,保持队伍稳定,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各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采取切实措施保持改革的积极、稳妥和有序推进。这里要特别感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已将两批共计7600多中央直属工程企业人员的社保统筹转入所在地方解决,今年还将解决第三批约4000多人,解除了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截止目前,我们水管体制改革尚未发现群体上访事件,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改革过程中既保证了工程安全运行,推进了水管体制改革,同时又保持了队伍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的成效和进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1、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必须政府重视,部门协作,加强领导。水管体制改革既是行业改革,又是一项社会改革,涉及财政、发展改革、编制、社保等多个部门,需要解决经费、编制、水价调整、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诸多敏感问题。组织、协调沟通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所以,我们的第一条经验就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各地都成立了由政府牵头,水利、财政、编制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管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很多地方的水利部门都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带队调研,亲自出面协调。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听取汇报、协调问题,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多次听取汇报、协调问题;在实施方案出台过程中,水利厅主要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沟通,赢得了相关部门和省政府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实施方案的顺利出台。江苏省宿迁市是江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水利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下,率先在江苏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通过了省级验收。水利部、财政部为尽早出台"两定标准",保证"两定标准"的切实可行,两部领导、相关司局多次进行沟通协调,集中力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测算,保证了"两定标准"的顺利出台。实践证明,水管体制改革必须政府主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精心组织、强力推进,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必须吃透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编、经费落实、管养分离、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广泛内容,政策性强、环节多、操作复杂。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水利工程的种类多,东中西部经济社会情况差异大,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推动这项改革,首先要吃透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和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是水管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各地为保证实施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吃透文件精神的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据初步统计,各地累计开展省内专题调研104(组)次,组织工作人员到省外考察学习50多(组)次。湖北、江苏、云南、重庆、浙江、安徽等地的水利厅(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基层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江苏省早计划、早安排、早动手,在《实施意见》出台不到4个月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保证了全省水管体制改革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重庆市在出台实施方案时,为将一批原由区县管理的骨干工程上收市级管理,市水利局与有关区县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艰苦的沟通协调工作,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目前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能够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重要的前提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吃透中央文件精神;二是因地制宜,与各省实际相结合。

3、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抓好"两定"测算、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两定"测算、核定编制、落实"两费"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全面落实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也是水管体制改革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坚决突破对改革进程起控制性作用的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工作。在《实施意见》和"两定标准"出台,以及中央直属工程"两费"落实过程中,水利部、财政部组织有关人员作了大量的测算和实地调研工作,进行了反复的测评和验证,保证了测算成果的实事求是和准确精细,发挥了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的良好效果。一些地方在落实编制和"两费"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务实的策略,一方面强调"两定两费"政策上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考虑了逐步到位的现实,没有因为个别"卡脖子"的环节影响改革的整体推进。江苏省为保证改革的积极稳妥,财政资金从20*年起,每年落实3000万元,分三年到位。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水库,在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分步落实维修养护经费。从中央和各地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的实践看,抓好"两定"测算、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4、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必须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强化措施。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地区间、工程类别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试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试点取得成功,对其他地区和单位的改革是个促进和带动;试点取得的经验,可以保证其他地区和单位的改革不走或少走弯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是江苏省的改革试点单位,早在20*年就完成了试点工作并通过了省级验收。通过改革,核定了全区水管单位的事业编制,落实了"两项"经费,实行了管养分离,合并了部分管理单位,成立了专业化的维修养护公司,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平明显提高。通州区的改革取得成功,对周边市区县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前来取经、借鉴经验,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改革。江苏省根据各地特点分类指导,针对宿迁市改革氛围好、改革基础扎实的特点,将其列为全省水管体制改革突破的重点,加强指导,重点扶持,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改革任务,对全省的改革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水利部、财政部在中央直属工程水管单位中选择46家基础工作扎实、改革氛围好的水管单位进行试点,并取得成功,是中央直属工程两项经费能在今年全额到位,并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重要基础。

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水管体制改革阻力往往更大,必须辅以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这方面各地都有一些好的经验。江西省将水管体制改革与国债项目、水利建设基金、农水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防汛抗旱经费等所有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挂钩,对各地市进行定期考核,对改革推进速度较快的给予适当倾斜;对考核等级为差的,暂停全部或部分水利投资,暂停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重庆市政府专门出台督导文件,制定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进度表,建立了水管体制改革督查和通报制度,将水管体制改革纳入区县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内蒙古参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制的模式,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各地水管体制改革的进度和责任。海南省成立6个专门工作组,定期对省内各地的水管体制改革进行巡查指导。

5、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既要果断改革,又要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保持稳定。水管体制改革涉及47万水管职工的切身利益,牵扯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保持改革的平稳推进,是水管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坚持果断改革,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保持稳定,是水管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为此,各地高度重视改革的平稳推进,注重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注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落实分流人员的出路,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保证了改革的稳定。例如,广西通过利用水管单位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整体剥离水管单位兴办的社会职能机构和人员,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提前退休等多项措施,实现了分流人员基本在系统内部消化,减少了不安定因素。湖北省漳河水库管理局在推行内部竞争上岗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同时给落选者辅以相应出路,保证了落选者以平和的心态步入其他岗位。安徽省广德县坚持果断改革、有情操作,在对原有199人的卢村水库管理处进行改革时,先后平稳分流了170人;安徽省税务部门为支持水管体制改革,将省直属四大水库的发电税收由原来的17%下调至6%,为四大水库推行管养分离和安置分流人员创造了有力条件。山西省晋中市多方筹资200多万元,补齐了水管单位自1992年以来拖欠的社会保险统筹,同时还为500多名职工完善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推进。这些例子说明了改革不仅要提高工程管理运行效率,同时还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要保证改革和行业稳定的双赢。

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众多敏感问题的复杂工程,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水管单位职工,乃至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因此,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了解改革、支持改革,让广大水管干部职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真正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水管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但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改革的难度还很大,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水管体制改革是消除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水管单位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重建轻管"思想依然存在,热衷于上新项目、开新工程,对推进改革,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畏难情绪,对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不主动、办法不多。二是对改革的完整性、系统性认识不到位。分类定性、"两定"测算、落实"两费"、管养分离、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六个环节,是水管体制改革完整统一的体系,互为因果,联系密切,必须整体协调推进。一些地方和单位认识不到改革的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单纯认为改革就是增加事业编制,争取财政资金,对其他环节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对单位的内部改革抓得不紧,措施不力,影响了改革整体推进的效果。三是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水管体制改革是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积淀的历史问题,政策性强、技术复杂、难度大,必须高度重视,准确把握。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改革急于求成,试图把水管单位长期积淀的问题一下子解决,改革方案和测算数据"高、大、全",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对改革中具体政策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存在偏差,认识不到许多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特征,其管理运行应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简单认为水管体制改革要增加事业编制和财政支出,与事业单位"减员压支"的改革方向相悖,坚持"凡是增加财政支出的事项免谈",存在抵触情绪。上述认识上的不到位仍然是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2、进展不平衡。《实施意见》要求通过3~5年的时间,初步完成改革任务。目前时间已经过半,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展明显滞后。一是改革面上进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推进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东部地区"两定"测算完成率达70%以上,"两费"到位率为45%;中西部地区"两定"测算完成率约为50%,"两费"到位率仅为15%。二是改革层面上进展不平衡,中央和省直工程的进展较快,市县级以下工程进展较慢。中央直属工程100%完成了"两定"测算,今年"两费"将全额到位;省直工程90%完成了"两定"测算,"两费"到位率30%以上;市县级以下工程"两定"测算完成率不足60%,"两费"到位率不足20%。三是不同工作环节上进展不平衡,停留在"两定"测算、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的较多,取得核定编制、落实"两费"、管养分离、人员分流等实质性进展的较少。

3、"两费"落实难。"两费"落实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层水管单位"两费"落实难。很多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现有预算内人员的工资尚难以保证,即使编制部门核定了编制,其基本支出一时也难以真正到位。二是欠发达地区"两费"落实难。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甚至"只出不进",要大幅度增加财政供养人员,难度很大。三是准公益性工程"两费"落实难。将准公益性工程中的公益性部分准确地分离出来,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而且准公益性工程又都有一定收入,再向财政要钱,难度较大。四是维修养护经费落实难。落实人员经费,解决吃饭问题,保持队伍稳定,大家都很重视,会千方百计地加以落实,而在人员经费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再拿钱出来搞维修养护,难度就大了。而且,在各地改革方案中明确的维修养护经费渠道,很多地方特别是市(县)一级,养护经费来源于地方水利基金,防洪保安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排涝费和灌溉收费。但是有些地方尚未建立水利建设基金,部分省市还未出台开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等政策,灌溉水价没有理顺,维修养护经费的渠道明显不畅。

4、改革攻坚难度大。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只有不到两年时间了,但是水管体制改革涉及15000多个水管单位、47万水管职工,涉及面广,而且由于历史长期积淀,水管单位历史遗留的土地确权划界、移民以及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机构剥离等问题突出,拖欠工资和社会保障欠帐多,安置富余人员渠道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难,因"两费"落实不到位,推行管养分离尚有一定难度,今后两年,将是改革攻坚任务极为繁重的两年。因此,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消除改革的主要障碍,是如期实现改革目标的主要保证。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坚定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水管体制改革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水管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实现改革目标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任务相当艰巨。为此,我们务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坚定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充分认识水管体制改革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保证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三个重要前提: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从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上提出要求、做出安排,建立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比如,国家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新水法确立的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等等,都是从战略和政策层面上促进和保障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需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行政管理层面上建立制度保障。比如,进行江河的水量分配,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等等,这些都是在行政管理制度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从工程的运行管理层面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利工程为基础和依托,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以实现对洪水、水资源、水生态的有效调控。从一定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性手段。比如,正是因为有了小浪底工程,才能实现黄河的调水调沙,保持中下游河床不抬高,河道不萎缩,保证中下游河段连续6年不断流;正是珠江流域的水库工程发挥调蓄作用,才能在短时间内调水7亿多立方米,成功实施珠江压咸补淡,确保了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澳门和广东地区的供水安全。因此,认识水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要从提高单一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上去认识,更要从通过整体上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去认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消除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体制机制弊端,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体制与机制,实现工程完好、调控有效,配置科学、调度灵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证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二)充分认识水管体制改革是实现工程安全和良性运行,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投入巨资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数千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保护等主要功能的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水利基础。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一笔巨大的固定资产,从资产管理本身,就必然要求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水利工程具有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经济运行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功能。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一方面不能因水利工程本身运行不当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或造成人为的灾难,如病险水库的垮坝等;另一方面,还要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减灾功能。因此,必然要求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和维护体制与机制,保证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生态保护等各项功能和效益的充分发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不断增长的需求。实践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20*年淮河发生仅次于**年的历史第二位全流域性大洪水,通过科学调度,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效益,使洪水损失明显减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水利工程对供水安全的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主要或全部依靠水库供水的大中城市就有100多座,每年供水量在200亿立方米以上。如密云和潘家口水库对北京和天津的供水安全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工程在保护和修复生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突出作用。近年来进行的引岳济淀、黑河调水、南四湖调水、扎龙湿地补水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活动中,水利工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消除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弊端,是实现工程安全和良性运行,保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三)充分认识水管体制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水利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必须确保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又是改变河流、利用河流的人工措施,必须坚持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河湖的健康。水利工程还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做到降低成本、高效运行。水利工程集社会公益性和商品经营性于一身的特点以及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日益密切的相关性,决定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必须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需要。

通过改革,水利工程的公益性部分,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实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确保安全运行。对经营性部分,也要充分考虑其与公益性部分的密切关系,充分考虑其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进行专业化管理,安全运行,并合理确定水价、电价,保证合理收益,实现良性运行。对一些中小型管理单位通过改革进行整合,集中人才、设备,建立集约化的管理单位,负责多个工程的管理,精简效能,既提高了管理水平,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实行管养分离后,维修养护任务将实行市场招标,必将推动维修养护企业朝着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降低维修养护费用,提高维修养护水平。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必将有力地促进水管单位队伍结构优化,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充分认识水管体制改革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进入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机遇

98大水以来,在水利建设与管理领域有两次重大的机遇,一是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98大水之后中央地方大规模水利投入,这是一次建设的机遇,我们抓住了,这些年整个水利建设上了一个层次。第二次机遇就是水管体制改革,中央出台的《实施意见》对我们的水利工程管理又提供了一次机遇。这几年如果能抓住水管体制改革机遇,把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纳入公共财政框架,顺利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就能使水利工程的管理实现良性运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利工程管理要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尤其是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要用公共财政来保障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目前,水管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通过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坚持《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不动摇。20*年底以前全国要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力争在今年底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中央直属工程今年要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省直工程今年要核定编制、足额落实"两费",20*年底完成改革任务;市县所属工程,20*年底以前足额落实"两费"的比例应达到1/2,其他暂时不能足额到位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分步到位的承诺文件,有分年度到位的实施计划。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各地要认真抓好六大任务。一是还没有完成"两定"测算等基础工作的,20*年5月31日前必须完成,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督促检查,并于20*年6月30日前将本地的完成情况总结报部。二是认真做好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工作。各地要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切实把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三是大力推进管养分离。维修养护资金全额到位的,可彻底实行管养分离,维修养护资金还没有到位的,要实行内部管养分离。四是做好分流人员安置。各地要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五是切实落实社保政策。各地要千方百计落实转制人员的社保政策,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六是保证改革质量。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改革验收制度,制定验收的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水管体制改革关系到水利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涉及到广大水管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改革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也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水利部党组十分重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把这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各地政府和水利部门也要高度重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精心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运用各种可能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政府领导和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改革工作,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协调解决,各级水利部门要向政府多汇报,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三)抓住重点,力求突破

水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各级重点骨干工程,其难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在市县以下所属工程,在核定编制、落实"两费"等重要环节。各地在确定改革重点时,要把抓好重点和难点相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突破。各地要在率先完成省直工程改革的同时,督促市县两级确定改革重点,加强指导,重点扶持,力求市县两级也能率先完成所属重点工程的改革。对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省级财政应给予适当扶持,或以奖代补,切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国31家试点联系市(县)和单位以及46家流域机构直属工程试点单位尚未验收的,必须于20*年5月31日前完成验收并总结报部;各地省级试点单位要于20*年底以前完成验收工作。

(四)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是建立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各地要参照防汛抗旱、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制的模式,建立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层层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

二是制定改革进度计划。水利部已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提出了水管体制改革的进度要求。各省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省的改革进度计划,并明确相应的督促检查办法,对照改革进度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水管体制改革与中央水利基建投入挂钩同步推进的措施。各地要将水管体制改革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等中央、省级水利投资项目挂钩推进,对水管体制改革推进较好的,给以适当倾斜。对改革动作迟缓、推进速度缓慢、改进不力的,要减少其水利投资。

四是建立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通报制度。从今年起,水利部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报表制度,在水利部网站上开辟专栏,定期通报各地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五是把水管体制改革纳入单位和个人评先以及干部考核内容。各地要按照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的要求,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以及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因工作不力,导致水管体制改革滞后,改革措施不落实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该通报的通报,该批评的批评,不得参加评先活动。

(五)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改革氛围

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改革氛围。首先要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强宣传、沟通和汇报,取得政府领导和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内部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再就是要加强对社会宣传力度,如开辟专题栏目,争取社会关注和支持。

47万水管单位职工是我们水利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长年工作在基层、战斗在水利的第一线,他们以平凡的工作推动着、支撑着水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不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还是从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我代表部党组、代表汪恕诚部长,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水利基层职工、向47万水管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风好正是扬帆时!今年是全国"*"计划的开局之年,水利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批转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和本次会议的部署,全面总结经验,不断强化措施,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水管体制改革,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