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善从牢骚中察民情

对待群众的一些“不中听”的“牢骚话”,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闻之则怒,视言者为“刁民”,必欲惩之而后快;一种是闻之则喜、或闻之则忧,从中体察群众的情绪,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努力改正,化被动为主动。

群众发“牢骚”,一般都有原因。他们或是工作、生活不如意,或是利益受侵害、诉求未被及时解决,或是对个别党员干部的做法有意见。尽管有时候说话有点刻薄,实则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如果漠视不管,极易损害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形象。

现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群众有问题不是找基层干部,而是层层上访。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不了解群众困难,甚至与民争利,侵害民利。群众认为这些干部“不像话”,因而心生“牢骚”。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群众的怨讽之言,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更不可置若罔闻,而应深察细品,耐心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当然,“牢骚话”不像“三伏天喝冰水”那样舒服,有些话非但不大中听,而且还如芒在背。然而,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坐得住、听得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