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课程探索3篇

语文课程探索3篇

语文课程探索1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可以从挖掘思政元素入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提升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实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更主动、更积极、更鲜明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寻找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中

挖掘高职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完成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师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钻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形成辐射(见图1),对教材进行梳理,查找相关内容,更好地把思政元素体现在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对高职语文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分析,从四大教学模块中深入挖掘,将包含思政元素的篇目进行汇总。(见表1)表中不仅有篇目和思政元素的对应,还有一项内容是融入方式。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要用恰当的方式,使之自然、合理、贴切,使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如讲到《项羽本纪》时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讨论项羽是不是英雄。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推进到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有的学生会说消防员,有的学生会说袁隆平、钟南山,还有的学生会说每一个抗疫一线的普通人也是英雄。这样的课程思政不突兀,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了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将篇目作为载体,使高职语文课程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才能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把握着力点,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加大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力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把握着力点,使用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使学生成为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专业相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既要保持课程特点,又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还要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使教学过程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大胆尝试,在讲授《辩论》这一课时,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见表2)在不同专业讲授辩论的知识时,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看似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辩论题目。其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针对不同专业的辩论题目,教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向专业课老师请教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发展专业的能力,还充分结合课程思政,让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将高职语文思政教学改革与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感兴趣,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朗诵时,以《冰雪长津湖》朗诵视频为例,讲解了朗诵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然后给出任务一:分组讨论,“是不是掌握了朗诵的技巧就可以朗诵好作品?”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只有技巧不够,还需要有感情。之后再给出任务二:朗诵重情,“《冰雪长津湖》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观看电影《长津湖》片段,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得出结论:诗歌展现了战士不畏牺牲、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朗诵者应带着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最后是任务三:同学们带着情感朗诵作品。有的同学在朗诵过程中,被深深感染,流下热泪。思政元素的融入,加上教师精心的设计,同学们在任务引导下,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浓浓的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情境设计,通过分层次创设情境,打造参与式和浸润式的教学体验。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自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见表3)表3中的拓展运用环节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本节课的作业最初是让学生以《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的意境去画一幅画;后来为了增强课程思政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进行了升级,改为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进行书法、绘画、歌曲、舞蹈、演奏、篆刻、小说、小视频、网游支线情节等的创作和设计,增加了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多样化地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效果非常好,在展示街舞和抖音小视频的作业时,教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传统文化散发的时代魅力。

(三)高职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与思政教学改革相适应课程思政是否取得实效,必须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纳入评价结果,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多方面表现综合评价。高职语文课程期末考核占40%,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过程性考核占60%,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活动任务、作品展示、主题课件、作业展示等。过程性考核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知识习得情况、综合素养情况(思维、创新、合作、应变、品德)纳入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将思政作为课程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可以使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有所把握。

三、夯实落脚点,提升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可以凭借其人文性的特点,充分发挥“育人”“树人”功能。文学作品的思政功能是隐性的,但效果却是强大而持续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篇目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正义之感、责任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中的国学经典篇目均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被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和折服。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往往来自于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的学习。经史子集、唐诗宋词,让学生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曾经出现过如此灿烂的文明而骄傲,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文化自信必将厚植于心。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学生只掌握职业技能是不够的,这就好比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是以赚钱为目的还是以救死扶伤为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高职语文课程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把“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要明确语文教师的职责,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打造融入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高职语文精品课。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把准课程思政的脉搏,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把握着力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夯实落脚点,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把盐放进汤里”,让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作者:原榕丽 单位: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语文课程探索2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使其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进而全面提升语文学习成效。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1]。但是激励教育模式在应用层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对激励教育的把握不够精准,在课程教学方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激励教育的意义

激励教育主要是通过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推动自身行为的有效转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激励教育,无论是对学生开展语文课程学习,还是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手段。激励教育的运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手段可用于教学导入、提问、训练、板书和评价等各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进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探究新知,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教育模式,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教师通过语言激励或者物质奖励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励他们不断努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励教育的运用,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动机等基础之上,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绪和态度。良好的情绪和态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激励教育,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其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若是以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学习,变“无意识学习”为“有意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学习时身心是愉悦的,其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记忆力也会更好,学习的效率便会提高。

二、激励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围绕激励教育的运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对激励教育的把握不够精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切实保证育人目标的达成。为此,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激励教育模式的融合应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成效。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激励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方面缺少主动探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情进行深入思考,往往是直接借鉴或者模仿,使得激励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激励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认知基础,也没有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物质奖励或者语言激励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成长变化。教师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激励教育的模式,提升激励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

三、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路径为了切实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深刻把握激励教育的内涵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要求,对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和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充分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学习,围绕激励教育相关理论和模式进行全面探索。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及要求等因素,加强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学习好的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将激励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创新激励教育的应用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优化激励教育的使用策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相关视频、音频、图片,建立学习资源和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此设定问题清单,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课堂问答情况、语言表达情况、语言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激励和正确引导。教师在实施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应巧妙融入激励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相关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动手准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不断激发其潜能,增强其学习的动力[2]。

(三)建立激励教育评价体系激励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入激励教育模式,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评价体系。教师应制订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实施小组加分、奖励小红花、减免家庭作业、给予参与集体活动的资格等激励措施。教师须对激励措施进行细化,对奖励的条件、内容、数量等进行明确规定。评价标准的制定,不能随心所欲,教师须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思考,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在校表现制订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就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推动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围绕激励教育模式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认知差异,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通盘考虑才能确保教学成效。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化教学。教师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激励教育模式的运用,提升激励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共同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例如,针对学有困难学生,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心理成因,并结合其心理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首先要提升他们的价值感,消除他们在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激励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开展教学以外,还应当全面加强语文知识的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3]。比如,教师可以围绕相关教学书内容积极开展朗诵比赛、绘画比赛、知识分享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加强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自主发掘更多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教师还应结合分层教学模式探究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和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协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开展适宜的引导教育和鼓励活动,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乐于学习语文知识[4]。四、结语激励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激励教育的应用原则,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整体情况,在教学活动的方案制订、课前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板书设计、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激励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总结激励机制的运用情况及不足,结合评价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使激励教育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魏顺来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关小学

语文课程探索3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大学语文团队,结合实际,努力践行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现汇报如下,以求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通过“定疑设标”“课前分享”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我院大学语文团队根据“三全育人”要求,通过不断探讨、实践,总结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八步教学法”。分别是“定疑设标”“课前分享”“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释疑授课”“感受体会”“小结本课”“资源分享”。在每节课的课前,我们通过“定疑设标”这一环节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完成预习内容后,会在评价体系中记录平时成绩,因此完成效率较高,这为“课前分享”环节提供了保证。“课前分享”正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例如:我会在“超星学习通”的“通知”里,给学生布置“介绍屈原”,“解释文生字词”的预习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后,会在平台的“评价”中,给学生记平时成绩,这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项考核。在“课前分享”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言。在学生们介绍完屈原后,教师做补充,这时要融入学生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等思政元素。在学生们解释完生字词后,教师可通过诠释字词意思时融入思政元素,如“察察”,清晰的样子,文中指清洁。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做人应该问心无愧,活得清白、干净,做人,越干净,越高贵。“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制造文化共鸣,紧扣高职学生的专业特色和职业方向,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专业素养。”[1]如果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我们引导学生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忠于事实,宣传党的政策;热情讴歌正义与光明,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热情为广大读者服务,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稿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于献身新闻事业。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教师紧抓“释疑授课”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后,提出未解决的问题,这时课堂过渡到“释疑授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言论和思想逐渐自由化和多元化。高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不同价值观念的思想,学生必须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才能增加自身辨别能力。”[2]比如,在《渔父》的教学中,学生会在“合作交流”这一环节,针对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争执不休,然后向老师提出,到底应该学习谁的处世态度?这时,我会临时组织开展辩论赛,让分成两队的学生自由辩论。甲方学生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正义,为了理想,宁死不屈。中国正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处世态度正确。乙方学生说,做人应该灵活,遇到危险,就要先保全自己的生命,只有生命健在,才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所以渔父的“顺应时代,全身远害”的处世态度正确[3]。在学生们依然争执不休时,我会引导学生: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我们是应该像屈原那样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呢?还是像渔夫那样归隐遁世、全身远害呢?学生异口同声说,当然应该像屈原那样。我便顺着学生的思路总结,正是有无数个先烈,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当义不容辞地去保卫我们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但在特殊时期,我们就要特别对待。比如,在疫情期间,医务人员要学习屈原精神,勇于冲在前,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保卫患者的生命,而我们普通人就得学渔夫,居家隔离,为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蓄力量。

三、鼓励学生口头表达“感受体会”,在启发引导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教师“释疑授课”后,我们的教学过渡到学生自由谈感受体会的阶段。我启发学生联系现实谈体会和感受,并再次用记平时成绩的激励性策略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得知,学生们对这一教学环节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比如,《渔父》这一课,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感受,有一位学生说,学完这一课,特别崇拜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坚强不屈,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时我接着“英雄”这一个词,问学生什么是“英雄”,和你们喜欢的明星一样吗?学生们一谈到明星,教室一片哗然,我问学生们就那么崇拜明星吗?学生更正说:“老师,不是崇拜,是喜欢。”我顺着学生的话题,说那些为他人、为事业、为国家勇于献身的人才是英雄,英雄才是我们崇拜的对象,对于明星,我们只是喜欢他们的容貌、演技等。在这里,教师融入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生自由谈完感受体会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抓住点评的机会,再次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提升其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4]如果是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疫情,引导他们坚定信念、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启发学生要有使命担当,在第一时间请命加入到救助队伍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民众普及防控知识,减少感染。培养对患者全方位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我们通过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

四、通过“资源分享平台”分享“感想”,检验思政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和提高写作的能力,也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把“思政元素”深植心间,我建立了班级“资源分享平台”——班级公共电子邮箱。每节课后,我都会让学生结合专业,结合实际生活,撰写感想,并分享到“资源分享平台”。在该平台上,老师、学生可以看到彼此的文章。每个人除了发文章外,还要至少给一位同学点评,评语也要留在“资源分享平台”里。同样,这一任务也要录入“超星学习通”的评价体系中,记入过程性评价。撰写一篇文章,写一次评语,记一次实训成绩。教师通过在“资源分享平台”里批阅点评,能够了解到学生“思政元素”的领悟情况。比如,在《渔父》教学后,在学生撰写的感想中,我发现个别学生非常推崇渔父的顺应时势,全身远害的消极人生态度,这种处世观必须纠正。否则,消极懈怠的负能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利的。对此,教师要抓住下一节课的“课前分享”机会,再次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树立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的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等。通过实践得知,只要有教学,就应该有思政教育。我们大学语文团队将继续遵循“三全育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各专业特点,努力探寻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思政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乔华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1).

[2]郭燕翔.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结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

[3]蒋雪艳.大学语文: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0.

[4]罗晶,张轩.“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培训,2022(04).

作者:李夏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