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交往音乐教育在发展现状浅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交往音乐教育在发展现状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交往音乐教育在发展现状浅议

摘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的桥梁,而交流与对话是增加双方关系的紧密纽带。交往音乐教育理论是由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交往学与音乐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对于交往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吸引了我国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探索与挖掘,并在诸多领域进行理论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对交往音乐教育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文章将通过对近些年来交往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探讨,以及交往音乐教育理论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交往;音乐教育;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对话

“交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对宽泛。“交往”无时无刻地发生于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交往”一词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与生机。

一、交往音乐教育的缘起

1.对“交往”和“交往行为”的解读

在马克思对于交往的论述中,最早提出的交往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彼此的交往。而在马克思与恩格斯随后的一系列代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交往”的界定:“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个人以及诸如阶级、民族、社会集团、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约束、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①。而在这一界定下,交往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和实践劳动都紧密相连,各阶层、共同体之间也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合理地进行交往?这一问题也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伟大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并论著《交往行为理论》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当我们想要进行一场交往行为时,其目的是我们所要交往的对象,能够在我们交往的这一段时间内,快速的理解和吸收我们所互相交流的主体内容,并给出对方一定的反馈,这一反馈并不是要讲一定的内容,一个眼神或一个面部表情足以说明我们交往的对象对这一交往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作为交往行为的言说者,需选择一种可以被我们所要交往的对象能够理解的一种表述或表达方式,以便我们与听者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互相理解,达成一致的意见。“当双方认为彼此提出的这些有效性主张是正当的时候,交往行为才能不受干扰的地继续进行”②这里的有效性主张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在交往行为中,我们作为交往双方所要具备的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或正确性。2.对交往音乐教育的解读交往首先是建立在两者平等的关系上,在交往行为过程中,倡导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对于哈贝马斯来讲,交往的目的在于增进彼此双方的理解,而对于理解的目的在于交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达成共识,而最后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传递了知识。那么对于音乐教育而言,音乐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这一过程就是一场交往行为,音乐教育者作为言说者与被教育者即学生,是处于平等的关系中。目前,我国有一些学者提出关于学生在课堂中应占据主导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这一说法,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因身份的不同和在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应处于主体地位,而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哪一方的主体地位更突出,哪一方就占据主导。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一节课是对于音乐基本知识、鉴赏音乐等内容讲解时,那么此时在这一场交往行为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梳理。如果课堂内容是关于音乐创作等方面时,那么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仅是主体所要汇报的对象。音乐教育不仅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音乐与文化、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一个交往行为。

二、交往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实践理论研究

1.交往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交往理论在我国目前运用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论著,应当是朱玉江于2015年出版的关于《交往音乐教育论》[1]一书,作者从交往的视角来探讨了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反思和所面临的困境、交往视角审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对话理解的过程以及从音乐课程观、交往的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举例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个案实践研究,使读者对交往音乐教育理论有更深层的理解。关于文献研究方面,笔者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展开叙述。管建华教授在其2011年于人民音乐发表的文章《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判与转向的文化分析》中提道:“音乐教育正在从技术性的实践转向交往性理性的实践,将哈贝马斯关于以语言分析为中心的八个方面的议题作为沟通行动理论作为行动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运用到音乐沟通行动中来,并提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认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也应当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对音乐文化的生活形式进行重新评价,建构新的生态文明时期的音乐生活世界”[2]。作者通过交往理论回顾中国音乐教育自20世纪以来均以技术性为主要的目标,借鉴西方的音乐教学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主体缺失,被边缘化。朱玉江教授于2012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发表文章《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从交往理论的视角审视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教育是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是对话与理解的过程、音乐教育蕴含于生活世界中”[3]。作者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看法建立自“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指出交往理论是多元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在2013年朱玉江教授于星海音乐学报发表《基于交往理论的音乐教育》[4]一文,文章对交往的内涵、多元文化中的交往以及交往的音乐教育学意义进行深刻的阐释。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关于交往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就目前能够检索到的文献并没有很多,在2015年之后,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比来说较少。而关于交往音乐教育理论的硕博论文也几乎没有,而更多涌现出来的是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交往能力、交往行为或交往状况进行研究的较多。

2.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交往

近十年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中交往能力、沟通与交流等方面越来越重视,能够让每个学生在进行音乐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些硕士论文中也有集中体现,针对不同视角、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交往能力的探究。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李琛硕士论文《音乐治疗对改善儿童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以龙子心智障儿童托管中心为例》[5]是一个典型的音乐对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通过作者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对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训练,用音乐来吸引这群特殊的儿童,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加入音乐活动,彼此能够沟通和交流。用音乐的力量来使这些特殊的人群能够在交往能力和交往行为上得到很大提升的文章不在少数,类似研究还有武汉音乐学院姜孟昕硕士论文《奥尔夫音乐治疗对自闭症谱系儿童社会交往、情绪和注意力的疗效研究》[6]。个案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视,体验式、互动式的新颖教学使得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的开放。同时,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占据了当下研究的热潮。星海音乐学院罗天驹硕士论文《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7]:通过对广州市某幼儿园两个班进行教学和观察对幼儿在不同活动课堂中交往能力组成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幼儿的在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的行为以及与同伴之间交流,集体意识等都有所提高,对交往理论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大学张丛硕士论文《音乐对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8]: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希望家长能够在婴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能够在音乐中去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交往能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除此之外,交往理论在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活动研究中也炙手可热,云南师范大学唐珍玲硕士论文《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9]: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音乐治疗机制相关理论,来探讨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改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笔者于2019年10月—11月份曾到某高级中学进行音乐教学实习,首次面对面与学生进行教学与课堂交流,收获颇多,但同时发现了许多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中,许多学生都拿了除音乐课本以外其他学科的书,甚至音乐书并不带,在课堂中也没有认真的学习而是低头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并没有听讲。2.学生对于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音乐。例如,笔者曾在高二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江南丝竹乐》和《醇厚的中原韵》这两课关于地方性的音乐,收集了许多相关的当地音乐视频及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欣赏,但并没有接收到学生的良好反应,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通过这两个问题,笔者课后首先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次对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课堂现象进行了分析:1.自我原因:在准备教案以及讲课前,对即将面临的授课对象之前上课情况及心理状况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面对这种情况措手不及。2.双方交流问题: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几次出现冷场的现象,究其根本,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关。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单单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前、课后尤其重要,关于交流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等都要有所涉及,以“朋友”平等的身份与之相处,对学生深入了解,那么在课堂应该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仅仅是交往活动中的第一步。由此可见,交往理论不论在音乐教育理论或音乐教育实践中,交往理论的应用已经基本覆盖了各年龄阶段的音乐教育对象,通过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对交往双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最终使双方达到一致的共识与目标。

三、关于交往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1.由知识交往转向精神交往

就目前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最为常见。学生通过交往活动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后,会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交往行为活动。除此之外,师生还要与音乐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以及师生与音乐的交往都是以言语符号作为中介的一种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生命内涵的领悟等,通过文化传承功能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世界转化为个体的生命精神能量。”[10]因此,音乐教育交往活动更是一场精神交往,丰富着人的精神生活。

2.由被动交往转向主动交往

21世纪以来,中国音乐主体缺失问题引发了中国音乐身份认同感的危机,对音乐理解和音乐前瞻性的缺失问题,造成我国音乐文化多样想理解的缺失,音乐教育处于被动地位,究其根本是交往的缺失。在当前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音乐文化激烈碰撞,形成交流与融合的新局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将我们与我们所要交流的对象放置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对话,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包容差异。文化理解是音乐教育交往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需仔细“倾听”,认真“言说”倾听者和言说者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缺少一个或一方做得不够,那么这个交往活动都将是失败的。因此,要转变我们的交往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为主动接纳,而在主动接纳的过程中,要与自身的情况相适应,能够融汇变通。

3.由“理论”交往转向“实践”交往

朱玉江认为技术型的音乐教师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如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能力,然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会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反思、自我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实践能力需要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音乐教师教育中的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这是培养教师教育者反思能力的前提。第二,音乐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建构。[11]这个观点中提到,在对交往音乐教育的建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交往理论本身进行实践性的反思,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交往理论。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对其进行不同的理解与对话,才能不间断地传递,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有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传承,而对于其中哪些是对我们具有传承价值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因此对于交往音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的、理论性知识的表达,要经过我们不断地在个案中、在经验中反思与实践。

四、总结

交往理论为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以我们的生活世界为具体交往背景,成为我们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必备的条件。交往音乐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实践标准,使师生在建构音乐学习共同体的同时,对自身的反思也尤为重要。文化之间存在着多元性、产异性以及多样性,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下,理解与对话是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传递媒介,从而进一步去欣赏不同文化中的音乐。随着后工业信息时代的到来,交往理论已经成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为应对当前国际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需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以便快速适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刘钰滢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