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思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思

摘要:现阶段,ERP环境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有序实施,但效果并不尽人意,具体到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阻力,诸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本文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据此展开深入思考与探索,提出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校企联合;教学改革;ERP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外部环境(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职业环境等),这样才能将“实用型人才”的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人才供给侧(高职院校)与人才需求侧(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进入21世纪依赖外部环境最大的变化是信息化、网络化,其中,ERP既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平台,也代表一种优秀的系统化管理思想[1],由此形成的“ERP环境”不容小觑,尤其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面举足轻重。

1ERP环境与会计电算化课程概述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在“互联网+”思维及信息技术优势作用下,实现了先进管理思想与决策手段的有机融合,其价值包括消解传统企业便捷、改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运行结构等。从外部视角观察,ERP可以满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空、领域、部门、组织等之间实现“实时信息整合”,从内部视角观察,ERP可以便捷地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供销管理等衔接起来,进而满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等集成共享,很好地规避了信息失真和不对称的现象;结合以上分析,“ERP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除了企业、市场、供应链之外,基于人才媒介的传导效应,也关系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承担着向各类用人单位输送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能,由于“财务模块”是ERP系统核心模块之一,客观上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ERP渗透。但从现状来看,ERP环境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重重阻力,导致学生毕业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ERP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究其根源,主要是高职传统会计电算课程中“单模块教学”思维固化,未能真正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融入到ERP环境之中,而是形成了相对简单、浅化、机械的“知识互动教学模式”。然而,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出发,它与ERP环境存在天然的融合契机,ERP本身是一种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或软件,它扩大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围[2],后者主要对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而融入ERP环境之后,可以遍历企业的各个节点、贯穿整个供应链,且不限于财务领域;因此,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共性,即ERP、会计电算化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且都包括了财务模块。

2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现状

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120名学生的综合调查显示,有72名(60.0%)学生“对ERP环境没有准确的认识”,这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教具等方面并未全面且清晰地阐释ERP的内涵。在进一步调查中,选取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师50名,有32名(64%)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效掌握一些财务软件,这相当于将“ERP环境”降级为“ERP应用”。但同时,几乎所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都认同一个观点,即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偏离“会计业务自动化”发展方向,而这一目标更符合ERP环境下的教学改革需求,然而涉及到具体教学活动,目标偏离却是常态。据此笔者认为,ERP环境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领域的建设,并未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程度,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与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或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会计软件操作能力,或重点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ERP环境主要以物理形态呈现,从“校企联合”教育逻辑上看,是因为企业方面大规模展开ERP系统建设,而高职作为会计电算化人才输出方,需要与之保持高度对称。但由此就衍生出一个问题:一旦高职院校中ERP环境建设完成,出于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考虑,就不会持续、大规模地投入更新。相对应的,ERP系统(软件)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互联网+”新业态驱动下,全面脱离单机操作、转向网络平台,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然被禁锢在单机系统中,且软件版本落后、功能单一,这无疑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

(三)教学方法现状

从整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维度出发,教学方法落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主要阻力来源于传统教学方法惯性。结合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理论课与实训课需要频繁“转场”,即理论课教学在教室、实训课教学在机房,这完全违背了“ERP环境”的设置初衷,也造成了理论与实操的隔阂。结合前文分析,ERP不是简单的“软件系统”或“软件平台”,它也代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决策思想,强调供应链内各种“流量”的高速传播、有效共享,而传统教学方法仅将ERP环境视为“独立性会计信息操作系统”,在功能上也仅仅辅助财务管理、会计工作,所以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四)教学评价现状

教学评价单一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诟病。所谓“单一”,不仅指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即传统教学中仅允许教师进行评价,还包括评价方式、手段的单一,如采用“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卷面形式。事实上,ERP环境下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最具备评价资格的应该是用人单位,同时评价内容也要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扩展到职业道德、信息素养等方面。近年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主动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领域,但评价形式仍然依赖传统途径,如作业情况、考试结果、出勤情况等,“校企联合”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3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以ERP环境为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ERP环境下,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立体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目标的统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设置要以用人单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为大前提,构建一个“课程大目标”,然后借助ERP系统的功能,分解成若干“课程子目标”,在这一层次展开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衔接,最终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以“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大目标)为例,在ERP环境下分解成“总账系统初始化”“日常处理”“期末核算”三个小目标,这样可以让会计电算化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目标下的工作内容,进而对接出纳、套账主管、总账会计等职务。

(二)融入ERP业务流程、丰富教学内容

ERP将会计信息系统视为“核心部分”,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是实效价值,需要置入企业组织或“供应链”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基于ERP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应积极融入到ERP业务流程,按照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定制教学内容。例如,在ERP软件系统方面,高职院校应与当地企业所采用的类型、版本保持一致,在机房环境中多配置几种ERP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三)教学环境实现岗位轮岗、完善教学方法

从职业教育本色出发,教学方法要突出实用性,这是进行教法创新的大前提。因此,基于教学环境实现岗位轮岗,主动摒弃“讲授法”“练习法”“作业法”等教学方法,消除理论与实践转场的现象、统一转入机房教学,每节课讲授完毕之后,为学生保留充分的模仿训练时间,教师加强现场指导、交流。同时要注意到,ERP环境下的不同会计系统虽有差异,但操作思维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方法还应基于“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完善,如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课下利用计算机自主完成,再指导学生分组探讨、共享经验,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企业,直接获得财务人员的指导。

(四)引进企业真实业务操作、优化教学评价

优化教学评价除了扩展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式外,还应该引进企业真实业务操作,即将教学评价与企业考核联动起来,例如,教师以“企业招聘官”的身份,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或直接由企业人员担任评价人员。关于教学评价内容的“多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由于不同评价主体立场差异,无法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但同时引入教师专业立场、学生主观立场、企业用人立场之后,基于三方博弈形成的多样性评价结果,如理论分数、实操分数、创新分数,更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综上所述,ERP环境具有动态性,得益于网络、信息、软件及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其应用性能与思想理念等都在不断进步。除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之外,教学改革的主要驱动力为师资队伍,尤其对于广大“双师型”教师,长期脱离实践环境,也会影响自身的教育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投入必要资源,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屈单婷.基于SPOC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9):132-131.

[2]赵惠敏,于新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5):140.

作者:袁海玉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