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讨党内批评的有效性

探讨党内批评的有效性

摘要:在领导班子中,“自我批评难,批评别人更难”,已成了当前党内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一个带有突出性、普遍性、根本性、现实性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坚持党的原则性、纪律性、纯洁性、战斗性,大胆、诚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所在,是坚持党性、纠正错误、转变作风、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党内的现实政治生活中,不善于、不敢于、不愿意开展批评的现象并不鲜见,由此导致了批评武器的“钝化”,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工作上的凝聚力以及战斗力。这种不良现象,再也不能让其发展下去了。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级领导班子找出“批评难”的原因,制定措施,健全机制,改进方法,讲究艺术,开展卓有成效的积极的思想斗争,这是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对待、摆正、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此说,在党的建设课题上,要在认真开展党内批评有效性上下苦功夫、硬功夫,切实抓好。

一、党内批评难的原因

党内之所以出现“批评难”,其表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有种种表现。我们经过调查、归纳,认为有如下表现:(一)自我批评尚容易些,批评别人往往搪塞。有时对别人进行一点批评,往往是转弯抹角,把话磨“圆”了再说,常见于“绕着弯子提希望、表面批评实表扬、蜻蜒点水谈现象”。(二)自己批评自己,还能认真对待,哪怕把自己说成是“豆腐渣”,但言不由衷,而别人批评自己声调高一点就接受不了,甚而当面给顶回去,你给我初一,我给你十五。这些同志的行为表现是:听表扬眉开眼笑、遇批评一触即跳。(三)同志之间的批评有时还可以进行,对领导特别是对顶头上司不能开展批评。得罪领导怕给“小鞋穿”,怕影响个人的“进步”等等。所以,对领导吹着、捧着、颂着,只讲领导的“功绩”,不讲领导的缺点、毛病、弱点、错误,更不敢讲领导的“致命点”。(四)个别领导干部批评下级往往很硬,对同级、上级,则睁只眼、闭只眼,看到问题遮着、盖着、掩着、护着、藏着。(五)有的领导同志不允许批评他所在单位的同志,认为批评了他的人,就是给他脸上抹灰,否定自己的工作和成绩。(六)对认识问题、工作分歧问题有时敢批评,而对道德品质问题、政治问题开展批评难。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批评难”的问题。“批评难”是政治生活中极为有害的现象。要充分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三大作风之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一大法宝,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使党克服错误倾向,保持健全肌体的有力武器。能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检查一级党组织是否坚强,一支队伍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为什么会产生“批评难”呢?其原因在于:(一)认识上有错觉。认为现在问题多,靠批评解决不了问题。一旦讲批评就要求搞“”中的大批判,群众运动,好好整一整,不给点厉害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二)有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更不去一分为二看自己,爱听奉承话,听到批评就如坐针毡,对人家进行打击报复。(三)“关系网”多,谁要开展批评不但受不到保护,往往下场可悲。(四)现在搞不正之风的得势,正直的人不是遭孤立,就是受排斥,批评搞不正之风的有权人是自找麻烦,自找苦吃。(五)普通党员认为严格自律就行了,无权批评别人,无权对别人的言行评头论足。(六)工作中谁都有缺点错误,批评别人容易引火烧身,还是三缄其口、相安无事为好。(七)批评的武器好是好,但用起来难免会伤害人、得罪人,何必给自己树立对立面。(八)现在讲民主,批评别人多了,不但会失去人缘,影响班子团结,关键时候还会丢失“选票”。(九)有些同志没有站在党的事业的立场上看问题、处理问题,想的是个人的得失,盘算的是个人的小天地,一事当前这也怕,那也怕,其表现是:下级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同级批评同级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上级批评下级怕失去民心;被批评者怕丢面子,怕落下不好名声,怕在领导那里留下不好印象。总之,千怕万怕归根到底怕个人吃亏,唯独不怕党的事业受损失。这此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到底是把个人得失放在了党的事业之上,把个人面子看得重于党的形象。要解决“批评难”的问题,就要针对这些表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摆表现、论危害、讲教训、明职责、定措施、建机制”,特别是要注重解决领导层中的思想上的问题,扫除一切思想障碍和阻力,打开批评难的通途。

二、端正党内批评的态度

党内开展批评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态度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大事大非问题。其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认真地而不是敷衍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让人警醒的而不是盲目的。批评的本质属性是刺激性。作为批评者,既要严肃认真,又要与人为善。一名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的政策,犯了错误,应该老老实实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从批评和帮助中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决不能“听到批评就跳,听到表扬就笑”,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批评者进行打击报复。只有取正确的态度,才能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的。那么,应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

一是素质态度。接受批评是一种品德、道德、美德,也是一种胸怀、气质、精神,说到底是一个素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态度。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个人最大的缺点是不知自己的缺点;最危险的缺点是坚持自己已有的缺点;最无知的缺点是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最可笑的缺点是闭上眼睛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睁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树立接受批评的正确态度问题,首先要解决素质、提高素质、加强素质建设。虚怀若谷的人面对批评,往往能怀感激之心,不对批评者耿耿于怀,他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往往取决于他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自觉程度。别人的批评,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岂不快哉!由此可见,善待批评,尤其是善待不够正确的批评,是一种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自我修养境界。只有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才会把受到批评当作丢人现眼之事加以抵触。所以说,我们平时要加强素质修养,在提高、增强、强化素质上下功夫,为接受别人的批评打下坚实、牢固、可靠的思想基础,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听取、笑纳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建议、意见。

二是宽容性态度。我们讲的宽容性态度,就是以开阔、大气、坦然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检查自己,虚心、诚意、积极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人难免有缺点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意识不到,对别人的批评又不能虚心接受。面对批评,应该深刻解剖自己,认清自身的缺点错误,及时改正和克服。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自己往往察觉不到,只有经过别人的批评帮助,才能认清并加以改正。即使同志的批评有时不那么正确,也应该肯定批评是出于好心,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以宽容之心对待批评,就会把批评视为成长进步的良药补品,就不会计较批评者的言辞是否恰当、表述是否准确,就会在“刺耳话”里找问题、“牢骚话”里找差距、“过头话”里找不足。

三是忍耐性态度。别人批评自己,从语言分寸,具体事实,都不见得完全恰当、正确,有时有出入、甚而扩大事实,对此不能顶,更不能以恶语恶言去伤害人。要耐心听,仔细想,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症结、找不足。总之,要有耐性、忍性,并深刻理解批评如一剂治病良药,其味虽苦,但患者服用后可以收到药到病除之疗效。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患者不能因为有副作用就拒绝用药。同样的道理,被批评者也不能因为批评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就抵制和拒绝批评,更不能误解批评者的善良动机,应该本着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批评。就算别人的批评不够正确,也不必斤斤计较。要以批评者为“诤友。”领导干部应该多交这样的诤友。勇敢地、虚心地嘤嘤求友,以批评者的诤言,择善而从。这样,我们就能有更多诤友,诤友越多,失误越少;诤友越多,工作越做越好。

四是诚心性态度。所谓诚心性态度,就是接受外界来自的批评要诚实、诚心、出于真心、真情、真识、特别要纯真,没有一点虚心假意,全部是一片真挚。中国有句古语:“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对人的批评只有吸纳存诚心、存虚心、存诚恳、不仅能够做到欢迎评批,也能敞开心扉让人批评,并不计较别人的批评方式、方法、分寸,无论什么样的批评也能接受,自觉地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在批评中树立诚心态度,它来自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改造世界观的强烈愿望,有一种严格要求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紧迫感。所以说,诚心接受批评、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自律精神和党性原则。

五是加减性的态度。什么是加减性的态度呢?也就是听到别人批评时用“加法”,加上自己认为别人不好意识说出来的话;面对别人表扬时用“减法”,减法别人的恭维之词。这种接受批评的态度,则是一种高尚的作风。正确运用这种“加减”法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也是团结同志、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有的同志能力素质开始并不比别人差,但最后不但被人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且还成了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会运用“加减法”。要用好听批评的“加减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加减法”的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平时刻苦学习、不断自我改造换来的。如果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恒心,就不会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襟怀。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六感谢性批评的态度。对来自对自己能够批评的人,不是嫉妒、愤恨,而是感谢、感激,这就是感谢批评。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喜欢听恭维话,乐意戴高帽子,虽然表面上装出一副“欢迎批评”的样子,内心里却排斥批评,忌讳揭短,有谁胆敢冒犯,便用手中的权力扔你一双小鞋穿。这种人把自己的尊严看得比真理还重要,家长习气浓,民主作风差,搞得阿谀谄媚者受宠,直言敢谏者遭冷。有位哲人说:“批评很少受到欢迎,最需要批评的总是最不喜欢批评的人。”批评是关心,关心才批评。只有及时扫除思想作风上的“灰尘”,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揭短短变长,护短长变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我们在接受批评时,别忘了“感谢批评”,力争做到对奉承的话警觉听、刺耳的话静心听、批评的话虚心听、反对的话耐心听,这才是可取的态度。

七是原则性态度。在讲批评的态度时,还要讲接受批评时的原则性,不能人云亦云。讲原则,这也是一种接受批评时可取的态度。真理越辩越明。对待不够正确的批评,应该说明一下情况,澄清事实,维护自身名誉,不作无原则的调和。如果因为怕背上“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的罪名,就对明知不正确的批评也一味妥协迁就,“虚心接受”,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何况,对于不正确的批评,及时作出据实论理的反批评,也是帮助批评者纠正错误,这同批评的主旨并不矛盾。当然,反批评应该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不能带着消极情绪胡搅蛮缠。我们在讲接受别人批评时讲态度,同时,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时也要讲态度,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也就是接受批评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批评别人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据调查,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也存在着态度不正确的表现。归纳起来有四种:其一“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能沉默则沉默,能少说不多说,实在混不过去就人家说啥就说啥,人家咋说就咋说,不当“出头鸟”,其宗旨就一个,不能让被批评者把怨“帐”记在自个儿的头上。其二,“宁伤皮毛,不动筋骨。”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是积极地、满腔热忱地进行思想上的帮扶,而是故意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现象东拉西扯、隔山绕水,就是不去触及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这样既交了批评的“差”,又免伤被批评者的心。其三,“以功盖过,移花接木。”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粉饰错误。什么出发点是对的呀,什么好心办错事呀,再列举被批评者一大堆的苦劳和功劳,表面上看是批评帮助,实际是在打着批评的幌子搞评功摆好。让人摸不准重在批评还是重在表扬。其四“嫉妒在心,实为整人”。有的人因与被批评者有矛盾,有怒气,在开展批评时借机整人,把小问题说成大问题,把大问题说成原则问题,把原则问题说成政治问题,扩大事实、无线上限,力图一下子把人吓倒、压倒、打倒,置死地而后快,这种人开展批评是从个人私愤私利出发,动机不纯,心怀鬼胎,属于品质不端。也有个别人常放四类“空炮”。其一“哑炮”,既不揭别人的短,也不亮自己的丑,有了问题捂着、藏着、掖着、掩着;开不了批评的口,拉不下批评的脸,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其二“小炮”,不是一语讲破,而是躲躲闪闪、迂回避讳;不是一针见血,而是隔靴搔痒,言而无物。其三“礼炮”,就是明批暗褒,变着法儿表扬。如批评上级“工作抓得太紧不注意休息”,批评同级“工作责任心太强不顾家”,批评下级“工作很好但今后要努力学习”等。其四“隔山炮”,只讲远的,不讲近的;只讲空的,不讲实的;只讲外单位的,不讲本单位的;只讲部属和自己的,不讲领导和上级的;只见其事,不见其人;只提要求希望,不敢批评较真。这样以来,就出现了“三个主义”,即“多栽树、不栽刺”的好人主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不痛不痒,软绵绵、甜丝丝,让受批评者听了像大热天吃了冰棍一般的温情主义。这种批评,只能是一误工作,二误作风,也害了自己。一个党员对错误思想的和行为都不敢批评,对歪风邪气都不敢抵制,就丧失了党员最基本的党性觉悟。同时,这些同志也低估了被批评者的觉悟和心胸。对此,在批评时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团结人的目的。

三、正确运用党内批评方式

批评与表扬一样,是最常用的思想工作方法。正确运用批评这个武器,可以帮助人们正视问题,纠正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批评既是一种工作方法,又是一门领导艺术。怎么批评,在什么场合批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批评,大有讲究。为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要研究、探讨、探索开展批评的方法。方式方法对了头,才能达到党内批评之目的。综合情况,我们认为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为妥。

一是因人而异法。党内批评的正确方式,要因人而定。一个党员犯错误的性质不同,加之个人的自尊心、自爱心各异,对不同方式则有不同的适应程度。一种批评方式,对某个党员适用,对另一个党员则不一定适用。这就是说,批评的方式要因人而宜。要针对党员的特点、性格、心理去寻找最佳方式。有的可在大会上批评,有的可通过个别谈话批评,有的可在党小组会上批评。作为领导干部对下级进行批评教育时,不能一次批评指出一大堆问题,把一个同志说得一无是处,使他本人感到漆黑一团。在批评时要指出同志的长处、优点,使受教育者具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勇气、力量。总之,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样。通常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表扬式、参照式、自我批评式等间接式批评。表扬式批评,即表扬好的、批评差的,使犯错误的同志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参照式批评,就是借助他人他事,运用对比形式,烘托出批评内容,使受批评者感到客观上的压力,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自我批评式批评,就是以暗示为手段,用提醒、启发的方式与被批评者谈话,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有的时候,则要巧妙运用商讨式批评和严厉批评。商讨式批评,是在亲切的讨论中、轻松的气氛里,使被批评者敞开思想、认识错误、提高觉悟。当商讨式批评不见效、被批评者的问题又较为严重时,可采取严厉批评的方法。此外,对有一般性错误的同志,最好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提出批评;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个别人或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可采取公开批评的方式,但尽可能不指名道姓,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以上批评都是因人而进行和采取的批评方式,也就是说,所进行的批评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去着眼、去着力、去出发,突出的是不同性格的人采取的方式也要各异,以人而定,因人施教。

二是因事而异法。在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不过,事是人干出来的,在对事不对人中,一定要把事搞清楚明白。只有把事搞清楚明白了,才能对事不对人,才能在对事不对人中有针对性、时效性。在对事不对人中,既要抓事,又要在方法上因事而异。不同的事,具有不同的错误、偏向、倾向,所以,采用的方法也不尽一样。在因事而异中,最为普遍的方法是抓普遍性、倾向性、共同性存在的问题,抓住这种问题,进行批评才能对全面上有启发、有震动、有帮助,有教育。在批评之前,要用时代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实弄清事与人造成问题的因果关系,将动机与后果、原因与结果联系起来分析,而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定批评。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既不能以过掩功,以眚掩德,也不因功掩过、功过相抵。在因事而异中,可采取调查法,弄清事的真相、本质、危害、成因、后果,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批评、点明要害、捉住痛处,通过事的批评触及到人的灵魂;可采取单人批评法,也就是针对一个人存在的问题,抓住事实进行批评,把问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采取一定的角度,把理讲清、讲透、讲明、讲真,使之批评一事、联想多事,批评众事、联系众人,达到击中要害,改正错误之目的;可采取共性批评法,对共性的事,共性的问题,共性的危害,进行因事而批评,这种批评要通过一定的大会、一定的场所、有轰动效应,做到抓住表面上的事、剖析问题的“病”,看起来批评的是事,实质打动的是众人的思想、行为、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以实现以事联人,以事触人,以事震人,以事达人。

三是因时而异法。指的是要善打时间差,慎择批评时机,而不是机械地搞批评。时机问题,说到底是抓“火候”。一定的时机,决定一定的成效;开展批评,靠一定的时机来保证。实践证明,党内批评必须是及时的、准确的,如果错过了时机,就起不到批评的作用,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在开展批评中抓住时机、因时而异,要注意四个方面:抓苗头,一种错误性的东西出现,总是有苗头、迹象的,问题在苗头时期,影响面小、危害小、思想根子浅,容易解决,一旦发现苗头性的问题要立即抓住,通过批评化解在萌芽时期;抓倾向,一个问题,一种思潮,在党内形成了倾向,要敢于、并下决心进行抵制、批评、斗争,如果对倾向性问题不批评、斗争,任其发展,其危害性就大了,问题一旦形成倾向性,要抓住主要矛盾的本质进行批评,使问题解决在根本上;抓典型,批评也要抓典型,生活中,对于一些人的典型事要抓住不放,通过批评达到“打一儆百’之目的;抓领导,同一类问题同时出现,要首先抓领导,因为领导起着决定作用。在一个问题上,只要有领导参于就要作为批评的重点对象。抓住了这个重点,解决了领导的问题,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四是因地而异法。我们所说的因地而异,指的是接受批评者所处的地方、场合、以及外部环境,从所处的地方、条件,而采取批评的方法。外部条件不同、环境不一样,人们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加之由于人们的心理、素质不尽相同、不尽一致,接受外界来自的批评和承受的程度就各异,所以研究因地而异这直接关系到批评的成效。这既是方法论,又是责任心、事业心。原则上讲,能个别批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能在小范围内批评的尽量不在大场合批评,能用谈话批评解决问题的一般不用会议式的批评,能春风化雨式的批评不用带用“辣味”的批评。具体讲,我们讲的因地而异,它指的是“依据批评对象不同‘择地’,依据批评事项不同‘择地’,依据批评方式不同‘择地’”,在这里“择地”就是方法,“择地”讲的就是分寸。要做到“择地”恰当、合适、合情、合理、合心,就要善于探讨受批评者的素质、心理变化、对接受问题的承受能力等,把这些问题搞清了、吃透了,再去“择地”,就能达到我们开展批评之目的。

五是因度而异法。党内批评有一个“度”。这个“度”与批评的效果是一致的。如果说批评达不到“度”,轻描淡写,不痛不痒,触及不到人的思想和灵魂,就会出现“雨过地皮干”的现象。反之,批评超过了“度”,进行野蛮地、无情地斗争,其批评变成了整人,就会使受批评者产生抵触、对立情绪、结下仇恨、加剧矛盾。批评的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又会结下新的思想疙瘩,有的造成矛盾激化。我们讲反对“左”的做法,并不是取消批评,也不是不要严肃的批评。因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保持优良作风,去掉不良作风的有力武器,丢掉了这个武器,势必导致原则空气的淡薄,政治上的软弱涣散,各种歪风邪气、乌七八槽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其结果,到头来免不了还要费更大的气力去开展批评和斗争。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一个政党如此,具体到一个单位,一级组织,一个人同样如此。“度”要掌握适当,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过,真正把握批评的“度”却不是一件容易和简单的事。我们认为,掌握“度”,从总体上讲要注意两个问题,对所要批评的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弄清它的属性是什么,性质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发展下去又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所造成的危害等等;针对所批评的问题,研究一下接受批评者的心理素质,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

六是善于说理法。批评应该是说理的,说理的批评才能说服人,教育人。一个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为什么会受到批评?说到底是他的行为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真理,违背了党的纪律和政策。在开展批评中说理,既要讲大道理,又要讲小道理,要把讲大道理和讲小道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批评只讲大道理、高谈阔论,对方听后有反感,解决不了思想认识问题,难以提高思想觉悟。倘若只讲小道理,失去前进中的大目标,大方向,思想陷入眼前的事情上,立党为公的思想就树不起来,最终将成为一个不清醒的人。所以批评中的说理,既有政策性、又有全局性,既有现实性、又有方向性,要把接受批评者所犯错误的事实上升到“理”的高度去认识,使之入情入理、入脑入心。运用朴素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使受批评者对所犯错误不仅感到负疚,在理性上也感到服气。

七是批评后补救法。批评后,应做好善后工作。欲使批评真正起到团结鼓劲、纠正错误的作用,做好批评后的工作尤为重要。实施批评后,至少要和被批评者谈一次心。一方面,征求被批评者本人的意见,防止产生隔阂,帮助被批评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另一方面,对个别思想基础较差、问题又比较复杂的人,批评帮助往往一次不能奏效,应进行多次,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做工作。对错误严重的人,更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批评教育就能解决甩掉许多问题,应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不能急躁冒进。要坚持抓,抓反复,只到下决心改正错误为止。否则,非但达不到批评的效果,而且很容易走向反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科院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