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探究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学硕士培养目标探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对比分析法,对安徽省3所体育学硕士培养单位学科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内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补现行安徽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之短,为安徽省体育学硕士培养单位“双一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安徽省;体育学;培养目标

1研究背景

为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立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并实行现代化管理,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国。”为早日实现目标,一方面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并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关键环节突破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扎实推进我国“双一流”学科建设。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研究,分析当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安徽省体育学硕士培养单位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2安徽省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研究

2.1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目标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校,该校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与《中华人名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规划是相符的,即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或更为具体的表达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该校培养目标侧重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培养的方向是能够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但从中看出该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没有体现出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普遍问题。

2.2体育学二级学科培养目标研究

当前安徽省拥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3所院校,即淮北师范大学有“体育教育训练学”1个二级学科、安徽工程大学有“体育人文社会学”1个二级学科、安徽师范大学共有6个二级学科,安徽师范大学的6个二级学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运营、大众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过表1~表3对比可知,3所培养单位体育学二级学科培养目标所强调的主体方向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如体育教学能力、体育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另一方面都共同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于都学科内的专业外文资料。3所培养单位培养目标都致力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淮北师范大学关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倾向于对于学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方向是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相比较而言,淮北师范大学学科培养目标更为具体。安徽工程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培养目标注重于学生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以及国内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使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而安徽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目标一致,倾向于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另外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运营”四个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大众体育学”方向的培养目标独立的,且具有针对性。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历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与研究型,能在各位部门从事专业的运动医务监督、运动创伤诊断与治疗、康复指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众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大众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大众体育的国情创造性的加以应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安徽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呈现过于笼统的态势,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针对性。

3.1.2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而安徽省部分培养单位存在不同二级学科、培养目标却相同的情况,且在培养目标相同的情况下,学科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又并不相同,这与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是不相符的。

3.1.3安徽省体育学培养单位的学科培养目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并未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很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契合;此外现今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相关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仍一尘不变、过于“陈旧”。

3.2建议

3.2.1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加深对于国内外相关培养单位培养目标的研究,“取其精华”结合自身院校现实资源制定出相应的、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单位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3.2.2相关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尝试。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学习、搭建专业的学科交流平台,成立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会等一系列措施,切合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3.2.3针对于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抓住2条主线:(1)培养目标定位是以适应不同体育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要求;(2)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建立应体现对于不同体育职业的针对性,即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体现职业适应性与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

[3]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张杰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