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漫谈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漫谈夏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摘要:夏季是蔬菜病虫危害的高峰期,其管理非常重要。从菜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方式选择、苗期管理、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夏蔬菜生产上的关键管理技术,以为蔬菜安全度夏,保证生产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夏季;生产管理

1选择菜地

为减轻雨涝对夏播蔬菜的影响,应选地势较高、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

2选择抗热耐涝品种

夏季气温常在30℃以上,雨量集中,一般蔬菜难以忍受,所以应选抗热、耐涝品种[1]。黄瓜选用津研2号、7号;茄子选用八叶茄、九叶茄;番茄选用百利、卡特琳娜、尼加拉868、毛粉802、赛尔斯特和新绿丰杂交2号、强力米寿等品种;夏萝卜选用早熟、耐热、抗病,尤其是不易感染花叶病毒的品种,如夏美浓、短叶13号、夏抗40天等,条播或点播,行株距20cm见方;夏花菜选用六月雪、日本白玉1号等品种,早秋花菜选用龙峰特大50天等;夏芹菜选用津南实芹、玻璃芹、青芹等芹菜品种,露地育苗;夏甘蓝、木耳菜以及速生叶菜可选用小白菜、早熟5号、小油菜等。

3采用遮阳网覆盖技术栽培

遮阳网可造就蔬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防止强光对蔬菜造成灼伤,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土壤表土温度,使一些浅根的蔬菜正常生长;防止暴雨和大风对蔬菜叶片的冲击,保持蔬菜的商品性状;在播种期减少雨水对种子的冲刷流失,提高种子的出芽率和成苗率。当播蔬菜种子时,采用遮阳网贴地覆盖,当种子发芽出真叶时,可把遮网阳升高40~50cm,作小平棚形式覆盖。如果移植菜苗,植后应采用小平棚覆盖。覆盖时间因蔬菜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3~10d,有些蔬菜如生菜、芜荽等可覆盖到收获前揭网[2]。

4抓好苗期管理

一般蔬菜幼苗期的适温为20~28℃,土壤湿度60%~80%,不耐旱涝。蔬菜苗期的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抓好苗期管理培育壮苗是丰产的关键[3]。培育壮苗应以控为主,促控结合,防止徒长苗及病弱苗。播种应选在晴天的早晨或下午4∶00以后进行,出苗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不可过干过湿。采取控制肥水的办法抑制幼苗徒长。积水时要及时排水,必要时可培土或支架保护幼苗,并注意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

5加强田间管理

5.1浇水

浇水既能满足蔬菜生长需要,又有降温抗热的作用。浇水时间宜选在清晨或傍晚,用井水或低温河水浇灌,要浇匀浇透,保持土壤湿润;雨后要及时排水,必要时可用凉井水灌1次,以防热雨伤害[4]。

5.2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再根据蔬菜的种类、品种及不同生育期的需要补施化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如苗期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结果期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苗期、结果初期和结果盛期,各追肥1次;叶片黄、弱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雷力2000、喷施宝、爱农等,以防止叶片早衰。

5.3中耕除草

夏季易滋生杂草,需及时中耕除草,以防杂草与蔬菜争光争肥或引发病虫害。中耕既可除草保墒,又能促进根系发育。做到勤检查,若发现病株,要及早拔除,阻断病源传播。

5.4防治病虫害

夏季是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加强病虫防治,是蔬菜稳产的保证。防治病虫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病虫测报,经常检查病情和虫情,选择有利时机进行防治。既要有准确的病情虫情测报,又要抓时间、抢速度,力求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施药,控制其危害。提倡使用生物和生化制剂的农药。在使用化学制剂的农药中,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菊酯类农药或有机磷含量较低的农药。农药要轮流交替使用,在最后1次喷药后,要过安全间隔期才能收菜上市,保证蔬菜无毒安全,成为“放心菜”。

5.4.1病害。常年的病害有叶菜类的软腐病、病毒病、霜霉病;瓜类的霜霉病、炭疽病、疫病、枯萎病;豆类的白粉病、锈病、枯萎病、病毒病;茄果类的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疫病、灰霉病和病毒病等。对由真菌引发的病害,如瓜类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可选用杀灭真菌的药剂或广谱性杀菌农药防治,如乙磷铝、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对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茄科青枯病等由细菌引发的病害,应用杀灭细菌性杀菌剂防治,如农抗120、农用硫酸链霉素、杀毒矾等。

5.4.2虫害。常见的蔬菜害虫有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斑潜蝇和蚜虫等。可用阿克泰、锐劲特、抑太保、敌杀死、阿维菌素、速灭杀丁等农药防治,用Bt生物制剂防治害虫,效果也很好。喷过药的蔬菜应在安全间隔期过后上市,以免影响人体健康。

6参考文献

[1]张凤德,张华.如何做好夏季蔬菜管理[J].吉林蔬菜,2008(4):51.

[2]周娟丽,翟长庚,胡玉香.夏秋蔬菜生产覆盖防虫网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08(1):74.

[3]段培姿.夏季蔬菜育苗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17):15.

[4]袁东征.夏季蔬菜管理技术意见[J].山东蔬菜,200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