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化学论文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精选

医学化学论文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淮南子•修务训》)使人们认识到某些植物的汤液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开端——中药的重要起源。从中国的商代以后汤液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然而,草药虽然能够治病,但并不能延长人的寿命。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自战国以来,在中国历代皇帝的支持下,便产生了一个长期繁荣不衰的职业——炼丹。起源于道家学派的炼丹家相信,只有自身不腐败的药物才能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当时,人们所用的草药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惟有金石能充当这一角色。

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54年)所著的《抱扑子•内篇》金丹卷中就明确记载:草木之药“煮之则烂,埋之则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就是说,用中草药炼丹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容易腐烂。而朱砂加热后可变成水银和硫磺,反过来水银与硫磺在冷却的条件之下又可转变为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炼制的丹药,人的生命就像朱砂与水银能互变那样,往返循环,生生不息。并把丹砂(HgS)称为长生不老药的极品。这是丹砂与水银、硫磺进行可逆化学反应的最早的明确记录。这一反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例如:当水银温度计打碎了之后,洒落在地面的水银容易蒸发,而以蒸汽的形式被人所呼吸,从而引起汞中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水银上面撒一些硫磺,使之变为HgS,而HgS在常温下是没有挥发性的。有“药王”之称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炼丹大师。他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黑火药,在其著作《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两份硝石+三份碳+一分硫。这三种物质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产生爆炸。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技术直到公元8世纪才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雪”,而波斯人(今伊朗人)则称其为“中国盐”。虽然炼丹家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梦想最终破灭,但却在炼丹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有趣的新方法和新物质,例如淮南王刘安在组织其门客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豆腐,而被称为豆腐的鼻祖,也把自己造就成了化学家。正因为如此,英国自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根据中国古代在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到了16世纪初,药物化学家的奠基者、瑞士科学家巴拉塞尔士首先把矿物质作为药物使用,提出化学的目的是制造药剂。他认为有病就是缺盐、水银和硫磺这三种要素之一(分别比作为肉体、灵魂、精神)。为了治病就要服用所缺的要素。而为了获得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必然要进行化学实验,因此,在这些实验过程中,人们便发现了硝酸、盐酸、硫酸、氨和矾等化合物,也产生了元素、化合物、化学试剂等概念,从而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2化学的发展对医学所做的贡献

巴拉塞尔士作为医学的改革者,极力反对伽仑及阿维森纳的学说,并引导人们注意到化学对医学及药学的莫大用处。他的这种主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证实。随着唯物主义哲学和化学的发展,人们坚信能够治病的这些植物中肯定存在着内在的物质基础。结果在19世纪初,化学家们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1763年,爱德华•斯通(EdwardStone)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关于柳树皮治愈寒颤病成功的报告”。1828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Leroux)与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RaffaelePiria)利用化学手段从柳树皮中提纯出了其有效成分水杨酸,化学名是邻羟基苯甲酸。1860年,德国拜尔公司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Kolbe)成功实现了水杨酸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杨酸对口腔、食道和胃壁的黏膜有严重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在医学应用中受到了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其改为酸性较小的钠盐(水杨酸钠),这虽然减小了其刺激性,但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导致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到了1893年,德国Bayer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n)对水杨酸进行了改造,制成了乙酰水杨酸。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具有相同的医学性质,但后者却没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和对黏膜的高度刺激性,这就是“万灵药”阿司匹林。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已经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去改变天然产物的结构,使之成为更为理想的药物。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药物青霉素。虽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青霉素的量太少,加上他化学底子比较薄弱,一直没法找到富集浓缩青霉素的技术,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临床研究使用。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

直到1935年,澳洲药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富集、浓缩这个技术问题,才使得青霉素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良药。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挽救了千百万患有肺炎、梅毒、猩红热等疾病的患者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正是因为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对改善人类健康和延长人类寿命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三人共同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同样,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推动医药学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大奖——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将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青蒿作为药物使用,首次记载于《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左右)中,这本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用青蒿来舒缓痔疮。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了青蒿能够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教授正是根据这一段文字记载受的启发,改变了传统的提取方法,在经过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于1972年11月8日从青蒿中获得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单体。1973年,作为其结构研究的一部分,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其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双氢青蒿素的合成奠定了合成其他衍生药物的基础。1984年初,上海有机所周维善院士课题组实现了对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张亭栋教授发现As2O3可以治疗M3型白血病的原创性研究。他从民间中医中得到一个秘方:砒霜、轻粉(HgCl)和蟾蜍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而张亭栋将这个配方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并分别检测这三种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他发现其有效成分为As2O3,并于1973年在《黑龙江医药》上发表了As2O3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论文[4]。1979年,他们在《黑龙江医药》上再次,明确指出As2O3对M3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从而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As2O3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M3型白血病[5]。1998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教授将张亭栋的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发表于世界最权威之一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而导致了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As2O3对M3型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而且相关药品已经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上市。

此外,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还有很多。例如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课题组从合成的上千种含砷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用于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砷凡纳明,从而开启了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的时代;1911年,波兰化学家CasmirFank在谷物中发现了维生素B1,并且发现缺乏维生素B1会患脚气病,随后新的维生素被不断地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使人们认识到维生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发现的第一个磺胺类抗菌药——百浪多息;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Wani)和沃尔(MonreE.Wall)从红豆杉中分离到了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taxol)等等,这些重要药物的发现无不与化学的分离和确定结构的技术有关,见证了化学对医学的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化学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可以用先进的化学手段来测定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序列,还可以利用化学手段去改变基因的结构,在基因上连接一个小分子或通过基因的对接来改良基因、甚至创造出新的基因。例如我们现在所见的一些转基因的食品——大豆和玉米等都是通过基因的改变来实现的。这些成就将为人类抵抗遗传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现阶段无法治疗的疾病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生命过程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体现。尽管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很多,但是得到现在科学实验强有力支持的就只有“化学进化学说”,即生命是化学反应的产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StanleyMiller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持续一周的活化放电,得到了氨基酸——这一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原料。而且在1965年9月17日,以钮经义为首的我国科学家用无生命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美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E.J.Corry教授(199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这一预言很快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科恩伯格所证实,科恩伯格于2001年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真核的转录过程,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这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的是,科恩伯格是位医学教授,但他却荣获了化学奖。

3化学对医学贡献的未来展望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活跃教学,创设和谐课堂

大学的教学,与中学阶段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中学教学注重结果,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是一种同化知识的学习机制。而大学的教学,注重过程,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是一种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和繁多的课程面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是吃力的,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在医科院校更加明显,学困生比例最高。因此,创设和谐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合于刚开始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在教学中,介绍具体知识点之前,可以先以专业相关的临床问题导出,提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寻找答案。学习糖代谢的生理意义时可以提出人长期不进食为什么会死亡?体内发生了哪些生物化学变化、生理病理变化?在学习脂肪代谢时,可以让学生先想想,为什么减肥时不仅要控制脂肪的摄入还要控制糖类的摄入?使学生带着问题在书中找寻答案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同时体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想象教学法。生物化学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大多数同学几乎都是死记硬背,如果在讲课过程中采用想象法可以使同学们简单、清晰、快速地掌握生涩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授蛋白质分子结构时,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与一根绳子形象地联系起来。一整条绳子可看作一个亚基,即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几条绳子相互缠绕、相互作用则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通过这种形象地讲述,学生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抽象构型就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了。[1]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经过进位、转肽、移位3步后,肽酰-tRNA就从A位点移动到了P位点,在讲解时,可以把教师的身体比作核糖体,两只脚比作两个位点,左脚为A位点,右脚为P位点,左脚下(A位点)踩着一枚硬币(肽酰-tRNA),教师往左移动一步,此时硬币(肽酰-tRNA)就从左脚(A位点)移动到了右脚(P位点),这样不仅快速地解决了这一抽象的过程,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3]

3.互动式教学法。轻松、和谐课堂氛围是开展互动式教学必备的前提条件。互动式教学方式有:(1)问题式教学方式。可以是教师自问自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一层一层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并让其他同学运用理论知识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2)主题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内容上课之前,老师精选一些和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同学分好组,每组不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制成幻灯片,当本章内容结束后,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解所选主题,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3)学生授课方式。选择某些不是很难的章节,让主讲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阅读教材,寻找相关辅助材料,认真准备,当他们上台讲课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讲完后及时作正面的积极评价。这种角色转换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基础学习,就必须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应该将基本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进行难度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教育,对医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学习。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严格指导,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步骤进行严格规定,认真备课、严格教学、耐心辅助、全面改正、严格考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后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给予支持。教师还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通过校园网、微信以及QQ、邮箱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课后交流互动,及时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提醒,通过课后习题及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5结语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生物化学涵盖的知识面大,需要记忆的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抽象,也比较枯燥,而且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医学院校历来被认为是较难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和入门课程。以上特点对生物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备考、研究、工作的基础。但是多年来,我校生物化学采用的都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多数是限于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缺乏时间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提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大相径庭,而且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学习动力不足,形成了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后抛之脑后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医学综合、创新素质,即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医院、面向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新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临床理念及高科技医学材料在临床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和发展,无不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对于以教研并重的医学教学医院来说,将生物化学与临床多方面、多层次的新技术、新理念有机结合,根据医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以下是我们的一点教学过程体会及效果,具体体现在教学方面和学生考核方面的改革。

2.1传统授课+讨论课教学法物质代谢是生化教材内较为重要且复杂的一个篇章,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数百个代谢物分子组成几十条代谢通路,而且这些代谢通路互有交织,使得物质代谢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难点。糖、脂及氨基酸三大物质代谢在体内本质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教材中三大物质代谢是割裂开来进行讲解的,虽然在讲脂代谢与氨基酸代谢时会有一些前后方面的联系,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完整系统的了解三大代谢之间的网络,无法掌握物质代谢知识网络的“纲”。故本室在老教授的带领下设计了一次以糖尿病病例为纲的病例讨论,时间放置在物质代谢课结束之后。以班为单位(30人学生),分成三小组,分组系统地讨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代谢抵抗对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影响;三大代谢之间的连接点、相互转换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三大代谢对机体能量供应、物质供应的作用;最后系统总结糖尿病引起的原因、对三大代谢的影响(糖尿病绝不仅是糖代谢紊乱)、临床表现及症状体现(“三多一少”症状)的根本机制。通过这个病例的全班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物质代谢理论知识网络,完整、系统地掌握糖代谢、脂代谢与氨基酸代谢在体内的进行与转化;明白葡萄糖代谢其实就是物质代谢的中心,三羧酸循环是机体物质代谢的最终通路。复习时紧密围绕葡萄糖代谢这个“纲”来展开,就能纲举目张地统领整个物质代谢,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对遗传信息的传递,本室也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四个学时的讨论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细致的了解,经过与临床病案的结合讨论,既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整理整篇代谢思路的机会,深刻地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建议基因表达调控部分内容亦可以进行此方面的探索教学。上述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化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2思维导图授课形式思维导图由英国人托尼•布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从一个主题开始散发,对彼此间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一个有序的发散四维图,对思维过程进行导向和记录。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和灵活交互的特征,是一种使思路清晰化的教学、学习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应用对教师及学生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备课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以整章的题目作为中心节点绘制,然后以各节标题创建二级节点,紧接着创建三级节点,这时候需要仔细阅读通章内容,选择性地标注重点知识内容,同时建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以往授课过程中的盲点,通过思维导图的过程理顺授课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章节的结构。糖代谢作为中心节点,以“概述、分解代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血糖及其调节”各节内容作为第二节点,各节内容下面教师以自己对整节内容的理解及授课思路绘制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重点内容如糖有氧氧化中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等做标注,并且把各节及各知识点的内容联系标注清楚,如图中糖异生、糖酵解的的三步限速反应之间的关系;肌糖原分解的最终去路是进入糖酵解过程当中等。在绘制过程中,完全可以不同形式、图画、不同颜色加以标注。思维导图形式适合在上课初及结束时使用;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专业重点是要培养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人才,对具体知识点的要求较低,重点是要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面,故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也尤为适用。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师层层推进的思维导图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较好掌握教师的授课思路,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整理加工,在绘制过程中,促使学生清楚地联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有所收获。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归纳能力,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改革,值得推广。学生在复习时能轻松联想到相应的知识点而又与周围的相关知识不脱节,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3教师讲座+学生自学的形式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内容,学科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新的成果也不断涌现。故在授课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方式尤为重要。①及时以讲座的形式介绍近年来生物化学一些新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尤其是诺贝尔奖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树立科研的基本概念;②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著名生化学家的发现及发明的小故事;③重点讲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尤其把临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讲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上述讲座,势必需要删减正常的上课时间,故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①一些章节内容比如“维生素、血液生化”内容在进行重要知识的传授外,完全可以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②“物质代谢调节”的内容因为设计了一次讨论课可以让学生自学;③针对生化知识抽象枯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少讲具体生化反应过程的策略,化繁为简,让学生自学。上面的措施既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学生调查反馈,最新进展讲座及生物化学家发明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科研的意义与方法,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自己以后的科研方向。

2.4其他形式的授课方式作者所在科室大胆借鉴TBL、PBL的授课形式,进行了此方面的一些教学探索,在较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如七年制的学生小班开展部分内容,包括蛋白化学部分和遗传信息传递部分。通过对七年制的学生进行上述方式的教学改革,指导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在PBL及TBL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发言,下课后积极查阅资料,确实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语言组织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教师们也发现了在实践过程中此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知识的系统性不太完善,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揉合进来,使学生对整篇、整章及整节内容有清晰、条理的认知,将相应知识点的果实定位在知识树上是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时的关键点。

3教学考核改革及效果

3.1综合评价考核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课上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讨论课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思维能力与自学、创造能力融入考核范围。卷面考试特别设计了新型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2理论考试分段实施分阶段实施测试,如随堂测试或单元测试,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行成良性循环。

3.3考教分离适当比例的考教分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考试总是教师考核自己讲授过的内容,对于未讲授的内容不纳入考核范围,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引起教师的知识讲授不全面。故考教分离有利于提高教师责任心及教学质量。教学考核的改革使得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得到高分,需要考核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医学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基础学习,就必须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应该将基本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进行难度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教育,对医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学习。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严格指导,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步骤进行严格规定,认真备课、严格教学、耐心辅助、全面改正、严格考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后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给予支持。教师还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通过校园网、微信以及QQ、邮箱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课后交流互动,及时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提醒,通过课后习题及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