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夜校培训总结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夜校培训总结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xx省xx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XX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XX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全乡经济工作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狠抓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造就一批懂农业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能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从而推动基层干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促进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乡党委每年将举办12期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乡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每年接受集中培训15天以上,精通1门以上并熟悉3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村级每年必须兴办12期以上培训班,确保村组干部、农民党员、种养大户每人每年集中培训10天以上,熟练掌握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农技站、林管站、烟草站、兽医站等农业技术部门在乡村举办培训班24期以上,培训干部群众不少于2000人次。

三、培训对象

乡重点培训乡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重点培训村组干部、农民党员、种养大户和专业户。

四、培训的主要内容

根据全乡农业产业的发展实际,全乡重点以烤烟生产、优质稻生产、良种猪繁育、水产养殖、家禽饲养、果业生产、蔬菜生产、高效林业基地建设、果蔗种植、孛荠种植、西瓜种植、食用菌栽培、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为主要培训内容。各村应结合本村实际,按照群众最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的要求,选定培训内容。对同一种养产业,应根据其生长规律和不同的农时季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五、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1、办好乡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抓乡村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乡党校的阵地作用,建立乡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乡成立由宣传统战委员陈剑飞同志为组长,乡长助理汪德钫同志为副组长的实用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培训学校的日常工作。培训将借鉴“三个代表”学教活动集中学习的经验,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安排党政班子成员轮流值班,狠抓培训计划的落实。而且,培训学校力求做到“十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机构、有授课人员、有培训计划、有培训教材、有实习场所、有培训纪律、有电教设备、有培训记录。

2、以村党员活动室(或村小学)为依托,办好一所农民技术夜校,抓好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各村都必须建立一所农民技术夜校,作出具体培训计划,落实好培训内容、参训对象、授课人员,并指定1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夜校的工作,驻村干部要切实加强指导,规范农民技术夜校的运作,认真做到“八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师资、有培训方案、有培训制度、有培训记录、有培训资料、有电教播放条件。农民技术夜校要充分运用电教设备,使技术培训更加具体直观,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将实践经验和技术总结在本村进行推广。

3、以示范服务基地和高效示范田为依托,抓好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乡将在狠抓技术理论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现场,采取实习、跟班、实地教学等办法组织进行实地培训,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以学历教育为结合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技术培训。将采取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选送一批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学习,到外地科研院所进修深造,进行系统地技术培训。条件允许的话,乡将选送一批基础较好、有培养前途的党员、干部赴农林院校进修,逐步培养和配强本地的技术培训师资力量。

5、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工作。乡涉农技术部门要下大力气,经常性地开展送良种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经常性地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与此同时,农村党员、干部要注意搜集整理好技术信息,积极引进目前较先进、较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乡涉农技术部门将派出专人到外地学习,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年内必须引进3项以上先进的实用技术。

六、几点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是乡党委、政府和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乡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一把手将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每项工作的落实。各村主要领导要认真抓,由农科员搞好日常工作,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各挂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及“包乡扶村”单位要把搞好包扶村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包扶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大力支持、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我们采油厂现有员工人,管理着、、、四个油田,目前开井口,日产水平吨,平均单井产量只有吨,是典型的“三低”老油田。由于几年来产量逐步递减,发展基础薄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队伍士气造成较大冲击,加之现代企业员工思想活跃,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没有高人一筹的真道理没人听;没有严细到位的激励机制没人干;没有真打实凿的好效果没人信”的现实局面。可以说,是油田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促使我们必须做好“有理、有情、有形、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所为、有其位”。为此,厂党委以抓住“一条主线”,开辟“一条途径”,创建“三个载体”,实现“三个改进”为厂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围绕主干线,从办好“大夜校”入手,强化干部作风建设。

去年底,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队伍一度出现思想不稳,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进取意识不强、工作呈一般化状态等现象,在干部队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条件下,传统的管理模式与部分干部较活跃的思想相作用的结果,其根本问题还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具体表现为“忙、浅、浮、碎、惰”。“忙”是整日疲于应酬,不务正业;“浅”是理论水平不高,学风不正;“浮”是工作流于形式,不务实际;“碎”是事物安排无序,主次不分;“惰”是头脑不思进取,囫囵度日。为此,厂党委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从抓学风入手,开辟“大夜校”,培养学习型干部队伍,促进作风的转变。

在抓学风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效。我们总结以往的学习活动发现,形式化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氛围不浓,时效性差。特别是在几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受行业特点影响,使我们的石油企业干部员工一度形成优越感强、竞争意识差、学习意识差。那么,如何有效扭转这些来自于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不良局面呢?这就要求党委必须要在传统思维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为此,我们创建了集“干部夜校”、“业余党校”、“自律教育”为一体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大夜校”。通过近半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干部夜校”——实现学以致用。

年初,厂党委成立了“干部夜校”,利用每周三晚上的时间,全厂科级干部集中上课,以科级干部轮流上台讲课为主,以外请专家为辅,从而给传统的“干部夜校”赋予新内涵。有效实现了考核与培训相结合——干部登台讲课既是锻炼的过程,也是检验理论水平的过程;学习与交流相结合——干部登台讲课的过程,又是互相交流工作体会和经验的过程;理论型与实用型相结合——干部夜校既有结合工作实际的体会又有外请学者授课的新鲜理论;自学与培训相结合——每名干部备课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与研讨相结合——听与讲的过程又是对工作实践的研讨过程。“干部夜校”的开办,有利地促进了干部学风的转变,形成了“学习就是工作、工作离不开学习”的“学习型”干部队伍。采油一区区长王硕,通过干部夜校学习,总结出了生产“十大员”管理法,使该区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区老井日产水平由年初的吨上升到目前的多吨。

(二)、“业余党校”——实现党员教育上水平。

过去,由于基层党组织规模比较小,党员少,再加上个别党员不重视,使党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创办了“业余党校”,利用晚上时间由两个以上党总支到职工培训中心联合上大党课。由于几家党员在一起上课,使授课的党总支书记有了一定的压力,在备课、组织材料方面都很下功夫。机关总支书记李维玲同志在准备党课时自己在办公室试讲次,在上课时做到完全脱稿,受到机关党员干部的好评。目前,全厂已经上联合党课次,每次参加党课的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达到应到人数的以上。广大员工群众也感受到党课的气氛,有的群众看到党员到职工培训中心上党课时说,很久没看到上这样的党课了。

(三)、“自律教育”——打造过硬的作风。

要想打造一只过硬的干部队伍,就必须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干部成长的良好氛围。厂党委在干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重以科学的机制,在队伍中培育“勤政、务实、廉洁、进取”的正气。我们在“干部夜校”和“业余党校”进行干部教育的基础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干部作风准则,出台了对上四主动、对己四认真、对下四仔细的“干部作风‘三对十二个有没有’准则”,并将其制作成警示牌,放在每一位科级以上干部的办公桌上。同时,将其具体内容贯输到每名员工,使每名员工手中都有一把衡量干部的尺子。今年六月份,厂纪委有针对性地在员工中召开“三对十二个有没有”专项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从而增强了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氛围。风正好行船,目前,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业余时间到办公室研究工作的多,忙于“应酬”的少;工作务实的多,做表面文章的少;深入群众解决问题的多,得过且过囫囵度日的少的“三多三少”局面。“四个战役”、“一项活动”中,采油区、集输大队等主要生产单位的干部都主动放弃了健康疗养,多数干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有理”的境界,对干部素质的要求不外有三:一是理论水平要高。这是学风问题;二是要讲实话、办实事;三是要以身作则。后两个是作风问题。“大夜校”带来的正是干部学风、作风的转变,进而实现了整个队伍风气的转变。目前,全厂上下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气氛:大队级单位办起了综合教育“小夜校”、职工培训中心办起了专业技能“技术课堂”、生产班组建起了“练兵台”“小课堂”等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教育活动已经蓬勃展开。

二、找准切入点,从创建“绿色班站”入手,把先进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

随着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员工意识形态的变迁,一些附带而来的负面影响有所抬头,功利主义、浮躁情绪、“快餐”行为等,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造成冲击。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则是部分大队级领导班子工作缺乏进取意识,安于现状;部分员工仅重视眼前利益,对企业前景缺乏信心;一些基层班站长则干脆成了“上边听部署、下面作交代、中间不想事”的“看堆儿”站长。种种问题使全厂工作一度出现上紧下松,上急下缓,基础管理薄弱,队伍缺乏竞争意识的不正常状态。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没有一个强烈的目标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厂党委就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激发员工活力,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促进企业综合素质提高,做了有效的尝试。

(一)、以“绿色班站”为载体,传播先进管理理念,努力实践文化“管人”。

厂党委审时度势,以企业管理的最小细胞——基层班站为突破口,精心构筑了绿色班站创建的全新载体,引进并拓展了“人文绿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了达到“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企业文化改造”的目的,我们还结合油田实际,确立了“健康、文明、安全、清洁”的具体管理目标,并给员工作了清晰的诠释:健康,即“健康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文明,即“文明的生产、文明的职工”;安全,即“员工的安全理念、施工的安全标准、设备的安全状态”;清洁,即“清洁优美的工作环境”。

先进的理念确定了,但如何才能把管理者的理念转变成员工的共识,把管理者的意志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创建机制。我们集合了生产、经营、安全、教育、环保及党群系统各路精英组成的“绿色班站”考评小组,制定了月考核季评比,晋级挂牌,降级摘牌,不达标亮黄牌的动态考核办法。以此实现先进有压力,后进有动力的良性竞争。为了鼓励创新,我们开辟了考核“创新分”,使创新有了机制保证。对季度评比结果在厂大生产会上挂牌、讲评、奖罚,并通过厂电视台、厂报、网站等进行结果公布、事迹宣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竞赛氛围。

在具体考核细则的制定上,我们重点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紧密围绕核心理念,重点做好“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的文章。如,对企业创新管理的肯定,对安于现状态度的否定。二是以求实求真求效的原则,对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项目坚决砍掉。三是坚持指标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以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等硬指标为基础,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考核项目。如,班组团队精神、员工工作状态、队伍管理状况等。开始时基层干部员工不理解,怀疑这些无形的东西怎么考核?但我们变换考评角度,通过现场询问员工对班组奖金发放的满意度、对班组精神的理解程度、对班组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对企业形势任务的领会程度等进行考查,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准确的量化结果。通过这种看似无形的目标考核,企业文化的理念却得到了很好的灌输和渗透。我厂茨计员工在探讨本站班组精神时,一位女工脱口而出:“我爱我家”。得到了全站员工的一致赞同。可见基层员工头脑中已经不是拼搏、奉献等干巴巴,难以入脑入心的字眼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企业文化情理相融的精神动力。我厂牛一计量站员工在“绿色班站”创建工作中,立志要夺冠争优,积极营建班站小环境,运用曲线分析强化大头井管理,建立“练兵台”开展班站技术教育等等,彻底改变了一般化工作状态。用员工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下班盼着班车早点来,现在工作没干完怕班车到。”因为员工的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

“绿色班站”创建活动通过抓班组,拉动了大队领导班子的竞争意识;通过抓科学考核、科学指导,又带动了厂级管理机关的工作作风转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把先进的理念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之中。

(二)、以求实的作风,将企业文化活动引向深入。

再新颖的企业管理活动,如果没有实效,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随着我厂干部员工对“绿色班站”创建热情的高涨,一些虚假泡沫也随之浮现。创建工作出现了表面化、口号化、理想化、急进化等不正常现象。对此,厂党委及时明确了创建“绿色班站”活动的基本原则:“融合、求实、创新、有效”。以强化创建内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抓好两项重点:

首先,加强日常检查考核的力度。针对创建初期部分班站在季度大检查中搞突击,做表面文章的现象,我们变季度末的一次性考核为各路工作经常性的日常考核与季度末考核相结合。并且对各路检查组采取定人、定本、定日常考核面、定期汇报的“四定”制度,使考核更公平更合理,更能体现日常工作的真实情况。

其次,加强了创建工作的信息反馈制度。考核人员每检查一个班站都要填写《检查反馈单》,并且每月日召开检查小组成员办公会,各路分别汇报考核情况,保证了创建工作信息的畅通,使工作中的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的导向。如,在工作初期,部分班站误入了创建工作的误区,简单认为,“绿色班站”就是种花种草,并且增加一些没有实效的迎检工作,甚至有靠花钱搞包装的现象。厂党委及时组织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教育干部员工“绿色班站”建设不是做“花瓶”摆秀,外强环境只是班组建设的一部分,内练素质才是“绿色班站”深刻内涵。并在考核打分上,严格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一关,杜绝了错误导向,使员工通过实践确实认识到内涵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本领。

此外,我们在载体与内涵的误区上、理想化与急进情绪的误区上都及时的进行了纠正,从而有效保证了“绿色班站”创建活动始终沿着促进企业管理的健康轨道发展。

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厂各单位创建工作形成了“三比”的良好格局,即区与区之间比着干、站与站之间比着建、员工与员工之间比贡献。同时,在全厂的干部员工中也出现了可喜的“几多几少”现象:基层干部深入一线指导工作的多了,呆在办公室听汇报的少了;业余时间在单位研究工作的多了,应酬闲聊的少了。在员工中,见到检查人员主动热情迎接的多了,躲着走的少了;落落大方的多了,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少了;比学赶帮超的多了,说风凉话的少了。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基层干部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进取意识明显增强。长期解决不了的睡岗和夜班假资料问题,在月份全厂连续两次夜查中无一发生。

三、打牢根基,营造浓厚的“家文化”氛围,凝聚队伍人心。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基。随着企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员工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家属站和多种经营单位的改制(原北方实业公司破产),许多双职工家庭变成了单职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线女工多数成了孩子妈妈;随着石油系统“企业办社会”体制的改革,职工的后勤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等等,这些都使员工的家庭生活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受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员工队伍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凝聚人心、理顺情绪的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员工。为此,我们厂党委把着眼点放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在员工根本利益上,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渗透着浓厚的“家文化”,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使入情入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一)、完善制度,健全网络,为“家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我们主要从厂、大队、班站三个层面打造“家底”,营造“家”的氛围。一是厂工会建立了《员工家庭档案》,将每名员工的家庭成员现状、经济收入、有无重大疾病等作为重点内容掌握;印制下发了《困难员工反馈卡》,随时掌握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了解生活需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使工会组织真正担当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服务人的重任。如我们在员工家庭档案中,了解到特困员工宋效阳因治疗孩子脑瘫病欠了不少债务,而他的妻子又是一名家属,没有经济收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为他联系,筹建“流动卖货点”和“零活店”,增加他的家庭收入,解决他的实际困难。二是在各大队自建了“送温暖服务队”,制定了走访服务制度,开设了服务热线电话,尽最大努力解决员工中出现的困难:为有病的员工买药、为一线员工家庭换液化气罐;替员工照顾家中的病人等等。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在采油一线上班的女工,下班较晚,孩子上幼儿园有时没有人接,这令她们很头疼。对此,我们一方面联系幼儿园设“延时班”,另一方面,各单位的“送温暖服务队”,把这一问题作为重要的服务项目,一个电话,包接包送,解除了一线女工的后顾之忧。如今,以往被视为“照顾对象”的二线女工们都成了一线的生产骨干力量。三是在各班站开展了建“小家”活动。由厂里投资,去年对全厂座井站小伙房进行新建、改造,配齐了厨具,极大改善了一线员工的就餐条件。在此基础上,各个井站积极改善“家”的环境,纷纷建立了“文化角”、“全家福”、“生日卡”,设立了“针线包”、“卫生保键小药箱”,种植了花草、蔬菜,每当有员工过生日,站上都炒上两个好菜,送上一份生日祝福。遇到哪个员工有困难,班组成员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解决。采油一区号中心站牛八计采油工赵国庆与妻子闹矛盾,小两口对立升级,闹起了离婚,大家知道后,组成了由中心站长秦宗军,自然站长陈庆东,女工主任程晓杰组成的调解小组,先后三次到小赵家谈心、说合,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终于使他们合好如初。小赵非常感激,工作更加主动,一有空就上井搞规格化。站长叫他少干点,他却说:“大家对我这么好,我不能愧对大家。”班站这个小天地,员工们尽情地在这里享受着“家”的温馨。

我们通过建立厂、大队、班站三级服务网络,不仅全面细致地掌握了员工家庭的基本状况,而且及时地为员工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余件,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家属人次,送慰问款万元。

(二)、从细微处着手,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中营造“家”的温暖。

因为我厂地处偏远,员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较多,如就医问题、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等,能否及时地处理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稳定队伍、凝聚人心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从点滴入手,从细微处着眼,以多为员工办实事为原则,开展“家文化”建设,收到较好实效。职工有病需转院,我们就车接车送;职工家中有丧事,员工单位的主管厂领导亲自到家中慰问,厂工会及时主动帮助处理。员工家中的大事小情,都有来自厂各级组织的帮助。特别是针对企业分开分立后,员工关心的路灯不亮、矿区不宁等热点问题,厂党委从维护稳定的高度出发,研究决定成立了“公益事务办公室”,与工程技术处协调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取缔烧烤、清查商贩、整修电路、取缔网吧、改造管线等一系列矿区综合整治工作,使一度由于重组改制、内养买断、外来闲杂人员增加等因素造成的秩序混乱,很快得到了治理。在公司工会的协助下,厂还在长胜公园安装了件户外健身器材,并适时开展了各类消夏活动,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家”的舒适、“家”的快乐,从而由衷地产生了“企业是我家,我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积极推行“阳光”管理,让员工在参与管理中不断提升对主人地位的认同感。

员工在企业中地位的高低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透明、温暖、输血、鼓劲”的原则,让员工充分享受知情权、监督权、受益权、参与权,达到企业与员工上下一心、同甘共苦、亲如一家。我们主要是从三方面做好这一工作的:一是扩大知情权。在资金预算、成本投资、工程立项、物资采购等方面,不论大小,不论多少,项项公开。厂成立由职工代表参加的资金预算委员会,对厂里各种计划项目进行月度审核,并以文件形式公布。对干部评聘、招待费使用等工作,也完全在公开、透明的机制下运行。通过这些工作,使员工对厂产生了足够的信任感,从而对厂各项政策措施认同、支持的程度大大增强。二是保障所有权,维护员工根本利益。在今年的季度兑现中,个别单位的员工对奖金发放额度有些意见,厂党委立即责成厂工会、纪委等部门,深入基层单位、员工当中进行认真调查,并就区务公开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生产成本指标、工资的二次分配、奖金发放、员工的奖惩、员工的学习调研等员工最关心、最敏感的事情予以公开,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协调了关系。另外在“评优选先”上,我们也是公开事迹,全厂划票,充分民主,充分保障了员工所有权。三是增强参与权,挖掘员工能动力。提升员工对主人地位的认同感,不能仅体现在获取上,同样也应体现在参与和贡献上。我们结合油公司开展的“四个战役”“一项活动”,在全厂范围内开展“金点子、银点子”征集活动。并采取“月征集,季评比”的办法,对建议及时审核认定。采油三区员工于洪书等提出的“高温度、小排量、小周期热洗法”在含蜡严重的茨⒏断块实施效果明显,平均单井日增产达吨,单井年节约热洗费元,预计年节约洗井费用万元。对厂里的重大决策,我们也是及时召开职工代表联席会,集体讨论定夺。

“透明、温暖、输血、鼓劲”的阳光管理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半年,全厂广大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议件,采纳实施件,增产原油吨,创效万元。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压实责任、提升素质、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遵循“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和党委政府抓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工作原则,大规模开展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普通群众为主要对象的零距离培训,实现新型农民学校培训工作的360度全覆盖,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

二、目标要求

立足全乡发展实际和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统筹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学校、教学点、培训基地、农民夜校等阵地,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作体系,完善集政策法规宣传、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及学历教育等于一体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大规模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本领、有作为的“五有”新型农民,大规模培育“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力争通过培训,在全乡建设一批乡风文明、和谐稳定、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一批自身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发展基地,使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愿望的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5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8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达到“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好、工作业绩好、服务群众好、履行职责好”的要求,4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达到大专以上学历,60%以上的村“两委”成员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三、办学方式

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由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牵头,各单位、乡直部门、社区、村分工负责,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挂职副书记的作用,根据各村村班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和党员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培训需求,采取“模块化”的培训方式,灵活运用“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网络课堂”等多样化方法,把培训办到社区、基地、村级活动场所、田间地头,着力构建起“模块化、系统性、全覆盖”的培训体系。

(一)党性教育模块

1、政治理论教育

(1)党的十八大专题培训

责任单位:党建办

(2)科学发展观理论

责任单位:党建办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责任单位:文明办

(4)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责任单位:党建办

2、警示教育

(1)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及案例分析

责任单位:纪委

(2)农村干部作风建设

责任单位:纪委

(3)农村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措施

责任单位:综治办

(二)涉农政策模块

1、基本政策

(1)计划生育政策

责任单位:计生办

(2)宅基地管理知识

责任单位:城建油区办、国土资源所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政策

责任单位:劳保所

(4)卫生政策(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责任单位:卫生院

(5)城镇、农村低保、优抚及五保等政策

责任单位:民政办

(6)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讲解

责任单位:民政办

(7)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管理

责任单位:民政办、经管站

2、农业相关政策

(1)农业及农村经济法规政策

责任单位:农业办

(2)水利法律法规政策(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水资源的法律体系、水资源的所有权、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河道管理规定、水利工程管理规定、水土保持管理规定)

责任单位:水利站

(3)畜牧业法律法规政策

责任单位:防控所

(4)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砍伐证的申请程序、检疫证的申请程序、种苗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的领取程序、龙头企业申报程序、国家林业贷款及市级林业贷款贴息申报程序等)

责任单位:林业站

(5)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年本)》农业产业政策、省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

责任单位:农业办

(6)农业耕地保护政策

责任单位:国土资源所

(7)农业粮食政策(粮食安全、粮食市场、粮食储备、粮食产业)

责任单位:农业办

(8)农机政策(农机补贴、农机法规、农机安全生产法规)

责任单位:农业办

(三)法律法规模块

1、农村常用法律知识(土地承包、婚姻与家庭、农民侵权责任赔偿、合同法等法律知识)

责任单位:社事办、司法所

2、农民维权(人民调解知识、法律援助规定、工伤事故法律维权、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处理、劳动维权、民事合同风险防范、民事侵权纠纷处理等)

责任单位:社事办、司法所

3、农村婚姻家庭、继承等法律法规

责任单位:社事办、司法所

(四)文明新风模块

1、道德模范宣讲(组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宣讲)

责任单位:文明办

2、专业队伍宣讲(邀请专家学者、国学讲师、老党员老干部、教师等进行文明礼仪、国学普及、红色教育宣讲)

责任单位:文明办

3、文化活动宣讲(组织乡村文化演出队伍、文化志愿者进行文明新风宣讲)

责任单位:文明办

4、文明礼仪

责任单位:文明办、团委、妇联

5、文化艺术。(民间艺术辅导包括秧歌、戏曲、短碎花鼓、广场舞等民间艺术)

责任单位:文明办

(五)科普知识模块

1、农村节能减排

责任单位:工业办

2、农村各种农作物衍生品(如秸秆等)的科学利用

责任单位:农业办

3、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

责任单位:农业办

4、科技知识(防震减灾知识、农业科技常识、科技小常识)

责任单位:农业办

5、优生优育知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指导、产后保健指导等)

责任单位:计生办

6、生殖保健(生殖系统基本知识、避孕节育知识、妇科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等)

责任单位:计生办

7、反邪教教育

责任单位:综治办

(六)就业技能模块

1、计算机培训

责任单位:教育办

2、财经商贸培训(会计、会计电算化、统计事务、物流服务与管理)

责任单位:财政所、统计站

3、加工制造培训(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责任单位:工业办

4、农民实用技能培训

责任单位:农业办

5、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创业技能培训)

责任单位:团委

(七)生态养殖模块

1、畜牧养殖技术(生态养猪技术、高产奶牛管理技术、肉禽养殖技术、肉牛养殖技术、肉羊养殖技术、高产蛋鸡技术、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防控所

2、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肉鸡常见病防治技术、肉鸭常见病防治技术、奶牛乳房炎等常见病防治技术、蛋鸡免疫技术、鱼类病害防治)

责任单位:防控所

3、水产养殖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

(八)高效种植模块

1、蔬菜种植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

2、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小麦、玉米、棉花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责任单位:农业办

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

4、农村财务管理培训

责任单位:经管站

5、粮食种植(粮食生产形势分析、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大田玉米种植、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粮食高产创建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

6、经济作物种植(高产优势棉花种植技术、棉花生长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大蒜种植)

责任单位:农业办

7、林木育苗与管理技术(杨树育苗技术、速生白蜡育苗技术、竹柳育苗技术、速生国槐育苗技术、速生杨管理技术、白蜡管理技术、国槐管理技术、竹柳管理技术等)

责任单位:农业办

8、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螨类防治技术、主要树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地被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责任单位:农业办

9、农机技术推广(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土地深松技术、农机合作社知识、农机补贴政策)

责任单位:农业办

(九)健康教育模块

1、健康知识

责任单位:卫生院

2、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见传染病、春秋季腹泻、手足口病防治等)

责任单位:卫生院

3、慢性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

责任单位:卫生院

4、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

责任单位:卫生院

以上培训模块,各有关单位既要积极沟通协调上级部门,也要充分发挥本部门和乡土专家的作用,结合各教学点、农民夜校的教学计划,每周至少组织2-3次农民培训,并留存文字、照片等档案材料。各承担培训模块的单位要通过2个月的时间到每个村开展一次培训,到年底,让全乡每名党员群众普遍接受一次培训。

四、方法步骤

全乡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具体工作中把握如下几个步骤:

(一)培训需求调查。摸清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需求,是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各社区、村要着眼于培训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采取问卷调查、设立培训需求意见箱、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摸清本村每户群众的思想实际、产业实际,适合发展什么,群众愿意发展什么,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今后发展方向等内容,明确发展思路,全面了解掌握农民的培训需求,为科学编制课程、有效开展培训打下坚实基础。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村党支部副书记要指导所在村抓好培训需求调查,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形成培训需求调研报告(不少于3000字)。各调查表及台账要及时整理、装订、建档。各社区、村农民群众培训需求调查表、台账、调研报告于前报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要坚持建立定期培训需求调查机制,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的调查,同时,设立电话、征求意见箱等,随时征求群众培训需求,定期分析需求内容,调整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

(二)教学点、培训基地、农民夜校提升。各教学点、培训基地、各村农民夜校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教学点培训基地提升方案,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进行配套,进一步健全制度版面,完善规范档案,检修教学设备,粉刷标语(每村2-3幅),提升培训氛围。

(三)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各社区、村要根据培训需求调查分别确定培训内容、学员名单,划分培训班次。各单位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模块科学安排,制定分校、教学点、培训基地年度培训计划,各单位、各社区、各村培训计划每月根据自身实际适时调整并向党员、群众进行公示。各社区、村培训计划制定后要及时上报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以便及时协调培训教师。

(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一个班子带动、两类资源驱动、三种模式拉动、四个重点推动”的思路,开展形式多样、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

一是坚持“一个班子”带动。把加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培训,作为新型农民学校培训的一个重点工作来抓。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社区要抓好对全乡村班子情况摸底,按照先进、一般、薄弱三个等级分类定级,按照“先进上档次、一般上水平、薄弱上台阶”工作思路,采取专题培训、集中培训、外出参观考察、榜样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村班子成员的思想境界、综合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理清本村发展思路,规范村级工作程序,实现先进村在全县、全市创典型,一般村工作大幅度提升,薄弱村有效转化的工作目标。

二是利用“两类资源”驱动。充分利用乡域内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挖掘便学利教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教学点、教育培训基地和自然村为单位,利用好两类资源:一是利用好乡内“优秀企业家”、“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等人才资源,通过举办创业讲座、科学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参训农民中形成创业的动力和技术引导。二是利用好农村中富有创业精神和发展意向的优秀农民这类资源。在这类人员中,通过开展创业目标定位、创业达成研讨、创业过程帮教等多种创业引导,让这部分人在发展致富方面活跃起来,在全乡形成一定数量的创业型人才,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创业致富。

三是实行“三种模式”拉动。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按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动力、提升能力”的目标要求,具体采取理论学习、外出参观、基地实践三种培训模式。立足全乡实际,根据群众需求,围绕政策法规、文化道德、实用技术、市场经营和就业技能五个方面开展培训。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在实践中教和学,让干部群众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认识、增加学识;在外出参观中开阔眼界、增强动力;在基地实践中丰富技能、提升能力。通过三种模式培训活动,让参训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大转变,在创业能力和从业技能上实现大提升,在增收致富上实现大突破。

四是围绕“四个重点”推动。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城镇、幸福民生四个重点,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追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各村普遍开展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实用技能教育、文明素质教育、大局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各村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培训。有项目落地任务的村重点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劳动力转移、岗位技能、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为项目落地和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城乡结合村重点开展“商贸物流、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培训,为全乡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郊村重点围绕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乡村文明等方面开展培训,加速全乡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维护好全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五、教学管理

按照“资源整合、分级负责、多方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健全开放式运行机制,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统筹整合教学网络。按照“阵地共用、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开放运行”的思路,紧紧围绕全乡实际,打破区域界限,统筹使用各类理论学习、技术传授、实践操作的教学阵地,在发挥分校统领带动作用基础上,设立北户、杨桥、斗柯、高店四个教学点,奥通畜牧、盛通奶牛等17个培训实践基地,村村开办农民夜校,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学网络。充分发挥“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优势,突出产业种植、畜牧养殖、村级管理、政策教育、经济发展、农民创业、文化艺术等实用性知识培训。

(二)统筹整合师资队伍。按照“技术种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要求,打破区域、身份界限,按照培训师资要求,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师资力量,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全乡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三)统筹整合经费投入。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配套相应的专项资金,根据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统一调配使用。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培训工作,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农民培训投入机制。

六、组织领导

培训新型农民,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村,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使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明确职责任务。成立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负责对全乡农民学校教学点、培训基地、夜校培训的调度、指导和督查。各教学点、培训基地、夜校要成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1名工作联络员,负责各教学点培训记录、档案整理、信息上报等工作。各村联络员每周四上午下班前将本单位本周培训工作情况及下周培训工作计划报社区党总支,各社区联络员汇总后于周四下午报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乡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每周定期通报。同时,各单位要将本单位培训的好经验好做法、取得的成效形成信息及时上报。各社区党总支书记为各教学点第一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为农民夜校的第一责任人,到村任职第一书记、任职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学校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增强教育培训实效。

夜校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1、加强转移培训工作

(1)落实任务,加强监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年初,根据各乡镇、办事处、单位(部门)的申请,经区人力资源办研究决定,上报区政府批准,20*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示范基地转移培训项目)分别由区职中(包含示范基地转移培训项目)、区妇联、市农村推广站、盘河乡、北闸镇、旧圃镇、田坝乡、大寨子乡8个单位组织实施,完成4600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其余各乡镇、办事处配合我办完成大面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1.1万人。各项目实施单位、乡镇、办事处根据任务指标,立足自身实际,认真拟定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并报区人力资源办批复、备案,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相关培训转移工作。

由区人力资源办牵头组成的项目考核组,依据区人力资源办拟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对各项目实施单位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项目实施单位并立即整改,对存在的困难区人力资源办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妥善解决。

2009年6月底,区职中实施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项目完成600人转移培训任务;8月底,区职中等8个项目实施单位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完成4000人转移培训任务。项目考核组依据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示范基地实施细则和加强资金管理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分别对各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项目验收考核。9月,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接受区审计局派出的审计小组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依法审计,经审计项目资金基本符合财经法规规定,通过审计。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影响,用工需求的减少,确保农民稳收、增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困难压力加大,因此必须认识到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增强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是促进我区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有效途径。

2009年,由区人力资源办牵头,协同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扶贫办、区会计工作站共同组成20*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考核组。考核组的工作任务是对20*年度项目实施单位实施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单位法人任组长,成员由分管领导和分管人员组成,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3)落实“滇深劳务合作”,深化我区转移输出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市政府确定的“滇深劳务合作”任务,区人力资源办在与市办协商后确定,培训经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中支出,经费标准按项目标准核算。区人力资源办分别于9月26日和11月2日组织了373人参与我市举办的“滇深劳务合作”转移输出活动。通过二次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输出活动,掀起了我区秋季劳务输出的高潮,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打造夜校培训亮点,拓宽我区培训工作新思路4月,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方案的通知》(昭政办发200938号)精神要求,*区以盘河乡为夜校培训试点乡镇,计划培训4820人,市级财政投入10万元,区级整合6万元。项目于4月底启动,10月底竣工。盘河乡人民政府从本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夜校培训实施方案:夜校培训内容设置了移风易俗、烹饪、家政、建筑(木工、砌石工)、种养殖业(乌金猪和山嵛菜)等专业;培训方式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以授课式培训和参予式培训相结合;师资来源聘请相关专业教师和务工能人给予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改变了村容风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位,增强了理财致富的能力。盘河夜校培训工作,立足本乡实际,开展具有本乡特色的培训内容,受欢迎,效果好。为我区开展特色培训,推动全区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年,我区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3949人,有序转移138554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4.8亿元,实现务工纯收入8.1亿元;20*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m项目(示范基地转移培训项目)4600人转移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大面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完成11039人;盘河乡夜校试点培训圆满完成4820人培训任务。

2、建立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台账和信息网络平台人力资源台账是储备我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开发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搞好人力资源台账建设意义重大。区人力资源办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台账建设,关于统计、上报农村人力资源台账的相关表册已发放各乡镇、办事处,按要求如实填写上报。我办现已收到13个乡、镇(办事处)上报的人力资源台帐,并录入计算机信息库实现微机动态管理。

培训台帐、转移输出台帐分别由项目实施单位如实填写,待年度工作完成后,由项目考核组对相关材料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台账的完善、保管工作由项目实施单位处理,不再上报区人力资源办。

*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信息公开网站是区人力资源办现有的唯一公开网站。公众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人力资源办相关公开信息,区人力资源办负责信息更新与维护。

3、成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成立县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的通知》(昭市编办20*20号)、《*市2009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文件精神和要求,经请示区政府,批复成立*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职业鉴定站为区人力资源办下属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何叶担任站长。目前职业鉴定站的相关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4、建立完善劳务联络点、维权服务网点2009年区人力资源办维权服务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切实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用工环境,主要围绕着劳务联络点、维权服务网点建设开展工作。(1)劳务联络点建设,一方面通过与当地政府职能机构加强联系,协调解决省外劳务纠纷,其中驻昆对外联络工作站协调处理省内劳务纠纷;另一方面由培训机构直接与企业联系解决劳务纠纷,区职中与企业联办,每批学员有老师输送到企业并驻厂参与企业管理,职中每两个月更换一批老师,驻厂老师既管理输送学员也加强与企业联系协调劳资关系。(2)维权服务网点建设,一是加强区内维权服务力度,通过与区人劳局、区公安分局、工商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加大区内维权工作力度;二是通过劳务联络点建设提高省外维权服务效率,切实维护我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返乡务工人员动态监测自20*年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务工人员动态,为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及时了解返乡务工人员动态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依据提供参考。区人力资源办一方面加强动态信息监测,要求各乡镇、办事处密切关注辖区内返乡务工人员情况,按时上报辖区内返乡务工人员数据,了解掌握返乡原因、今后打算等相关信息。一方面加强摸底调研,区人力资源办在春节前夕,组织召开了返乡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进一步掌握了我区返乡务工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后的情况,集中了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我区务工人员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返乡务工人员今后的打算意愿。通过多方面调查了解,我区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受到一定影响,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仍希望继续外出务工找到一线生机,开创一片天地。截止今年7月底,我区滞留在家的返乡务工人员基本实现外出或在本地就业。另一方面鼓励扶持返乡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引领下,我区返乡创业人员积极性较高,到我办咨询相关信息的人员不少,凤凰社区的创业人员范文明便是其中之一。

6、加强调查研究,开拓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区人力资源办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工作,2月以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作了多次调研工作,先后对北闸镇人工菌种植大户李文界、永丰镇三甲村养殖大户龙国仙、凤凰办事处范文明等人的创业典型作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撰写了《*区返乡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就业调研报告》。3月,针对环西路临时用工市场对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经与龙泉办事处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撰写《环西路临时用工市场管理调研分析报告》。11月,由区人力资源办牵头,会同区纪委、区公安分局等6部门对广东、深圳、浙江等地进行劳务合作考察,本着企业调查、服务农民工、跟踪问效、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的目的撰写《劳务合作考察报告》。通过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了我区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些热点、难点,为指导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保障。

7、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及挂钩帮扶工作根据《中共*区委办公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区直单位(部门)挂钩联系乡镇办事处指导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昭区政办通〔2009〕67号)文件精神要求,区人力资源办挂钩帮扶旧圃镇,目前已投入7万元资金帮助旧圃镇打造新型农民的基础性工作建设,并多次下访旧圃镇督促指导杨家湾村、小寨子村新型农民的培训指导工作。

8、重点打造好永丰镇三甲村2010年3月扶贫开发现场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展示工作2010年3月云南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区是三个现场参观点之一,永丰镇三甲村集中体现我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果。为努力打造好永丰镇三甲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示范村品牌,区人力资源办按照市、区政府、领导对扶贫现场会工作的安排,拟定《2010年3月省扶贫现场会三甲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实施方案》,以静态展室,动态展板的方式,利用图、文、声、像、影等多媒体形式,突出表现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成果,展现我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佳绩。目前,我办已投入资金15万元,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9、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工作质量为保证项目资金安全,保证资金不挪用、不劫用、不它用,真真实实用于项目,让农民得实惠,区人力资源办对项目资金实施严格管理、严格使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05〕157)、《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昭财农〔20*〕57号)等文件规定执行,实行专人专账,专款专用。对不符合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使用资金,一经查出,限期整改,对整改无效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区人力资源办联合财政、审计职能部门,依法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10、党建工作4月,在区委领导下,全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区人力资源办精心组织,认真安排部署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我办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我办顺利完成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办党员、群众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一般党员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在全区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办申请成立了党支部委员会,建立党组织基层堡垒。经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党支部委员:选举王鑫担任党支部书记,钟艳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秦海舰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

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我办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一般党员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品质。

11、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建设,树立我办良好窗口形象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打造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公开、透明形象的窗口,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传播技术让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知晓政府重要工作,简化公众与政府部门办事程序的桥梁纽带工程。为认真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区人力资源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领导组,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四项制度要求及时公开工作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今年我办公开的重点工作信息有盘河夜校试点培训、旧圃杨家湾、小寨子新农村建设、永丰三甲扶贫现场会筹备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5方面内容。“96128”电话专线、网络政务查询开展正常,没有接收到公众的投诉。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正常开展,我办工作信息及时更新维护,目前已累计公开信息46条。

12、日常工作围绕工作目标的实施,我办日常工作有序开展。(1)及时上报相关表册。为让上级领导部门及时了解相关工作情况,我办及时准确地上报了各项报表;(2)信息的收集处理。为顺利开展我办工作,同时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需要。我办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3)及时处理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4)档案管理。年度内的相关工作,分门别类,分档入柜,统一管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大面培训转移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各培训单位的经费压力较大,希望上级政府部门能给予资金投入。

2、大面转移培训项目人均培训经费太少,时间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希望上级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

3、人力资源台账建设工作量大,需有资金投入,各乡镇需有专人或联络员负责信息收集与整理,从上报的人力资源台帐中,仍存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规范。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微机管理,必须要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4、由于我区财政困难,资金投入有限,相关项目的培训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由于我办成立时间短,现有办公经费难以维持我办工作,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办公经费投入。

6、部分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即大面扶贫项目)培训内容较单一,没有结合乡镇实际,开设有特色的转移培训科目。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监管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努力提高省外转移输出数量。

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3、引入培训竞争机制,让企业、有实力的培训中介参与到项目培训工作中。

4、避免范围广,效果低的培训,首先选择有特色的乡镇、办事处,集中财力、人力重点培训,强化培训效果,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次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扩大培训影响面,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5、加强维权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6、积极争取与上级政府、部门的联系,增加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

7、加强人力资源办自身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