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7:46:19
围术期护理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85例行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经B超、泌尿系尿路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确诊,符合梅骅等著《泌尿外科手术学》中关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标准,且符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证和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3±5.4)岁;肾结石8例,输尿管结石29例,膀胱结石5例。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5.4±5.4)岁;肾结石8例,输尿管结石30例,膀胱结石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结石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给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随机对症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护理: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钬激光的基本原理和治疗原则等相关内容,尤其重视术后注意事项和耐心疏导患者的负向情绪,消除紧张状态,树立手术治疗信心;同时,协助患者完善实验室和影像等检查,为手术评估和制定干预方案提供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结石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案;②术中护理:麻醉完成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计算术中出血量和液体输入量,鼓励患者保持手术体位,控制冲洗液温度、流速和流量,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颜色;③术后护理:嘱咐患者去枕平卧至少6h以上,详细记录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情况;常规听到肠鸣音或胃肠道通气后实施半流质饮食干预;定时监测管道通畅情况,记录引流液性质和颜色等;女性患者行会阴部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定时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袋位置预防反流;从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逐步向正常饮食过渡,食物以高蛋白、高纤维素和高热量等饮食为主,适当添加富含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肠通畅以预防便秘的发生;嘱咐患者注意四肢和腰部活动幅度,避免双J管移位和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以判断感染情况,围术期强化无菌操作理念;记录术后腰腹肌和压痛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责任医生并协助处理。
1.3观察指标①碎石成功率: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记录并对比一次性碎石成功率;②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输尿管穿孔、双J管移位、感染、血尿和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碎石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碎石率90.70%(39/43)与对照组83.33%(35/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28,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对照组发生4例输尿管穿孔,2例双J管移位,3例感染,1例血尿,2例疼痛;观察组发生1例输尿管穿孔,1例双J管移位,2例感染,0例血尿,0例疼痛。输尿管穿孔为术中操作不当引起,双J管移位为患者活动幅度较大引起,感染为手术逆行操作引起,血尿为双J管刺激输尿管引起,疼痛为置入双J管引起输尿管痉挛引起。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0%(4/43)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1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29,P<0.05)。
3讨论
围术期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调压式分流管;老年脑积水患者;治疗;围术期护理
0引言
老年脑积水是老年患者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脑积水相关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出现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1]。有研究显示,可调压式分流管是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也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需要对患者实施手术,为有创治疗方法,因此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身体恢复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找出及时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有着重要意义[2]。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的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25例老年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60~79岁,平均(70.76±4.32)岁,均为老年患者。所有患者使用B超或X线平片等影像学丰富诊断,均确诊为脑积水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尿失禁、头晕头痛、嗜睡、记忆力下降以及反应迟钝等脑积水的典型症状。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全麻状态下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治疗,在临床治疗时使用美国Codman公司生产的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当患者全身麻醉后,将分流管的脑室端放置在患者侧边脑室的额角位置,并且将分流管的阀门放置在耳后乳突的位置。腹腔端需要经胸部以及腹部皮下隧道引流到上腹部切口位置,并放置在腹腔中,放置偿付为35cnm左右。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特点,在临床护理时由于器官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也会出现诸多的基础疾病,因此在临床护理时有着较大的难度。在患者入院时,即需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病史以及手术禁忌症等相关信息,并对患者脏器功能以及基础疾病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观察,让患者能够较好的面对手术治疗[3]。尤其是要彻底排出患者出现的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情况,并做好皮肤准备,确保患者皮肤没有出现任何的感染灶。另外若患者对手术治疗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可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解答。如有必要,可以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中,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
1.2.2术中护理:
在术前需要让患者进行禁饮禁食,时间至少为6h,并在术前做好备皮相关工作。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尽量让患者采取最为舒适的体位,保证到能够取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1.2.3术后护理:
在手术完成后,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指标的变化。若患者这些指标出现了较大变化,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处理。另外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信息进行及时的观察,若出现了较大变化仍需对其实施有效处理。尤其需要对患者腹部正在进行相应的观察,由于脑脊液会对患者的腹膜以及脏器造成刺激,因此患者在早期极易出现诸如腹痛、腹泻、恶性、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在术后尽量的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例如稀粥等,但严禁提供牛奶等产气食物,并禁止辣椒以及胡椒等刺激性食物[4]。同时要让患者及早的下床活动,若患者的腹部正在较为严重,可以为其提供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治疗。
1.2.4切口护理:
切口是术后极易出现感染症状的部位,也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发生位置。本次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了保持切口部位的清洁以及敷料的干燥性。若出现了敷料的污染,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更换。另外要嘱咐患者不要抓伤口,并让患者尽量不要剧烈咳嗽,以免切口裂开。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仅有1例患者没有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为96%。同时没有任何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
3讨论
老年脑积水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由于多种颅内疾病而导致的脑脊液分泌过多或是由于循环吸收障碍导致的颅内脑脊液存储总量迅速增加的病症。由于其特点,对患者身体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也极有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5]。目前有很多研究显示,对老年脑积水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合理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而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为可调压式分流管的手段。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为了明显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需要注意到对患者进行较为完善的护理。而常规的护理方法效果往往不佳。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护理并没有较高的针对性,仅能够对患者进行最为基础的护理,因此护理效果并不好。而针对这种特点,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的手段对老年脑积水患者实施治疗。在临床治疗的围手术期,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本次研究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综上所述,在对老年脑积水患者进行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时,在围手术期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手段能够气的较好的效果,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萍.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27(16):27-28.
[2]王志明,刘洪泉,刘福增,等.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12例[J].海南医学,2014,(18):2753-2754.
[3]王光明,陈儇,王海峰,等.自制腹腔穿刺针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老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3):2375-2376.
[4]朱晓波,马金良,李景龙,等.老年急性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400-401.
围术期护理范文第3篇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搬运时要保持患者脊柱在水平位,胸段要稳定,不能弯曲、扭转,动作要一致,以减轻损伤和疼痛。固定好各引流管,特别是胸腔闭式引流管。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表情、头晕、恶心、呕吐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血氧饱和度,并注意肺部听诊;术后72h内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并与术前对照,做好记录;鼓励患者咳嗽及深呼吸,促进肺复张;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防止引流管受压、折叠、弯曲、堵塞,每30-60min挤压1次引流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每天更换水封瓶,记录每日引流量,3—5d后肺复张拔管。
康复期护理:①肺部训练: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和咳嗽,因此首先将患者安置舒适体位,抬高床头15°,同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进行扩胸运动、胸部体疗。如患者痰液较多又无力咳出,可通过按压胸骨上窝处的气管,刺激患者诱发咳嗽反射,将痰液排出。②消化道护理:前路手术创伤大,疼痛明显,患者不敢活动,腹式呼吸减弱,可导致术后腹胀、便秘等。因此,术后要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异味,及时评估腹部情况。如有腹胀可局部热敷,指导其腹式呼吸,加强肠鸣音听诊,一旦恢复可给予白萝卜汤200ml/d,分次服完,帮助排气。同时因早期少量进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故听到肠鸣音后,要进食少量流质饮食(牛奶、甜制品除外)。待肛门排气恢复后可增加进食量,少量多餐,逐步从流质饮食向半流质、软质饮食过渡,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为主。每日用温水冲服蜂蜜,以助排便。③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每2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柔,勿扭曲胸椎和牵拉胸腔闭式引流管,骨隆突处垫棉圈。指导患者每日饮水2500-3000ml,每日用0.1%洗必泰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必要时行膀胱冲洗,以防泌尿系统感染。④功能锻炼:应分阶段进行。术后第1天疼痛有所好转时,指导患者进行双上肢的锻炼,如扩胸运动和拉床头,双下肢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并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踝、膝关节的活动。术后4-5d起,每天增加主动练习直腿抬高和腰背肌锻炼,能增加肌肉的耐受负荷,也可避免神经根粘连。锻炼中要循序渐进,3-4次/d,15-20min/次,以不疲劳为度。
出院指导:术后卧床休息1-2个月,卧床期间仍轴线翻身,每1-2小时1次,预防褥疮。继续加强床上四肢关节屈伸旋转功能锻炼。1-2个月后戴腰围下床活动,坐、站立、行走时应保持胸腰部直立,2个月后拍片复查,如植骨块已融合则可以作适当弯腰动作,以防止植骨块脱出[3]。
围术期护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胃癌;围术期;整体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胃癌围术期的整体护理,加强手术配合,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方法:对3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实行整体护理。结果:除3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切口延期愈合外,其余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围术期的整体护理对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1。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50~60岁年龄组。胃癌多发于胃窦部,约占50%,其次为贲门部[1]。早期发现并手术治疗效果较佳,围术期护理十分重要。我科2005年2月~2006年2月对32例胃癌患者行根治手术,加强围术期的整体护理,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2月~2006年2月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36~75岁,平均58岁。其中,18例患者有上腹疼痛、餐后饱胀及呕吐、黑便;9例伴有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幽门梗阻;2例出现胃穿孔症状;2例呕血;1例仅有轻微上腹深压不适及疼痛。本组患者由于加强了围术期的整体护理,除3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切口延期愈合外,其余患者的切口都一期愈合,很快康复,住院天数为15d左右。
2围术期的整体护理
2.1术前指导与健康教育
由于胃癌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患者突发癌症,精神紧张、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在心理和躯体上受到双重折磨,此时最需要亲人、朋友、医务人员的关怀和体贴。手术医师和主管护士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指导和健康教育,针对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职业等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精练简明的语言,讲解手术方法及其可信性、疗效及手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使患者消除疑虑,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指导内容:术前禁饮食的时间、皮肤准备、过敏试验、术前配血、指导有效咳嗽的方法、胃肠减压的目的及术中配合要点、术后禁食、伤口出血等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方法,以及不舒适的对策,其目标使患者和家属配合手术及护理。因此,做好手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2术前准备
2.2.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紧张、恐惧、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与患者做好交流,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让患者或家属去访问曾做过这种手术的患者,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术前检查协助医生进行严格的全身检查,做好各种常规检查。例如:血尿粪常规、血型、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透、出凝血时间、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胃镜等。
2.2.3皮肤准备术前1d给予皮肤准备,备皮要彻底,范围要规范,上到乳头连线,两侧到腋中线,下到耻骨联合。备皮完毕应用肥皂水清洁备皮区,更换干净衣服并做好皮肤过敏试验。
2.2.4控制饮食术前1d流质饮食,术前12h禁食、禁饮。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者,如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应予以纠正,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2.2.5胃肠道准备手术日清晨放置胃管,防止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呕吐、误吸,减少手术时腹腔污染。合并幽门梗阻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术前3d每晚用300~500ml温生理盐水洗胃,以减轻胃黏膜水肿,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2.2.6术前配血一般胃癌患者都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症状。术前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术前配血、术中备用,对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完成及术后的康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7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戒烟,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而惧怕咳嗽,易造成肺部感染。必须做好思想工作,讲解咳嗽、咳痰的重要性,指导有效咳嗽的方法。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常规护理包括:①生命体征的观察。进行24h床边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监护。②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并记录,防止引流管脱落。③用镇痛泵的患者应注意不要误将导管拔出,3d后由麻醉师拔除。④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抗生素。
2.3.2体位护理清醒6h后,给予垫枕头并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次晨患者病情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腹痛,也利于腹腔引流。
2.3.3饮食护理术后胃肠减压量减少,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管当日可少量饮水或口服米汤。如无不适,第2天进半量流质饮食,每次50~80ml,第3天进全量流汁,每次100~150ml,如无不适,可进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温、软、易消化,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普食。
2.3.4预防并发症的护理①注意导尿管的护理,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防止弯曲受压,每日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拔管前试行夹管,每隔4~6小时有尿意时开放,训练膀胱舒缩功能。②呼吸道的护理,掌握有效的咳嗽方法,注意口腔护理,给予超声雾化,每日2次,减轻患者咽喉部疼痛,使痰液易于咳出。③早期活动,除年老体弱和病情较重者,其他患者术后第1天坐起做轻微活动,第2天在协助下,可下地床边活动,第3天可在病房内活动,患者活动量应根据个体差异而定,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预防术后肠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④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有:术后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注意观察胃管引流的色、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查明原因,给予对症处理。
2.3.5术后心理护理关心理解患者,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
3出院健康指导
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及时指导患者加强综合治疗,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树立长期治疗的决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告知肿瘤手术的成功并不能一劳永逸,一定要定期复查,定期化疗,以获得彻底治愈。胃癌手术后1年内,每隔3个月门诊复查,第2年每隔半年1次,以后每年1次,化疗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围术期护理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97例,男性38例,女性59例。年龄在65~93岁,平均76·8岁;其中65~79岁56例,80岁以上41例。左侧骨折44例,右侧骨折53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52例(53·6%),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46·4%)。伤前并存病:97例中伤前有并存病者84例(占86·6%);同时有多种并存病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肺部疾病、消化道溃疡等,同时并存其中3种以上者)36例(37·1%)。手术治疗情况:行全髋置换术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1例,滑动鹅头钉板内固定36例,多钉内固定9例。20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褥疮等。其中3例心、肺部衰竭死亡,死亡率为3·01%。
1·2并发症情况
本组围手术期并发症20例(20·6%),并发症的发生与伤前患者机体健康状况相关密切。本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种类。
2术前健康状况综合评定
为了在术前对患者的全身状况有正确认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把握手术时机,掌握手术适应症,参照许学猛等[1]制定的术前手术耐力评定标准和刘沂[2]提出创伤严重性判断的院内、院前评分标准,结合我们的经验制定了9项指标、3个等级的术前健康评定标准,见表3。根据标准,本组术前综合评定结果为:90分以上14例,80~89分30例,70~79分34例,60~69分15例,60分以下4例。
3护理
3·1老年患者随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器机能减退,应变能力降低,修复能力衰减,骨折的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并存病,以往有称老年髋部骨折为“死亡骨折”。本组84例合并并存病(占86·6%)。高龄患者入院后需做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存病,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
3·2术前进行全身综合评定,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及时有效治疗各种并存病,把握手术时机,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术后护理也有指导意义。病人术前健康综合评定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伤前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占40分。若病人伤前能外出活动,生活自理,说明心肺功能较好,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耐受手术能力较强。心血管疾病和肺功能不全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报告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原因多为心衰和肺炎。本组死亡3例,死于肺部感染、心衰。故心血管疾病占20分,肺功能占10分,其他指标占5分。从表2可以看到,评定总分在80分以上者健康状况好,手术耐受力强,术后并发症为2·3%;评定总分在70~79分者,健康状况尚可,术前适当调理,能顺利耐受手术,术后并发症为20·6%;评定总分在60~69分者,身体状况较差,均有2~3种并存病,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高达53·3%。对该组病人术前必须治疗并存病,把握时机手术;而在60分以下者,全身状况差,平素极少户外活动,并存病达4种之多,应慎重手术。本组死亡3例,其评定总分均在60分以下。对于前两类病人,伤后应及早手术,通过手术治疗,使伤髋即时稳定,伤肢尽早活动,使病人身心健康尽快恢复到术前水平。否则,该类病人一经卧床牵引、制动,评分极可能随即下降。
3·3加强呼吸系统护理:肺逐渐萎缩,弹性下降,肺泡数减少,气道老化、狭窄,呼吸肌肌力减退,胸廓顺应性降低等因素,致使老年人肺活量减少。60岁肺活量开始减退,85岁仅为年轻人的50%。老年人卧床后影响正常呼吸,造成换气功能下降往往导致高碳酸血症。而老年人脑细胞功能障碍对缺氧或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降低,机体自身调控能力下降,易至呼衰。在老年人十大死亡原因中,肺炎占首位。本组20例并发症中肺炎7例(占35%),3例死亡均为肺部感染、心衰所致。所以,加强病人呼吸系统的管理非常重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禁用呼吸抑制药物,鼓励深呼吸、咳嗽运动,变换体位或半坐卧位,捶打背部,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积极预防坠积性肺炎;吸烟者劝其戒烟。术后床头须备好氧气、呼吸机和气管切开包等用物。
3·4预防、治疗应激性溃疡病:对有溃疡病史者,术前后注意避免使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给氢氧化铝凝胶口服,勿进食刺激性、较硬的食物,观察记录病人的呕吐物、大便、血压、脉搏情况。本组4例患者
经禁食、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3·5血管栓塞的预防及护理:由于老年人血液粘滞度高、卧床血流减慢,加上外伤、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极易造成血管栓塞。本组出现脑血栓2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2·0%)。需注意患者神志、肢体活动及肌力变化。对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应维持在适当的范围(以伤前血压作参考),防止血压过低导致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垫高患肢,鼓励和指导病人多做患肢主动屈伸运动,以防深静脉栓塞。口服阿斯匹林50mg1~2次/日可作为预防性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