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销售论文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精选

生产销售论文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甚至在一些国家造成了通胀。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各国政府关注。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从贸易扭曲、战略选择、粮食安全等角度对农业补贴进行分类。直接补贴,农民可以直接受益,如农民收入补贴。另一种是间接补贴,农民只能间接受益,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包括中国采取的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价格补贴。

关键词:农业补贴;补贴类型;粮食安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并由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推动了我国CPI的上涨,也正是在农产品以及食品类价格的引领下,第一季度我国CPI上涨了8%;国际方面,近期粮食价格突然上涨也给许多国家特别是粮食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从2006年起,国际粮食价格就不断上涨,而此次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能源战略和政治因素的考虑,鼓励用玉米进行乙醇的生产,用生物能源替代石油,并加之澳大利亚的干旱以及欧盟国家的粮食歉收,以及美元的贬值、期货市场对粮食的投机行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迅速上升。

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供应对国家的稳定是特别重要的,然而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属于弱势产业;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供给受前期价格影响较大,很容易形成发散型蛛网模型;生产周期性强,短期无法扩大供给。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规模大,机械化生产、生态化程度,以及农业的基础设施、生产销售的公共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由于曾经的工业农业“剪刀差”,以农业反哺工业的发展战略造成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社会医疗保障同城市存在明显差距。由于农业的先天弱势,并加之后天的不足,因此从2004年至2008年中央已经连续五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农业问题。今年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促进农业发展,在继续增加农业投入预算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并主要用于农民直接补贴,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某些居民提供财政支付手段。是一个国家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一种财政政策的工具。根据不同理论视角,农业补贴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这几种分类方法互有交叉,但各有侧重。

一、从是否对贸易产生扭曲角度来进行分类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主要是按照农业补贴是否会对农产品的贸易产生扭曲将其分成“绿箱”、“黄箱”补贴。如果补贴没有对贸易产生扭曲或扭曲很小称之为“绿箱”。诸如对农业生产、销售、市场促销提供的咨询与服务,对技术的推广补助,又如我国的“阳光工程”项目旨在提高农民的技能而开设的补助,以及为了减少粮食储备过程中粮食损失的粮食储备补助等等。

“黄箱”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要求协定国削减的补贴,主要是出口补贴、价格补贴等等,WTO农业协议不赞同“黄箱政策”,并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以限制和削减,但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农业补贴的力度非常之大,甚至在2007年议会还通过了2860亿美元的《2007年农业法案》,虽然法案由于遭到了加拿大、巴西等国的强烈反对而最终没有完全实施,但是农业补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农业协定中还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支持和补贴措施可免予削减承诺,简称“发展箱”。主要包括农业投资补贴对低收入或资源贫乏地区生产者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补贴,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此外欧盟国家还使用一种休耕的补贴,称之为“蓝箱”。还有“微量许可”、“新蓝箱”,这些都是因为其对贸易扭曲程度很小,所以逐渐从“黄箱”中排除的补贴。

二、从弥补外溢效应角度进行分类

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来看,根据获得该项公共品的效用受众范围来决定政府对公共品的出资份额。当完全由政府补贴提供该项公共服务的费用时,那么该项服务的收益范围应该是全体公民;随着收益的受众范围不断的减少,政府提供的补贴占该项目支出的比例逐渐缩小;当不存在外溢效应时,政府没有必要进行补贴,此时可以通过有偿的信贷进行农业资金的提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将补贴划分为全额支出补贴和导向型补贴。

全额补贴,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政府的财政支出,收益者是整个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的补贴,如禽流感防疫支出,技术推广支出,植物保护,农业公益性支出等。同时这种补贴更具专项性质,专款专用,有时是临时性质的。导向性财政农业支出,是指它以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为主,政府只对他们的某种行为进行支持,借以达到相应的政策目标。如粮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渔民转产转业补贴等。这种支出适合于有一定经营性,其他市场主体可以承担,但需要政府扶持。

三、按照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来划分农业补贴

农产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种开始,包括开垦、耕种、收割、加工、运输、销售,甚至还包括运输、政府收购等等。那么在这些过程当中,政府施加补贴的出发点无外乎是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提高亩产量、提高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农民收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目前粮食的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如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运输成本不断上升,那么只有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补贴,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获得直接补贴获得收益的真正提高。

四、从国家的战略考虑进行农业补贴

战略性补贴,是为了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等目的提供的一些补贴。如农机补贴、优良稻种补贴、农村沼气“一池三改补贴”。此轮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可以理解成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发展生物能源,对加大乙醇生产的补贴,使玉米的其他谷物的更多的投向乙醇的生产。目前我国在加大农业直接补贴力度同时,还应该出于战略考虑,应加大促进规模化、机械化、循环经济的补贴力度,通过补贴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

五、保证粮食安全采取的两种补贴

当中国政府取消了对农户上缴粮食的政策时,这就意味着要用市场作为调节粮食价格的主要手段。在这里我们不去比较两种补贴在经济学原理上的差异,只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参考。就是通过直接补贴刺激粮食的供给,供给增加可以保证价格的稳定,但是会降低粮食的价格,可能减少直接补贴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此时政府通过控制政府粮食收购价格来保证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保证政府的粮食储备,在市场供给受不确定因素冲击时保证粮食供给的稳定,即当市场缺粮政府以合理价位卖出粮食,保证供给,当市场供给充裕,政府购买,保证粮食价格。今年我国粮食供给较为充裕,我国可以给予目前世界上一些粮食紧缺国家以援助,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第2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立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财务简单地等同于会计核算,认为财务的任务就是记帐,是一种简单工作,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下,企业的各种生产销售都在严格的计划控制下,企业只需按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生产销售。在这种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动力,也可以说不需要对企业资产的效率和效益、资金来源的效率与效益,甚至企业的利润多少进行最优化设计,只需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将企业发生的各种业务活动准确反映、记录下来即可。

随着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财务的职责也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在一个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它已经从一种职能发展成为一种综合管理,从简单会计记录发展成以会计记录为基础,对公司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进行全面最优化管理。

把现代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处于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者,如投资人、债权人等。管理会计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及员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同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要求。管理会计所关注的是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它不受传统会计观念与模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引进各种科学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各种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科学的企业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决策,而科学决策的目的在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必须强化管理会计,设立单独的管理会计部门。因此,企业体制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立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会计管理市场化途径

(一)财务会计中介化和管理会计企业化

财务会计中介化是指将原隶属于企业,主要从事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剥离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者”。它们对委托者负责,以会计准则为依据,通过提供财务、成本和财产经营责任信息,确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履行会计反映的职能。中介化以后的会计人员成为类似于注册会计师的财务会计数据处理人员。

管理会计企业化是指原隶属于企业的从事非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应彻底摆脱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实现会计角色的“回归”。使其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有效运用利益驱动规律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不断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管理信息,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会计服务公司

会计服务公司是以建立会计人才资源有限责任或合伙公司为依托,以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为基础,以改革和加强会计工作、全面规范会计行为为途径,将会计人才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建立“公司统管、社会招聘、单位用人、工酬分离、风险执业、主业自律、政府统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三、会计体制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会计活动为提供劳务、技术信息的活动,必定能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化会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并与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共同组成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业务指导与培训、执业监督检查及后续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加大对违纪人员的惩罚力度,这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水平一定会上新台阶。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信用政策;信用决策;定量分析

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超过信用期限而仍未付款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是当客户未按事先约定在信用期内付款时企业所采取的事后补救方法。收账政策会影响利润。当企业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时,会减少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但有可能增加收账成本;反之,如果采取消极的收账政策,会增加应收账款占用额和坏账损失。可见,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三角债”是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时企业“赖账”成风,以至于在文艺界现了“黄世仁求杨白劳还债”的小品,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信用状况。尽管国家也曾下大力气整治过“三角债”问题,但如今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依然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缺乏管理力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问的“三角债”规模截止到2002年6月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增幅比5月份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另外,国内不少企业日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只限于数量方面,而对其账龄、应收账款成本、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料不予计算分析,使得账龄超过3、4年的应收账款大有所在。很多早可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也不处理,怕影响企业领导的业绩,于是乎坏账越来越多,账龄也越来越长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差距较大。我国企业平均坏账率是5%~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而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平均坏账率是0.25%一0.5%,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相差10多倍。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

二、企业信用决策模型

(一)信用收益

应收账款的信用收益就是通过赊销扩大商品产品销售所获得的增量收益,通常表现为赊销收入所提供的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

信用收益=赊销收入净额*边际贡献率=赊销收入净额*(1-变动成本率)

(二)信用成本

应收账款的信用成本就是因为赊销形成应收账款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它由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

1.持有成本(holdingcost)~称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把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它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和资金成本率(可用有价证券收益率表示)有关,一般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2.坏账成本(1osscredilcost)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它与赊销收入呈正比关系。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赊销收入净额*预期坏账损失率

3.折扣成本(discountingcost)是指企业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款采用现金折扣方式销售商品产品而给予购货方的现金折扣金额,它与赊销收入、现金折扣比率成正比关系。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的折扣成本=赊销收入净额×现金折扣比率

4.管理成本(nlanagementcost)是指企业为了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如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薄记费用、收账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它与应收账款数量不呈正相关关系,一般可以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测算。

(三)信用净收益

信用净收益就是应收账款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的差额,表现为企业通过赊销所带来的增量净收益。计算公式为:信用净收益=信用收益一信用成本

(四)决策规则

在一项赊销业务或者信用条件中,若信用净收益≥0,则采纳;反之,若信用净收益<0,则拒绝。

三、企业信用决策模型应用

(一)是否提供信用以及信用额度确定的决策

企业在信用标准拟定后,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信用限额,以便在客户提出信用订单时,对此作出拒绝与接受的信用决策。在进行此类决策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后所取得的信用收益能否弥补相应的信用成本。如果信用净收益大于或等于零,则可以接受赊购订单;反之,则应拒绝提供信用。

[例1]甲公司生产销售A产品,单位售价100元,变动成本率为50%。公司依据信用标准所确定的客户信用等级见表1所示。现收到乙公司50件赊购订单。经评估,乙公司的信用等级确定为Ⅱ级。假设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为12%。公司应否接受此订单?公司最低可接受的订单数量是多少?

[解析]

1.计算50件赊购订单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50xlOOx(1—50%)=2500(元)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50×1O0+360)x60x50%xl2%口50×1O0×10%+0+2340=2890(元)

信用净收益=2500—2890=-390(元)

公司应当拒绝接受此赊购订单

2.计算公司可接受的最低赊购订单(设最低赊销量为X件),则有:

信用收益=x·lOOx(1—5o%)=50·x

信用成本-(x·100+360)x60x50%x12%+x·l00xl0%+0+2340=11·x+2340令:信用收益=信用成本,即50·x=l1·x+2340解之得:x=60f件)可见,当x=60件时,信用收益正好等于信用成本,即60件为最低赊销订单。当赊购订单≥60件时,可接受订单;当赊购订单<60件时,则应拒绝订单。

(二)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改变的决策

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改变后,会对企业的信用收益和信用成本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企业在进行此类信用决策时,仍然是通过计算、比较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变动前后的信用收益与信用成本,并遵循信用净收益大于或等于零且最大化原则,作出方案的选择。

[例2]丙公司生产销售B产品,单位售价100元,变动成本率为50%,同期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为12%。该公司目前及拟改变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有关资料见所示。公司应否改变目前的信用标准与信用条件?应选择哪种方案?

[解析]1.计算目前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1200O00x(1—50%)=600000(元)

信用成本=持有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管理成本

=1200000\360*40*50%*12%+1200000×12%+0+2400=154400(元)

信用净收益=600000—154400=445600(元)

2.计算方案I的信用净收益

信用收益=960O00x(1—50%)=480000(元)

平均收账期=l0*50%+30x50%=20(天)

信用成本=960000+360x20x50%x12%+960000x8%+960O00x2%x50%+l400=91000(元)

信用净收益=480000—91000=389000元)

同理,可计算方案Ⅱ的信用净收益为502750元(计算过程略)。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婚纱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婚纱的成衣率在逐年上升,婚纱的生产与销售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热点。我国婚纱企业应把握时机,从容应对,才能在这个婚庆产业“掘金”行业不断扩充,新婚消费蛋糕持续增大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素质不断提高;随着着装观念的不断改进,人们追逐时尚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新人对于结婚礼服亦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这是一个东西方交融的时代,西方的社交礼仪也同时被我们认可、接纳并遵照执行,这一切表明我们的装扮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婚纱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婚纱的成衣率在逐年上升,婚纱的生产与销售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热点。

一、婚纱市场需求状况

(一)婚纱市场有金可掘

据中国民营经济周刊2008-03-08“婚纱市场有金可掘”中报道:“上世纪1980年前后的生育高峰直接导致了近几年的结婚高峰。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2006年3月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31%用于和婚庆有关的消费,以2005年为例,仅城镇新人花在婚礼上的消费就多达4183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婚消费方面,有约90%的新人愿意花费整个婚庆支出预算的约15%,用来购买婚纱或租借婚纱拍摄婚纱照。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婚庆市场持续升温,也带动了婚纱消费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婚纱市场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婚纱影楼中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以后只会在完善和整合上争取有所突破,婚纱在这一块市场的增长有限。但是婚纱个人消费市场却刚刚起步,而且有很大潜力。

(二)婚礼服需求问卷调查

笔者在福州市区针对20---30岁的女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了500份问卷。其调查结果如下:在假设只选择穿着一件婚礼服的前提下,有72.3%的人选择在婚礼当天穿婚纱,25.2%的人选择穿中式旗袍,2.5%的人选择一般套装。婚纱拥有方式的选择为:38.2%的人选择租用,49.5%的人选择购买,12.3%的人自己制作。

毋庸质疑,婚纱还是具有绝对号召力的,不过也不能忽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钟情于中式的婚礼服,而板正的套装就不怎么受欢迎了。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结论:婚纱的日渐流行,显示了婚纱市场强大的生命力。过去,个人买婚纱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只能租借,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自己的婚纱成了许多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买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婚纱终于脱离了结婚道具的“命运”,真正被赋予了爱的意义。

(三)婚纱消费模式的转变

据2007年中国婚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结婚消费项目选择上,2006-2007年新人对仅结婚才需要的主要服务和产品选择中,其首选为婚纱摄影(85.6%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其次为婚宴服务(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然后依次为婚礼服务、蜜月旅游和购买婚纱,即56.2%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46.4%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36.6%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

在90年代以前,婚纱大多是婚纱摄影店或婚礼喜铺租的,而且款式、颜色的选择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内婚纱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对婚纱卫生和个性化的要求,引发了买婚纱的热潮,婚纱礼服的消费量猛增。目前,婚纱“以买代租”的消费时尚已经为多数新婚人群所接受。在很多新婚人群中,租用婚纱的价格为人民币180元/次---600元/次(视婚纱的新旧程度而定),高档的就要上千元,其实买一件新婚纱的费用也不过如此,而且对新人来说还有永久的纪念价值。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都倾向于购买婚纱礼服。且旧婚纱的消毒处理无法保证,许多新人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选择了“以买代租”的消费模式。

二、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婚纱生产销售区域

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婚纱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婚纱礼服业中,具有一定规模、档次和效益的婚纱礼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中山、深圳、广州、江苏苏州、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他们主要从事贸易加工。国内从事婚纱礼服生产销售的经营体超过15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作为国内婚纱主要生产地之一的苏州,目前的婚纱制造业发展迅速,而上海、潮州等地的婚纱加工产业也紧跟其后。

现在中国的婚纱批发市场已形成广州、苏州两大集散地,广州江南大道北婚纱一条街,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广州著名的婚纱街,它是全国最大的专营婚纱的交易集散地之一。目前广州婚纱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参差错落的产业布局,但近年受苏州婚纱街冲击,影响渐微。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潮绣生产地广东省潮州市,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婚纱晚礼服设计中心和出口生产基地。从有关部门获悉,出入巴黎高级社交场所的欧洲名流喜欢穿的晚礼服大多产自广东潮州;而美国的全美婚纱年度评比,综合指数位居前3名的产品均出自潮州。统计表明,潮州婚纱晚礼服年产量已接近2000万件(套),产值逾40亿元,产品70%以上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婚纱品牌状况

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蔡美月国际婚纱、广东名瑞婚纱、云裳嫁衣、丽伊莎·王大诚、VIVAN品牌婚纱、木真了礼服、富丽纱婚纱礼服、世纪新娘婚纱礼服、格格旗袍、林莉脱颖而出,成为“2006中国十大旺销婚纱礼服品牌”。

(三)婚纱生产模式

目前国内的婚纱加工主要走两条路,一是内销,二是出口,不过总体来说出口销量远大于内销。广州一些大的婚纱加工厂只做出口。世界80%以上的婚纱品牌都是在中国国内加工贴牌的,由于事前签有协议,这些婚纱是不会在国内销售的。

国外的婚纱业发展得很成熟,婚纱出口生产一般都是来料加工或是外商提供图片加工,风险小,利润厚。而国内市场的婚纱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国内很多人对婚纱的认识也还不够,所以用于婚纱的消费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别。国内市场没有多大利润,多数厂家认为在国内婚纱市场风险大,利润低。所以国内市场的婚纱基本上是低端产品,成本低,做工差。

三、我国婚纱市场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婚纱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们接受新资讯的速度日新月异,追逐时尚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新人对于结婚礼服亦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国内市场对婚纱的设计概念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范畴,而应针对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顾客做不同款式的设计。国内高端新婚消费市场不成熟,缺乏为高收入新婚人群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二)婚纱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影响行业发展

尽管婚纱礼服生产企业具有大中型企业,但除中国潮州、厦门等大型生产基地外,手工定制和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还是占大多数。

因为该行业没有门槛,租房就能办厂,特别是缺少当地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很多小店无序竞争、恶意竞价,靠盗取他人的设计,用最次的面料、最低的价格谋求生存。这一行为扰乱了市场应保持的利润点,从而引发“开关店”、“出走店”现象不断上演,甚至出现上海展会对虎丘婚纱的制裁,不准虎丘婚纱出现在大型交易会上的事件。

据2008年03月17日产经网---中国纺织报“从中国国际婚博会看2008婚纱时尚”报道:目前,我国的婚纱市场存在着品牌混乱、价格混乱、还有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虽然市场上存在着一部分国际品牌,但是数量少、价格昂贵,而且还容易被人仿制。“2007年中国婚庆市场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国内的婚纱仿冒品过多、质量普遍较差,而品牌货又太贵,这些因素给中国的婚纱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三)行业标准欠缺,行业管理力不从心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服装设计行业标准”以来,婚纱业除了在设计上遵照其中的“连衣裙标准”以外,20多年来再没有任何针对婚纱的行业标准出台。有专家表示,正是各项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婚纱市场价格混乱的现状。

2008年03月,全国服装标委会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协助下,顺利召开了《婚纱和礼服》纺织行业标准的审定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最后,专家们一致通过了对《婚纱和礼服》纺织行业标准的审定,这项标准对婚纱的卫生、设计、原材料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范。这样,设计师在未来的婚纱设计中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四、关于我国婚纱产业的建议及前景

依据中国婚博会对相关行业专家的调研,全国婚纱影楼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同时在婚礼服务、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生产、婚宴服务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结婚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集群。中国结婚产业的崛起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

近5年来,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婚庆产业依靠展览进行行业交流,促进相关贸易和本地市场的销售,已经成为商家和厂家的共识。在众多婚庆展览中,中国国际婚博会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结婚产业的最知名大展。自举办3年以来,中国国际婚博会陆续迎接了3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参展。2008年2月29日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婚博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据悉,它将陆续在华南、华中、西南、东北等地区的主要城市建立分会场,这将使中国国际婚博会成为全国结婚时尚的风向标。

中国婚纱产业品牌成长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对于日益壮大的婚纱市场,应该有一套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要树立品牌意识,树立行业整体信誉形象。

关于我国婚纱市场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1.重视婚礼文化,提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2.开展市场调查,充分开发国内婚纱消费市场。3.创建婚纱产业知名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4.婚纱设计应在遵循《婚纱和礼服》纺织行业标准规范的同时,满足婚纱个性化需求。5.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其在婚纱产业中发挥更大的宣传和销售作用。

我国婚纱产业应把握时机,从容应对,才能在这个婚庆产业“掘金”行业不断扩充,新婚消费蛋糕持续增大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婚纱市场有金可掘---中国民营经济周刊2008-03-08

生产销售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下列情形时,应转出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的;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因进货退出或折让收回的增值税额;因购买货物而从销货方取得的各种形式的返还资金。其中有些进项税额转出可以根据相应的扣除率直接计算确定,有些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某些特定方法计算确定。这里的特定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还原法

(一)含税支付额还原法

所谓含税支付额还原法,是指税法规定进项税额按含税支付额直接计算,但账面所提供的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支付额是扣除了进项税额之后的支付额,需要进行价格还原,然后再依据所适用的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确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其计算公式: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应转出进项税的货物成本÷(1-进项税额扣除率)×进项税额扣除率

此方法主要用于特定外购货物,即购入时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以依据支付价格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外购货物,如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或从小规模纳税人手中购入的免税农产品;从专门从事废旧物资经营单位购入的废旧物资,以及企业销售商品、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费等。

例:某酒厂3月份从农民手中购入玉米一批,作为生产原料,收购价为100万元,支付运费2万元。该酒厂当月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13.14万元,记入材料成本的价格为88.86万元。4月份酒厂将玉米的一部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移用成本65万元,其中运费1.25万元。

依据上述方法,该部分玉米进项税转出数额则为63.75÷(1-13%)×13%+1.25÷(1-7%)×7%=10.47(万元),而不是63.75×13%+1.25×7%=8.38(万元)。

(二)含税收入还原法

所谓含税收入还原法,是指税法规定进项税额按不含税支付额计算,但账面提供的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收入额(返还的支付额)是含税的,需要进行价格还原,再按适用的进项税额扣除率计算确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冲减的进项税额=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

此方法适用于纳税人外购货物时从销货方取得的各种形式返还资金的进项税转出的计算。

例:某商业企业向某生产企业购进一批货物,价款30000元,增值税额5100元。当月从生产企业取得返还资金11700元,增值税率17%。则:

当月应冲减的进项税额=11700÷(1+17%)×17%=1700(元)

比例法

(一)成本比例法

所谓成本比例法,是指根据需要依法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的货物成本占某批货物总成本或产成品、半成品、某项目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实际应转出的进项税额。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货物改变用途,产成品、半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等的进项税转出。由此成本比例法又可分为移用成本比例法与当量成本比例法。

1.移用成本比例法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某批外购货物总的进项税额×货物改变用途的移用成本÷该批货物的总成本

例:某一般纳税人3月份将一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入的免税农产品(收购价30万元,运输费1万元)委托A厂(一般纳税人)加工半成品,支付加工费5万元,增值税0.85万元,当月加工完毕收回。4月份该纳税人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移用成本为20万元。

此批产品的总成本为:(30-3.9)+(1-7%)+5=32.03(万元)

此批产品的进项税额为:30×13%+1×7%+0.85=4.82(万元)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为:20÷32.03×4.82=3.01万元

2.当量成本比例法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非正常损失中损毁在产品、产成品或货物数量×单位成本×进项税额扣除率×外购扣除项目金额占产成品、半成品或项目成本的比例

例:2002年3月,某纺织厂因工人违章作业发生一起火灾,烧毁库存外购原材料腈纶20吨、库存产成品针织布6万米;已知原材料晴纶每吨成本8万元(不含税),针织布单位成本每万米20万元。原材料占产成品成本的比例为75%。

应转出的进项税额:20×8×17%+6×20×75%×17%=42.5(万元)

(二)收入比例法

所谓收入比例法是指根据纳税人当期的非应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计算确定当期非应税收入应承担的进项税转出额。此方法适用于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不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而无法划分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全部进项税额×免税或非应税项目的销售额÷全部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