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科基金论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精选

社科基金论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1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

相对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而言,立项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非均衡分布的差异,从立项主体所属省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辽宁五个省市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体。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其他21个省市仅占38%,而宁夏五年从未有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注重体育学科建设,形成阶梯式的研究团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力军,近五年期间承担项目的数量占全部的56.8%,但相对于孔庆波关于2005-2010年统计的60.1%,下降了3%。其它类院校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因在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队。

2项目指南与立项研究领域

比较统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体育学学科分为体育哲学(TYA)、体育理论(TYB)、体育管理学(TYC)、体育社会学(TYD)、体育经济学(TYE)、体育法学(TYF)、学校体育学(TYG)、社会体育学(TYH)、竞技体育学(TYI)、体育史(TYJ)和体育学其他学科(TYK)11个学科分类,由于不少研究内容在学科分类上不是单一学科,有的甚至跨几个学科,对学科的归类划分带来难度。王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根据条目内容将其归纳为5类研究主题或领域: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管理研究和其他研究(宏观政策法规、体育史等)。这里借鉴并依据研究的重点结合研究项目的主题词,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进行简单学科归类,对于跨学科的项目,仅纳入一个学科统计,与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会稍有出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以体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体育社会现象的需求,探索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年度课题指南代表着当前体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课题指南内容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和监控体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图2是近5年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研究主体(领域)的统计,2009-2013年共有课题指南159项,其中群众体育63项,占整体的39.6%;其他研究领域27项,占16.9%;体育产业研究23项,占14.5%;竞技体育研究20项,占16%,研究内容侧重于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的制度和赛事等政策法规。

二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1对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不均衡问的思考

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这种非均衡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相悖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杨文轩教授联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启示是打破单一主体模式,以强带弱的联合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这是以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对跨学科研究薄弱及研究机构的拓宽问题的思考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日趋交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推动和倡导,加快了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研究中,关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具体技术和程序的运用,而且还有其自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对于体育学科学研究方法体的研究,需有自身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吸取其他学科先进经验,借鉴其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形成体育学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促进体育学自身的发展,应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五项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四项,18项重点项目占据了10项,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相近的学科发展有着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和其它学科的交融也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在5年的435个立项项目中,体育专业院校126项,师范类院校121项,其他类院校179项,体育机关7项,其他机关2项。黄华伟的哲学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科研院所占0.47%,党政机关占1.10%,党校占9.79%,社科院占11.98,高校占76.66%。通过比较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偏少,体育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达98%,其他机关仅有2项,占0.4%。因此,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科学规划问题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较高比例的吻合度进一步证明了课题指南起着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涉及到体育行业甚至社会、政治和生活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做到这一点,决策层应对课题指南进行整体性规划(至少对2020年前有整体的规划)。比如在制定关于体育强国相关研究的指南时,从宏观到具体每年度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宏观上,体育强国内涵的研究;微观上,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都应有序的规划,保障其研究的连贯性。为保证决策层和具体研究者的沟通,提前征集年度课题指南的研究内容作为参考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4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调控问题的思考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1.全区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步骤,建立关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所属各因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其灰色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算术平均法由关联度计算出科技进步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表2)。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广西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558、0.575和0.687(表2)。表明(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0<r<0.35为弱关联、0.35<r<0.65为中度关联、0.65<r<1为强关联的分类原则,(市)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综合关联度是强关联,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的综合关联度为中度关联;科技产出与各行为特征Y1i的关联度r3i分别与科技实力r2i和科技投入r1i相比,其关度r3i>r2i,r3i>r1i(i=6),而且其综合关联度依次为科技产出r3=0.687>科技实力r2=0.575>科技投入r1=0.558,故有X3>X2≥X1(“>、≥”表示优于或准优于,下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同时最优),其次为科技实力,再次之为科技投入。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以其科技产出的作用为最大。从科技进步三类因素具体分析结果看,在科技投入中,X12的关联度r12i>X11i的关联度r12i,且r12=0.572>r11=0.545,故有X12>X11,在科技实力中,r21>r22,有X21>X22,说明单位科技投入、单位科技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要大于绝对科技投入、绝对科技实力的影响。在科技产出中,r34i>r32i>r31i>r33,且r34=0.824>r32=0.725>r31=0.627>r33=0.572,X34>X32>X31>X33,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直接产出次之,科技成果应用最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平均综合关联度在0.59~0.62之间,r11=0.617>r21=0.616>r61=0.611>r51=0.599>r31=0.609>r41=0.591,则有Y1≥Y2≥Y6≥Y5≥Y3≥Y4,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第二位特征行为因素为GDP总量和人均GDP。说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产生影响。

2.不同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计算得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的灰色关联度和,3大区域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不同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内的优势关联度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关联序。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带与全区一样,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产出(X3),其次科技实力(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科技实力(X3),其次科技产出(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从科技产出方面看,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的影响因素大致一样,其中最大因素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X34),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经济带与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完全一样,最大影响因素为授权专利数(X31),10万人授权专利数(X32)次之,说明直接产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科技进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特征行为因素是不同的。其第一、第二位影响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带分别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收入,桂西资源富集区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农村和城镇收入。

二、结论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社保基金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就我国目前基金市场而言,一些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对风险做出预测和防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操作违规现象。就投资而言,一些社保基金的投资具有盲目性,在投资之前对投资方向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使得一些投资往往收益较低,甚至出现亏损。除此之外,投资范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社保基金的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能低于50%,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50%,投资产业基金和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不能超过10%。这种规定虽然从安全性出发,尽可能规避了投资的风险,但范围被限制得过窄很容易导致投资收益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长。就社保基金的来源而言,存在着来源不稳定的问题。目前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公益金收入等几个方面。这些来源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时间和额度都处于不确定之中。社保基金来源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对基金数额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缺乏严格的监督。就现状而言,对社保基金的监管主要是由劳动保障部门来实施,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的方式。在多方主体都参与的情况之下,如果没有对每个部门的监督职责做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划分,很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甚至混乱的局面。在具体进行社保基金监督工作中,可能会出现部门争权或者是互相推诿的状况,这对监督的实施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劳动保障部门是社保基金的管理者,如果仍然在社保基金的监督中掌握主要职能,则会造成监督效力被弱化,很容易滋生腐败。再次,法律法规尚待健全。为了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国家加大了相关方面的立法,相继出台了《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法》等。但是,就实践而言,仍存在着一些情形法律未作出规定,并且已经出台的法律存在着效力层次低、操作性不强等缺点,对于社保基金也没有专门的法律作出规定。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要健全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就投资而言,要拓宽投资渠道,把握投资方向。投资渠道被限制的过严,很容易使投资陷于僵化,不利于投资效益的增长。因此,社保基金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考察投资市场行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引进专门的人才从事投资管理工作。要想保证社保基金的投资效益,必须要有熟悉经济、金融、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在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实现社保基金投资效益的增长。为了避免社保基金因为投资不当而出现亏损,可以设立社保基金最低收益率,并建立准备金制度。通过设定最低收益律,可以为投资收益设定一个最低标准,保障收益的稳定;通过建立准备金制度,可以在社保基金出现空缺亏损的时候能够及时弥补。

第二,要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对社保基金投资的监管单位和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让每个单位和部门都能够在清楚自身职责的基础之上合理履行,避免出现职权不明而互相争夺或者是互相推诿的局面。当社保基金的投资出现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监督效力,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对从事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和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存在个人能力不足或者是以权谋私的情况,要迅速做出处理,避免因为从业人员的行为而造成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出现困难。

第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作出法律规定,维护管理秩序。

三、总结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厦门集美学校图书馆蒋希曾参照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馆统一分类法》和杜定友的《杜氏图书分类法》编成的《集美学校图书馆分类法》,这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最早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较为兴盛的时期。1930年9月,《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正式出版。它标志着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的体制和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出现了以金云铭、俞爽迷、陈鸿飞和萨兆寅为核心的代表性学者。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省图书馆事业除了期间受到破坏之外,总体上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侧重在应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分类法、书目和索引的编制1978年至1991年,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年11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金云铭先生任理事长,会员有232人。这一时期全省学术活动共1100多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6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厦门大学图书馆25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25部;福建省图书馆30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1988年获福建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的陈德辉的《闽南“金三角”知识情报资源布局的设想》、姜继的《图书馆学新观念群》、何鼎富的《汽车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朱立文的《图书馆学的结构说》和姜继编著的《英汉图书情报学词汇》等。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1979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山西太原成立,金云铭先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3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1987年何鼎富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至2005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建设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图书馆信息传播服务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实践,面对外部信息环境的变化,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内容逐渐被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应用研究内容所取代,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网络信息检索、元数据、馆藏数字化建设、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建设、机构库建设等。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这一时期全省图书馆界在部级和省级正式刊物上共1874篇,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与图书馆共216篇、厦门大学图书馆198篇、福州大学图书馆164篇、福建省图书馆121篇,福建省委党校图书馆75篇。上述五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占了全省的1/3。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1993年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姜继的《图书馆功能相对增减论》;获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朱立文的《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复兴及其走向》、王命夔的《论文写作指南》、郭天源的《试论古文献中的目录滥觞》、张贤澳的《非回归分析的洛特卡定律参数N•C的直接估数》。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姜继的《俄汉、汉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汇》、林端宜任副主编的《台湾中医药纵览》。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方宝川的《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第二辑》;三等奖的郭正武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多极(级)模式论与图书情报业的选择》、林端宜和肖林榕的《台湾医药卫生概观》、谢水顺和李珽的《福建古代刻书》(专著)。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张文德的《网络信息检索》(教材)、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张贤澳的《广义洛特卡定律——估计、推论及其在管理中应用》;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江向东《对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理性思考》、王涛的《图书馆学之人文向度刍议》。这一时期,我省图书馆学界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各项学术活动。1997年,郑一仙、郑惠生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1年,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郑一仙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方宝川、谢水顺、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2005年,江向东、林丽萍分别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谢水顺、方宝川、张文德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在国内聘请了40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相关学术职务。我省共有4位专家入选,其中谢水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古籍整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萧德洪任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向东任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智明任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1)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组织协调机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现有会员1596人,2010年10月18日,经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郑智明当选为理事长,副理事长方宝川、萧德洪、许兆恺、林丽萍、汤德平、江向东、刘传标、朱东屏,秘书长龚永年;常务理事31人,理事68人。下设学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和教育科普委员会。现有会员1565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编辑出版《福建省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组织学术委员会开展两年一次的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有关省份及港澳地区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对基层图书馆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与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工作。

(2)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学全日制本科点、图书馆学硕士点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它筹办于1981年,同年,历史专业开始辅修图书馆学专业;198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收首届图书馆学本科生;2001年分出一半师资创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黄国盛教授当选为教育部2001年~2006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批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教育部2007年~2011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江向东教授当选为该届教指委委员。2009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和福建师大图书馆学系联合起草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并向教育部提交。2010年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5人。师资全部为985院校科班出身。2005年以来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共计9项。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

(3)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显示,2005年~2011年间,全省图书馆界在全国各类正式刊物上5100篇以上。表1统计显示,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华侨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单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委党校、漳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图书馆、莆田学院、厦门市图书馆和泉州师范学院。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上述单位。在省级以上成果获奖方面,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奖。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图书情报档案学界外人士获得9项,占全部奖项的1/6。2005年至2011年,我省图书馆学界获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有6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06年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福州大学张文德,2010年规划基金项目)、《“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福建师范大学江向东,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面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集美大学殷之明,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厦门大学吴清强,2011年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2012年规划基金项目)。

(4)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重点:

1)古籍整理、工具书编撰与文献学研究。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开展馆藏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编制实用工具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该领域重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0册)(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方宝川的《曹学佺集》(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梁克家《三山志》校注本(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余怀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宝川的《王忠孝公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张善文的《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工具书编撰方面,重要成果有刘传标编撰的《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嘉星编撰的《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文献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谢重光的《<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杨榕的《福建戏曲文献研究》(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的《赌棋山庄诗集》稿本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徐火勃著述编年考证》(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王宏生的《北宋书学文献考论》(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支平和徐泓主编的《闽南文化百科全书》(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庆元等的《晚明闽人典籍文献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组织。长期以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我省图书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许多成果。重要课题有:厦门大学吴清强的《基于知识组织体系的可视化智能检索模型研究》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萧德洪、张春红的《学术图书馆学科导航门户资源类型表的设定》(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韦衣昶的《普通图书机读书目数据》(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萧德洪的《网络资源的著录单元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计国君和周艳的《学术信息资源投资评价——层次分析方法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钟建法的《中文图书缺藏成因和补缺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刘勤的《特色馆藏建设浅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游丽华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孟雪梅(副主编)的《信息资源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赖辉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9(4))、欧阳红红的《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5))、钟建法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10(11))、张巧娜和孟雪梅的《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采购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欧阳红红的《海峡西岸区域图书馆联盟体建设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23))等。

3)信息法学。我省信息法学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借阅权两大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研究》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共获得6项福建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分别是江向东的《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等6篇系列论文(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专利信息战略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版权制度下的数字信息公共传播》(专著)(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企业知识产权诊断与策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向东的《基于分布式P2P的数字资源共享交换版权问题分析》(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文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数字图书馆研究。近十年来,数字图书馆始终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省图书馆学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范大学许春漫的《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于2012年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重要成果有:刘敏榕的《基于“五力模型”分析数字图书馆工作新战略》(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许春漫的《基于混合式结构化P2P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计国君的《图书馆信息技术评价系统及其计划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许春漫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服务忠诚用户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林敏的《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5(12))等。

5)信息服务。在数字环境下,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也从以传统的服务方式为主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以数字服务为主的新的研究内容。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虚拟学习社会和学习团队构建、信息资源利用调查、信息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有:欧阳红红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阮孟禹的《图书馆用户平等观的历史与现状》(情报资料工作,2005(3))、计国君的《现代信息服务中的抱怨管理及其博弈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陈廉芳《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探索》(情报资料工作,2008(5))、陶俊和詹庆东的《面向知识服务的学习型虚拟团队系统模型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1))、罗学妹的《基于维基(Wiki)的图书馆知识协作创新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郑美玉的《基于本体论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书目推送系统》(图书情报工作,2010(11))、陈廉芳和许春漫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信息伦理问题探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等。

6)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公共图书馆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公共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省图书馆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构建、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评估、弱势群体信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学研究等领域。该领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允璋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傅文奇、刘海霞和江向东的《1998年以来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热点评述》(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张文德的《论图书馆整合》(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苏海潮的《培育“我代表图书馆”的管理意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林丽萍和陈峰的《创新分馆建设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图书情报工作,2009(1))、徐长生的《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3))、洪秋兰、柯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7))、邹武和陈珲的《论图书馆学“知识论”基础的构建——以J.H.谢拉的“社会知识论”为路径》(图书情报工作,2011(7))等。

7)图书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史研究开始重新获得图书馆学界的重视,我省图书馆史研究也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近代我国图书馆学家个案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藏书楼术语起源与发展、福建古代私家研究等领域。在重要课题方面,福建师大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文献记载考》获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王长英和黄兆郸的《福建藏书家传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尤小平的《福建藏书楼》(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郑锦怀的《戴志骞生平与图书馆事业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和《谭卓垣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孟雪梅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文献收藏特点分析》(上、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4))、徐长生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图书情报工作,2009(17))、陈林和徐建华的《大陆佛教图书馆规范建设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苏海潮和刘心舜的《探究俞爽迷之谜:社会网络案例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郑锦怀的《查修的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江向东的《“藏书楼”术语宋代文献记载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和《<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解读》(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等。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获得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省的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在国内学术影响力有限。自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界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总共仅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2003年省委党校图书馆王东闽的《面向干部教育的党校信息化》、2008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09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朝明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傅文奇的《公共借阅权制度研究》(青年项目)、2011年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郭东强的《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11年莆田学院陈祖芬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和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朱彬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中的知识冲突与知识协同管理机制研究》。上述课题中只有王东闽和傅文奇属于图书馆学范畴,郭东强、李朝时和朱彬的课题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畴,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所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基本上不相干。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图书馆学研究整体实力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界评审专家在国家社科基金评审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的“学术创新”。2)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CNKI数据库检索的结果表明,2005年~2011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论文12400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23362篇,核心期刊发文率为18.84%。如表2所示,我省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有6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10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8.2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将统计范围扩大到我省发文量排名前23位的研究机构,就有15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发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23家机构的核心期刊平均发文率为17.03%,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中,有影响、有深度的成果比较少,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3)省社科成果奖偏少,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在总共9届的评奖活动中,“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类有39名个人和单位获得5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青年佳作奖1项。在学科分布方面,图书馆学获23项、文献学获8项、古籍整理获7项、工具书获6项、情报学获6项、教材2项、档案学2项。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获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获奖项目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获一等奖项目仅2项,学术成果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是学术含金量偏低的工具书和教材获奖8项,占了全部获奖数的15%。其四,图书情报界以外的人士获奖项目达9项之多,学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4)学术年会的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00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对于活跃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学术年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形成了一定固化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术年会的质量,吸引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涌跃参会,是今后学会工作的重要方向。

福建省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对策

1)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我省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所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许多西部地区省份。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也有一些外在因素,如我省图书情报类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偏少,但其内在因素还是主要的,其中申报不积极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加大申报力度,力求在量上有所突破。

2)积极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强化学科意识

如前所述,我省图书馆学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项目偏少,平均每届不足6项,与其它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造成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申报不积极造成的。如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界只申报了19项成果,导致最终只有5项成果获奖。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时,全省图书馆学成果申报达到历年最高值,也只有56项,当年获项目11项,包括两个一等奖。历年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都是根据每个学科成果的总申报量来决定获奖数的,一般情况下获奖成果为申报总量的25%。因此,今后每研究单位应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和奖励研究者申报的积极性。由于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者申报省社科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其他学科研究者介入本学科进行申报,一些从未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的其他专业研究者频频获奖。这种局面在其它学科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科保护意识。

3)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2005年以来,我省图书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论文的选题、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省图书馆学会和各研究机构都应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积极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短期访学,学会的学术年会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在省科协的支持下积极申请学会学术刊物的正式刊号,以提升学会会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吸引力。

4)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分析我国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从中窥探国内体育学术研究水平,用于帮助体育类期刊编辑的编校和选题策划,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本文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刊发的高被引论文特征为研究对象。2)普赖斯定律法+百分比法:运用借用普赖斯定律确定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为346篇。3)帕累托分析法:本文采用帕累托分析可以较为清晰的找出高被引论文在各类指标中的分布。

研究结果

1)期刊分布:346篇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的高被引论文102篇,占29.5%,高居榜首;其后排名前四的依次是《体育科学》(78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6篇)、《体育与科学》(23篇)。2)作者计量分布:近20年来,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王岗(5篇),杨桦、虞重干、姚蕾发表高被引论文4篇,白晋湘、陈小平、黄汉升、李相如、林显鹏、邱丕相、裴立新等作者有3篇被列入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数为2篇的是:田麦久、毛振明、任海、王卫星、陈琦、季浏等作者。3)发表时间分布:发表时间是影响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本文中选取的高被引论文并未发现近些年发表的论文,诚然,发表时间是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通过帕累托分析,346篇高被引论文中,2004、2001、2000、2005、2006、2007、2003和2008年产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均出现在2009年前。其中,2004年的高被引论文最多(52篇),占比15.0%,其次是2001年(37篇),占比10.7%。4)机构计量分布:通过对高被引论文所在机构的帕累托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及首都体育学院等11所单位的高被引论文较多(≥7篇)。这11所单位中6所体育院校,且占据前六强,3所师范院校。高被引论文排名前五的单位是:北京体育大学58篇、上海体育学院35篇、成都体育学院14篇、武汉体育学院13篇、天津体育学院12篇。5)基金资助:346篇高被引论文中,关于基金资助的论文共142篇,总被引频次33938次(平均239.0次/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077次。从基金资助的类型来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论文44篇(3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论文37篇(26.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成果论文7篇(5.0%),其余54篇为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及各省市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成果论文。6)参考文献对高被引论文的影响:被选取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参考SCI论文数前三的是75篇、43篇和40篇,且这三篇论文均发表在《体育科学》,这显示该期刊可能比较关注作者对国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把握。被选取论文参考CSSCI文献最多的是26篇,其次为23篇,第三是19篇,被引频次均不高。从参考文献的数量来看,本文中的346篇高被引论文,有15篇高被引论文没有参考文献。这15篇没有参考文献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458次,最低的是157次,平均被引频次为227.5次,且发表时间较早,多在2000年前后,其研究主题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