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脑电图在复苏病患预后的运用

脑电图在复苏病患预后的运用

本文作者:保明芳李佳敏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病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的昏迷患者,许多患者虽然复苏成功,但仍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如何对这类昏迷的患者进行准确的、客观的、正确的评估,是考验每个临床医生的难题,也是半个世纪来神经科学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愈来愈多的研究证明,加强判定指标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可提高评估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中脑电图的动态监测就不失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检测手段。为了观察脑电图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笔者对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急诊科、康复科、消化科、SICU病房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了动态评估,旨在寻找正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4例患者全部为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急诊科、康复科、消化科、SICU病房收治的由于不同的原因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并在院内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27~73岁。所有患者复苏成功后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1.2临床资料

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项脑干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反射、颈睫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4项脑神经支配的活动(瞬目、磨牙、哈欠、吞咽);脊髓反射(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脊髓自动反射(颈以下疼痛反射);脊神经支配的活动(自主运动、去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14例患者中,意识状态均为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脑干反射消失14例,脊髓反射消失11例,出现病理反射3例,去皮层强直7例,去大脑强直4例,出现脊髓自动反射3例。

1.3临床评定标准

分为4种情况,(1)意识恢复:在心肺复苏后24h至1个月内意识恢复正常,遗留部分神经功能缺损;(2)临床死亡:在复苏后当天至1周内经临床医生判定为临床死亡;(3)脑死亡[1-2]:深昏迷持续1周以上,无自主呼吸,完全依靠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脑干反射消失,脑电图提示电静息;(4)持续植物状态[3-5]: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保持正常呼吸和血压;有睡眠—觉醒周期;不能理解和表达言语;能自动或在刺激下睁眼;可有无目的的眼球追踪活动;丘脑下部和脑干功能基本保存,此种状态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1.4脑电图资料

采用南京伟思生产的VEEG便携式16导脑电图机,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6个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双侧耳垂,地线置于前额正中,采用桥式电极,单、双极导联分别描记。在记录最平稳时给予声音刺激和疼痛刺激。时间常数0.3s,滤波35Hz,每次记录时间为30~60min。初次检查为复苏成功后当天至1周内,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于1、2、3、4周进行复查并进行前后对比,平均检查次数均在2次以上。脑电图检查结果采用Young分级[6],共分为6级,Ⅰ级:δ波/θ波>50%的记录(非α昏迷),Ⅰa有反应性,Ⅰb无反应性;Ⅱ级:三项波昏迷;Ⅲ级:爆发-抑制,Ⅲa有痫样活动,Ⅲb无痫样活动;Ⅳ级:α昏迷/θ昏迷/纺锤波昏迷(没有反应性);Ⅴ级:癫痫样活动(非爆发-抑制模式),Ⅴa广泛性,Ⅴb局灶性或多发性;Ⅵ级:抑制,Ⅵa波幅<20μV,>10μV,Ⅵb波幅<10μV。反应性检查记录耳边声音刺激(呼喊名字)和疼痛刺激(按压甲床)时的EEG变化,两种刺激引起的EEG变化均视为有反应性。

2结果

2.1临床转归

全部14例患者,按照临床评定标准判定最后的转归为:意识恢复4例;临床死亡5例;脑死亡3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

2.2脑电图检查评价

首次EEG检查14例均为重度异常,详见表1。其中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2例;Ⅴ级2例。1周后复查9例(有5例患者已在1周内死亡),其中,原来分级为Ⅰ、Ⅱ级的4例患者,EEG异常程度有改善,其后,在1个月之内意识恢复,遗留有部分神经功能缺损。5例患者EEG异常程度加重或无改善,之后3例脑死亡,2例成PVS。而诊断为PVS的2例患者,1例共检查3次,初次为中-高幅广泛性δ波及θ慢波节律的基础上有多发性的痫样放电,后2次复查(分别在7、14d时)均呈低-中波幅的广泛性δ波及θ波节律,有阵发性的痫样放电,但痫样放电的数量明显减少,背景慢波的波幅较初次检查时降低;另1例共检查10次,在1个月时曾有过一度的好转,表现为在中-高幅的δ波、θ波背景上有少量痫样活动,但后来因并发肺部感染,导致病情反复、后恶化,出现了缺氧后肌阵挛,最终呈PVS。而其随后多次复查后EEG均无改善,1年后复查EEG仍表现为广泛性的低-中波幅的δ波及θ波节律,无痫样活动。

2.3脑电图与预后的关系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首次EEG检查分级为Ⅰ、Ⅱ级者,4例意识均恢复;分级为Ⅵ级者5例,2例死亡,3例脑死亡;分级为Ⅲ级者1例,死亡;分级为Ⅳ级、Ⅴ级者各2例最终各死亡1例,成PVS各1例。以上结果说明:如果首次EEG检查就表现为低平电位、电静息或爆发-抑制者经治疗后,恢复的概率最低,预后最差,最终结局多为死亡、脑死亡,少数成为PVS;如果首次EEG检查为慢波节律者波幅越高、频率越快则预后较好;波幅越低、频率越慢者预后越差。分级为中间者,预后与其后的动态变化有关,如果EEG有逐渐好转趋势,尤其是波幅由低到高、频率由慢变快者,则预后较好;若EEG动态监测无改善或异常的严重程度反而加重者,预后较差。

3讨论

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常常处于严重的昏迷状态,为了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必须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医疗决策。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成功的标志已不再仅仅是心肺功能的恢复,脑的存活与功能的恢复关系到生命的治疗和意义。

心肺复苏成功后许多患者的转归可能是脑死亡或PVS,此时对其预后的判断极其重要。一方面要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患者家属,此时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脑电图的证据。脑电图是研究脑功能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不仅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而且也是脑功能监护的重要手段。在复苏早期进行EEG检查,对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目前EEG作为诊断脑死亡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已被国内外的专家认可[1-2]。

以往多数学者研究认为PVS患者的EEG改变应该是无脑电活动(ECI),但后来的研究发现PVS患者的EEG可为弥散性、非特异性、多形性的δ或θ活动,也可见等电位脑电图,无反应的α节律,极少部分患者的EEG可以正常[5-6]。随着脑功能的好转,δ波或θ波逐渐减少,α节律重新出现。因此,EEG的改善预示着脑功能的恢复,以及意识清醒的可能[7]。

而近期报道认为PVS患者有各种EEG表现,包括广泛性低波幅慢波、爆发-抑制、双侧的假性周期性复合波、癫痫样放电、弥散性无反应性α或δ活动,甚至表现为仅属于轻度异常的相当有序的觉醒与睡眠脑波。许多学者研究发现EEG的动态变化对于PVS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特殊类型的EEG模式如α昏迷、爆发-抑制、低电压模式均提示严重预后不良,其中,爆发-抑制图型是濒临死亡的一种脑电表现[8]。波率较、快波幅高提示预后较好,反之预后差。平坦活动或电静息状态提示预后极为不良,但应排除体温、临床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本组资料观察与上述相符。同时若能在动态观察或连续检测中发现EEG改善,则病情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反之,则病情有可能加重[9]。

国内宿英英等[10]报道心肺复苏后早期(7d内)EEG显示全面抑制和爆发-抑制模式预测预后不良准确、可靠,慢波增多模式预测预后良好准确、可靠。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限。从笔者的观察结果显示:如果初次EEG检查就表现为爆发-抑制、电静息、低平电位者,经治疗后,恢复的概率最低,多为临床死亡或脑死亡,少数成为持续植物状态;如果EEG表现为慢活动者,尤其是波幅为中-高幅的患者,预后较好,意识多能完全恢复,仅遗留部分神经功能缺损。对于在成功地进行了CPCR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果EEG表现为α活动的患者要注意和正常的α节律鉴别。现在认为它是一种新产生的异常的α频段活动,它与正常清醒安静状态下的α节律不同[11]。这种节律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常以前头部为主;调节不良;对感觉刺激包括有害刺激无反应;不伴有光驱动反应。总之,EEG动态监测有逐渐好转趋势者,预后较好;EEG动态监测无改善或异常的严重程度加重者,预后较差。如果第1次EEG分级为中间级别者,预后与其后EEG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EEG异常程度加重的患者预后很差;EEG有所改善的患者预后较好。此外,不同的病因所导致的昏迷各有不同的预后,其中缺氧性脑病及脑血管病的预后相对较差,其余的则相对较好。

由于脑电图动态检测对脑功能的判断敏感性高,对CPCR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该检查无创、方便、快捷,因此在成功进行CPCR后早期应用EEG对患者进行动态检测,可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由于脑电图检查影响其结果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检查时操作一定要规范,在下结论时一定要谨慎,要紧密结合临床及其他实验室检查,而且要动态观察,前后对比,这样才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