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于公平原则的大学生管理探究

基于公平原则的大学生管理探究

摘要:研究了公平原则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实施。从公平的概念入手,辨析了公平、公正、平等的不同内涵;然后从激励方面、贫困生资助方面、惩戒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管理中常见的不公平现象;最后从基层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公平;大学生管理;基层管理者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佼佼者,引领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学是强国之源,对大学生的管理一定要秉持公平的原则,这样既能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又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等到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所以,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者,怎能不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公平的现象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产生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公平辨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说过:“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到多高,也无法治愈他在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1]。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当今需要解决的一大社会课题,公平英语对应fairness,强调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说明公平的核心的要义是像天地一样,不偏袒,平等对待。平等英文对应equality,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2];公正英文对应justice,意为公平正直,英文中的jus本身就有法的意思,公正以jus为词根,说明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公正标准[3]。公平和平等有一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如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就属于公平的范畴。但公平和平等又是不同的价值观,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只要这种差异是合理的,我们就认为这是公平的,这与平等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形成反差。公平与公正比较相近,但也不是同一的。所谓公正“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成员得其所应得”。公正强调的是无私、中立,但是公平的核心是平等、合情合理。如果做个类比的话,平等是起点,公平是过程,公正是结果;以三权分立来类比的话,平等是立法,公平是行政,公正是司法。本文采用公平原则来探讨大学生管理,正是基于过程的角度来考量。

2大学生管理常见不公平现象分析

大学生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者,对学生班集体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和过程。大学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完成教育教学等人才培养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后果。

2.1激励方面

激励方面包括学生干部选拔、学生入党、评优评先等,其实学生入党和学生干部选拔严格来说不属于奖励,而属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广泛意义也把它们归于激励的范畴。学生干部是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胜任学生干部,但很多大学生都想利用这个平台来发展自身,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学生干部选拔一般有辅导员任命和学生选举两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前者容易有任人唯亲的现象,后者容易有收买选票、团团伙伙的现象,程序公平和实际公平很难达到统一。党员身份在学生就业升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学生把加入中国共产党视作增加就业砝码的重要手段,入党动机的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发展党员,则成了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所遇到的一个难题。党员又经常在学生干部中产生,因此学生入党成为另一个被广泛质疑不公平的问题。在一份“您觉得学校的大学生管理中最容易出现公正问题的是哪方面”调查中,34.8%的大学生选择了评优评先,在各方面中位居首位,可见评优评先在大学生管理中处于重要而敏感的地位。评定过程中由于人数众多、时间紧迫、标准尺度把握等方面,评优评先结果也经常被人质疑。总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前,往往不公平现象频发。

2.2贫困生资助方面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数量较大的贫困生,国家对贫困生进行补贴和照顾是一种仁政,确保贫困生不因贫困而失学。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却有不少不公平现象发生,比如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获得了贫困生资格、真正贫困的学生碍于脸面反而没有获取贫困生资格、甚至出现了开虚假证明、贫困生评议拉票等。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曾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关于贫困生的认定,《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目前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就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在现实中,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却受到大家的质疑,进而导致贫困生资格的认定缺乏客观性。除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之外,认定贫困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容易出现人缘好的同学胜出,其贫困与否还需要辅导员甄别,现实是辅导员人手、精力都有限,对学生全面了解有一定困难,造成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容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此外,贫困生尊严问题也需要注意,作为基层管理者,一定要学会保护贫困生的尊严,在资助方面尽可能公平同时不大张旗鼓。因为贫困生资助已经暗含一种不平等,容易被贫困大学生认为是一种施舍、一种仁慈,青年学生自尊感很强,要防止他们的心理、情感和尊严受到伤害。

2.3惩戒方面

“惩罚性公平直接要保护的不是人们的利益,而是要保护公平自身[4]”。大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也比较多,针对违规违纪,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在处罚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公正现象。例如,有的辅导员在同一种处罚类别中对不同的处罚对象所采取的处罚标准不同,对综合表现积极的同学处罚力度小于综合表现差的同学;有的违规违纪同学通过其他不正当渠道将其处罚取消,对那些没有取消渠道的同学来说处罚将一直保留。此外,对一些违规违纪的学生,很多辅导员采用了包庇和宽容的态度,目的是希望他们不被校规校纪处理。比如校规校纪规定了学生缺课多少课时和考试作弊的处理办法,但是很多辅导员却悄悄把事情压下来了,没有将其上报至学校,这是出于善的考量,因为一旦将其上报至学校,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结果却可能是恶的,一是纪律不彰、惩处措施缺乏威慑力,二是对其他遵纪守法的同学也是不公平的,造成逆向攀比,纪律越来越松弛。

3基层管理者应采取的措施

“教师公平的职业道德品质、正直合理的教育行为,是与其高尚无私的道德觉悟联系在一起的”[5]。辅导员要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师。“辅导员与每个学生在管理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应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终端执行者,又是直接亲历者,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平原则的施行,所以本文主要从基层管理者———辅导员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工作中确保公平原则的实施。

3.1爱岗敬业,身正才能正人

“管理中的问题往往都与管理者的素质相关,管理者素质是影响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做到公平与管理者有很大关联。《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管理中的公平问题,强调作为管理者自身要做到公平公正,从而达到以上率下的效果。大学辅导员待遇并不是很高,但位置却很重要,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要爱岗敬业。不过现实却是不少人只是拿这个位置做跳板、临时过渡,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学生不了解、对事情不清楚,造成不公平的事情频发。身正才能正人,高校辅导员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受到领导权力的施压、同侪利益的争夺、学生家长权钱的引诱、甚至学生美色的诱惑等,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面前保持初心、敬畏岗位是每一名辅导员都要经历的心理考验,在激励方面、贫困生认定方面、惩戒方面都要坚若磐石、不能动摇。“过尽千帆,仍是少年”,辅导员以前也是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相关事务是很熟悉的,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学生,相信没有做不好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爱岗敬业的另一含义是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习是学习者的美德,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能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辅导员工作看似比较平淡,但包含了管理学、心理学、东西方哲学、人际交往甚至各学科知识等,要想解决好公平问题,需要非常努力地学习以锻造超强的工作能力。

3.2心理疏导,友人才能爱人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但不可否认是不公平现象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消失,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公平现象,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6]。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对很多事情抱有理想化的认知,容易对“公平原则”陷入道德洁癖,如果积累过多负面情绪,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产生不理智行为。辅导员作为年长几岁的哥哥姐姐,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相信你,愿意把心里的事情和你分享,这样心理疏导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对管理主客体来说,公平认知的落脚点需放在公平的实践上,而不是公平的理论上。比如2020年6月媒体曝光了轰动全国的山东考生高考顶替案,像这样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坚持一定要斗争到底,将违法者绳之以法;另一方面,大学里有些不公平现象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是难以解决的,有些不公平只是主观认知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讲清利害、明辨是非。对于确因不公平现象受到损害的,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舒缓学生的心理,告诉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还宜放眼量”等,使学生主要精力聚焦到自己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去,对已发生的事情尽量淡化其影响。

3.3落实制度,无情方能有情

随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推进,高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也纷纷出台,理论上讲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处理都是“有法可依”的,实际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呢?错就错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上。辅导员作为基层管理者权力虽然不大,但这是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失守会造成后面一连串的后果,因此辅导员要做制度的“坚守者”而不是“破坏者”,在面对不公平现象时要敢于亮剑、严格落实制度,“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对个别人和事的无情方能显出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有情有爱。“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实事求是,不畏邪恶,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才能扬善弃恶,求美弃丑。”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中就扮演了这一角色,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把教育关系、管理关系放置在法律关系的框架下,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否被侵害,同时确保自己处理的不公平问题经得起法律的考验。

4结论

公平原则渗透到大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层管理者,要贯彻这一原则除了遵循上面的措施外,还有很多制度保障需要落实,比如提高辅导员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加强舆论监督和法律惩戒,让不公平现象无处遁形,对违法人员终生追溯;校方在涉及评优评先、发展党员、贫困生资助、违纪违法处理时要公平、公正、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相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各级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下,大学生管理中不公平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汤因比.文明经受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张正海.平等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3]周庆国.辨析公平、公正、正义的基本含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108-114.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梁迎春,赵爱杰,张世兵.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存在的不足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3):59-63.

[6]云大清.大学生管理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作者:房媛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