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小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

【论文摘要】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能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地位,发掘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充分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必然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客体性,因而对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缺失而陷入困境。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特征,不仅能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与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们的重视。所谓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主体,即社会,并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这就是说,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现实的主体是由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劳动器官构成的有机的物质系统。各个现实的主体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以自身自觉的能动性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以各种书籍、录音录像带、电影拷贝、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等为载体的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是人与动物揖别和分野的根本所在。马克思说:“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征,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本身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组织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其主体性特征也应该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上。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自主性。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指的是独立作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动整合的倾向。这种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认识、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很难断定这种自主性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带来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他对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解、接受必然存在差异。自主性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愿。自主性的人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只有当个人作为自主的人进行活动时,他才能够把活动看成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焕发出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意识,从而在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并发展自己。因为人的自主活动是指个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以及情感和意愿等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是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影响和改进客体的思想,而决不能忽视客体的自主性,不能强制要求客体接受或不接受某种思想政治品德,也不能强制要求客体的思想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或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念,外化为其行为和行为习惯。[3]而片面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就很难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其教育效果必然是不好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区别于其他物质客体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能动性。能动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其实质在于选择;选择是在各种现实可能性中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可能性。能动性表现在一个人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看,一个人过怎样的精神生活,怎样过精神生活,与他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人生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一个人如何选择他的生活方式,选择他的人生道路,不但是他的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是他个性的反映。因此,能动的选择性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由于教育客体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只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客体,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引导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主体还必须重视客体的需要及其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4]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也必然随之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但无论其主体性发生怎样的变化,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利用和培育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客体为本,强调激发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使之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途径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大作用,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有效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呢?

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遵循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观念的转变,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运动,因而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突出地表现为重教育者主体、轻受教育者主体;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重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价值等。这些旧观念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但仍在不少头脑中广泛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大都认为,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客体性,即受动性,仅单方面接受教育主体的传授。“由此而生的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之一是“我说你通,我令你行”的硬灌式教育,它将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夸大至无限,忽视了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将教育客体降至“纯客体”的机械位置,极其不利于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5]因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让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处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

必须看到,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引导、启发、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选择与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思维创造性,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各种欲望、需要和要求,希望通过某些途径和方法得到合理满足。假如现实中人们的许多合理的欲望、需要和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价值性提出质疑,从情感上产生拒绝的心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说教,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但是,理论如果不能指导人们解决现实问题,这些理论无疑就缺乏活力和说服力,因而没有价值。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不但要以理服人,而且还要能够提供人们解决问题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人们觉得“有用”,有价值。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曾说过:“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7]“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8]这些言论无疑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的本质和要求,是我们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尊重客体的合理需要。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深刻认识与关注是比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的前提。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育客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自主性与依存性的统一。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认识、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人们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按意愿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也会珍惜、维护自己的自主权,谨慎地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另一方面,个体在自主性增强的同时,与社会的联系、交往更广泛也更频繁了,从社会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方式更多了,个体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也在增强。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一方面,客体性是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为受动性、可控性与可塑性。教育客体作为现实的人,必然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氛围的感染,具有受动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教育客体还具有能动性,即选择性,因而教育客体能够自主自觉地、选择性地接受外来信息,并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加以理解。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教育客体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需要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教育客体由于受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影响和支配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制约,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思想行为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处于相同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相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客体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呈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根据教育客体的上述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尊重教育客体的合理需要,努力培养教育对象丰富多彩的个性。作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合理需要,如自由、尊严、平等、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必须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努力做到社会要求与教育客体自身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同时,更加重视教育客体的个体适应性,更多地关怀客体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自身需要,才能使教育要求为教育客体所理解和吸纳,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进步。也只有尊重教育客体的合理要求,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健全的品德和人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世纪生活的主体,因而需要培养、开发和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来确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系统。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系统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增强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教育主体所传导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除了取决于教育是否符合教育客体成长的内在需要外,更取决于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因此只有引导教育客体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并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教育内容和教育信息才能为教育客体接受、内化,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才可以得以充分发挥。

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就是必须尊重教育客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上。

发展教育客体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这里是指要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能力,要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所谓思想政治品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主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判断能力,即主体完成一定思想政治品德活动的本领。

塑造教育客体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格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价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教育客体的理想人格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着共同的追求。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克服目标单一的弊端,使起点切合各个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断完善其人格,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的主体。

为了实现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教育方法,要以主体性为基本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培育和造就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其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始终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9]坚持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把培育、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核心任务并落实到实处,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和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4]涂刚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探析[J].理论月刊,2004.

[5]潘玉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张耀灿,徐志远.关于现代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