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对外开放观对比

邓小平对外开放观对比

【关键词】/邓小平/对外开放/一致性/差异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9.164;A84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5-70-03

、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原则。特别是邓小平在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和邓小平各自的对外开放思想在认识基础上具有某种一致性。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来源。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必然打破地域、国界等的限制,突破一国的范围而表现为一个外向化的过程,把世界结为一个统一体。特别是在现代工业时代,任何国家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拥有发展经济的一切资源和条件,对外开放同人类历史的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一切国家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的新思想,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注:《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版,第94页。)在列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苏联积极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及苏联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

其次,对国情的认识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依据。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落后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自然的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历来受人欺负,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称之为“一穷二白”,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认为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迫切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再次,他们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化道路联系在一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亲自主持审定了150多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此指导下的对外开放也是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对内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改革开放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车的双轨。

(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尽管他十分重视外援,但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在外来的各种压力下,逐步走上了“左”的闭关自守。邓小平在中国国情的认识上与有着显著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底子太薄,人口众多,耕地少,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积累资金有限,消费压力大。这迫切地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才能超越先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第1版,第91页。)

的思维带有长期战争状态下形成的习惯定式,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存在着“左”的倾向。他提出的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是以“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为前提的,这必然导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片面性,过分地强调腐朽的一面,再加上百年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血腥侵略及对新中国所采取的敌视态度,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距离和实行排斥。邓小平则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年代,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晚年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灾难,“鉴于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以生产力为标准,打破了“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的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的尺度,只讲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问姓“社”姓“资”。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产生于自觉地意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历史责任,正确地适应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指出:“现在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在国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闭关自守下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作用。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下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而且还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应该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还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这样,邓小平又站在世界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的对外开放思想。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对外开放的原则立场必然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受历史和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局限,前者显得不甚成熟,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必然更加完整准确,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特点。二者的对外开放原则有其一致性,但也有重大的差异。

、邓小平都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对外开放的最基本的原则,但他们坚持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有着很大的差异。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在敌人四面封锁下进行根据地建设所形成的延安精神的影响,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力更生”。邓小平由于留学经历的影响,对法国,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耳濡目染,特别是对“左”的错误的总结,及对国情认识的差异上,在坚持这一原则时,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基础上的自力更生。

他们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原则就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学了这些理论要用来研究中国特有的东西”。(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1版,第285页。)在学习方法上,反对生吞活剥,盲目照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主张借鉴西方的体制方面的优点,“只能用西方的技术”。邓小平突破了这个框框,把对外开放深入到资本主义的“体”,扬弃其“体”中之糟粕,取之“体”之精华,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传统观念,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彻底解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束缚,创造性地把资本主义的“体”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当中。这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而且是对现存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新突破,同时也是对对外开放思想的大发展。在继承对外开放原则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的对外开放原则,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和国家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能够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地进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对外开放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根据人民的利益决定具体的开放政策。如果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势必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赖以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也不可能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邓小平对对外开放原则的另一个发展是赋与对外开放以新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他认为判断对外开放中是非得失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邓小平都主张对外开放,但在怎样开放的实质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认识。由于受其历史局限性和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是随着外交上的“一边倒”而倾斜的。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建立在的对外开放观基础之上的,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它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践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的,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到对外开放的内涵、范围、方式,到政治思想条件、原则方法,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的卓越贡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在排除晚年“左”的错误情况下形成的,在拨乱反正和排除干扰中确定和实施的。邓小平深深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只有全党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确立并顺利实施。他多次反复强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把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要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的经济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尺度来衡量。同时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还制定了实现这一任务的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认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实现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正确方针和政策才能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这个政策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8页。)他透过翻两番后的市场形势分析,得出结论说:“没有对外开放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99页。)这样,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丰富了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二,积极扩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学术、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认为,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流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不行。扩大国际贸易一是要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必要的原材料。二是中国现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太小,难以实现宏伟目标。三是实现宏伟目标必须有市场。不但要有国内市场,而且要有国际市场。四是要增加外汇收入,减少贸易逆差。这就要借助出口政策,借助于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吸收外资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因此,邓小平提出要广泛地利用外国资金,既包括发达国家的资金,也包括华侨和港台资金,同时要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政策,如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允许资金自由出入等。建立健全法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邓小平同时也指出,引进外资必须同时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国的管理方式。

第三,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开办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质是对外开放的方式和布局问题。邓小平认为,特区起的是窗口作用,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特区要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把特区建成出口基地,打进国际市场;在特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外国的资金就可以自由出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主张对外开放要采取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部署,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是把国内建设和国际经济进一步联系起来,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带动整个内地更好地发展,沿海地区要帮助内地,这样才能把经济搞活,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第四,全面开放的观点,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开放。

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后来邓小平又把这一思想归纳为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有三个重大环节:一是在改革方面既要决心大,又要步子稳;二是发展要有适当的速度,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三是要有国际上的合作,同发达国家的合作是不可少的。我们的对外贸易在发达国家中也应该占有相应的份额。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还有政治上的原因,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不是单方面的,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国际上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反过来,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作出较多的贡献。

第五,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同时在对外开放中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用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改革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经济和政治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使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秩序地进行。

总之,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较的更加系统具体,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着重从政治的角度,依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晶。它既是真理,又没有结束真理;既给人们提出前进的方向,又为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应当加以重视,努力学习研究,以利于把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推向前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