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育人

探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育人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基本方式

(一)法院庭审旁听

庭审旁听制度是公开审判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与完善庭审旁听制度是确保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体现司法为民的举措。法院庭审旁听的实践方式就适合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育人环节。法院庭审旁听的具体做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部分的育人目标、要求和任务,通过与相关法院联系,组织学生前往法庭旁听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法院庭审旁听的社会实践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法律案例中加深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的领悟。

(二)寒暑假期社会实践

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中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高校寒暑假期时间相对较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所以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是目前高校组织日趋完善、参与热情高涨、成果显著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期各高校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实践活动,大批的大学生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无数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走进工厂、田间、社区、革命老区等等。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阔,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因此,大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转换,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很好地将学校课堂教育的平台延伸至社会的大舞台。

(三)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与社会劳动,付出一定的体力或脑力,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改善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业的基础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是大学生的一种“自主性资助”行为。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资助功能,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育人功能。

(五)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国家保持繁荣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和国家最根本的生命力。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学以致用。大学生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目前高等学校通过培训、比赛等来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像“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沙盘、科研立项等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对于大学生来讲能够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有力环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得到了较广泛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保障机制不到位

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环节还未做到十分重视,在思想认识上扔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些高校的领导尽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予以了肯定,但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环节,认为其可有可无。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合作单位和活动基地,或实践基地数量偏少,质量较低,学生参与局限性大。现在的实践基地还是以学校联系为主,一方面由于学校资源有限,联系到的能够承担学生实践的基地比较少;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质量,各个基地能容纳的参加实践的人数也有限,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小。教师参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二)实践的自主性不强、参与度不够

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自主性并不强,大多数大学生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些甚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对于尚未走出校门,未经过风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一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或者干脆回避困难,参与度明显不够。另外,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广泛性也不够,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取合堂班上课的形式,学生多达上百人,有的合堂班甚至达到二百人以上,一个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教学的困难可想而知。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难于大规模开展。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其他形式的实践为附。而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以集中组队和个人单独实践为主,一般集中组队是有学校支持、指导老师带队,有丰富的资金储备,因此往往能够深入开展实践,并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但是另外一类的个人单独实践则鼓励学生回到家乡进行调研,这样的实践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教师比较系统的指导、督促,因此,社会实践往往效果不佳。

(三)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环节的长效机制保障

由于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环节不够重视,经费保障不到位,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预留出足够的社会实践学时,所以,大学生很难参加社会实践。另外,一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也不够明确,目的性不强,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更无法保证其参与社会实践的长效性,他们往往把社会实践当做一个任务完成,因为没有明确目的,实践结束后缺乏总结,或者即使总结了也敷衍了事,不能提炼实践精髓,难以巩固实践成果,也无法达到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的目的。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明确,而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途径缺乏。学校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的基地有限,大学生自我找寻实践场所的能力有限,更无法保证社会实践长效性。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措施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组织原则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学好。邓小平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通过实践育人环节,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也同样重要,二者互为依托,不可分割。

2.坚持目标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切实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要目标明确,而且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环节也要做到求真、务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要在实践育人环节将此落到实处。

3.坚持校园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作为培育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不能在脱离社会的真空中进行,必须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要回归于社会。实践育人只有做到校园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才可能把有利于大学生的外在教育因素充分利用,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建立有效实践育人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部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手段先进,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环节上,大多数高校还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环节要想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起学校统一管理、教务部门协调安排、育人单位具体实施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做到学校管理有制度、教务安排有计划、育人单位操作有措施。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的长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实践育人物质保障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要想广泛地开展起来,是需要较大的经费支持的。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政策,划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专项拨款,以保证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并且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这些经费能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被截留和挪用。学生校外实践的住、行、门票等费用,都要有妥善安排。

3.建立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提供实践育人开展的平台。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实践活动得以规范并长期开展的保证,这样,实践育人的开展就能持续,实践育人的时间安排就能相对稳定,育人内容就能相对确定;还能易于突出地方特色,紧贴生活实际;并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设计相关实践活动,突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

(三)搞好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地位。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环节在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教学中的地位,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中,制定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大纲,规范管理,科学操作。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解决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的科学认识问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与实施。

2.加强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是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也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效果的基本保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的社会实践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的水准和效果。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清晰,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效果就会好。为此,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到相关地区参观访问,开拓教师的社会视野,提升教师的社会认知度,使教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依。

3.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要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的成果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还应考核教师的策划、组织等能力。一般而言,各学校的社会实践结果多数是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如何判断它的真实性?如何判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内容的考评机制往往是各学校的薄弱环节。当然要做好上述的各项内容的评价环节不仅要依靠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认真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做法。

作者:佟玉东李洪影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科院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