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瓜类果斑病发生状况及其防控

本文作者:王晓青1杨扬1赵朔1黄娅蓝2罗来鑫2作者单位: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发生现状

1发生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有果斑病为害的报道。1988年张兴平等在陕西省合阳县的新红宝西瓜上观察到类似果斑病菌侵染导致的腐烂症状[4],1990年张老章等报道在河北、山西发现此病发生在由台湾引进的新红宝西瓜上[5],但以上两者均未能做出详细的病原鉴定。1998年张荣意等报道在海南省乐东县和东方县的西瓜上发现瓜类细菌性病害,并鉴定为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6],这也是我国最早确认果斑病为害的记录。1998年,台湾西部西瓜上发现类似病害,受害率20%,经鉴定为细菌性果斑病[7]。2000年赵廷昌等报道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果斑病,经病原鉴定确认为A.avenasubsp.citrulli。1999年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因该病害发生造成经济损失3000~4000万元,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地区从1996年开始发生该病,2000年7月约10000hm2发病,病株率10%~90%,个别地块发病率100%,失去商品价值[8]。此后,果斑病在福建、湖南、山东、广东等多个省市相继发生。由于各地对病情的认识程度不同,可以推测果斑病的实际发生地区比现有报道可能更加广布。

2发生特点

(1)自然发病寄主种类少,潜在寄主种类多

果斑病菌寄主主要包括西瓜、甜瓜、哈密瓜、蜜露洋香瓜、网纹洋香瓜等,人工接种条件下也可以侵染黄瓜、南瓜、节瓜、苦瓜、丝瓜、瓠瓜、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及番茄、胡椒、茄子等[7]。目前国内报道的自然发病寄主植物仅有西瓜、甜瓜、哈密瓜3种,种类较少。在葫芦科其他作物上尚未发现该病害的发生为害报道,但不排除现实生产中可能存在病菌侵染后症状不明显,未引起重视等情况。另外,果斑病菌也可能由茄属植物种子携带,如As-souline等报道从进口茄子种子培育的幼苗和进境番茄种子上检测到A.avenasubsp.citrulli[9]。

(2)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

虽然果斑病菌可以依靠农事操作、嫁接、灌溉等传播,但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子带菌,这是过去十几年中该病在我国传播的主要原因。其中部分省市经调查发现,病情发生的原因确是种子来源于疫区或者是种子公司生产基地位于疫区,如刘刚报道2009年山东省安丘市保护地西瓜上发现的果斑病,种子就来源于新疆农人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昌吉)[10]。果斑病菌可以存活于土壤、病残体及田间自生杂草上,但存活时间一般较短,是否能成为下茬葫芦科作物的初侵染源目前仍不十分明确。Richard等根据将带有果斑病菌的旧塑料盘(留有基质和病株残余)贮存在4℃下,63d后检测不到病原菌,22℃下14d后检测不到病原菌,贮存于温室中(24~36℃)1d后即检测不到病原菌的结果,认为病原菌不太可能随塑料盘上的病残体从一个生长季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11]。Isakeit等人1998年在发生果斑病的西瓜田附近,发现citronmelon被果斑病菌自然侵染,这种植物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的一种常见杂草,该发现表明果斑病菌可以通过citronmelon这种杂草传播[12]。

(3)症状表现集中于苗期和收获前

果斑病菌喜高温高湿,瓜类作物生产时育苗一般在保护地内进行,温度和湿度较高,如果种子带菌,苗期容易表现症状。我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瓜类作物多在夏季收获上市,此时全国普遍高温,遇多雨季节果斑病可能在1~2周内快速流行蔓延,最终导致全田果实染病,损失巨大。如果瓜类作物苗期温湿度条件较低,幼苗在不表现症状的情况下可能携带病菌,经移栽进入大田。移栽后,如未遇高温多雨等环境条件,在叶片和果实上可能不表现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这种情况下生产出的瓜类种子也有可能携带病菌。

综合防控策略

近年来果斑病在我国一些省市尤其是种子生产基地发生危害,对我国瓜类作物生产已构成重大威胁,一些国外种子生产企业也开始考虑退出中国制种市场。由于该病害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播,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各级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公司、种植户等共同协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病害发生,减少病害的传播扩散。

1政府部门加强检疫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入境植物种子尤其是葫芦科植物种子的检疫,一旦发现带病种子,应当给予销毁或除害处理。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疫情普查监测工作,杜绝从疫区调种,发现疫情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集中铲除销毁染疫植株,染疫地块3年内不得种植葫芦科作物。农业科研机构应加强种子检测、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抗病品种选育工作,指导和应用于瓜类作物生产实践。

2种子和种苗生产单位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目前国内很多种子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把农户生产的种子收集后进行销售。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农民的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操作较为粗放,容易造成病菌的污染。种子公司应对农户加强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培训和统一管理,严格质量控制。制种环节:种子生产应选择气候干燥的非疫区地块制种,最好是3年内未大面积种植过葫芦科作物,制种田与其他瓜类生产田有一定隔离;亲本种子要进行高温或药剂处理,防止亲本带菌;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定期进行药剂保护。采种环节:种子采收时选择健康果实,采收后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使用采种前发酵的方法降低种子带菌率,即种子与果汁、果肉一同发酵24~48h后,种子随即以1%盐酸浸渍5min,接着水洗风干,但这种方法可能会降低种子发芽率。也可以1%次氯酸钙浸渍15min或200mg/kg新植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浸种2h后水洗风干,这些方法不会影响种子发芽[13-14]。检测环节:按照国际种子检测协会(ISTA)标准,种子销售前,应对每批次种子进行30000粒种植检测[15],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种子、土地、人工和时间,国内种子公司实际上很难做到。为克服以上缺点,科研人员研究出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基于PCR的多种检测方法[16],种子公司可根据仪器设备条件选择合适方法进行检测,经检测证实种子不带果斑病菌后方可进入市场。近年来嫁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嫁接苗生产日趋规模化和市场化,然而嫁接苗生产的高温高湿等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果斑病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加强嫁接苗的生产管理成为预防果斑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所以嫁接苗生产场所和栽培基质应确保无病菌污染,嫁接材料选择无病砧木,嫁接工具使用75%酒精消毒处理,选择滴灌并适当降低育苗棚室湿度,发现疑似病苗及时报告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经确认为果斑病病苗后应进行除害处理或销毁,不能做种苗使用。

3种植户加强种子处理和田间管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能够有效预防生产过程中果斑病的发生。文献报道的种子处理方法和药剂很多,如用1%盐酸浸种15min后水洗晾干,或3%盐酸浸种15min、水洗后用47%加瑞农浸种过夜后播种[17],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min后水洗3~5遍晾干,或1600μg/mL过氧乙酸处理种子30min然后40℃烘干48h等,也可使用50℃温水浸种30min[18]。生长期间喷施1~2次杀细菌剂进行保护性防治。可选用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可杀得)8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加瑞农)15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施药时应注意不同类型药剂的的轮换使用,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由于果斑病菌早期能通过雌花柱头侵染瓜类作物[19],可以使用芽孢杆菌(缓病类芽孢杆菌)、非致病性嗜酸菌、植物附生酵母和荧光假单孢等生物药剂进行花期保护。灌溉方式宜选用滴灌、地面灌溉,不宜使用喷灌,以减少病菌传播。田间管理注意湿度调节,降低湿度有利于减缓病害发生。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轮作倒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