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韩经贸关系展望探析

中韩经贸关系展望探析

一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基本特征

2004年,为迎接中韩建交12周年,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对在中国投资的529家韩资企业进行了调查,②其中包括在华投资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韩国中小企业402家和大型企业127家。从其公布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基本特征。

从行业结构来看,韩国在华投资中制造业比重占多数。一般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加工、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是韩国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华投资较为集中的行业。近年来,韩国的信息技术、机电、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总的来看,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文化上也有一定的认同感。韩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心理距离”相对欧美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首先在心理上二者就有接近感,大大提高了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成功率。第二,中韩两国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互相合作的空间非常巨大。从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石化产品、钢铁、机械等。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钢铁、纤维、燃料等。第三,韩国在一些行业如电子、机械、石化等行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中国的同行业。韩国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欧美技术相比,对于中国而言更具有实用性。

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地域分布看,山东、辽宁、上海、北京、广东是韩资企业较为集中的前五大地区。以前,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地区的东北和山东等地。随着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重心从原来的“成本导向型”投资转向面对中国市场的“产业链投资”,华东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对韩国投资者的吸引力自然增加。近年来,中韩贸易和投资重点已向华东地区转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韩国在中国最大的投资区域,经贸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根据KOTRA提供的数据,2003年下半年韩国在华投资中有35%在华东地区,200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40%,韩国企业在华东地区已经达到570家左右,总投资额为15.5亿美元。韩国信息技术、服务、物流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投资中国的意向。苏州、无锡、宁波、昆山等地受到中型韩资企业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那里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比较成熟的制造业产业环境和非常便捷的交通环境。

(二)韩资企业投资中国的目的和方式

KOTRA的调查数据显示,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目的依企业规模有所不同。对于投资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而言,投资中国主要目的是:(1)打开中国内需市场(26.8%);(2)取得廉价劳动力(25.8%);(3)原材料采购(13.1%)。此外,韩国国内经营环境的恶化(10.0%)和其他国家出口环境(9.5%)的变化也是促使中小企业向中国发展的推动因素。而对于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大企业而言,投资中国主要目的是:(1)内需市场(34.9%);(2)原材料(18.5%);(3)廉价劳动力(16.3%)。①

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韩国企业在华投资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三星、LG等集团基本采用这样一个模式:在韩国搞研发,把研发成果拿到中国生产,然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1998年之后,韩国企业看中国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它们重新审视中国作为市场的巨大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韩国企业将放弃制造业,相反,它们在不断延长制造业链条。韩国大企业目前正把中国作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三星、LG集团正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加强制造业链条中的营销、物流、研发、售后服务等环节,使得整个投资项目系统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服务业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韩国企业在中国服务业的投资出现了突破性进展。韩国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保险、传媒、证券、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三星集团在华投资的金融业务已经占到其投资的3%左右。

另外,KOTRA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华投资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偏好。KOTRA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独资方式的企业占被调查总数的61.2%(295家),选择合资(合作)方式的企业占被调查总数的32.0%(154家)。中小企业的独资数量(64.4%)明显高于中韩合资、合作的数量(29.1%),但对大企业来说,二者并无太大差异,合资(合作)的企业占41.4%,独资企业占50.5%。另外,有一部分韩资企业由原来的合资、合作转为独资企业。造成投资方式由合资转变为独资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产生信心;二是与中方合作者发生矛盾和摩擦;三是中国合作方在合资企业中的作用降低。

二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经营状况

(一)经营状况

从赢利状况看,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赢利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在被调查的491家企业中,有86.8%的企业回答“正在赢利或即将扭亏为盈”,只有13.2%的企业认为在中国的投资“正在亏损或难以摆脱亏损”。且韩国大企业在华投资的成功率(92.6%)高于中小企业(86.8%)。从投资到开始赢利所需要的时间看,60%的韩资企业在投资2~3年内开始赢利,33%的韩国企业则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赢利。在分析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成功的因素时,KOTRA的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因素是“确保产品的竞争力(46.2%)”,次要因素是“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20.3%)”。另外,“积极利用中国的本地人力”和“选择好投资方”也是促使韩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以三星、LG、SK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自1992年4月,三星电子在中国广东惠州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以后,三星电子的中国业务迅速发展。目前,三星电子在中国有12个生产法人、6个销售法人,累计投资26亿美元,主要生产手机、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白色家电、半导体等产品。2004年三星电子在中国的销售额将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其中出口约占30%。最近5年,三星电子在中国的事业发展规模取得了年平均增长40%的高增长率,并进入了中国一流企业的行列。

目前,三星电子正筹划着进一步转变对中国的投资方向,主要转变将发生在下面三大领域:(1)以制造为中心的投资转变为包括研发、生产、营销的全方位投资;(2)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扩大背投电视、PDP、DVC、AMLCD、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的事业规模;(3)加强品牌经营,确立数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LG电子在中国有17个工厂,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今后3年,还将对中国追加5亿美元的投资。目前基础设施的投资基本完成,今后大部分是扩建投资。如果说过去的10年是LG电子在中国奠定和夯实基础的10年,那么今后的10年则是LG电子成长为中国一流企业,跻身世界顶级企业的10年。为了实现“一等LG”的目标,LG电子还确立了到2005年实现销售100亿美元,主要产品群实现市场份额第一,跻身中国同类产品三强的中期事业目标。从2004年起,韩国第三大跨国公司SK集团每年将向中国投资1亿美元,力争实现在10年内,让SK中国能与SK集团的规模匹敌。过去几年中,这家公司已经在华有了24家合资公司。目前,其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3.5亿美元。

(二)在华投资失败的原因分析

在2004年对韩资在华企业的调查中,KOTRA对于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调查显示,无论对于韩国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而言,导致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合作方失误”和“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韩国企业在中国经营不善的其他原因还包括:(1)产品竞争力低下;(2)赊销引起的资金短缺;(3)面临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4)缺乏流通渠道;(5)人际关系失败等因素。

三改善和促进中韩经贸关系的思考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之所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重要的前提是双方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韩两国元首于1998年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的未来描绘了美好蓝图。中韩经贸合作是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交12年来,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利益。2003年7月,卢武铉总统访华,推动了中韩两国友好互利关系,巩固和加强了双边经贸投资领域合作。2003年10月7日,中、韩、日三国领导人签署了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在十几个重点领域全面深化合作。这使本来就存在的中韩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在政府的推动下快速深化,中韩企业遇到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

中韩双边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在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发展史上是罕见的。2004年两国进出口总额达到900.6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5%,其中中国从韩国进口额为622.49亿美元,同比增长44.3%,出口额为278.19亿美元,同比增长38.4%。①2004年韩国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最大投资对象国。中韩是友好近邻,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历史文化传统相近,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很多有利条件、潜力巨大。到目前为止,中韩两国在经贸关系上如此紧密的关联程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两国都有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特别是中韩两国在资源、劳动力、产业结构、商品市场、资金、技术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既是两国以往经贸合作的条件,也是今后长期互惠合作、达到共同繁荣的深厚基础。从长期看,双方在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将会十分明显和持久。如果把中国较为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正在不断提高的产业制造水平与韩国在资金、经营管理、产业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两国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正在成为韩国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2002~2003年韩国对华出口大幅度增加,其主要增长点来自电脑、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产品,其中半导体出口增长96%、电脑增长160%。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纺织原料及制品、农产品和矿产品,如原油、煤炭、有色金属等。

应该看到,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中韩两国的贸易质量已大大提高,两国间产业内贸易日益扩大。1993年产业内贸易比重占两国贸易总量的11.6%,而2003年这一比重达到30.2%,增长了近3倍。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向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也包括电子、钢铁、机械、家电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中韩两国尖端技术的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额中达42.8%,中高等技术种类的产业内贸易达25.8%,中低水平类的产业内贸易达25.1%。目前,中韩两国之间的合作,不仅表现在贸易、投资领域,而且已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航运、通信、水产等多个领域。中韩两国是东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韩国的发展离不开东亚合作的大背景。东亚的合作也离不开中国和韩国的积极参与。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中,为了使东北亚地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繁荣与稳定,两国在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应努力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更快发展。首先,两国应积极拓展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双方应努力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开辟更多的合作渠道,为中韩跨世纪的经贸合作关系注入新的活力。除传统合作领域外,双方还可以在高新技术、环保、钢铁、石化、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目前,中韩两国在机电、电子、钢铁和纤维产业的进口和出口都是最多的。在中国的投资总量中,制造业占87%,服务业和流通业所占比例不到13%。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业和流通业的准入门槛开始降低,未来几年两国企业在服务业、流通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会越来越密切。这将为韩国的通信、银行、保险、零售等服务性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已经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打开方便之门。近年来,中韩贸易和韩国投资重点从原来的环渤海地区向华东地区转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韩国在中国最大的投资区域,经贸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都将为中韩进一步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其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东北地区与韩国相邻相望,已经具备了合作优势和基础。随着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更新,韩国在许多产业的技术优势将使两国的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在韩国对华投资方面,我们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中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三是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这就要求双方相互间增进了解,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介绍各自的对外政策和投资环境等。

其次,要建立积极的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中韩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方交往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要以发展的观点,着眼于维护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的原则,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应积极推动东亚大市场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东亚经济合作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目前,东亚经济合作内容日趋充实,合作模式日渐清晰。特别是2002年11月,在“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共同合作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成。这不仅有利于中韩经济的发展,对于东亚地区的经济繁荣以及和平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韩两国应当以所处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圈为依托,逐步实现双边贸易自由化,使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才、信息交流中形成互动局面,并加快东亚大市场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