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从小逻辑中看黑格尔的哲学观

从小逻辑中看黑格尔的哲学观

摘要:黑格尔的《小逻辑》是其整个哲学体系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长篇的导言内容把他对哲学的定义、真理的理解以及自身哲学的特性概括出一个大体的轮廓,他对于哲学的自信充分体现在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中,通过必然的概念逻辑思维阐释哲学与具体科学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前者是自己对自己批判、否定最后的回归达致真理。黑格尔对哲学无前提的要求使思维的自由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使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必将符合真理的模式之中。《小逻辑》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完整缩影。

关键词:小逻辑导言真理哲学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通过体系式的哲学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为之后的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小逻辑》的导言中,我们不乏看见严谨而又自信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为后人研究黑格尔哲学指明了方向。

一、对哲学的定义———“正反合”

达到现实与理性的和解黑格尔在其《小逻辑》导论的第一章节中,首先对哲学进行定义。以往的哲学家在哲学中夹杂了许多科学的内容,或者将二者混淆,比如笛卡尔就曾建立几何学模型的方法来解释天赋观念。但黑格尔明确提出要把哲学与经验科学加以划分,二者成立的基础就决定了它们是两种阶层的理论。他在第1节中说道:“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这里提到的“表象”一词指的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从感性直观中得到的内容是直接和单纯的,这种研究模式使具体科学只看到了事物肤浅的外表,并且不用思考和提取就可以运用,把理论的开端当作是现成的和自明的,但它并不能解决前提性问题,熟知非真知,黑格尔所寻觅的哲学必须是“真知”。他提出哲学是思维内容的必然性,对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这个观点就使哲学和具体科学有了明显的区别,哲学的开端是间接的,认识方法是抽象的。感性直观给人提供的仅是研究的起始,哲学必要经过思维对于事物的反思才可掌握真理。具体科学解决不了的前提性问题就是哲学的任务。但他对经验科学不是完全的持否定态度,他肯定经验是出发点,但它基于表象的理念显然离哲学需要达到的真理性认识太遥远,经验科学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否定来为哲学增加内容。由此说来,经验科学自己对自己的批判与超越使哲学显露头角,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具体科学的局限性。概言之,黑格尔自信他的哲学能够实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将哲学从目前的虚浮浅薄状态中解救出来。对很多学科来说,情绪、直观、印象等是意识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这些要素单纯被感觉着形成的概念是外化的概念,例如文学、艺术等形式思维构成的科学,与哲学相比,它们都少了对事物的客观评述。哲学是在纯粹理性逻辑下的概念思维,对于事物的表象进行的反思是达到必然性的条件。“反思”一词在黑格尔哲学中拥有绝对至高的地位,可以说想要达到真理就必须要对事物进行反复的思考,它也是哲学思维和一般思维区别的关键。在第二节中他把反思规定为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即绝对精神自己以自己为对象。在希腊哲学初期反思的过程出现在哲学研究中,但它并不依赖于具体事物,而是把存在规定为不变的、固定的东西,看不到现实的变化,单纯抽象的寻求普遍的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提出的理论必然是空洞的,例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思想渐渐从实体转向主体,但这种反思仍不是独立的反思。黑格尔对反思的规定跳出了传统的理性演绎法,通过自己规定自己来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这也是他最高的哲学理想。思想是外在表象和内在本性的统一,精神的复归是辩证法发展的重点。与近代经验主义不同,他所指的现实并不是外在的感觉和直观,而是思想理念自身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他说哲学的内容是现实的,存在的现实性含义是指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将一个对象异化为两个方面,正题和反题相互征服,从对立再达到统一的整体,这个过程是对真理性的认识。思维自身的矛盾在于分裂的部分只对立而不统一,不能从自身中解决矛盾就丧失了它独立自为的过程。在这里他使用了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与自为之物,自在之物即物自体,本身是与人类相平行的东西,但思维因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自身达到经过中介的直接性。“中介”是指经验的升华,从第一概念的自在,到第二概念的自为,正反两方相互征服,把与人类平行的自然之物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感性直观为我所用,达到第三概念的自在自为,这就是黑格尔所阐释的理性与现实和解的步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性是黑格尔超越于以往哲学的制高点,也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对真理的理解——真理即全体,哲学无前提

我们从《小逻辑》的导言中明显看出黑格尔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他把自己的思想规定为一个普遍性的体系,同样地,从外在的历史观点出发,全部的哲学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第13节中,他说:“哲学史上所表现的种种不同的体系,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只是一个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罢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那些作为各个哲学体系的基础特殊原则,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分支罢了。”历史与认识论的统一也是黑格尔哲学的一大特色,按照黑格尔的解释,不管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辩证法的某一环节相对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哲学的历史是前人留下的思想,后人提出的观点不过是整个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二者的相互性使得哲学不过是圆圈式的自我回归。通过这个理论使得真理拥有具体的体系模式,人类研究的知识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既包括已发现的,又包含未发现的。每一个阶段的哲学只是真理全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真理的历史中,它通过螺旋式上升来不断否定错误的理论,不断验证知识的可靠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对前理论的推翻都是为了保证真理全体的有效性。他认为以往没有体系的哲学都是不能成为科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对于哲学要求的客观必要性只有体系才能满足,它经过不断的批判上升自身拥有一定的确定性,如此才能保证理论的真实有效,不至于被狭隘的感情色彩遮蔽。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是基于“体系式”之上的,他批判继承康德、费希特等人的理论,对经验主义和唯理论都加以利用和抛弃,“扬弃”“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方法论更加充实了黑格尔体系的内容,不断创新成就了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集大成者的地位。从“正反合”的原理出发,黑格尔看到哲学自身是一个圆圈,分裂二者的复归使终点和开端连接在一起。以往哲学总先确定一个“自明”的公理,例如笛卡尔哲学,他的论述基础是我思,之后的理论也都是建立在我思的概念之上的,可对前提性的天赋观念从没有进行过证明。这种在基础主义上建立起的思想呈倒三角形状,只要根基动摇方可推翻全部理论。黑格尔看到了这个弊端,从而建立了无前提的融贯主义,思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所有命题相互支持,真理永远完整,不会因为部分的倒塌而解体。在第17节中他着重强调了此理论:“哲学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哲学的体系不依赖于起点,也更不会因为终点而停下探求真理的脚步,圆圈比喻更表明了思维的自由性,它不被世俗和权威所束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对之前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黑格尔独辟蹊径的理论也彰显了他对待哲学严谨的态度,任何细微的瑕疵都必须追究,哲学必须是自己证明自己,是由低级到高级,经过反复打磨的动态过程。

三、对康德的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自信

黑格尔对哲学史的“扬弃”态度最明显的就表现在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上,近些年来,对于黑格尔是否认同过康德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黑格尔的确是继承了康德创造的许多名词,但他并不是以康德的观点来解释这些概念,而是自己重新论述了它们的意义,比如把自在与自为相结合来说明真理是对自己否定的过程。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特色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于理想的规定,在《小逻辑》导言的第6节中,黑格尔说道:“惯于运用理智的人特别喜欢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他们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的,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并且尤其喜欢在政治领域中去规定‘应当’。”黑格尔自信于理念能够成为现实,这也是他对哲学的最高信仰,相比于黑格尔的自信,康德对于理想呈虚心的态度。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法则进行了规定,认为人只有敬重道德律才能向至善的方向前进,但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本身受到感性直观的束缚而不能将意志和道德律完全相符,康德为了使人拥有不竭的寻觅至善的动力以及让实践理性得到尽可能地运用,提出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悬设,由此便把有限的此案与完满的彼岸联系起来。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康德承认人的有限性,理想永远在彼岸世界无法达到,人必须虚心学习不能狂妄自大。但黑格尔却认为过于虚心就是懦弱,我们提出的理念是为现实服务的,哲学的目的是真理,通过反思我们就可以达到真理以及现实和理性的和解,康德的“应当”仅是不努力的借口,人的认识一定会达到真理性。黑格尔在《哲学史教程》中说康德哲学是很好的哲学导论,但事实上黑格尔不仅从未认同过康德的基本观点,相反,他从一开始就把批判康德作为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特殊方式。从他们对真理的不同理解就可以看出,黑格尔只是批判继承了康德以及其他哲学家的理论,他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哲学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看法,他对于体系式哲学的阐述就保证了自己哲学是对以往哲学更深层次的总结和批判,思维的自由性是理想实现的必要条件。跳出康德哲学死板的模式,他把以往理论融汇在一起,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成为了真正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黄学胜.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解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06)

[4]张汝伦: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J].哲学评论,2016.

[5]金玉清.小逻辑导言部分,真正的哲学即真知!金玉清

作者:毕圣唯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