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智哲学与教学应用研究

心智哲学与教学应用研究

认知科学作为20世纪由Lackoff&Johnson兴起的一种新兴学科,直接导致了语言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认知革命,从而使人们在语言学的研究集体转向为人类内在机制的探索。随着认知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眼光逐渐上升到哲学高度,最终聚焦到心智哲学。朴素的哲学观主要探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而心智哲学研究人的意识、心智与大脑之间的联系。“语言研究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这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露端倪;目前是更为重视人的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因之也就越来越关注心智对语言运用的解说,以说明意义是如何建基于更具生物学意义的心脑关系之上的。”对于心智哲学来说,其研究目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心智的本质和心智的工作原理;(2)心脑问题;(3)对有关心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概念应如何进行分析的问题。对于语言学来说,我们主要集中研究前两个问题,因为心智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使哲学与“人”这个作用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并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学科研究方向,比如: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心智哲学成为一门将被广泛应用的交叉“哲学”。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从第三个问题入手,希望以心智哲学为研究突破口把哲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为教学方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把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但是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学生最后的有效吸收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这种效果偏低的事例屡见不鲜。对于很多教师来讲,百思不得其解,而问题的结症就在于我们作为课下充分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因为携带大量有效信息,只一味地进行知识输出,却缺少了对于学生思维世界觉知、理解的反馈。一方面,心智哲学对思维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意识”(consciousness)的研究而实现的。那么对于课堂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主要通过他们听到的观点、自己的联想、想象、记忆以及每个人独特的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思维世界的感知来进行知识的输入输出。另一方面,语言最本质的性质是:语言是基于心智的。这就说明了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间存在必然的紧密联系。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在进行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要素。在哲学角度下研究语言教学,就是要具体研究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主体本身心智作用下的语码转化过程。

一、主体间性教学理论

近代社会人类的认识论进入本体性哲学阶段,中国的教育先行者们也于上世纪将西方教育界盛行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我国。主体性在教育中的两种基本学说为:第一,单主体说;第二,双主体说。单主体说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念,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由于建构在“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上的单主体说割裂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所以在单主体说影响下的教学必会导致师生一方的主体性极度张扬,而另一方的主体性则被压抑。双主体说虽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起主体作用。但此种师生观试图采用回避的方式分离“教”与“学”来解释师生关系,只会使教学过程凝固化、静止化。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就是对以往迷恋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的纠偏,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教育的本真。因此,主体间性之于教育是对本真的一种追溯,是教育本性的要求,具有本体意义。主体间性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正是Verhagen在2005年把“Intersubjectivity”这个哲学术语带进了认知语言学。尤肖南(2006)指出“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曾认为“主体间性就是指认知主体与认知主体相互交往和交流的特点”。主体间性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西方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中产生的。本文所说的主体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交际双方,而主体间性则是指认知主体之间在语言、行动或是思维上的一种相互关联性。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产出与输入的过程,所涉及的相互关联主体为教师与学生。只有学生在课堂中作为听话者正确解读教师输出的有效信息时,才能使教学内容达到交际时的真正教学效果。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把英语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把英语能力当作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来培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作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主课,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英语教育中,英语教育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一些批评。这些意见可以归结为三点:(1)英语教育周期长,产出低;(2)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和学生互动性比较差,教材内容守旧;(3)中国英语教育各个时期严重脱节。现在的英语教学亟待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当代知识结构丰富的学生们的期待。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结构。我们需要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摒弃之前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使得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行为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同时存在。根据主体间性的特点以及我国现在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改变沿用至今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客体对立,“灌输式”教学模式,改革单一的教学形式,需要探究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与教材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关系,教材作为一种师生的共有媒介,除了需要对教材进行实时的改编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语言教学把教材上一些枯燥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趣并且有效地输出,以便于学生更容易地进行输入、解码、转化,再产出。在前人的教学模式中,对教材、教学形式等等都给予了过度关注,但是却很少人从教学语言入手来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心智哲学中吸收来的对于学生这个教学主体而言,心智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而言,重点在于教师对于学生思维世界觉知、理解的正确把握。所谓的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双方通过自我的认知系统对语音进行连接后,使得相互心里映射以达到指称连接,并从一方主体的关联语块实现另一方对输入语块进行整合的过程。认知系统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对于英语知识积累的抽象概括。在课堂中,教师输出语音连接,形成语音表征,双主体同时进行着相互映射的认知活动,达到内涵意义的指称连接。其中交互式教学模式包含两个教学主体,即主体1(教师)和主体2(学生)。主体1作为一个知识输出者,往往在输出信息的同时,脑子中会激发大量的关联语块,形成网络化。而主体2作为信息接收者,会对大量输入信息进行整合,因此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语块,贮存到个人的认知系统内。该教学模式最典型的特点可以应用于一向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现单词网络化的关联整合,刺激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同义或者相似单词,达到使单词在语音、语义、词语的认知方面实现最大关联。同时,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该模式还明确表现了师生之间通过互相映射的方法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的“教”与“学”双向认知活动。当然,对于教学手段来说我们应该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趣味性,促进课件里文字向图像化的转换。至于教材的编写,则需要紧跟时代要求,多选取一些时代热点现象,以达到学生和教师对英语学习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英语教学作为大学本科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公共科目,存在着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新模式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占据了教学的重要位置。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应用分支,本文试图从语言哲学的一些角度入手,尝试用语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因为篇幅的限制,只简单地探讨了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对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前景。

作者:蒋宜轩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