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智障碍

心智障碍

心智障碍范文第1篇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智力障碍学生健康成长。不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智力障碍的孩子出现冷漠、逆反、失望的心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增强智力障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例如;我校的学生全香梅15岁轻度智力障碍,自幼失去了父母,和年迈的奶奶生活,生活费都是社会各界资助的。因为低沉的家庭氛围,平时生活中情绪很低、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教师及时发现她所存在的问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常常找她谈心,从感情方面开导她,感化她,关怀她。慢慢地这位同学开始发生了转变,开始关心班集体,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热情帮助别的同学,各方面表现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家长的沟通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长情绪不好,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波动。家长对孩子冷漠、粗暴,把孩子作为自己撒气的对象,会使孩子产生抑郁、孤独等情绪。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校的表现,经常和家长沟通,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和理解,要求家长要有理智,避免心理冲突,要乐观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现实。家长必须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住校生葛晨,11岁,他的父亲只顾工作,平时很少和自己儿子交流。一旦有事就责怪孩子,他的母亲也没有读过书,在她的心中,有学校看管孩子就行。遇到这样的家长,我总是不厌其烦,一次次上门为家长们讲解智障儿童心理学知识,告诉家长在家里如何对待孩子才能使他健康成长。我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主动和家长联系、主动交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并要求家长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遇到棘手的问题及时与老师电话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能主动配合老师,按照老师的方法尽职尽责的关心和爱护孩子。葛晨同学也有很大的进步。从一字不认、孤僻的孩子成为能认字、能自理、懂礼貌的好孩子。每次家长见到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有进步了,懂事了”。

三、同伴关系对改善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同伴关系更能起到教育作用。不好的同伴关系中他们体验不了集体的温暖,容易产生打人、骂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智力障碍学生在同伴的交流、互助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能力,另外学校也有一些孤僻、自卑、语言障碍,不会跟同学交流,无论谁一碰他就开始生气骂人的孩子。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中,首先让他们明白怎样和别人交往,然后知道怎样在交往中保持和谐的气氛,树立参与同伴活动中,明确为同学服务、助人为乐的概念,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亲身感知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在亲身感知中纠正不健康心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如通过在超市购物、在饭店当小服务员、去医院看病等游戏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还利用悬挂图片标语、做游戏、利用广播,等等进行健康教育。有一名叫许成旭的同学,是从普通学校转过来的,智力障碍,因为在普通学校经常受欺负,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经常打人、骂人、一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好多同学害怕挨打根本不跟他玩。这种状态导致他越来越孤僻。了解情况后,我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学生亲身活动向他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我经常给他看暴力带来危害的视频,还跟派出所联系,让警官给他讲一些打人、骂人的危害性,打人、骂人以后会成为罪犯等等例举生活中的一些犯罪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许成旭的暴力倾向慢慢地改变了,同时我还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让他经常注意自己行为。之后,每天早晨老师们上班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位学生领着好多同学在大门口给学校老师敬礼,和同学们一起搞环境卫生。这令许多老师都欣慰不已。

心智障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 关爱教育 问题 困难 措施

智力障碍的学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行为上都需要特殊学校对其进行康复教育。本文通过分析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对智力障碍的学生实施关爱教育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并重点阐述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关爱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当差。如张某,男,24岁脑瘫。一家三口住在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家里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只靠父母的一点退休金维持生活。还有街道的王阿姨,都已经70多岁了,两个孩子都患有智力障碍,平时只能帮着王阿姨扔扔垃圾,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在调查过程中这样的家庭不是少数。

(二)家庭的溺爱

有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出去受到别人的冷落或欺负。这导致很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无法接受教育。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31岁的女性,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让她自己吃饭,后来看到孩子笨拙着急的样子不忍心了,就自己上手去喂饭。久而久之,孩子的四肢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到最后失去了自理的能力。因此,在广大的智力障碍家庭,父母过度的溺爱只能让孩子们渐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与能力。

(三)智力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学校的教育内容过于普通化,在教材方面也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创新改革。大多数的智力障碍学校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训练,其教育水平和效果不容乐观,在管理教育方面的模式也非常松散。也有的学校把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一起看管,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情况。

(四)专业教师队伍组建不完善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十分缺少,很多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由于不想自己长时间接触智力障碍学生,都放弃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习。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来自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教育智力障碍学生的时候没有针对性,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面临的困难

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施一直都是采取特殊学校教育的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障碍儿童数量约5136.6万人,0―14岁的智力障碍的患病率为1.07‰,农村为1.46‰,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率仅0.33‰。从以上显示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智力障碍儿童数目惊人。因此,目前我国智力障碍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关爱智力障碍学生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关爱层面

我国特殊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当属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的学生属于残疾儿童,他们离开了父母和亲人来到了学校,无法实现生活自理,他们的内心极其孤独。由于他们身体上存在缺陷,这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融入到集体中。对于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讲,让智力障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真情的关爱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二)家庭关爱层面

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它影响着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因此,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与家庭关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智力发展受家庭的诸多因素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们。由于特殊儿童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有一些残疾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正常人难以沟通。在此情况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生活方面也最了解他们,因此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再者,良好的家庭环境结合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父母的漠不关心与责骂会给孩子带来很长时间都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表明,父母和孩子的和谐关系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温暖和关爱,非常有利于智障孩子情绪的稳定和人格的发展,这样智障儿童在心理方面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有一些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够正面接受这个事实,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不是过度溺爱就是厌弃打骂,这些都足以让智障儿童变得更加胆怯懦弱,并产生压抑和焦虑的不良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用此方法去攻击别人,这样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父母与子女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父母的态度会给智障儿童带来强烈的影响,因此来自家庭层面的关爱尤为重要。

(三)社会关爱层面

目前,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给我国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更多的先进理念还没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在进行传统的智障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找到了弊端才能够加以改正,迎头赶上。智力障碍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育信念,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所有的智障儿童。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障教育得以完善,使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出发,关爱教育的实施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重要举措。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这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2]廖小利.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3]郑小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心智障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伤残鉴定;智能障碍;评定影响因素

智能障碍者智力水平的客观评定是目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的难题之一。由于受赔偿心理作祟而故意伪装的情况较为普遍,大多还受到亲属或人的纵容、教唆。在智能障碍评定中存在极大的伪装,只用智力测验等简便方法在鉴定中存在有限的价值,只能对影响智能障碍评定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定结果。并通过对智能障碍评定因素的分析,以探讨智力测验在智力损伤或伤残鉴定中的的适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中造成颅脑损伤接受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案例,排除既往有各种颅脑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家族遗传有颅脑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 版修订本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中智能分级标准, 结合鉴定检查、社会功能及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查结果等情况, 并结合临床检查情况由两名精神科主治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分类诊断 ,包括对夸大或伪装精神伤残的诊断作出有无智能障碍诊断。

颅脑损伤情况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诊断,除个别"单纯性脑震荡"未进行影像学检查外,均以CT或MRI检查结果为依据。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1.5 专业版进行统计 。

2 结果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见表 1。

2.2 伤残等级与颅脑损伤程度 伤残等级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与鉴定时间的间隔和年龄成反比。见表 2。

2.3 韦氏智力测验完成情况 366例脑外伤患者韦氏智力测验,完成整套测验的317例( 86.6%);仅实施韦氏简式测验的16例(13.4%) ,其中二合一 12例(3.3%);四合一3例(0.8%);六合一1例(0.3%);未能实施韦氏智力测验结果的 33例(9 .0%) ,其中无颅脑损伤及轻型颅脑损伤 6例(18.2%);重、极重型颅脑损伤26例(78.8%)。

2.4智力测验结果与专家评定结果比较 366 例经韦氏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智力商数与专家鉴定智力伤残结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具有明显差异(χ2=133 .709 ,P

3 讨论

3.1在器质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中,智能障碍占绝大部分,受伤后表现为注意力严重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低、计算能力减退等,这些与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相一致。

3.2颅脑损伤程度与致智能障碍的级别关系极其密切,脑干、轴索损伤导致严重智能障碍,影像学异常比例为100%;单双侧脑挫裂伤导致轻中智能障碍,影像学异常比例在70%左右。从而得出颅脑损伤越严重导致智能障碍的几率越大,外伤是致智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本次研究中发现,鉴定时间对智能障碍的鉴定也有重要作用,在颅脑损伤1年内进行鉴定的患者伤残等级相对较高,这也许与受伤后组织修复功能缓慢相关。随着时间延长,康复训练的进行,损伤的大脑功能逐渐部分恢复,尤其是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案例,其智能障碍等级可能较低。所以,为了保证客观评定智能障碍等级,要求所有要进行鉴定的案例在1年内完成有极大意义。

3.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看到,大部分被鉴定者在与检测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完成全套的智力检测,获得全面的结果,部分被鉴定者未完成整套测试,但也可得到智能测验的简单估计值,仅少数案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获得智能检测的结果。在未能获得智能检测结果的案例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颅脑损伤过重、听力视力语言障碍或是年龄太小等无法与检测者配合的原因导致,并非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影响智能测试结果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智能测试试验本身的影响因素,如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其次是进行试验的操作者也影响着测试结果,如测试者的技巧、掌握熟练程度等,另一方面主要是被鉴定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常见主观因素有多样的伪装如伪装智力障碍、伪装记忆障碍、伪装人格改变等和被鉴定者故意不配合等。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颅脑损伤意识障碍脑外伤后的精神障碍如脑外伤性精神症状、脑外伤后人格改变及脑外伤后的身体功能障碍如颅脑损伤过重、视力听力语言障碍、肌萎缩等;以及包括年龄较小的被鉴定者。为得到客观准确的智能测试结果,鉴定者应充分分析以上各种因素,从而尽力规避干扰因素,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

3.4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智能测试结果与专家评定结果呈正相关,一方面说明专家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依据了智能测试结果,但一致性并不同,说明专家并不完全依据智能测试结果,而是结合了智能测试试验不能考虑的社会功能、文化水平以及客观的临床检查结果,导致智能测试与专家鉴定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本次试验中,在智能测试试验中未能主动的被鉴定者在专家鉴定中部分表现的主动配合,所以被鉴定者在面对不同对象、接触不同场景等所拥有的心态不同,鉴定者为得客观智能结果也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综上 ,在智力伤残鉴定中 , 鉴定人员不能完全依靠智商测验结果 , 需要结合伤者的受伤程度、检查合作度、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要结合伤者伤前的智力水平和功能状况进行评定,才能做出较客观、科学合理的鉴定结论 。

参考文献:

[1]张英,高北陵,吴冬凌,等.伤残鉴定中智能障碍评定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24(1):45-47.

[2]胡恒章,刘堂龙,张连仲,等.颅脑损伤伤残等级评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2(4):432.

[3] 王明龙,汪志良.颅脑损伤人员伤残鉴定中的伪装与识别[J].法医学杂志,2013, 29(3):222-224.

心智障碍范文第4篇

问题的提出

目前,智障幼儿的教育在社会中虽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尚处于开步阶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普通幼儿园开设康复班进行康复训练时,存在的缺陷屡见不鲜。例如,采用统一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智障幼儿在同一教学中不能较好的接受信息,从根本上掌握教学内容,显得笼统、平泛;采用单独的教学,使智障幼儿缺少了彼此的联系,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及基础知识的统一巩固,缺少统一性。为了避免两者教学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我们提出了运用水平分组教学。此教学既避免了学的笼统、平泛,又涵盖了单独教学时单一等不足,使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教学,能力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朝着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为进一步探讨普通幼儿园“一体化”与“中心式”教育模式对智障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所起的作用,特提出本课题进行研究。本课题旨在康复班训练中,通过运用水平分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幼儿个体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将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实验的设计

课题界定 康复班是指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恢复、提高的训练机构(班级)。水平分组教学是根据幼儿智力水平或能力制定适宜的教育目标、进度和方法,并将幼儿分成几个人数不多的小组,实施教育的组织形式。个体发展是指经过教学,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验假设 通过在康复班中实施水平分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学习习惯,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对象为幼儿园开设康复班中的5名智力障碍幼儿。根据这5名幼儿的实际状况,经园领导、教师和家长商量,决定开设康复班,在康复班中采用水平分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训练。

操作措施 第一,训练目标和内容。训练目标和内容是主要通过感知认知能力、音乐游戏、语言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运动能力这几个方面的教育训练来实现目标,促使幼儿个体发展。又根据幼儿智力障碍度的不同和接受能力、兴趣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分组教学原则。从学龄前期智力障碍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本着遵循智力障碍幼儿的教育规律制订了教学训练原则,即可接受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第三,分组教学实施要则。面向全体幼儿作必要的统一讲授;加强分组指导训练;多作检查,及时进行补救教学;争取家长协助。

初步成效及分析

经过康复班一年的水平分组教学,不同水平组幼儿在认知、语言交往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变化,促进了智障幼儿智力的全面提高。首先,幼儿的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5名智力障碍幼儿的动作都较实验前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欧某(原来两脚不会交替走路,往往是用右脚先行,左脚很难跟上),如今已能有意识地交换双脚前进,并稳当了许多。其次,幼儿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水平分组教学中,教师根据智力障碍幼儿的表达能力将其分成强、弱两组,进行有意识地引导。通过情感激发,运用游戏教学,增加幼儿兴趣,加强幼儿交往,多说、多练,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后,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较明显的进步。5名幼儿的表象都十分贫乏,通过从幼儿生活中提取信息,根据幼儿的智力水平分组,因人施教,活跃了大脑皮层细胞,使幼儿的接受能力大大改善了。

运用水平分组教学,真正从每个幼儿实际出发,从点到面,以面带点,发展和巩固了智力障碍幼儿的初步良好行为习惯,实现了教育目标。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对智力障碍幼儿进行水平分组,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后,进步是明显、稳定的;第二,实验采取在康复班中实施水平分组教学,对“一体化”与“中心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广起到积极作用,不但弥补了单独编班教学中的难教缺陷,而且有利于智力障碍幼儿在随班就读中的提高,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和生活信心。

心智障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干预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障儿童又称作弱智儿童。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的称智力发育迟滞,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统称智力障碍。”

二、智障儿童存在的身心问题

(一)生理问题。有的研究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二是测量时,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其身体形态就可能不一样。

(二)心理问题。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他们有如下一些心理问题:感知觉迟钝、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机械记忆力尚可;语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容易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性格极其孤僻。

从上述说明可见,智障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但是,他们也会因为智障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干预很重要。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干预,效果才更好。

三、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疗法。教育康复的目标是让智障者最终能回归社会,并融入社会,以避免与社会脱离。律淑芬等人研究的114例轻度智障儿童,经20个月的内容包括感知动作训练、生活训练、基础文化知识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说明轻度智障儿童具有提高智力的潜在可能性,经教育康复后智商增长速度可达到正常儿童,而幼儿园效果最好,说明教育康复越早、效果越好。若能继续对他们进行教育康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回归到正常人群中来,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

(二)智障儿童的医学疗法。据调查,约95%的智障儿患有其他的身体或精神疾患,因此充分运用医学手段对这些智障儿童伴有的躯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十分有益的。刘绍曾等对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智障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按摩方法刺激神经、皮肤和肌肉,采用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手段发展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发展肢体的功能。结果发现,上述医学手段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三)智障儿童的体育疗法。刘绍曾等提出,通过体育活动,智障儿童反应速度、注意力、记忆力提高了,智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黄南洁等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体特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通过心率指标来控制有氧锻炼范围,而且认为运动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处方较为适宜。董静等提出,体育运动和良好的心理是可以促进智力发展的,尤其是对学前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学前特殊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大脑发育,人的智力发展建立在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上的。对于智障儿童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改善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智障儿童的音乐疗法。罔明认为,音乐可以有效地引导情绪反应,促进记忆力和交流能力以及社会和运动能力,智力障碍者对音乐的反应明显比其他教育或治疗方法更为积极。音乐治疗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展过程的治疗法。吴巧云在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证实,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在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配合药物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杨宇还提出,音乐可以改善注意力,活跃思想,启发和丰富想象力及创造力,可以改善情绪,塑造人的个性,增强自我信心并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等作用。张义泉也证实,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疗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对智障儿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智障儿童的游戏疗法。王顺妹经实践证明,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游戏能帮助治疗者正确诊断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游戏能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调节他们认识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宣泄不良情感,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体验成功。

(六)智障儿童的综合康复疗法。智障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刘绍曾对运用医学、教育、体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康复智障儿童手指功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智障儿童的手指功能各项指标包括握力、手指反应速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功能障碍取得了明显改善,很好地促进了智障儿童的整体康复。

(七)智障儿童的中医药疗法。中医学认为,智力低下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产生。多属虚症,以心、脾、肝、肾亏虚为主,精髓不充,精明之府失养;部分后天性患儿有因瘀血、痰浊阻滞脑络,致神明失聪者。李文权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智力低下146例,认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刺激脑细胞生长,兴奋中枢神经和改善智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律淑芬,黄录碧,刘军,等.114例轻度智力低下儿童教育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03(6):58-60.

[3][4]刘少曾,孙耀鹏,李满.体育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ll(1):l1-15.

[5]黄南洁,刘少曾.智障学生有氧锻炼运动处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2):53-54.

[6]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186-188.

[7]罔明.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附典型病例报告) [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4):328.

[8]吴巧云.论精神疾病与音乐治疗[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01):52-53.

[9]杨宇.音乐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05(8):56-57.

[10]张义泉.音乐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80-83.

[11]王顺妹.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40-3741.

相关期刊更多

心智与计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

心脏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四军医大学

新纺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创新科技信息中心;华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