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鼻炎患者鼻黏膜炎性细胞变化

鼻炎患者鼻黏膜炎性细胞变化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含量的变化,探讨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者与123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刮匙在下鼻甲黏膜处刮拭涂片,用Wright染色,进行细胞学检测,统计学分析。结果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者鼻黏膜细胞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的数量显著性增加(P<0.001),淋巴细胞明显增加(P<0.05),而脱落上皮细胞显著性减少(P<0.001)。结论炎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发生着明显变化,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炎性细胞

Tostudyofthetransformationofinflammatorycellsinnasalmucosainpatientswithallergicrhinitis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xpressionofinflammatorycellsinnasalmucosainallergicrhinitis(AR),toexplorethecorrelationwithAR.Methodsinflammatorycellswereobservedin55patientswithARand123healthyvolunteersbystainingthemucosasmearsfrominferiorturbinatewithWright''''s.ResultsTheresultsshoweddefinitelythatneutrophilandeosinophilcells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1)duringnasalallergy,lymphocyteswasfoundout(P<0.05),andepitheliumcellsdecreasedsignificantly(P<0.001).ConclusionTheresultsindicatedthatinflammatorycellsinnasalmucosaplaysasignific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AR,andhadanimportantsignificanceforguidingtreatment.

【Keywords】allergicrhinitis;nasalmucosa;inflammatorycells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应用及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变应性鼻炎是与不同程度鼻部炎症有关的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变态反应。通过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鼻黏膜炎性细胞含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6~12月在我们两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48岁。诊断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对照组123例,均为健康体检者,符合1986年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标准,既往无变应性鼻炎或哮喘病史。男71例,女52例,年龄15~68岁,平均37.25岁。

1.2试验方法鼻黏膜标本是取自变应性鼻炎患者及正常体检者鼻腔下鼻甲黏膜,用刮拭涂片法,其刮片范围直径约0.7~1.4cm,经95%乙醇固定,再用Wright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10×40)的镜头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

1.3皮肤试验5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有48例接受变应原皮肤点刺测定,采用德国阿罗格试剂,以组胺为阳性对照液,点刺部位皮丘>5mm、局部红晕增大为阳性[1]。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结果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用t检验,计算出P值。

2结果

2.1鼻黏膜细胞学检查结果健康体检者下鼻甲鼻黏膜主要细胞成分以上皮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为主,偶见嗜酸粒细胞。而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下鼻甲鼻黏膜的确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检查结果中看到,上皮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明显增多(P<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并出现了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数量(略)

2.2变应原皮试结果4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变应原皮试,其结果:花粉阳性43例,占89.6%;尘螨阳性42例,占87.5%;屋尘阳性40例,占83.3%;真菌阳性25例,占52.1%;兽毛阳性11例,占22.9%。

3讨论

目前认为,变态反应性炎症的机制是Th2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各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介质共同起作用。参与变应性炎症的细胞不单纯是嗜酸粒细胞的浸润,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也参与了炎症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55例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者下鼻甲黏膜刮片进行细胞学检测观察: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呈显著性增加,上皮细胞明显减少。因刮片为表层黏膜组织,未能检测到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而对照组的鼻黏膜则是以上皮细胞为主。

于嗜酸粒细胞能产生强碱性蛋白颗粒,如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主要碱性蛋白(MBP),并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其中ECP可促进组胺的释放。特别在炎症过程中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介质释放和上皮细胞的损伤。许多研究证实嗜酸粒细胞的膜上存在着IgE的Fc段受体[2]。在鼻变态反应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鼻黏膜汇集同时也可诱导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介质释放。

在免疫反应中,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重要的成分[3]。近来认为,抗原递呈细胞(APC)和T辅助细胞及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物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4]。有研究证明变应原激发鼻黏膜中的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而T淋巴细胞是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5]。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过程,白介素(IL),γ-干扰素(γ-IFN),特别是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包括粒细胞-CSF、巨噬细胞-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CSF,这些因子能进一步趋化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等并再次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介质,特别是IL-5在刺激嗜酸粒细胞活化和成熟、延长嗜酸粒细胞生存时间上起着核心作用[6]。

通过变应性鼻炎发作期下鼻甲鼻黏膜细胞学的检测,我们看到了变应性炎症的过程中黏膜细胞发生的变化,有助于鼻黏膜免疫的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也有积极的作用。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减敏疗法、抗组胺药物治疗外,还要加强局部的抗变态反应炎症治疗。

【参考文献】

1乔秉善.变态反应实验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4-135.

2王莲芸,乔中东.VCAM-1和ECP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1,21:105-106.

3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本知识的再认识.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3,17:125.

4GanwenbergeP,WateletJB.Verhoyecentlitheclinicalexpressionofallergyinthenose.Allergy,1999,54:93-102.

5王正敏.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7,122-134.

6WheelerAN,DrachenberyKJ.Newroutesandformulationsfor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llergy,1997,52:6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