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智障生心理教育

智障生心理教育

本文作者:田桂芬作者单位:抚顺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伴之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到议事日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则更加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智障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去认识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因而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的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和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可以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教师爱生如子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目标的完成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尽量提供简单易懂的教育训练内容,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难懂、晦涩。要热爱、相信、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多与学生沟通,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教师给出相应的不同答案,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智障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看,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差,只能直观地看到事物,却不能做综合分析;他们注意力分散,不稳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正常孩子,对智障孩子来说更为贴切。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在智障孩子身上,发展游戏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依赖生活环境,所利用的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和环境,是孩子能够亲眼看到的、和自己的生活贴近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有兴趣了,能够主动参与,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调试过程。例如,我在讲授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出示了一个“神奇”的小袋子,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推向高潮,他们不自觉地来到我身边,就要去摸袋子,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们做了两种游戏:一种是指名摸一种图形;一种是指名摸不同图形。游戏内容由简到难。学生从口袋中摸出指定形状的物品,并说出名称,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这种快乐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3.尽力满足学生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学生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为:“老师我想你了”,说完就往教师身上一贴,得到心理的满足;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走到教师跟前,把脸凑给老师,让老师掐一掐或者摸一摸,之后就高高兴兴地跑了;而有的学生则走过来直接抱着老师……学生们的种种表现,老师都不能有反感情绪,要笑脸相迎,一一做出回应,别去挫伤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亲近他人的愿望,始终保持活泼、稳定、快乐的心情。此外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心理要求的体验活动,这也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培养丰富的理智感,让他们用心去体会新的环境和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4.引领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就是关心、宽容与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长历程非常艰辛,父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导致不和,家长往往看到孩子就烦,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么会体验到爱,怎么能学会去感激呢?其结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让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心存感激,而有的孩子却不能意识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教育孩子知道别人在帮助、关心、爱他们,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而不是漠视。

5.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必要时,也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道障碍。要告诫家长,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关注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向着正确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想引用美国人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航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全心的爱,积极维护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自赏,学会自爱,也学会钟爱别人,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欢歌,一路阳光,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日趋健康,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