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习作教学根本

习作教学根本

当前,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着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现象。这种不良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使学生难于体验写作的快乐,丧失写作自信心,还会使学生染上编造谎言、弄虚作假的习气等。《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表达真情实感,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有这样一句话:“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不是出自肺腑之言,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所以,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实求真”,是非常必要的,它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多年来,笔者在习作教学中紧扣“实”字,沿着词句段篇的发展顺序,组织练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话实说,准确用词造句

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说是写的基础,动笔之前的说话训练需抓真、抓实,杜绝空话、假话,应让学生养成实话实说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在说话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习惯,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在说话之前,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训练以及准确用词造句的练习。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和说话训练呢?我的粗浅经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中有一道写观察景物的练习,我就充分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学生走出校门,引导他们细致地观察。

家乡的景色真美。学校的北面是温柔可亲的鸡冠山,山上的树木青翠欲滴,山脚下是一片片枝叶茂密的果树林,飘落着浓郁的花香,许多小鸟在锦簇般的果林上空欢乐地歌唱;果园前面就是宽阔笔直的二级公路,公路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学校的南面,耸立着一座座楼房,那是近几年刚刚建起的村民楼;楼的前面就是碧绿的稻田;再远处就是和天空混成一色的碧蓝的大海,海面上白帆点点……

通过上面的观察后,外面的景物已经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识到只要细致观察,乡村里有写不完的素材。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处重点的景和物,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山坡上,有松树、柏树、木麻黄、相思树、马尾松许多种树木。”

“果园里有龙眼树、枇杷树、荔枝树、香蕉树、桔子树许多种果树。”

“公路上有客车、货车、的士、拖拉机、自行车许多种运输工具。”

“田野里有水稻、花生、甘蔗、地瓜、大豆许多种农作物。”

“大海里有马鲛、带鱼、墨鱼、鳗鱼、松子鱼许多种鱼。”

学生的思路就像打开闸门的水似的滔滔不绝。

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运用到习作中。学生纷纷动笔,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毫不虚假。这个教学过程,我根据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殊规律,坚持“从说到写,先说后写”的习作原则。既锻炼了学生听、说能力,又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好词佳句,为下笔成文打下了基础。在每一次下笔之前,我都让学生实话实说,从说到听,从听到议,从议到写,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用我手写我口,从而使习作做到语句流畅,遣词造句恰如其分。

二、实物实录,注意片断训练

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写片断,我认为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笔中领悟“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门道。有些人认为,实物实录的训练会有“胡子眉毛一把抓”之嫌。但我认为,这个训练作为过渡到成篇习作不无益处,不仅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训练进行分解,还能在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培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节“有具体内容”的作文辅导课上,我设计了一道问题,请学生写动作描写片断,“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手提两个沉重的包裹在慢慢地行走,你怎么做?”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跑过去帮她!”我进一步发问:“怎么跑?怎么帮?”用引导求实的办法,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跑——拔腿往前跑;三步并作两步;边跑边喊……”“帮——弯下腰,有礼貌地接过沉重的包裹,并一手搀扶着老奶奶;与老奶奶聊天,问清去向……”这样录像式的片断描写,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仔细观察、具体叙述的表达能力。同样的道理,一处景物、一个场面、一席对话、一种感受,都是可以进行实物实录的片断训练。这种片断训练,无需文题、不讲究开头和结尾,就实写实,到一定程度,再加以扩展,要写成篇习作,就并非难事了三、实事实写,练好成篇习作

笔者认为,习作就是要把现实场景转化作一篇篇文章。然而,当前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学生出现了“不敢写实事”和“不会写实事”的毛病,这成了提高习作能力的绊脚石。

学生“不敢写实事”的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对“思想健康”这一要求认识的偏颇。所以,习作课上,常有学生会问:“老师,我写××,可不可以?”“老师,我写××,行不行?”应当说,小学生练笔、写作,不存在“行不行,可不可以”的问题,只存在“好不好”的问题。有一道习题为《书店见闻》,一个小朋友这样写道:“我急冲冲地跑到书店,问:‘阿姨,能不能买本《优秀作文100篇》呢?’哪知,那位售货阿姨头也不抬,不冷不热地说:‘卖完了!’我无耐,只好悻悻地走了。可刚出店门不远,我又看见了一位叔叔走进书店,我便停了下来,只听那位叔叔也要买那本书,那位阿姨笑脸相迎:‘有啊!有啊!’我生气极了,连忙跑过去……”这样真实而又通顺的文章,居然被老师批评为选材不好,还引导他要像课文《书的故事》中鲁迅先生送书给卖票工人那样,写小朋友上书店买书,售货员阿姨疼爱有加,夸他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但凑巧,小朋友钱没带够,阿姨居然掏出自己的钱给垫上。老师说,这样才能写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多可笑啊!这种引导本身已严重地危害了作文训练的科学性,此乃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但愿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要再出现这种扼杀孩子纯真天性的作文辅导方法。

“不会写实事”的问题,则就应是习作教学的艺术问题。它涉及面广,但就习作指导这一点而言,我认为:要让学生写实事,得暂且放下“辅导习作”的架子,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获取习作素材。我曾试着上过这样一节习作指导课:课前,我并不宣布命题,而是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一种智力游戏。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接着,我宣布了一些游戏规则。然后,请每组同学中的一位到讲台前领纸条,让每组第一座同学转身传话——告诉后座纸上写了什么。接着依次类推,传话完毕,最后的同学要迅速到黑板上把所听到的写出来……全班同学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之中,游戏的结论就以同学们以本节课的游戏内容为题材,进行自由命题写作。当场作文,班上响起了前所未有的“沙沙”的落笔声,同学们个个边写边笑,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真实的东西是最美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要把握真实,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必能敞开心扉,自由表达,流露自己的真情,习作基本功训练才能落到实处,习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