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说地震灾害药物的保障方法

略说地震灾害药物的保障方法

1地震灾害伤病员的特点及救援分期

地震灾害伤病员前期主要以倒塌建筑物造成的外伤为主,待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时,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及精神系统疾病成为主要病种。根据地震灾害的伤病员特点,可将医学救援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早期或应急期,这一时期是外伤(伤口)类疾病的高峰期,危及生命的外伤通常由地震灾难直接造成。此类伤员病情危急,如未能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或致残。第2阶段为中期或亚急期,这一时期由地震灾难直接造成的外伤(伤口)类疾病明显减少,内科疾病及皮肤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第3阶段为晚期或恢复期,这一时期的疾病谱接近或略高于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可能与中期或亚急期有交叉。此外,地震灾难造成的精神疾患较突出,防疫工作是重点。

2依据伤病员特点确定药材品种与方法

在地震医学救援的第1阶段,需要的救治药物以治疗地震外伤为主,主要包括: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抗休克药、促凝血药、镇痛药、破伤风抗毒素等;第2阶段主要补充的药物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用药等;第3阶段在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补充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药物。药品供应、补给方式医疗队奔赴灾区时,应根据装载、运输能力,分清主次,重点保障应急期所需药品,适量携带中、晚期所需药品。医疗救援过程中需补充的药品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供应:医院前送,根据救灾前线的补给计划,由后方医院运送到灾区;向上申领,向军队上级卫生部门申领,通过兵站运输到救灾前线;就地补充,向地方救灾指挥部申领,个别急需品种向灾区其他医学救援机构寻求支持。医学救援中的药事服务在医疗救援行动中,药学人员除负责药品的装载、供应及补给外,还需开展认真细致的药事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药品保管及发放:医疗队到达灾区医学救援接收点后,要迅速展开车辆、帐篷,打开医疗设备,摆放医用物资,药学人员应根据医疗队的安排,利用帐篷或车辆的有限空间作为工作场所,整齐、合理堆放药品箱组,取适量应急药品摆放于桌面上,便于迅速取用。此外,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药品被暴晒、淋雨或受潮。使用登记及消耗统计:做好药品使用登记工作,每天统计消耗品种及数量,为补给、供应及数据上报做好相应准备。特殊药品管理:重点加强对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严防药品丢失。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结合药品储备情况,指导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使用效益。

3根据医学救援不同阶段搞好药材保障

地震医学救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这是抗震救灾的普遍性规律,而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及救援工作强度则与受灾地区的地震烈度、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我们医疗队近年参加的2次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5·12”汶川地震灾情重,伤员多,许多灾区成为“孤岛”,在地震发生72h后,特别是第4~7天还有较多来自偏远乡村的伤员需要抢救,第7~14天仍有较多伤员需要接受治疗;而“4·20”芦山地震的灾情相对较轻,搜救相对容易,需要接受紧急救治的伤员主要集中在前3天。震后第4天,到医疗队接受治疗的“伤员”明显减少,而“病员”明显增多。因此,医疗队必须根据救援地区的受灾情况,科学分析伤病情,合理储备药品,适时调整药品目录,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对军队医院来说,地震医学救援相较于野外驻训、军事演习等任务中的卫勤支援,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药品保障也面临严峻考验:一是伤员数量多、伤势重,药材需求量大;二是事发突然,物资准备时间仓促;三是交通运输受阻,补给困难。因此,军队医院应建立、完善地震医学救援的应急救援流程,并加强针对性训练、演练,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应急条件下做到“拉得动、展得开、用得上”,确保医学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加雄唐伟革苏永林刘子文谭祖春张辉许利宏单位:四川夹江解放军42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