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析中职学前教育国画教学策略

探析中职学前教育国画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策略

1.认知国画,激发兴趣

在学习国画之前,先安排学生从实物中辨认、理解中国画的画具和画材。通过对毛笔(羊毫、狼毫)、宣纸(生宣、熟宣)、颜料、墨汁、画作等实物的仔细观察、触摸和比对后,学生对于国画的认识大大提高。再适时补充国画的发展历史和先辈们对于国画材质的发明和改进,让学生不仅有感观上的认识,更有理论上的提高。形成这一意识后再学习国画相关的知识技能,就能使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觉的内需,兴趣也就能慢慢培养起来。

2.赏绘国画,感悟真美

(1)仿绘国画形式美。中国画除了民族特色之外,关键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段——笔墨。在教学中引入吴冠中的《母土春秋》《水乡行》《墙上姻缘》等一系列国画作品进行欣赏和仿绘,让学生领略到中国画独特的运笔方式、用墨方法,画面中墨色交融,干、湿、浓、淡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国画中的笔墨特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仿绘大师的作品实践尝试。将学生分成多个三人小组,每一名小组成员负责运用一种绘画元素(点、线、面),在画面上共同进行主题创作《热闹的校运会》。通过仿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轻松接受并掌握基本笔墨技法,也逐步与自己的专业特点接轨,为今后幼儿园的国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感悟国画的文学美。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使中国画的文化、美学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作画者将某种思想或情感寄于画中的笔墨,使得画面内蕴丰富深厚。在创作绘画的同时又采用诗化的手法、文学化的手法,如赋、比、兴、象征、夸张、拟人等,使作品产生含蕴隽永、耐人寻味、意在画外的效果。引领学生进入“诗化”的意境,感受文化、美学内涵就需要创设相似的情境。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配以《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悠扬的古筝曲,将学生带回古人的生活之中。随着琴声的起伏,原来静态的画面也随之跃动起来。画面中的丰富内涵也渐渐呈现出来,顿时拉近了国画与学生的距离,也使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画中的“诗”意,提升了赏画的能力。在读懂中国画诗境的同时,更要用国画语言表达诗情。在中国画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展开想象创作绘画,从而“倒逼”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3)专题赏读国画的人文美。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人文性和写意精神。中国的绘画不是画家各种技能技巧的运用和堆砌,而是性格的反映、真情的流露,更是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在欣赏、绘制国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静下心来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笔者组织学生以小专题组形式开展中国画教学,深入赏读某一画家的作品,从画家的经历、绘画的题材、创作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人文内涵等方面入手,然后形成一份小型报告,再由该组成员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赏读、请同学感悟交流等环节来完成欣赏。经过感性的“悟”和理性的“读”后,学生就会钦佩北宋“墨竹大师”文同的“胸有成竹”,更会认同其以墨竹自诩的高贵品格;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将同学们带到了乡野的小河边,再一次感受童年的乐趣,更被画家质朴的画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睿智的表现手法所倾倒。通过欣赏、研读这些优秀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学生探寻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春日的细雨“润物细无声”。

二、中职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任重道远

笔者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他们在经历了中考失败后,多数同学缺乏成就感,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挫败感。在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学生难免会形成消极的观念,对于生活中真、善、美的认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国画,解读国画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间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和传播美,才能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影响。

中国画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达到笔精墨妙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国画没有捷径,需要学生长期的静心修养与认真感悟。在训练技法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合作、吸纳、包容的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更不做技术高超而品质低劣的“行业佼佼者”。

作者:吴晓羽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