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控制论文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精选

环境控制论文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1.1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是参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一地区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监督管理,收集本底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其监测程序为:实地调研→优化布点→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提出方案→评审确认→上报材料,整个监测过程应以环保体系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为指导,保证最终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提交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样品,目前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来检测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及结构,前者以理化方法为基础,对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测定;后者主要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容量分析法对水中酸碱度进行测定。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就环境监测的对象而言,主要包括气体、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客体,采用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理化方法来对其进行监测和综合分析,以此来准确阐述样品数据的内涵,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象及其相关项进行长期监测,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等特点。环境监测的介质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按照监测目的、专业部门、区域等对其进行分类,为突出环境监测的系统性,通常会将监测内容分为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三种类型,其中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项目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监测,并对污染状况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服务于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前者是对污染事故进行仲裁监测、咨询服务以及考核验证,后者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能够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

2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应用这三种技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噪声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其中采样技术是对各种环境物质进行采样,对样品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期间需对环境状况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时监控,为环境质量测试提供有效的样本数据;测试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测试环境样本,对污染物质成分和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技术是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其任务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监测结果的最终确定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新监测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已经得以广泛推广,由于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监测技术的自动化以及分析方法的标准化,ICP-MS、GC-MS、GC-AAS等联合仪的应用和大范围监测网络的研究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2.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人工采样、理化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常规分析方法开始朝着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表现特征的环境监测方向发展;二是环境监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的全方位环境监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环境监测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得到提高;四是依托科技创新的监测仪器正朝着多功能、高质量、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仪器性能的综合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开始朝着物理、化学、生物、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尖端领域发展。以生物监测技术为例,这是一种将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各种反映信息作为环境质量评估依据的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表现症状和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对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来对污染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运送和保存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尤为必要。

3.1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环境样本取样和管理的质量控制,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来看,工业废物和农业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采样过程中,应以国家制定的环境指标为基础,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科学布置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次和时间,正确应用采样技术及相关仪器,充分考虑到采样相关注意事项,如采样器摆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采样管安装是否正确、吸附剂是否有效等,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立即送达实验室,期间要加强对样品保存和运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送至实验室的样品不被污染,保持原有的稳定性。

3.2实验室监测的质量控制

对于小型监测而言,实验室质量控制集中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人员自我控制的过程,监测质量体现在监测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对监测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型监测而言,除了要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外,实验室质量控制还涉及到多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由于不同实验室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证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应提供统一侧样品,采用空白平行等方法加以确证。

3.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依托于相应的管理体系,并需要借助具体的技术文件和质量管理手段加以完善,在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对监测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开展;其次是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对管理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对各项监测制度进行强化,解决监测质量控制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4结束语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一)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低碳经济是指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通过降低资源的使用度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便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了《能源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及能源匮乏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新挑战,自此英国便踏上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性共识。

(二)全球化的潮流趋势

在对国内外的现状发展中可以看出当前低碳经济模式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以节能减排为主旨的低碳经济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据我国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不能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了,要抓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它能促进国家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使我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

(三)企业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

低碳经济发展代替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环保方面做得出色的企业,才能更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从环境会计的角度来看,最引人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中正确控制,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述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针对环境成本的界定,普遍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按照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在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措施成本及治理环境问题所支付的其他成本费用。但是站在会计配比的角度上,由外部所支付的成本最终还是要其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中去。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

当前,针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而言,它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程序,对企业生产的各阶段进行合理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主导理念是低碳经济,其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实质贯穿在产品的研发到废物回收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把企业的环境成本降至最低标准。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低碳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行为受到大众的瞩目。企业注重对环境成本的事前控制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讲也是为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为减少环境损失,必定要实行有效的环境治理及控制来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

(二)外部竞争的需要

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所以各国都采取严格的政策措施来控制打压环境破坏问题。加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商誉和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改变成本控制模式,利用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

环境成本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企业加强对自身的治理控制,必将带动企业整体水平的增强,实现企业的盈利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更为我国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是为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出一份力,也是为全人类的环境治理问题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过于简单

企业对环境的治理只针对末端环节,没考虑生产中整体阶段的治理,忽略对环境成本的事前预防,以致形成过于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环境问题的治理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加之企业重视更多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政府的奖惩制度没有强化,令企业对环境问题采取淡化模式的态度对待。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只注重于对污染排放的控制,没有从根本上严格要求企业。导致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自觉的控制意识,没有建立优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四)企业对于事后的治理费用很高

只注重事后处置过程,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在产品研发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所以事后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很高,整体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政府及环保部门:宏观指导与监督控制

(1)加快拟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改革制度。政府要规范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标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借助国力的强制性手段,利用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2)制定相适应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政府要完善专门的针对环境的会计准则,尤其重视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定恰当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企业的自觉环保意识。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在加强对环境成本信息管制的同时,还要通过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调节环境制度,激励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措施

(1)加强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缓解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协调利用资源,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实现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

(2)实现工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革新企业的产业结构,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的转化,为我国新型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3)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员工低碳经济发展观的教育,员工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表见解,对可能出现的漏洞及时批评指正,共同促进企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三)社会公众以消费导向间接指导生产对资源的利用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1现场采样

大气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包括监测点位设置、样品采集和样品保存运输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就是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关系着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能否将当地实际的大气环境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监测点位的布置会受到天气状况、周边环境、排污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监测点位的设置偏差,就会造成采样误差。样品采集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有以下两点:①采样的频率和时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采样频率过低,或者没有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时间,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降低。②气象条件。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会受到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两个点位都处于同一断面时,更容易出现采样误差。另外,样品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材质、气密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采样质量。

2分析测试

在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测试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例如实验时的环境因素、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度、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等。

3人为因素

大气环境监测对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就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与此同时,监测结果的质量还受到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态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对策

1严格监督

现场采样的质量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而采样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采样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立足于现场调查,严格核实相关资料,以具体情况为基础,确定采样周期、采样频次、采样断面和采样点位,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制订出适应现场实际情况、符合相关规范的科学的监测方案。对于重要的工业污染源,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对污染源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要适当提高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以及次重点污染源的采样频次。同时还要加强对样品容器的标志、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的保存条件、采样设备和样品存放容器等因素的控制。

2积极使用先进方法和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法、仪器都不断改进,灵敏度和精度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应积极研究和倡导新方法和新仪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以突破现有方法和仪器的技术瓶颈,让监测数据更为准确、及时,数据分析更加全面、完善。

3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都会对监测质量造成影响,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是减少监测误差、保障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操作能力测试、业务深造等方式,可以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

4落实和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实验室认可制度指的是由权威机构通过一定的考察,认定某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某一类型的校准或检测,并对其进行正式认可。实验室认可制度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体系认证。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应安排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监督其监测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要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仅要关注监测结果,还要控制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样品分析、现场采样等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

三结束语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良好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取得准确的分析数据,但对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现场质量管理没体现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大多数单位都认为采样是环境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但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因此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控制建议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流动性大、条件复杂、时间跨度长、任务要求紧、偶然因素多,对严格执行监测技术规范有难度,所以要获得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现场采样测试阶段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完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和样品保存运输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2.1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现场采样测试业务培训和交流,邀请现场采样测试经验丰富的同志授课或邀请现场测试仪器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通过组织持证上岗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组织技术比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2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每次环境监测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制定详细现场监测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场监测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监测任务书,明确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总体工作内容,列出项目所涉及的采样容器、测试仪器、设备、吸收液、滤膜、滤筒、固定剂和显色剂等清单。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妥善保管好样品,并附现场监测点位图或流程图,保证溯源性。

2.3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种类和台数较多,易产生混乱,每台监测用仪器与设备均应设立档案,粘贴唯一性标识。现场采样人员要制定现场采样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校准操作规程,科学使用、维护、保养仪器。现场采样仪器每次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废气的仪器采样结束后在现场就须空抽,用空气清洗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气体残留在管道、气路、传感器中,影响下次监测数据,也避免高浓度气体腐蚀仪器零部件。现场采样人员应熟悉仪器构造,具备小故障的排除能力,及时排除现场仪器故障,不能排除的应及时在仪器箱体上贴标签并注明故障情况,联系仪器厂家尽快维修、保养,并认真填写维修记录,确保所有仪器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4采样的质量控制

现场负责人经现场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样品和交换与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人员应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查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在采集样品的同进,采样人员应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2.5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采样时,不同项目样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采样前或采样后运输过程中采样管不可倾倒,采样管之间应用软体物隔离,以防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使用时用不锈钢镊子取放,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液体样品采集后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4℃冰箱里。

3结语

环境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1.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专升本”和普通本科教学班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学时、所用教材等方面都完全相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普通本科生学习积极性高,师生互动多,课堂教学氛围明显优于专升本班的。学生经常带着问题来上课,如水体富营养化为什么会形成,如何进行控制;河流为什么会发黑发臭、如何进行修复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着学生的问题会与课堂上相应的知识点产生碰撞,容易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强烈的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而“专升本”学生生源专业背景复杂,缺少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点支撑,对污水处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相对吃力;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信,师生互动少,教师在课堂中被动地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课堂氛围相对沉闷。

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普通本科班和“专升本”班的期末考试试卷相同,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14%)、填空题(12%)、选择题(20%)、简答题(40%)和计算题(14%)。经统计分析发现,普通本科班期末考试的班级平均分为82.6±12.6(n=34),而“专升本”的班级平均分为76.4±10.8(n=39),普通本科班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专升本”班级6分之多。

3.原因分析

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专科阶段的实践、认识实习和先修课程的缺失以及现阶段课程设置是“专升本”教学效果劣于普通本科班的主要原因,现分析如下。对于普通本科班而言,本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是合适的。此时,他们已修完大部分先修课程,并通过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浙江省“五水共治”科普活动等实践环节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认识;此外,部分学生还通过参与大创项目、挑战杯、教师科研课题等,对污水处理技术已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因此,普通本科生在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时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专升本”学制为两年,第四个学期为毕业设计阶段,因此大部分课程都要集中在前3个学期内完成。由于“专升本”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背景复杂,很多学生对于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等这些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先修课程都未学习过,更无从谈起上述普通本科生经历的各项专业实践环节。为达到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这些课程都补充在“专升本”培养计划中。然而受学制制约,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上述课程需要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同时开展,无法达到“先修”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就要比普通本科班花费更长的时间,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也显得十分吃力。比如,在讲解污水二级生化处理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微生物学基础,才能有效学习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机理和处理工艺。这对于在第三学期就修完环境微生物学的普通本科生而言游刃有余,而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该课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第一学期同时开展,教学效果显然不好。

二、提高“专升本”教学质量对策和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手段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理论教学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结合工程应用开展,从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针对“专升本”学生专业背景迥异、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法教学、比较教学等手段;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化学混凝时,通过列举“甜豆浆”和“咸豆浆”的表观性状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压缩双电层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聘请设计院、环保公司里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课堂授课讲学,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

2.合理设置开课学期和先修课程

环境工程(专升本)是我校新招生的专业,因此,其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的过程。之前的培养计划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设置在“专升本”第一学期。而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对前文提到的先修课程都未曾学习过。这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本来就弱的“专升本”学生来说,《水污染控制工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欠妥。为了解决先修课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我校已将其开课学期调整为第二学期,在完成先修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后,相信“专升本”班级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都会有大幅提高。此外,建议在培养计划中补充认识实习,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可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有直观的工程认识。

3.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普通本科生在课余时间都有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或自己申报校级、省级、部级的创新项目。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会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更容易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校考入我校的,与老师之间还处于陌生和熟悉阶段;加上课程紧张,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可效仿我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使“专升本”学生与大一新生一样,在入学时就有专任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如此可增强“专升本”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水平和竞争力。

4.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

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教师也可借助QQ、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专任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属于专家,比如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中都会活跃着一些专业人士,或多或少会转发一些最新的技术。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转发至教学班班级微信群,供学生在空闲时阅读。这样可提高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后也能轻松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