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范文精选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1篇

1.1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发

可以直接从核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资料中,筛选出具有科研价值以及教学价值的ECT(核医学影像)图像,并且针对每一份ECT(核医学影像)图像,撰写出相应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将这些整理好的ECT(核医学影像)资料存档于SQI服务器当中,并建立起一个数字化核医学影像试验教学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客户端调阅相关的医学影像资料。该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备有图像上传、管理、检索、浏览以及实验报告提交和教师批阅的功能,满足教师的试验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1.2平台应用

1.2.1基础实验

核医学的基础实验部分,首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抓准医学图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组织、显像类型(静态/动态、平面/断层、阴性/阳性、局部/全身、)以及显像仪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握核医学影像的显像原理。教师应该围绕核医学图像的重点进行分析,例如器官组织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显像剂分布等等,尤其是显像剂分布这一点。教师在为学生分析核医学影像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正常核医学影像与非正常核医学影像,使学生掌握各类组织器官的核医学影像显像特征;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非正常核医学影像的表现,使学生时刻记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判断规则。教师分析完核医学影像后,再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核医学影像的表现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再对该影像进行诊断(注:非病因诊断)。最后,把自己书写的实验报告和教学平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判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存在错误或偏差。

1.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核医学影像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从数字化医学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的数据库中,调取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图像,并针对对该图像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原理、应用以及适应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将某类疾病的核医学影像,与该疾病器官的其它医学影像图像(例如:B超影像)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

1.2.3设计性实验

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临床病例资料,设计出医学检查的最佳项目和最佳方式,再针对相应的检查项目、方式,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分析,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综合分析能力。

2应用结果

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上的变革。核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手段,由人工教学转变成数字化教学,核医学影像教学方式,由临床科室现场教学转变成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核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教学模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探究式靴子。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使得核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目前,在本院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中,已经归档了近万份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其中,核医学图像类资料就占了30%,完全能够满足本院的实验教学需求。核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原来比例是10:0:0,将数字化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平台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变成了5:3:2,由此可见,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开展率得到提升。之前,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至达到了75%,现在,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程度竟达到了96%。

3讨论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2篇

1.1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贴近临床

心脏核医学的内容很多,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急性心肌梗死显像、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心血池显像等,传统教学法依次讲述。如果面面俱到,课时所限,而有些内容目前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有限,已为其他影像学方法取代。再讲述过时的内容,容易造成核心内容不突出、重点内容不透彻,反而埋没了心脏核医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删除心血池显像时相分析等章节,仅强调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的原理是时间放射性曲线,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超声、CT、磁共振(MRI)等方法的容积假设原理不同。由于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度分层、治疗手段选择、疗效评估等有很大价值,I临床应用最多,因而作为讲授的重点,并结合ACC/AHA/ASNC(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美国核心脏病学会)相关指南,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把临床问题和影像学诊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1.2介绍现代冠心病诊断处理新观点、核医学检查

技术新进展ACC/AHA/ASNC相关指南一再强调应该将核素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作为冠脉造影的“把门人”,以减少不必要的造影,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处理水平,并节约医疗费用¨』。对于症状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即使其有一处或多处超过70%的严重冠脉狭窄或严重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加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并不比单纯的药物治疗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改善J。针对我国心肌灌注显像和冠脉造影应用极不成比例的现状,当下将这些新观点传授给学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图像融合、优势互补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趋势,SPECT/CT和PET/CT新技术的发展为心脏核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一站式检查既能运用CTA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又能通过核素显像显示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功能状态,两者融合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通过对SPECT/CT和PET/CT在冠心病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并结合丰富的图片说明功能成像和解剖形态的融合价值,既让学生领略了新技术前沿,又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

运用恰当的授课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难点、加深学习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了达到最佳授课效果,精心设计各个环节,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1比较影像学教学法

比较影像学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模式’m。进行比较影像学教学使相对独立的影像学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知识,使纵向传授向横向学习发展,有利于各种影像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影像学检查的适应证及价值优化选择,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系统分析影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但由于师资等条件所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笔者结合多年超声科、核医学科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冬眠心肌综合影像学研究经历,为开展心脏比较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讲解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插入相对应的超声切面,提问切面名称及所示解剖结构,一方面巩固了超声知识,同时借助超声图像解剖结构清晰的特点,加深对核医学图像的理解。讲解心脏核医学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先从冠心病的定义及其引发的心肌灌注、代谢、运动和形态结构异常等病理生理改变等人手,指出不同影像学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心肌灌注显像重点反映心肌的微循环,冠状动脉造影及CTA主要反映冠状动脉及其较大分支的病理解剖改变,超声心动图则着重于心脏形态及运动的异常。进一步对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查冠心病的适应证、应用价值进行评估,传达“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是冠状动脉造影的把门人”的理念并使之信服,引导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患者不同情况与检查目的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避免滥用特殊检查和介入技术,既更好地服务临床,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讲解心功能的测量时,先提问“EF(射血分数)是什么?超声心动图法对其如何测量”,引申出心血池法、门控心肌血流灌注法和超声心动图的测量原理和优缺点比较,强调心血池法测量的是时间放射性曲线,而非基于容积假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串联,使学生了解到目前临床心功能测定多采用简便无创的超声方法,但容积假设会造成一定的测量误差,如果进行科学研究,需更审慎恰当地选择心功能的检查方法。

2.2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

PBL是目前流行的行之有效的医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虽然规范的PBL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但PBL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设最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质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把学生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尽管没有课前预先提出问题,但借助PBL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本次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联各学科知识,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首先,开场设问心脏核医学与超声、CT、冠脉造影等其他影像学方法的区别、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启发引导学生同时为比较影像学引入核心脏病学的教学中进行铺垫。其次,提问胸痛怀疑冠心病患者首选哪些检查,学生调动出所了解的x线、CT、MRI、冠脉造影、超声及核素扫描等知识各抒己见,踊跃作答。但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进一步提问“患者右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能否诊断冠心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显示一张我校与复旦大学所在区域的交通简图,问“我校到复旦大学的主干道堵塞,应如何到达”,看似两者风马牛不相及,通过把整个冠状动脉供血系统比作交通网络,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比作主干道,侧支循环比作弄堂小路,使大家理解了尽管有冠状动脉主干阻塞,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原主干供血区没有心肌缺血,根据冠心病的确切定义也不能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以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阻塞并不意味着心肌缺血;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获得心肌缺血的证据,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应首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再进一步介绍心肌灌注显像阳性或阴性患者应采取的不同治疗措施和检查方法。通过层层深入,学生全面了解了不同情况下疑诊冠心病应采取正确的检查手段,印象深刻。最后,提问心肌灌注显像和CTA的不同在哪里?CTA能否取代心肌灌注显像?阐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脉CTA是当今临床诊断冠心病互相不可替代的两种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还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短轴断层与超声短轴切面的异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否像超声一样显示心脏的运动等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并与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相结合,将临床知识、核素扫描、CTA、冠脉造影等综合影像学知识在冠心病上的应用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有问、有答的开放式教学,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3篇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和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上,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这些弱点不符合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建立一种公平、合理、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合理、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在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带班期间,对班内的事物尽量达到很强的透明度。学生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能及时地给予肯定,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也尽量去寻找其合理性的一面。

二、扩充教师角色内涵、注重教师心理健康

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教师一直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因此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自我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和良好的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宽松的气氛中是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建立适应时代的教育观念

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相对成熟。他们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即对通过他们的升学和就业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和内容能够认真对待)和独立性(乐于通过独立思考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开始热衷于社会实践,对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能进行思考和审视,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成熟,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要强好胜,充满青春活力。他们头脑活跃、富于创见,思想和行为都很少束缚而极具锋芒。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更加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开始体验纯洁的爱情。

因此,教育工作者没有必要对高中生中出现的偏科、厌学、爱出风头、言辞激烈、早恋等现象大惊小怪,应该看到这是他们青春期的一种正常需要。教师的作用在此时不是对其进行棒打压制而应该是给予疏通引导。

四、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学校生活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那么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反之,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的是乐观、积极、团结、紧张向上的氛围,那么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趋于平衡。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比较容易得到解决。因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

⒈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的共性,其中既有以学生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又有对学生的思想观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热门话题等的具体认识。例如,他们目前最崇拜的偶像、他们最热心的体育赛事、他们认为最“酷”的衣着服饰、最“帅”的言谈举止及争相传看的书籍等等。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而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认可,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这样,在老师提出赞成与反对意见时,才可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并进一步考虑和接纳教师的意见。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个人专长、学习履历、奖励情况等。

⒉满足其必要的心理需求。教师应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不同性格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一般都有自我表现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他人所了解,所以他们特别提倡“理解万岁”。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迥然不同。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往往能够引起教师的关注。相反,那些纪律性强、学习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忽视。因此,学校教育往往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他们都有成就感和表现欲。因此,教师应注意寻求平等机会,使之获得必要的心理满足。

⒊建设可行性目标,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新生刚入校时,我协助他们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团体目标,即不突出个人,在班内代表的是自己所属的小组,在校内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班集体,在校外则代表学校,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将为这些集体带来荣誉或耻辱;二是个体目标,即突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作为一名男子汉,必须具有责任感,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对自己的班集体负责,第三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如一次班里的玻璃碎了,学生不敢承认,没有人能提供线索。我对学生说:“在座的每一位男子汉,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担责任。人没有责任感还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希望这位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男子汉应该敢作敢当。如果你觉得不方便的话可以下课来找我。我期待着你的出现,请别让我失望好吗?”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一位大个子男生从后面站了起来承担了责任。当时,我激动地为他鼓掌,同学们也为他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鼓掌。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4篇

“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李亚楠同学特别喜欢凡高的画,她说你看这副画,不远的地方是群群村落中的农舍,一间一间,朴素而平凡,很自然的笔触,宁静的小镇在朦胧夜色的笼罩下祥和而淡然。然而,安静的夜晚却悬挂了一个扭曲的星空,这是一种跳动的梦幻,也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这样的星空,他的麦田,柏树,星空有如火焰般的升腾,颤动,震撼着那些观看者的心灵,这非凡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凡高那近乎痴狂的艺术激情和对生活博大的爱,在他的画上,激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凡高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看看凡高的自画像吧,他那深邃明澈的眼睛能够穿透和洞察一切。凡高的一幅自画像中有一种很美的笔触,就是底部淡蓝色的螺旋线。像在舞蹈中的蓝色线条缓缓的一条一条在凡高的自画像的背部延伸开来,凡高生硬的表情在这个美妙底色的画面中也变得柔和起来。其实这就是凡高的性格,一个看起来古怪,死板的人,却是非常的细腻和敏感,表面的冷漠僵硬,内心却狂热,狂热的爱着周围的一切。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画画的人,我也不能算是非常懂画的人,但是我却是一个很爱看画的人。每每我驻足默默地看着凡高的这些画的时候,就会去用心体会仍然弥漫在画中的这个伟大的灵魂曾经体会过的情感,或悲或喜,或美或丑,或真或假,都是这个灵魂曾经真真切切放在眼前的观看过的无限的真实,由于真实,如同科学给予人类的力量,凡高对于我是一个燃烧着的灵魂。

的确,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从一枚小小的印章上,探寻出四千五百年前古印度的城市繁华;从一尊高大的神像中,感受到古希腊文明的灿烂光芒;巍峨的金字塔也把天文,数学等广博的知识——包容……斗转星移,尽管地球在几亿年的时光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一个个文明史话如今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尽头,尽管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建造的一座座神殿如今已凋敝残缺……但是,我们已经不再质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曾是深幽的海底,不再困惑撒哈拉沙漠曾是鸟语花香的乐园,甚至对悸动在巨大冰川下的火山,人类如今也已是了如指掌。

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魅力,无穷无尽地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自然的,科学的……一个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外表,对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抗拒的引力,吸引着我们去走近它,揭示它,描述它,通常科技的冷静,深奥,数据,造成了他孤立倨傲的印象,然而艺术是亲近大众的,她的直观性,视觉性,感染性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正如大卫让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客体搭载魔术的列车,和谐又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科技依然存在那份神秘,然而却愈发地引人入胜,趣味盎然了。是的,我们真的在努力,或用色彩,或用音符,或用文字,或用数字。于是,一个个谜底被揭开,一轮轮新的探索又在不断展开,望穿世界,望穿……这是我们的目标。

世纪中国历史发展占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解释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一中国回应这一公式,从而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柯文认为冲击回应取向对晚清历史虽然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冲击回应论谈到西方冲击是人们往往忽视近代西方本身就带有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性质。柯文还认为史家容易堕入的陷阱是在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中国在地理上横跨整个大陆,在种族、语言和地区上变异甚多,极为复杂。所以柯文认为”中国回应这个词最多只是一个代表错综复杂的的历史情境的简化符号而已。

第二种模式是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中国近代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近代社会前进。柯文认为这种模式的问题之一是这种两分法迫使我们对现实只能严格地按两极来划分,排除任何中间的可能。第二个问题是假设在一定的社会中,花费在成对两极因素身上的的能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社会能量向一极流动,就要求相应减少向他极流动的能量。第三个问题是传统近代模式采用整齐匀称的概念来描绘和解释根本上不匀称的现实。

第三种模式是帝国主义模式,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溃、民族灾难无法前进的动因。柯文认为把帝国主义作为是打开中国百年来全部历史的总钥匙,确实是一种神话。

于是柯文正面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包括四个特点:“(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历史的研究;(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包括民间与非民间历史)的撰写;(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学科,但也不限于此)中已形成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当代学者都认为,认识不是主动的给予,而是积极的参与和加工。而且参与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了工具有备而来。认识总是在认识者先有的意识准备的加工操作下进行完成的。这种先行的准备,皮亚杰称之为认识图式,海德格尔称之为理解的前结构。就历史认识而言,所谓认知图式可以理解为历史学家加工处理历史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的工具。历史学家通过自己先行的认识图式去认识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主体因素渗透到认识活动中,并最终凝结在他的认识结果上。就如柯文所说,凡是对现实的表述势必也是错误的表述,是一种知者对被知者的思想支配。

参考文献:

[1]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2]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3]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5]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6]沈渭滨.蒋廷黻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7]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

[8]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中华书局.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5篇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因此,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对中医学的阴阳、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为人称道,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以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非但如此,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所以,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应当引起重视,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因此,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也正是这样,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因此,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毫无疑问,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以及人文关系,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应强调指出的是,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那么,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所以,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因次,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但是,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是相当重要的。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那么,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体认其自在的哲学,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是哲学的重要任务,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但以阴阳为体。《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应走“师徒制”,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中医学问中,向有“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之论。因此,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4,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的重要的医疗思想,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药物为辅;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北中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