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月亮的诗句

中秋月亮的诗句

中秋月亮的诗句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第1篇

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的咏月诗篇,这尤其反映在对“月亮”的不同称谓中,如唐韦庄称月亮为“月宫”,在《贵宫子》诗中写道:“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高适命月亮为“月魂”,在《塞下曲》中吟道:“日轮驻霜月,月魂悬雕弓”;杜甫给月亮冠以“月窟”之名,诗曰:“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清丽柔和的月亮,引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也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因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于是诗人称月亮为“银兔”、“兔影”,如隋炀帝的《望南诗》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花枝”,卢照邻的《江中望月》诗:“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又传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一只蟾蜍,于是诗人又将月亮喻为“蟾”、“蟾蜍”等,如司马光的《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李白的《初月》诗:“玉蟾离海上,月露湿花时”。诗人还借助月亮中有吴刚伐桂的传说,将月亮与桂花联系在一起,沈称在《登台望秋月》中称月亮为“桂宫”,诗云:“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王维名月亮为“桂魂”,他在《秋夜曲》诗中写道:“桂魂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明月之美,不仅为人们所赞赏,更是诗人吟咏的题材,每每流淌于诗人的笔端,或托月言志,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唐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图,呈现出休闲恬淡的境界。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意气豪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充满着哲理。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气势磅礴,开创了咏月诗的新意境。

“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崇尚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文》释:“圆,全也”。中秋节民间最看重的就是团圆,诗人更是不惜笔墨,低吟浅唱,歌咏不绝。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寥寥数语,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愿望。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明月光团圆”,宛如一幅清新的画卷,勾起了人们对月圆人团圆的向往。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诗:“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诗人将中称圆月比作“金饼”,别有一番情趣;苏辙视中秋圆月为“金丸”,他在《中秋见月寄子瞻》中吟道:“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苏轼直呼圆月为“玉盘”:“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孔平仲在《玩月》诗中则将圆月比拟为“冰镜”,诗云:“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中秋的不少风情都与月亮连在一起,祭月、赏月、玩月、踏月……可谓风情各异,有的还屡见于诗中。吃月饼是中秋节习俗之一,坡吟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州石湖景色迷人,每逢中秋之夜,当地素有“石湖看串月”的风俗,清代诗人蔡云曾为此吟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胜看串月,几个醉倚望河亭。”中秋时节,正值桂花飘香,一些地方有踏月赏桂的节俗,周瘦鸥的“踏月归来香汗湿,红闺无奈木樨蒸。”就道出了月下赏桂的特有心境。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徐健顺,是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吟诵时,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吟诵就是要把诗歌的意义传达出来,尤其是这些声韵的意义。在一百年前,一首诗在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这首诗也不例外。本文就是从吟诵和声韵的角度解读《静夜思》。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华吟诵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问,在《静夜思》里,李白是一个人还是有别人在身边?

大家都会说:李白是一个人。为什么?因为是“静夜”吗?“静夜思”是一个乐府旧题,并不是李白起的题目。再者,静夜也可以有别人在身边的,您怎么那么肯定李白就是一个人呢?再仔细想一想,这种独自一人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空旷的感觉。空旷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ɑnɡ韵!ɑnɡ韵由开口度最大的ɑ和鼻音nɡ组成。我们不妨把ɑnɡ韵与其他含ɑ的韵作个比较。

单独的ɑ韵,即“麻”韵,是一个很简单的韵,很单纯,像直接的呼喊,所以“傻瓜”都是ɑ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都比较直接地抒情。

ɑi这个韵,比如“歪”韵uɑi,是多个元音构成的,发音长,口型有变化,像叹气的声音,所以长而深沉。

ɑo这个韵,比如“萧”韵,是两个开口音,嗷嗷叫,长而强烈。

由此可知,ɑnɡ这个韵,是开阔而又抒情的。吟诵是拖长腔,而韵字尤其拖得长。一个长长的ɑnɡ意味着什么?您可以拖拖试试。“月光”和“月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月亮投下的光,后者是一大片月光。那么一大片月光,也就反衬出作者的渺小,所以李白就用这个ɑnɡ韵表达他的孤独。《静夜思》这首诗,说的不仅仅是思乡,更重要的,是孤独。所以古代那么多人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可仍然喜欢这首诗——孤独。

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ɑnɡ韵?连仄声算上,一共六个。二十个字中六个是ɑnɡ韵,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李白是故意的,他在强调ɑnɡ韵,强调这种开阔的感觉。

再看看这首诗声调的情况。把每个字的声调都标出来,就会发现:

第一句的整体声调走向是向上的,第二句是向下的,第三句是起伏的,第四句是平的。

现在来说这四句的声调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一句,李白刚看到月亮。古人没有电灯,没有月的晚上是黑漆漆的,所以星光才会灿烂,这种感受如今只有在山村才有了。所以古人见到月亮,那是真的亮堂,何况是最喜欢月亮的李白。所以第一句,情绪高昂,李白很高兴。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变的。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四节气有“白露”,那是秋天了。中国是农业社会,秋天农活完毕,农人会收拾回家,所以秋天是回家的季节,我们才有中秋节。这一天并不是秋天,但李白看到月光这样白,就想到了霜,想到了霜就想到了秋天,想到秋天就想到了回家,想到了回家就想到了回不了家,于是情绪就掉下来了。这句的声调就一路向下。

第三句,李白再次抬头望月,这次,你说对月亮是恨是爱?后来苏轼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就是怨月亮。李白此时也是这样,心中如打翻五味瓶,愁肠百转,跌宕起伏,所以这句的声调是起伏的。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晏殊明月的含义是什么

霜影即月影,“十轮”是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素娥即嫦娥。月中有桂花树,你一定知道吴刚嘛。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主旨,是乡愁。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第4篇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秋佳节,与朋友喝酒固然是美事,但心底的哀愁浮上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一边是良辰美景应该团圆,一边却是“明月夜,短松冈”的无奈,这种强烈对比下,《月光》中的“他”怎能不“痛苦得在床上打滚”。《月光》这篇散文,写了三段在月夜下的感受和情景,流淌在作品中悲欢离合的炽热情感是全文的精髓。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沈从文先生在深沉的思恋之中写下的文字,如诗如梦,《西山的月》一文中,分不清月亮就是情人还是情人就是月亮,完美地体现了沈先生的散文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先生一边做“抽象的抒情,情绪的散步”,一边寄寓了文章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理想的美的热烈渴望与执着追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望月,遥想月下的故乡,遥想快乐的童年,遥想白发的母亲,哪一个游子心里不会升起浓浓的相思。郭保林的《我寄相思与明月》颇负盛名,这篇文章堪称一首匠心独具的思乡诗,情感深沉而笔法轻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深层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的“美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在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童年的幻想世界里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许我们最初的想象就是从月亮开始的。童年时有月亮的夜晚,我总喜欢站在院子里看碧空中的这只玉盘,挖空心思来辨认哪是桂树、哪是玉兔、哪是嫦娥。贾平凹的《月迹》,正是把孩子们对月亮的观察和向往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摘 要】:在我国诗歌的这片原野上,流淌着一条银光闪闪的月亮河。这条河,从《诗经》这眼汩汩的泉水中流淌出来,流经唐宋,流过明清,一直流淌至今,历经二千多年,从未干涸。在这条河中,澎湃着无数月亮的名诗佳句,闪烁着许多不朽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诗词意境 文人墨客 诗中明月

月亮,因其皎洁清白,高悬空中,自古就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早在《诗经》的《月出》篇中就有“月出皎兮”的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一轮明月,照彻了古今的文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既把月亮当成客观的自然之景来描绘,又把它当作主观的情感载体来表现。因而寄予在古诗中的“月”之上的,往往是较为丰富的内涵:有对月怀乡、思人念远;有寄情明月、聊以遣怀;有寄托祝福和期望;也有借明月表达理想和情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并称王孟的孟浩然和王维,二人诗风相近,都极成功的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自己宁静的心境。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

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中秋词《木兰花慢》中独辟蹊径,表达了别具一格的味道。在中秋节,他不思乡,不怀人,也不悼古,而是对月亮的运行进行科学幻想,对月亮的神话传说驰骋想象。“飞镜无根谁系?”月从海底经过,那会水的蟾蜍不用担心,但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能安然度过?在雄伟奇幻的想象背后,隐藏着词人的哀伤。在词中,作者以皎洁的明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古典诗词中,月的自然属性比较淡化,诗人写的不是月的形体,而是以我观物,化物为我,物的感情就是诗人的感情。所以,月亮代表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这样情景交融,人月合一。月亮的形象走入诗人的笔端,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月亮带上了美丽的光环,让波光迷离的月亮河长流不衰、奔腾不息。

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和“风鸣两岸夜,月照一孤舟”;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月”所寄托的情怀却不相同,孟诗中更多的抒发孤独凄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弥漫于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的淡淡愁绪。而王维诗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恬淡、闲适、安详和宁静的情怀。

表达祈福和祝愿。如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诗句,都传达出一种期盼和祝愿。这种思想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更伟大、更豁达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