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见面大会主持稿

见面大会主持稿

见面大会主持稿

见面大会主持稿范文第1篇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亲自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

4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

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

党的十以来,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

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这6个重要课题,直指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逐渐清晰了起来。

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整整200个日夜。

逐条、逐句、逐字,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

全会召开前的6个多月时间里,先后3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也十分关心《决定》稿起草工作,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决定》稿起草提出了重要意见。

60多位文件起草组成员对《决定》稿框架反复进行集中讨论研究。

《决定》稿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文件起草组直接调研、委托部门和机构调研、听取专家意见、旁听政协会议……一个个重大改革命题,正是在这样的调研过程中不断得出答案。

半年多时间,80余次分组会议。文件起草组对《决定》稿反复修改,从重大表述、重大举措,到文字表述、遣词用句,一一认真推敲、细致打磨,力争每句话都论据充分、精益求精。

按照“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

9月4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9月17日下午,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

从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起,不到一个月,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

选其要者,择其大端。文件起草组形成提交全会审议的文件稿,充分吸收了关注度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超过40%;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共539处;覆盖114个单位,8个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1120多条意见和建议……

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并决定再次修改后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与会者认真研究、讨论。

11日晚,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形成的修改稿于12日上午再次提交全会分组征求意见。

见面大会主持稿范文第2篇

2012年5月,财政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吸收了已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等相关条款的规定,其公布反映出我国对2011年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持续趋同以及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尤其是财务报表体系所做出的努力。

基于对意见稿的学习,笔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与广大读者切磋。

一、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新变化

相比较原准则,意见稿在如下三个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反映出新准则在完善财务报表列报、强化附注信息披露以及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对重要会计概念进行了统一与规范

在意见稿中,准则对持续经营能力、重要性、终止经营和正常营业周期等会计术语进行了统一定义,并对涉及专业判断的情况进行了规范,这样的规范提高了准则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对于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准则具有重要作用。

1.持续经营能力

意见稿规定,企业管理层在报表编制过程中就应当对自报告期末起至未来至少一年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列举的方法从市场和企业层面,从财务指标、经营风险以及管理层的主观意向等方面进行了概况性描述。此种描述虽不能穷尽所有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对准则中持续经营能力的理解,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理解持续经营能力信息的披露具有积极作用。

2.重要性

在意见稿中增加了重要性的定义,并且细化了判断报表项目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意见稿的定义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内涵基本一致,都是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报表错漏(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该严重程度在特定情况下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一句话,重要性实质上就是要求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从报表使用者角度判断报表使用者的“容错程度”,即使用者对错漏的最大“容忍限度”就是报表项目的重要性。

报表使用者,作为会计信息产品的“客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现象中的弱势地位,因此从规范设计上就应合理保证这样的一个基本“营销思想”:“客户”对会计信息产品的“服务消费”应尽可能地免受财务报表重大错漏的影响,继而做出不当判断或决策。因此,在会计准则中增加对重要性概念的规范,一方面反映了准则制定机构对作为“客户”的报表使用者会计信息需求的重视,体现了“营销思想”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强调的重要性原则在概念上的空缺。

3.终止经营

终止经营的情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来说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作为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违背和对这种违背的制度性弥补措施,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对终止经营情形加以披露和规范。

意见稿规范了终止经营的概念,描述了终止经营的若干特点,如已处置或持有待售、可单独区分和计划性同时还明确了持有待售的确认条件。可以说,这样的定义和规范是对以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的概念框架披露层面的完善,同时也是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务实考虑,当然也反映了与国际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趋同。

4.正常营业周期

意见稿对正常营业周期进行定义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人员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的划分,而这两个重要项目的划分对报表使用者的理解和判断以至于做出相应决策来说具有重大影响。

(二)完善了利润表的列报和综合收益总额形成的层次,实现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协调

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要求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作为对原准则利润表格式的补充与完善。意见稿吸收了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同时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这样,其他综合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同净利润一样都是扣除了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的概念。另外,意见稿中还将其他综合收益划分为可重分类进入损益和不能重分类进入损益两种类型。

经过上述完善后,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言,形成了如下公式所表述的清晰的勾稽关系,充分反映了会计的全面损益观:

资产-负债=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

(符号“”,指期末与期初的变动额。下同)

(三)完善并加强了附注的信息披露功能

附注表现为对表内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说明,或对重大表外事项的说明。由于不受报表格式以及编表规则的限制,相比较报表本身而言,附注信息的表达方式更为灵活,所表述的内容更为详尽和丰富,因此附注的信息含量以及信息相关性更高。同时由于附注数据需要与报表数据相互关联勾稽,所以附注信息的可靠性并未因相关性提高而降低。相比较原准则,意见稿对附注的完善和加强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强化了附注在整个报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附注是财务报表体系中除四大报表之外的第五个组成部分,但意见稿明确提出:财务报表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在整个报表体系,附注同四大财务报表一样具有相同的地位;其次,附注信息是重要的。这一规定强化了附注在整个报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会计和审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会计和审计工作中,企业管理层往往比较重视财务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轻视甚至忽视报表附注。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将附注编制工作交由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代劳,企业管理层对此已是司空见惯,并不加以干涉并纠正。而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由于未经历附注的形成过程,对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信息(如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因素等)也就缺少评价和判断。由于编制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代劳,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管理层的会计责任,因此,这种情形实际上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减小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2.对附注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规范与整合,形成了三个级别的披露层次,并明确了基本的披露顺序

基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附注信息需求层次的细分,意见稿将附注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层次,即最低限度披露层次、强调披露层次和或有披露层次。

最低限度披露层次,就是在一般情况下,附注应当按顺序至少披露七个方面的内容,如企业基本情况、编制基础、遵从性声明、重要会计政策/估计及其变更以及差错更正说明、报表重要项目和或有事项等需要说明的事项。最低限度的披露是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最一般的、共性的信息需求,对企业的附注信息披露来说具有普遍性。另外,意见稿明确地将“企业的基本情况”列为第一项必须披露的内容,而不再是原准则中“补丁式”的披露要求。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报表使用者基本信息需求的尊重,也符合报表使用者应首先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正常阅读习惯。

强调披露层次,即除了最低限度的披露内容之外,应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应当进行披露的事项信息,作为对所披露事项的强调与详细说明。如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终止经营信息、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股利信息以及费用按性质分类的信息。

或有披露层次,即企业管理层需将对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与判断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件进行披露,这种披露依赖于管理层对事件进行评价而产生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或有性,是会计审慎原则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体现。如管理层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重大怀疑时,就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影响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利润表中的费用是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除此之外,意见稿在附注中还增加了按照费用性质进行费用分类并披露的内容,这条规定对于增强利润表信息尤其是费用信息的透明度,对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判断未来的收益能力、了解费用的构成与比重具有重要作用。

3.强调了企业管理层的会计责任

伴随着对附注在整个报表体系中地位的强调,意见稿强调了企业管理层的各种会计责任,体现在附注信息上就是增加了对如下信息的披露:第一,在企业基本情况中增加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信息的披露;第二,在会计准则遵从性声明中明确了声明的内容,即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声明;第三,强调了管理层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关注、评价和或有披露的责任。

在附注中增加对企业管理层会计责任的强调,有助于提高和强化附注在管理层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加强附注信息的编制与披露工作、界定管理层的会计责任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公示或声明,具有积极作用。

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出,意见稿的对于保持同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明确附注在报表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通过对意见稿的学习与研究,笔者注意到意见稿在如下方面存在着改进的余地,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切磋。

1.对持续经营能力的探讨

意见稿规定,企业管理层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自报告期末起未来至少一年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如果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怀疑的,就应当进行披露相关因素。笔者认为有如下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这个规定是要求管理层自己披露对自己将会产生严重不利后果的信息,这样的“负面”披露一定会引起市场的消极反应,是管理层极为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此,在实践中即使存在着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利因素,也会因管理层强烈的“选择性”披露动机而加以隐瞒或回避。因此,笔者认为,从准则设计上应更关心“如何保证准则的实施”,而不是单纯地“如何实施准则”,因此,意见稿的规定实际上是无法真正达到制度本身所想要达到的效果的。

第二,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实际上是要求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不利影响(一次判断)的客观存在进行主观判断(二次判断,即重大怀疑),多次的主观判断大大减少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准则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从准则设计上应最大程度地减少管理层进行主观判断的机会与程度。在这里,是否可以要求会计人员采用事项列举的方法,将所列举事项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程度留给使用者自己去判断,即是否可以这样规定:企业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市场和非市场因素都应该在附注中按照影响力大小和类别加以披露。

第三,从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认识和划分来讲,意见稿规定:“企业如有获利经营的历史且有财务资源支持,则通常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合理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并不严谨和全面,在实践中,出于集团或公司战略的需要,有些公司的确是处于持续亏损甚至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但由于有外部资金输入而持续存在。那么该如何评价此类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呢?也就是说,持续经营能力强调的是持续经营这个客观事实,还是持续经营背后的自身盈利能力问题;换句话说,持续经营能力是指企业依赖于自身经营能力而持续存在,还是也可以依赖外部资金支持而存在。这个才是准则需要加以解决的事情。

2.对扩展附注披露内容的探讨

笔者认为,除了意见稿中所规范的附注披露内容外,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扩展:

第一,在附注中留出对特殊行业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的条款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如污水处理厂或高速公路公司等)以BOT(或TOT)方式进入公用事业并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由于产品的“准公共”特性,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消费者(如用水人或高速通行驾驶员)不仅对实际的“服务产品”产生消费需求,还对会计信息产品产生“信息需求”。因此,对消费知情权的保障,对于保护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利益和保证广大用户缴费的积极性,继而保证整个价值链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用水人(即排污户,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以污水处理成本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和财务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动机。但在现实中,这些公司会以成本信息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或没有对外披露义务为由而拒绝对外披露,其后果就是由于污水处理成本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产生如下种种问题:许多水务公司每逢水价听证会召开时“集体哭穷”为涨价造势;用水者认为污水处理费收费过高而拒绝、逃避或消极对待缴费义务;政府职能部门在进行对污水处理行业或具体污水处理厂的扶持或评价其经营绩效时无从着手等等。

因此,笔者建议,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增加对涉及公用事业的公司的披露义务,或者在附注中留出对这些行业信息进行披露的条款空间,以提高我国公用事业的相关成本和价值信息的透明度,推动我国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见面大会主持稿范文第3篇

热线:010-65257321李馨

Email:

关注摄影维权热点

传播最新法律知识

解答疑难法律问题

提供全面法律咨询

承蒙读者和影友的关注,大众摄影杂志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热情洋溢的投稿,因此我们才会创下每月仅影像社区栏目就收到近六千幅作品的大观。但在收到投稿的同时,我们也经常会接到读者的询问电话――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一稿多投。

因此,我们在大众摄影网站(.cn)论坛里,聊起了这个话题。

主持人:什么情况下大家会考虑一稿多投?

摩耶:当参加某次比赛未得到最高奖项或感觉结果不公的时候会一稿多投。作品争议性比较大,希望得到广泛反馈的情况下会一稿多投。新作品往往一稿多投。已获最高奖项的作品只向更高级别和难度的比赛、媒体重复投稿。

ydsshz:一稿多投这样的情况现在非常普遍,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给某报纸杂志投稿后长期没有回音就另投他处,结果后来两边都发出来了。

主持人:对,媒体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很多

媒体会规定一个期限,比如,作者在两个月内未得

到采用通知,就可以另投别处。

ydsshz:导致一稿多投的原因主要是媒体或赛事主办方管理不力产生漏洞,让部分贪图利益者钻了空子。一稿多投目前看并不违反相关法律。舆论、法律不需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这问题往往是媒体和赛事主办方自己的问题,他们应该自己想好对策。

主持人:作品发表的越多,说明越被认可,但大家

有没有考虑过一稿多投的合理性?

龙-兴凯湖:一幅好的作品来之不易,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呢?凭什么一处发表或被展出了,就被剥夺自己再使用的权利了呢?又没有给我高额的报酬,也没有签订不允许我使用的协议。所以,一稿多投我觉得无可非议,除非你收藏,我同意并得到相应满意的回报。

晶彩人生:普遍撒网,重点培养!不一定哪里就获大奖了!

摩耶:目前国内杂志社付给摄影师的报酬相当微薄,和摄影师所付出的成本根本不成正比。摄影师争取更多的展示机会乃至于“利益”也未尝不可……不过,对于摄影师,这样的做法当然不利于自身的进步,也不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arrongao:我认为,一稿多投、一稿多用没有什么问题,很多媒体、网站不也是重复刊发一样的文字或图片吗?报纸上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某某供图”或类似的注解方式,好的东西让不同的阅读人群欣赏,何乐而不为呢。说明白点,就拿现在的摄影杂志来说,都为摄影而生,但大家的定位都不尽相同,读者群也不相同,好的作品让大家都看到,也没什么不好,所以,我个人还是支持一稿多投的。我也希望媒体不要对此界定,除非非常特别的东西,你花了大价钱非要搞独家,那就另作说明。

张草叶:我觉得无妨。没买断的,也没约定了时间的,多投绝对合法,那就可以。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合同处理。刊物如果想独家,那就自己积极点,主动迅速点。有问题不应该从作者身上找原因。如果不是为了某个刊物拍的专题,是个人的专题,我肯定是投自己觉得合适的一家。退回了再换。但是像月赛、评片之类的,有合适的就投。

平舒心禾:艺术没有统一标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张摄影作品不同的评委给出不同的分,如某摄影师的一张作品在一区级展览被刷下,可在另一国际展览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奖,如果不是一稿多投能拿大奖吗……

律师说理

郭春飞

北京市明诚律师事务律师、合伙人擅长处理复杂的互联网著作权侵权案件

目前国内一稿多投现象很普遍,有很多原因,比如作者为了使稿件早日见刊,采用大面积投稿的办法。其次,现在的期刊出版周期普遍较长,对于一些时效性很强的稿件,如果投出去后石沉大海,恐怕因最佳的发行时间已过,作者的心血也因为“过期”而作废,无奈之下,大多数作者被迫选择一稿多投,不是为了多挣些稿费,而仅仅是希望把辛苦写出来的稿件发表出来而已。

另外,一些编辑及媒体的不负责任,发表了作者的作品却不通知作者也不支付稿费,只顾享受权利却不履行义务也是造成“一稿多投”的原因。

何谓“一稿多投”

作者将自己某一未发表作品同时或在特定时限内投寄给多家报刊等出版单位的行为。在我国报刊出版行业,作者一稿多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一稿多投行为,可以从主观上分为善意一稿多投和恶意一稿多投,对于明知报刊出版单位已发表和支付了稿费仍再次投稿的恶意一稿多投,是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不违法 不鼓励

同时向多家报刊投稿或向一家出版单位投稿后在未接到出版单位答复前,短期内又向其他出版单位投稿的行为,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作者再次投稿的时间期限上是有要求的。

但不难看出,我国法律是不鼓励一稿多投的,遗憾的是该条文并未明确写明“一稿多投违法”和一旦作者一稿多投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可能是立法者考虑到了我国一稿多投现象普遍存在的现实,囿于一种传统的“法不责众”的立法思想,但这却导致了法律的难以执行。

依据此规定(《条例》第二十三条),报刊出版单位收到作者的稿件,一旦直接刊登发表,并且,向作者邮寄稿酬后,在法律上就推定为作品的非书面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合同成立,除非双方另有约定。该报刊单位就获得了该稿件的复制、发行权。如果此时作者再将作品投稿其他出版单位,不但侵犯了原报刊出版单位的专有使用权,同时也构成了违约行为。由此我国法律构成了惩罚恶意一稿多投的法律制度。

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

在实践中,为了避免一稿多用及保证优秀作品及时见刊发表,建议作者充分利用《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条款,即:作者在投稿时可以注明:“出版单位须在自己希望的某一期限内答复,否则此期限届满将向其他单位投稿”的内容,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规避了侵犯出版单位权利的风险。

见面大会主持稿范文第4篇

关树锋感谢红桥区委、区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红桥区地志办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可喜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他对此次评审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把握好“一个坚持”,就是在志稿成书前,坚持总纂一支笔统稿和责任制,保证志书的规范统一和完整。二是统筹好“两个特性”,即地方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注意处理好本轮志书与上部志书重叠部分衔接的关系,处理好志稿中述与论的关系,处理好记述中详与略的关系。

刘广理指出,红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修志工作,将其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编修委员会,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作进展情况,书记办公会专题听取汇报,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作出批示予以支持,并深入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六年来,始终致力于全面推动修志工作向前发展,力争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区地志办在会后要对照复审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不断完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力争把《红桥区志(1979―2010)》编纂成为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彰显红桥地方特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

复审会上,有关专家和区县地志办负责人对志稿给予了肯定,同意该志稿通过复审。认为该志稿如实反映了红桥区32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政治观点正确,资料丰富,体例完备,各章节设置层次比较清晰,部分篇、章中的“无题序”质量较高。特色篇“大胡同商Q区”记述系统完整,体现区情。配图真实恰当。行文基本符合《天津市地方志书编修行文规范》的要求。

会议要求,红桥区地志办要认真研究复审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会后3个月内将梳理后的修改意见填写《〈红桥区志〉复审意见梳理情况统计表》报市地志办,市地志办将择机组织审查验收组成员对其修改情况进行复核。

见面大会主持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干旱区研究》 办刊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4-01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刊物质量不断提高, 影响力逐年增大,期刊核心影响因子由2011年版的1.038上升到2015年版的1.351;核心总被引频次由2011年版的1344次上升到2015年版的1968次[1,2]。《干旱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新疆干旱区的科研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期刊人从办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刊物不断向前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将《干旱区研究》办刊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

《干旱区研究》着重刊载全球变化的干旱区响应、内陆水循环与水资源、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绿洲生态系统建设、绿洲学科发展等干旱区基本科学问题,以及沙漠改造利用等成果。《干旱区研究》坚持以服务读者、作者,促进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办刊宗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播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弘扬原创性学术精神,以“科学发现优先权”为最高追求目标,优先发表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秉承“唯质是视,量质录用”的办刊原则。

二、创办特色栏目,关注热点问题

在坚持办刊宗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科研所的研究方向,在2007年第4期开辟了“绿洲可持续发展”栏目,以期探讨绿洲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的实际问题。为了办好这个栏目,我们特邀了黄盛璋、申元村、王介民等教授为本栏目的顾问。积极主动捕捉学科前沿,及时发表新成果,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推动这一科学问题的深入、持续的发展,我们撰写了编者按。同时,及时约稿,从而保证了栏目的顺利开展。

亚洲中部干旱区作为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明显的不同于湿润区和高寒冰冻区,而被人们所广泛关注,尤其被地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所青睐[3]。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中亚国家接壤,同属于干旱地区。2013 年第3期开辟了“亚洲中部生态与环境”栏目,报道了关于亚洲中部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开辟特色栏目几年来,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读者和作者的广泛关注,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

三、转变传统办刊模式

2011年以前,《干旱区研究》编辑部采用的是传统的办公模式,以邮件的形式与审者、作者、读者联系。为了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稿件处理速度,快速、高效的建立起与审者、作者的联系。2011年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http://,采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网上自助投稿、查询系统。该系统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投稿、审稿、处理稿件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缩短了论文的处理时间。为作者、读者、专家等提供“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

为了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干旱区研究》先后加盟了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和检索机构,实现了期刊的互联网发展。《干旱区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它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业科技文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等多种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被《中国生物学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国外地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英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美国)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四、提高服务意识

期刊编辑主要和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交流,主要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服务。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投稿、审稿过程、稿件反馈、退稿、稿件的编辑加工、稿件的出版等等。

作者投稿以后编辑部都会立即初审,初审以后需要先修改才可以送外审的稿件,将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作者;初审通过的稿件第一时间送给相关研究领域的审稿专家,外审的稿件编辑部会定时提醒审稿专家,若超时仍没审回来的稿件将更换其他审稿专家;专家审回的意见及时回复给作者,审稿意见是修改后发表的稿件,修回的稿件送常务副主编终审;退稿的稿件也会尽快把专家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遇到专业上有疑问的地方,会及时和作者沟通,耐心的听作者解疑答惑,同时编辑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互相学习、互动的过程。

期刊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以及同行的认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要珍惜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扬长避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五、注重学习与交流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以一定的社会读者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组织、选择、整理、加工、出版。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再创造性劳动。高质量的期刊一方面来源于原创性科技论文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科学素养,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其中,编辑人员的科学素养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发挥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中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干旱区研究》编辑部鼓励编辑人员每年既要参加编辑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又要根据刊物的报道宗旨和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期刊编辑还积极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了解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有针对性的约稿和组稿,对专家学者的热点研究领域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干旱区研究》编辑部的办刊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借鉴成功的办刊经验,结合自身刊物的特色,扬长避短,走属于自己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陈曦,姜逢清,王亚俊,等.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3,30(3):385-390.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人大会常委会

上海档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学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