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2篇

小镇、古桥、青山、流水、古迹,罗田古镇的影像与其他古镇并无差别,说实话,第一印象让我有点小失落。可是,当我离开时,却心生浓浓的不舍之情,渴望再听上几段关于罗田古镇的传说故事。

印象的转变从我走进茶馆,闻到第一缕茶香开始……

鲁师爷变化助修桥

那是罗田古镇老街一处非常普通的茶馆。

刚抿了一口香茶,一位老人家踱着步子走到我跟前,指了指我背着的相机和脚架:“来拍照吗?”正当我诧异时,老人家又开口了:“那边有座普济古桥,年代黑久远了,是鲁班帮忙修建的,你一定要去拍拍!”前往罗田古镇时,我查阅的资料中有这座古桥寥寥几字的介绍:鲁班帮忙修建古桥古建筑。其后就不再有更多的内容。既然这位老人家如此热心,听他的口气又是知道这座桥的前尘往事,于是,我连忙邀请老人一同坐下喝茶。

老人丝毫不客气,坐下,抿了口茶,马上转变成说书人的派头,缓缓开讲。

普济桥修建于道光十七年,是当时镇上一位叫做范文才的小商人为了方便人们往来于罗田集资修建的。在此之前罗田早已热闹非凡,是川鄂边界上的贸易重镇,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只能从一条搭建于百丈沟上的小木桥经过。这河沟宽水深,每当夏季,上涨的洪水常常冲垮木桥并且吞噬人的生命。

为了修桥,范文才在全镇到处募捐,居民捐献的钱不够时还不断将自己的商店作为抵押。他立志修建一座百年不坏的桥,便请修桥高手设计了一座高二十米,长十八米,宽八米的石桥。谁曾想设计图出来了,可在石材上却出了问题。他召集了一百多名工匠打石头,恰好在离桥目标位置不远处发现了一块可以做上好石材的大青石,仅仅这一块石头工匠就打了很多天,却怎么也无法打破。众人正着急时,忽然来了一个乞丐说他有办法。工匠们看这人其貌不扬衣服破烂,以为是来混吃的便要赶他走。说来也怪,不管怎么驱赶,乞丐死活不走,躺在旁边一个阴凉地儿睡觉。因为始终打不开大石头,工匠头很着急。不得已,工匠决定去喊醒乞丐让他试一试。这回轮到乞丐摆谱了,说必须要睡醒才可以。大家等啊等,乞丐终于睡醒了,打着哈欠走来对着一众人说道:“你们都乘凉去吧,我一个人来就可以了。”

好奇的工匠们谁也没有走开,只见乞丐将一挑河水灌到工匠们先前打的槽子里,水灌满后奇迹出现了:大石头从中裂开,断裂的地方如刀砍斧削一般。

第二天,工匠头打算留用乞丐,可他却执意要走。众人想到他是过路要饭的,就没再强留,纷纷继续打石取料忙碌起来。

石材有了,工期就提速了许多,眼看快要大功告成,此时新的难题出现了:桥顶平面中央那块不足0.1平方米的一块石头无法受力,总是活动。工匠们比着尺寸打来很多石头都不合适,不是大了就是小了。石拱摇动,众人也不敢折架模。

大家再一次陷入六神无主的境地时,突然遇见一个到河边挑水的孤老太婆。她对工匠们说她家有一块石头,可以搬来试试,如果合适就以二十吊钱的价格卖给他们。范文才当时在场,立马答应:“如果合适,莫说二十吊,就是二百吊都可以。”

工匠将从孤老太婆家拿来那坨石头放入一试,颇为神奇的是,这块石头恰到好处,顿时受力平衡,桥体立马稳如泰山。正当所有的人都拍案叫绝时,石头瞬间又变成太极图案。众人好奇地向孤老太婆打听这坨石头的来历,这才知道前几天她家来了一个脏稀稀的乞丐,长满毒疮,还流着脓。她没有嫌弃,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吃的招待了他,还扯来草药给他洗毒疮。乞丐身上的毒疮一天天好了起来,临走时打了一块石头给孤老太婆,并说这个石头有人会来买,要二十吊钱才卖。

相传这个神通广大的乞丐便是鲁班师爷下凡。而因为此石桥是众人捐款修建,故得名普济桥。桥上设有石碑,凡捐资的人,均载刻名字,作为永恒的纪念。

听完故事,走出茶馆,在老人家的热情指引下,我朝着普济桥的方向走去。

刚到老街拐角处,还没有看见古桥,就听得一阵流水潺潺声传来。转过弯,屹立在此百年的普济桥尽收眼底。两边桥头各有两座吉祥石雕:石狮、石象、麒麟、石龙。刻有捐钱者姓名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察地利而通南北,尽人力以济往来。横批为:德厚流光。

桥身两旁雕有龙头龙尾,龙头口含龙珠。传说桥上还有一把斩龙宝剑,但在桥身六十年大难之际丢失了,这又是一段传说了。

据说桥成之日鲁班又化着凡人骑马来踩桥,桥偏了一下。鲁班说:“此桥三十年有小难。六十年有大难。”

三十年那一场小难倒没什么,但六十年的一场大难,普济桥差点毁掉。山洪咆哮着从上游冲来,伴着雷鸣电闪,洪水中一条黝黑的蛟龙不断翻腾着,眼看就要冲垮石桥。当时范文才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他跪在普济桥上瞌头,向天大喊:“如果我姓范的私吞了修桥的钱,哪怕只是一分一厘,桥去人去;如果没有,桥在人在。”范老爷子的起誓果真还起了作用,桥身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桥中间的斩龙宝剑竟飞扑进洪水中杀死了蛟龙。

就这样,桥保住了,但斩龙宝剑却不见了。

秦小花送酒换水井

离开普济桥,刚走到万寿宫,又见到刚才茶馆里说故事的那位老人。不多会儿的工夫,老头儿换了一身装束,戴了一副眼镜,嘴里叼了一个大烟袋子。“来来来,前面还有一口井,给你讲讲它的故事。”老人一个劲儿地招手向我喊着,显然他是专程在此等我。

一步步跟着老人家走到了老街的另一边,顺势就在街边的一处茶馆坐下。老头儿抖了抖烟袋子,问我,“知道对对子吗?”我不知老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知道该点头还是摇头。正在我犹豫不决时,他已经自顾自地讲了起来。

老人所说的那口井在罗田古镇老街的背后,因为井口有一尊罗汉骑龙的雕像而得名“罗汉井”。这口井修好之前镇上的人们都要去百丈沟打水,生活很不方便,镇上的有钱人们就想挖一口水井,可老街前后都是乱石,哪里有水源呢?

话说当时街上有一个餐馆,生意十分兴隆,老板姓秦。一天,秦老板的女儿秦小花从河边挑水回来,见一个和尚和本地一位姓向的秀才正在喝酒。只听向秀才一脸不快地说:“我不认识你,凭什么请你喝酒?”

向秀才虽然有文采,但他的吝啬在老街上更有名。

只见和尚喝下一杯酒,有滋有味地咂吧着嘴,吟出一上联:“四大皆空,喝几杯何分你我?”向秀才拉长着脸吟道:“两头是路,过片刻各奔东西。”

秦小花自幼聪慧,略通文墨,听出两人吟的对联十分工整且丝丝紧扣,便饶有兴趣地在旁边看热闹。

和尚说:“我们打个赌,对对联,谁对输了谁给酒钱。”向秀才根本就不把衣衫破烂的和尚放在眼里,当下立马答应。

这时秦老板喊:“小花,快抱点柴到灶门口。”和尚看到小花抱的柴,马上就有了上联,随口吟道:“此木为柴山山出。”

向秀才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有对出下联。和尚则在一杯一杯地喝着酒。这时秦小花看到灶间的烟火,脱口对出:“因火为烟夕夕多。”

向秀才一看自己对不出的对子叫一个小姑娘对了出来,顿时感觉脸上挂不住了。和尚问道:“秀才,是不是该你给酒钱啊?”向秀才不甘心地说:“一次二次怎么分得出高下,再比。”

恰好这时有挑水的师傅挑水进店里,和尚大笑着吟道:“白水作泉日日昌。”这次向秀才倒很快就对出来了,他冷笑着看着秦小花,吟出下联:“女家即嫁可可哥。”满屋子人顿时大笑。

秦小花听出这对子里有对自己的奚落之意,不由怒道:“你不就是想赖这顿酒钱吗,今天这顿酒我请了。”向秀才听说有这等好事,吃得打嗝才离开餐馆。

当晚秦小花做梦,竟梦见了白天来店里吃酒的和尚骑着一条龙带着她到罗田古镇老街后的一处乱石岗,那龙落地的一瞬间,一股清泉从地下涌出,和尚骑着龙边在泉水里翻腾边对秦小花说:“姑娘,谢谢你的酒,我把这股泉水送给你。”

秦小花醒来给爹爹讲了梦中的情景后就带人来到那片乱石岗,可大家将信将疑,认为在这里挖井就是白费力气。只有秦小花深信不疑,便对秦老板说:“爹爹,我们自己来挖吧。”

于是一家老小加上餐馆的伙计开始挖井。街上的人看他们在这里挖井就开始说风凉话,特别是那个向秀才对秦小花挖苦道:“这乱石岗能挖出水来,我手板心炒碗豆给你吃。”

这一天,秦小花挖着挖着,果真挖到了湿润的土,大家一看真的有希望,纷纷加入到挖井的行列,人多力量大,一股清泉很快就涌了出来。大家捧起水喝,甘甜醇香。罗田本就盛产大米,加上罗汉井的水,煮出的米饭香气从镇里飘到几公里之外。

讲到这里,我不由诧异,老人家连对子都记得这么清楚,便打趣地说道:“老人家,挺有学问啊,佩服,佩服。”老人很淡然地笑了笑:“别小瞧我们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偏辟的小镇,但文化人多得很,至今出过二十多个进士,下面就给你讲个有名的进士的故事吧。”

向秀龙嘻戏二秀才

罗田古镇自古文化盛行,自北宋以来出过的二十一名进士中,惟有向秀龙的故事流传至今。向秀龙,字老典,一生苦读寒窗,清乾隆三十五年考中举人,三十八年又高中进士。

话说乾隆三十六年春,一个山西秀才、一个西安秀才联袂游山玩水,途经罗田古镇时,走入当地酒馆,打算饱餐一顿之后再前行。可这二人都是吝啬之人,便想到不妨在偏僻小地靠一身学问混顿饭吃,混碗酒喝,还能叫当地人无话可说。

山西秀才唤来掌柜:“按照天下文人的规矩,敢问镇上有无读书之人,若有,快请来陪我等吃酒;若没有,这桌酒菜就不能收钱,只能算作对外来文人接风。”

掌柜的一听就明白二人想白吃,便火速差人去请向秀龙。向秀龙正好在罗田古镇老街上赶集,很快就被请到了酒馆。

酒菜上齐后三人互通姓名,山西秀才说:“难得今日在此认识新学友,我们不妨吟诗作对,以助酒兴。向兄意下如何?”向秀龙立即明白了他俩的意思,答道:“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二位请便。”

西安秀才开囗道:“向兄以唐代刘驾的‘牧童’喑喻我们在说谎。脆挑明,今天谁输了谁付酒钱,如何?”向秀龙说:“愿闻赐教。”

此时已是掌灯时分。西安秀才看见掌柜的正在拨弄油灯里的灯草,灵机一动出了上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向秀龙以墙上挂着的秤回应道:“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妙!妙!”山西秀才不禁夸道:“一个以灯为题,一个以秤为对;一个白蛇,一个乌龙,一个头顶,一个身披。真是巧对,巧对。嗯,小弟这里也有一对,向兄听好,‘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向秀龙大手一挥道:“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轮到西安秀才,忽见店门囗一个挑夫挑担路过,他立即又出对道:“人轻担重轻挑重。”向秀龙仍以挑夫回应:“脚短路长短走长。”

山西秀才感到了向秀龙的厉害,感觉到不能再出对了,就改口道:“我们三人再各自吹吹家乡的名胜,说不上来的付今天的酒钱,如何?”向秀龙又欣然答应。

山西秀才便抢先夸耀说:“山西历来以山闻名。古人云‘山西有座太行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你们看,哪还有比这再高的呢?”

西安秀才毫不示弱地道:“俗语‘西安有个大雁塔,离天只差一尺八’。它还要比太行山高一尺五呢!”

这时向秀龙却高声说:“算了,山和塔都还没有天高呢。天下人都晓得,‘万县有座钟鼓楼,半节伸进天里头’。二位这样来看,到底是山高?塔高?还是楼高?”

两位秀才惊得目瞪囗呆,向秀龙却快快活活地举起酒杯,痛饮起来。打这以后,向秀龙的名气,响遍罗田古镇一带,一人舌战两大秀才的故事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段子。

罗秀才盖塔破风水

向秀龙的故事刚讲完,老人家又手指着茶馆前不远处一座塔形的建筑说道:“莫不信,我们这儿很看重文化的,文化人写的纸都不得随便乱丢,要扔到那个塔里去烧掉。”

这样一说我就知道了,关于这个塔我可是提前做过功课:塔名“字库塔”,是古代“惜字塔”建筑,为仿木重檐阁式石塔,塔高7.5米,塔顶呈宝瓶形,塔身上刻有对联:“惜今人敬字,教古圣明文”和“蝌蚪云霞焕,鸿篇日月光”。我走出茶馆,仔细观看塔身,对联清晰可见,上面刻的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该塔在当时是作为文人们烧字纸专用的,当时罗田古镇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写的文章字纸都要丢到塔里去烧,外面不准乱烧,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说。值得一提的是,罗田古镇原有字库塔五座,而现在仅存此一座,故显得十分珍贵。

回到茶馆,老人吧唧了一口烟袋子:“再给你讲最后一个故事吧。”

之前没有字库塔的时候,有人把写过字的纸或用来擦屁股,或满大街乱扔。人以文尊,有人认为这是对字墨的大不敬,就提议修个字库塔来焚烧没用的字纸。可这事说得热闹,拖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实施。

清末时期,罗田古镇出了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位是姓罗的秀才,家境贫寒;另一位刘老爷却家财万贯。

俩人年轻时就结下了梁子,两家小孩也总互相欺辱。一天罗秀才的儿子将刘老爷的儿子打了,刘老爷前来理论。文人有文人的干仗法儿。刘老爷见了罗秀才就蛮横地说道:“谁谓犬能欺得虎?”罗秀才也不示弱:“焉知鱼不化为龙!”

这次刘老爷没占到便宜,对罗秀才更加怨恨。一天,两人在罗田古镇的老街上狭路相逢。刘老爷看到路边田坎的豆角随口吟道:“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罗秀才看到不远处的百丈沟,随即对出下联:“水冲石头石头与石头实头。”

刘老爷又没有占到便宜,心中更气。又到了冬季的某一天,罗秀才和娘子赶场买年货,秀才娘子的脚上只穿了双单鞋。刘老爷便出对讥讽道:“霜降降霜霜冻孀妇双足冷。”这里把秀才娘子比着孀妇,分明咒秀才早死,罗秀才忍住心中的愤恨高声对道:“寒露露寒寒袭焊匠汗手热。”

二人就这样每次遇见都会有一场唇枪舌战,但大多时候都是罗秀才更胜一筹。

刘老爷没有想到,他咒罗秀才死,自己却先死了。刘老爷死后,儿孙请人给他选了一块狮子头的风水宝地。由于有这样的好风水,刘家更加兴旺,子孙满堂,富甲一方。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3篇

叹坡仙奎宿②煌煌,俊赏苏杭,谈笑琼黄③。月冷乌台④,风清赤壁⑤,荣辱俱忘。侍玉皇金莲夜光⑥,醉朝云⑦翠袖春香。半世疏狂,一笔龙蛇⑧,千古文章。

【注释】

①苏学士:苏轼曾官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故有是称。

②奎宿:二十八宿之一。《星经》谓“奎主文章”,故俗称奎星为“文曲星”。

③琼黄:琼州(今海南琼山)、黄州(今湖北黄冈),均为苏轼贬谪之地。

④乌台:御史台,因汉御史台柏树上常栖乌数千而得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诗涉讪谤”而被押系御史台狱达四月之久,史称“乌台诗案”。

⑤赤壁:此指黄州的赤鼻矶。苏轼游此,作前、后《赤壁赋》,有“清风徐来”、“唯江上之清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语。

⑥“侍玉皇”句:《宋史·苏轼传》:“(哲宗元祐二年)召入封便殿………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玉皇,皇上。

⑦朝云:王朝云,苏轼的侍妾,伴随苏轼二十一年,后卒于惠州。

⑧龙蛇:喻书法笔势的灵妙,也可喻文章的灵动流美。

作者: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时期。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传》),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鲜于必仁虽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却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达观,常常寄情山水,浪迹四方。在世时与海盐杨梓之子国材、少中交游甚密,常“尽以作曲方法授之”。贯云石曾教杨梓及其家僮唱曲于前,受有维吾尔音乐影响的鲜于必仁又教其子国材、少中及家僮于后,所以才有因杨氏而著称于世的“海盐腔”。其散曲中的写景之作,曲文华美,意境开阔;咏怀历史人物的曲作,咏史论世,格调健朗。

【译文】

苏东坡举止若仙,文才盖世,犹如文曲星下凡,发出万丈光焰。他不仅在苏州、杭州的美景中得意流连,就是贬官到黄州、琼州,依然谈笑自若,怎不叫人为之感叹。御史台狱中吟对冷月,赤壁矶夜游啸傲清风,人生的得失升沉,他都不放在心间。他忠心事君,曾得到皇上撤烛送归的恩典;又有朝云那样理想的侍妾,足以让他一享香艳。他平生豪放,不受礼法和尘俗的牵绊,笔走龙蛇,作品和文名千古流传。

【赏析】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南宋道教;《无上黄策大斋立成仪》;黄斋;音乐转型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3-0056-06

序论

南宋道教斋法以黄斋为大宗,仍祖述灵宝法。黄斋始自陆天师,然未载其详。至唐杜广成先生方有具体的程序记录。南宋所出《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后简称《无上》)一书,其名冠以“无上”与“大”之定语,有总大成之意。全书凡57卷,题为“三洞法师冲靖先生留用光传授,太上执法仙士蒋叔舆编次”。二人皆宋人,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

卷之一“仪范门・序斋第一”云编书始末,大意如下。首先,开宗明义尊崇灵宝斋为斋祖并述其传承脉络,定下全书属灵宝传统的基调。其次,激烈批评自唐代开始斋法多不师古而致灵宝斋几近绝迹,大力呼吁恢复古法,表明编者传承观念的保守。再次,所载诸仪的实际内容,不但将“古法”和宋人传授编修的仪式作了泾渭分明的注解,且后一类中显然颇多吸收了时兴之仪,从中可显现黄斋在当时仍有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又次,编者在考证古法后,总其纲领,订其疑误,复编成书,显然作了新的加工变化,既标志了道教大师在保守与发展悖论中的权变,也显示了宋代在道教仪式音乐史上的不凡地位。最后,此书的编修完全出于实践运用的目标,“据文便可施用”,法师一册在手,即可据之执行斋仪。因而,对于这部黄斋的集成性文献,不独以之考察南宋时斋仪的发展状态,更应放在道乐历史长河中观其历史地位,不能不详加研究。

一、编者相关背景及文献总体框架分析

卷之五十七“附录修书始末”记留蒋二氏平生行状。留氏祖籍河洛,后南迁泉州。其六世祖即仕唐官光禄大夫,留氏自幼解司玄学,受法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道士蔡元久后,矢志道学达30年,遍览道经,穷究旨归,分别条绪,诸法书靡一不练,专以玉府五雷法、正一法为宗主。他平生所得法书均为荆蜀方士隐君子者授,因道法高深灵验而受皇上赏识,历任右街道、左街道篆擢太一宫都监等要职。蒋氏世居永嘉(温州),其祖父三代为朝廷大夫。自幼颍悟明锐,博览文献,过目成诵,工唐律,清苦雅淡,工习音声以为悦,后遇留用光得其真传,复加以编排,删合考订复正为《黄斋仪》36卷,《自然斋仪》15卷,《度人修斋行香诵经仪》24卷,总名为《灵宝玉检》75卷。

上述记叙反映出编者的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在道内外地位甚高,为玄门大师,所属道派道法并非灵宝派,然其所传仪式音乐却一致承接陆修静灵宝斋法,表明斯时灵宝斋仍是道教仪式之主流,为各家各派一致认同。其二,都有深厚文化与道学的修养,并有转益多师的经历,所编文献并非完全照搬前人,而有新的考证加工和创造。

文献的总体框架结构与前不同,现作概略介绍和分析。

今《道藏》本载《无上》全书共分二十四门三十一卷,内容属黄斋,以第十二门为界分为两大块。第一至十一门属文件类,分别详记斋仪所用之设施及文书:卷1~2“仪范门”,卷3~4“预告门”,卷5~6“正奏门”,卷7“正申门”,卷8“牒门”,卷9~10“章奏门”,卷11“表词门”,卷12“巯牍门”,卷13“榜牒门”,卷14“礼成奏谢门”,卷15“醮谢请献门”。从第十二门开始为“科仪门”(卷16~31),为仪式音乐类,分述各仪之名目和程序,所载十几种仪,实是黄斋实施的逻辑环节。这里出现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既同属一斋,为何不统一连续记载,而要分仪单记呢?这里有作者的特殊用意。黄斋发展到宋代,其内容已经历了多个时代多个作者的编、集、授、修。换言之,此时黄斋已非一时一人之作,其构成的各仪,时代作者有变有不变,故需单列以明其作者情况及传承源流,使后人知晓其演变情况和过程。从编修者及仪式内容来看,全斋大致分为两类。以宋为界,其前均为古法,其后则为宋之新仪或虽沿袭古仪名目而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新法。今去掉重复性的仪(因道派不同所致),分析研究其中的十三种,前五种实为古法诸仪,后八种则为新仪新法。现分别述之。

二、古法诸仪

五仪中,前三种文献清楚标明为“古法”,后两种虽未标明,内容则属前朝已有之仪。各仪均标明了著编者,为南朝至唐之仪式大师。

1.古法宿启建斋仪

题为“东晋庐山三洞法师陆修静撰大唐清都三洞法师张万福补正,上清三洞法师李景祈集定,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次”。所记编撰源流之详,前所未见。从中可清楚知晓此仪的原创人、补正与集定人、传授与重编人及其时代。

宿启即“宿以启闻”之意,原是黄斋的预备仪,在正斋举行前夜,法师需将上报尊神的真文敷露于案,请尊神审察,得到同意授权后,明旦方行正斋。这组启神仪式最初叫“自然朝”,被道教尊为“斋之祖”。按道教经科要求,凡建斋当先行自然朝。后用宿启代替了自然朝,只是名的更换,因宿启能直接说明仪式的性质。故宿启与自然朝实为名异质同。唐代有不明经旨的法师,在正斋之前先后举行自然朝和宿启,重复使用同样仪式,因而遭到宋代大师的批评和讥讽。南朝之宿启并未载详目,至本书方见其详,兹照录如下:

赞引高功法师出堂,次高功上香,告斋,上启,次监斋宣职状,唱道赞,次华夏引高功至于外坛,次宣金钟玉磬仪,升外坛,密诵入户咒,升中坛次升内坛,上十方御案香,都讲唱各礼师存念如法,次高功宣五方卫灵咒,次都讲唱鸣法鼓,次三揲香咒祝,次发炉,次都讲唱各称法位,唱礼十方,志心皈命十方灵宝天尊,唱各皈命忏悔,次吟三启颂“乐法以为妻”,礼三宝,都讲唱日,至心稽首礼,次高功执真文香上薰,举直娄阿会四字,众官随声咒曰,归位,宣十方灵官巯,唱重称法位,宣词,吟智慧赞三首“智慧起本无”,唱礼十方,次唱说戒威仪,次高功选举众官,明日行道各典其职。次都讲唱众官等平坐,宣禁。礼十拜,次都讲唱监斋罚简,次复炉,次吟学仙空洞颂,出坛,次回向,次都讲唱启斋事毕,众官复位,弟子礼谢法师。

上仪之核心内容“读词说戒补职宣禁”即自然朝,高功率众法师上香上表以告斋意(读词)、宣布法师的法位职责(补职)、宣布禁止条例等,以获神的授权襄助。节目的多次反复都为了表达对神的尊敬和仪式的庄严。尽管标明是古法,但已有编者的加工,如增加大量的音乐元素和说明就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增加了不少经韵,如华夏赞引、唱道赞、五方卫灵咒、三揲香咒、礼十方,皈依忏悔、三启颂、八会真文、智慧赞、学仙空洞颂等。其次,添加了以器乐演奏为主的金钟玉磬仪。再次,细致标记了经韵的唱者和唱法,从中可了解到当时音乐运用的实况。主持人是高功,控制整个仪式,都讲是主要助手,仪式中的经韵几乎全由这两人唱,但都讲唱得更多,表明其仪式音乐家的地位。从唱法记述中可明白很多演法程序,实都是歌唱行为。如启斋事毕、各礼师、监斋罚简、众官平坐等都特别标明都讲唱首句,如都讲先唱首句“各礼师存念如法”,众斋官再和唱全段词,这显然是领和的唱法形式。

应注意到,虽然编者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反对片面追求音乐形式美。然而为何仪式中音乐反比前代更突出呢?可能的解释是,为适应当时群众对仪式音乐美的欣赏需要,不得不吸收一些时兴的内容吧。

2.古法三时行道仪

题为“李景祈立定,留传授,蒋重修”。可知在当时眼光,唐代之仪均算古法。

行道仪是黄正斋,每天分早中晚三时举行三场。唐代杜光庭撰有大量行道仪实例。兹照录蒋氏重修之行道仪程序:

法师出堂,华夏引入坛,上十方香,宣五方卫灵咒,鸣法鼓,三揲香祝,发炉,三礼,重鸣法鼓,阅吏兵行事(案即出官),各称法位,宣词,三上香,唱礼二十方忏悔,次都讲唱各思圆象,咽液,命魔,唱密咒,次都讲唱步虚旋绕,次咏步虚之章十首,次唱至心皈命,吟三启颂三首,唱三礼,唱重称法位,高功大谢,上启,愿念,复炉。吟学仙颂,出坛,启谢,回向赞。

不难发现,此仪作为正斋,其框架仍与宿启相似,且更简洁。可见古法黄斋的各部都使用了同一骨架。不同的分部仅需在这同一骨架基础上插入体现其特殊功能的一组程序。如宿启的核心内容是上表请神审察并获得授权,而行道时法师已与神会合,遂围绕神而周游大唱赞歌,所唱十大步虚为宿启所无,则正是正斋的特殊程序。

3.古法散坛言功仪

此仪在正斋完后举行,预示全斋将结束,此即散坛之意。言功,则是法师向尊神汇报众神官在斋中所尽之责之功,感谢神的襄助。论功行赏之意。其程序如下:

举唱道赞,华夏引法师升坛,念入户咒,上香,唱各礼师存念如法,宣五方卫灵咒,鸣法鼓,三捻香咒,发炉,上十方香,唱各称法位,唱礼十方,至心皈命灵宝十方天尊,吟三启颂三首,唱三礼,旋行,五方真文咒,咒毕置香案,重鸣法鼓,重称法位,上启,宣表,焚表,纳官(即复官),唱还戒如法,还戒颂,宣山水土简,吟投龙简颂,唱众官纳职,复炉,辞三宝,旋行咏三途五苦颂,吟学仙颂,出坛,谢师。

上仪的特殊程序是上表和投龙简,是两个同质仪的连续运用。上表将汇报表读后焚之借青烟送达尊神。投龙简送表的对象范围更广,借龙腾而送达,也更快更保险。后世名“投龙”者,系“投龙简”的省称,但意义就含混了。

查杜撰黄斋中有《言功拜表》和《散坛设醮》两仪,而宋代蒋氏是将两仪合并而用,且调换了顺序,这一修正在逻辑上更合理更简洁。杜撰之两仪实用同一基本程序:

“入户,各礼师存念如法。卫灵,鸣法鼓,发炉。各称法位,同诚上启。读词。礼方,忏悔,步虚,三启,三礼。重称法位,发十愿。复炉。出户。”

宋唐的仪式框架和程序大致相似,惟宋更繁化,且突出了唱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唐有步虚,宋本反无。但宋本的修订显然更合理。因步虚本是正斋专用,如复用于结束部,反削弱了其在全斋中的标志性,有画蛇添足之弊。

4.投龙壁仪

此仪是将散坛仪中的投龙简仪抽出单独成立。其意旨是向山水土三官送表。其中投山简法程序如下:

各礼师,卫灵咒,鸣法鼓,发炉,次各称法位,三捻香上茶酒,上请(启),投简于洞中,投龙简颂,三礼,三上香,复炉,学仙颂,撤馔,散如常仪。

另投水简、土简法如上,不赘。

5.升坛转经仪

转经仪初见于杜撰,现将蒋氏修订本程序照录如下,其中斜体字为杜撰本亦有之程序曲目:

法师上香,唱道赞,升坛,上香,唱三皈依,唱道场众等,唱赞咏如法,唱宿命赞,都讲启经,唱静念如法,密念开经玄蕴咒,吟启经颂,唱请转,密咒(蒲案:实即发炉),吟解座赞,都讲叹经,唱三闻经,智慧经赞,学仙颂,出堂,回向。

两相比较,仅有细微变化,各节目增唱法注明是一明显变化。

以上五仪均为宋前有之,虽后两种经过蒋氏重修,但不难见出仍更多沿袭古法。上五仪实是黄斋的分部,其中行道仪是主部,而正是这个主部,在宋生了重大变化,这点将在下节论述。

三、宋编新仪新法

文献卷之十九以后诸仪均标明为留氏传授、蒋氏编修或仅标明蒋氏修,故属宋所用之仪,这些仪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代未见,可称为新仪;二类是沿用古仪名称,但多含新成份,由此质异,称为新法。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仪式观念与形态的转型,且增添了大量新的程序和经韵。这些新仪新法,替换了古法的主部“行道诵经”,也是全斋主要的变革部分。由于这一新型模式为后世沿袭,证明了宋代斋仪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地位。编纂者清楚标明版权情况也说明其与古法有所区别的意图,今择要分析研究。

1.正一飞章谒帝仪

飞章即上表,上表仪为正一天师道所创,初见于东汉三官手书和三千章本,然程序和音乐均甚简,不足观赏。以后南朝唐代有类似之投简仪,程序稍详,但仍不成体制。至此仪出现,方成规模,并为后世一直沿用。故录其程序如下,以备研究参考之用:

入户咒,上香,各礼师,卫灵咒,鸣法鼓,发炉,出官,上启,启章“四明功曹,开函小吏”,出章“五色之烟,冲章上天”,遣章,封章人函,侍经读章巯关,焚章颂,纳官,复炉,出堂颂,礼谢天师,送师,向来,念善。唱设醮事毕,众官复位。

上仪的构造是以灵宝斋通用程序为框架,复将上表程序加以细化和歌曲化后构成核心程序,体现上表的特殊性,由此建立了较完整的上表仪模型。与其前历代上表仪相比较,其最大的变化首先是通过专用程序的细化,而突出了上表的特色和中心地位,如将上表过程细化为启、出、遣、封、人、读、焚等多个程序,且每个程序都用四言歌曲形式。这都是前无古人的形态,而为后世所沿用。

2.请光分灯仪

此仪前所未见,为当时新起之仪。功能是请天光下凡,再分光分灯而照亮地狱,以为后续破狱仪的前奏。现照录程序如下:

法师上启,宣回耀种咒,请光,宣分灯慈光咒,分辉,举天尊,立咏回耀飞光颂,回向,高功上香,都讲宣白,报金钟二十五声,宣召阳神咒,击玉磬三十声,宣召阴神咒,钟磬交报三十六声,报金钟九声,击玉磬六声,旋行赞咏。

仪式的核心是请光分光,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程序和经韵。按道教信仰,丰都地狱十八层,深居地下十分幽暗,在破狱救亡之先,必须请神念咒以请来耀种,将其分灯分辉,可照亮地狱。显然,无论从观念、法术、仪式形态和经韵音乐来看,都颇具新意。

3.召灵仪

即召请亡灵,法师运用密咒、掐诀、念讳、存思诸法术,召请亡灵出离地狱,然后给他们洗澡清秽、炼度、穿衣服、享用仙食,准备生天。这些具情节性的咒语、颂章多以诵唱展现,并形成了诸多为后世沿用的常用经韵,如荡秽咒、举天尊、破地狱咒、歌斗章、召请等。

上香,启白,焚召魂符,密咒,摄招,歌斗章“阴阳推运兮”,掐摄魂诀,再召,歌斗章“阳神迈汝残”,诵讳,三召,歌回黄章“太微回黄旗”,焚治病符,上启,灵书引亡魂至沐浴所,沐浴亡灵仪,法师启白,请水,上启,天河灌沐天尊(引至浴室),行科,“三途热恼,凭法泽以清凉……奉请亡灵,虔诚就浴”,举东井颂,法师存思,“天河灌东井”,诵荡秽咒,炼真咒,炼度大咒,冠带咒,咒食仪,上香宣白,十方救苦天尊,“奉为亡灵上资,往生天界”,念玉清悬命启请咒,太一救苦天尊,“切闻丰都幽远,地狱昏暗……”念净丰都破地狱咒“茫茫丰都中”。回向,念善。

全仪的程序及音乐经韵均为前代所无。

4.炼度亡灵请降水火醮献仪

荡秽,烧香咒,法师上启,请圣,初献,散花法事,上启,宣表,上香,亚献,上启,上香,终献,宣巯,回向,念善,次建立水火池,众诵隐语,念建火池咒“太上有初,赦罪度生”,默咒密咒,师引亡魂等人火池,依法冶炼身形疾疾。师至水池。

仪式的特殊功能是炼度,亡灵出地狱,洗洗澡、正衣冠、吃仙食后,还得通过水火冶炼,方可成人。这是道教特有的观念和法术。其间关键程序诵隐语,实为一经典的经韵“灵书中篇”。可见无论何种仪式环节,唱念音乐是构成法力的重要手段。

5.上清南宫水火冶炼度命仪

祝香,吟法事,召神,三界通化天尊,火炼,密咒,引魂赴火池受炼,火炼天界天尊,宣火炼大咒,玉眸炼质天尊,执生肾、心、肝、肺、脾、膀胱、小肠、大肠、胃、等等符祝,祝为四言诗,后依次举:太清灵变、朱陵度命、火炼成真、度人无量等天尊,执真气符祝,默诵五帝等密讳,诵祝,持念大梵隐语,押亡魂赴水炼坛所。随缘赴感天尊。次水炼(按:程式大略同火炼,唯所举天尊名及祝咒词不同)。向来,引魂朝谒,下座。

此仪仍为炼度,只是过程更加细致,属于上清派所制,在此附加,大约是为了适应特殊道派需要。

6.灵宝大斋传授戒符升度亡灵仪

祝香“一炷道德香,愿彻三界路”,敷座,唱人各恭敬,宣告亡灵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十方上圣”,举道宝赞“稽首皈依道,大罗元始尊,”(案:第二第三皈依程式略同),慈悲说戒天尊,说戒,告长生符,度简颂,宣九天宝诰,宣长生度命,宣升天卷告文,发保举状,祝,宣功德牒,举北帝颂,召神,宣三途五苦符命告文,请五方童子,引魂至焚燎所,回向谢过,宣升度法桥咒,送灵,举焚简颂,宣普度荐魂咒。

此仪核心功能是向亡灵传戒,皈依三宝,方或得道升天。其主要程序是向神上香,宣告皈依三宝,天尊说戒,宣读保举状和牒文等,其间音乐唱念显然是通神传戒的基本手段,仅所用的经典经韵即有《三炷香》《三皈依》(或名《三宝赞》)、《北帝颂》《焚简颂》等,更无论所宣读之各种文诰、所念的祝咒,亦多系唱韵形态。

7.灵宝普度大斋加持斛食仪

香供养,吟普献颂,上启,洒净祝“冷冷甘露馔,法味难思议”,请三宝,按人各恭敬,举志心奉请十方道(经、师)宝(案:即三皈依),太一救苦天尊,诵救苦经,清众运诚同声赞咏,讽隐语一遍,摄化无穷,遍化十方,沉变食符水盂中,诵甘露通真咒,遍洒斛食,诵破丰都开业道咒“茫茫丰都中”,十方救苦天尊。

此仪的主要功能是变食与洒食,即法师运用神力和多种法术,将粒米变化为无穷之多,然后洒向地狱,使亡灵得以享用仙食,升天成仙人。其所用法术主要是意念作用力,通过请神念咒画符诵经赞咏而达成。其间音乐经韵的咏唱讽诵贯穿始终,其本身也构成一种基本的法力。

8.灵宝普度大斋施斛宣演法语仪

上香就座,吟启请法言,次施食“云厨妙膳,饵之者策景凌虚”,念甘露加持法食咒“稽首仰圆罗”,念三光法气、三光泽婴、阴生梵唱诸咒,回向,降真水火,炼度如仪。

此仪功能是向亡灵施食并赞颂仙食不厌精的神奇功效。

以上8种仪式应视为宋代流行的且与传统有较大变化的仪式形态。第1种是完全独立运用的仪式,属于上表陈述良好愿望的祈禳类。后7种则是相对独立的仪式单元,是为实现度亡功能而组成的表演程式,有相对独立性,但都是黄斋的组成单元,它们有机有序地联合起来构成救度亡魂的黄斋立成仪。

结论

从本文分析研究中可得出以下新的认识和结论。

南宋时期主流仪式黄斋仍遵循灵宝法传统,传承观念强调保守传统,但因时代变迁和内部外部新仪式因素的影响,其实践形态发生了诸多新变,以致达到转型。由此使南宋构成了道教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黄斋转型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吸收兼容了佛教仪式的观念和形式,如地狱轮回的观念和焰口仪轨;内部原因是吸纳了道教自身的炼度思想和相应仪轨。这些新仪式因素的进入将传统的以诵经功德为主要手段的斋仪转变为以破狱救亡的表演性为主要手段,从而使斋仪的关注中心从神转向了人。请神媚神固然仍是斋结构的重要框架和前提,但基本的救助功能实施和对象已是亡灵(人)了。

黄斋转型的标志首先是主部增添了大量新仪和新曲,仪式音乐表演有极大扩容,并具有明显的叙事情节性。这些行为的变化不但使人死复生、亡灵升天的信仰观念更具体直观,也更令人信服。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难度即美。同理,在广大信众看来,仅靠诵经来积累功德超度亡灵未免太过简单而难以置信,然而,若要通过很多复杂困难的情节程序和手段,通过人神努力和多个逻辑环节,会使人感觉生死转换的确不易,从而也更有可信度:借祝咒符文请神,法师仗剑槊破十八层地狱,借天光燃灯照明幽暗,将亡灵拔度出狱,给他们沐浴治病,洒甘露开咽喉,变食施食,再水火炼度魂魄五脏六腑,方能成人生天。当然,情节叙述也使仪式行为更具审美的观赏性,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正是黄斋在南宋以后更加盛行的原因。其次,斋仪框架程序有重大变革。古法斋仪的功能圈“请神-神助-谢神”和由此构成的呼应性的程序“发炉(出官)-上启-复炉(复官)”。其基本手段是请体外神与体内神共同完成任务,这是以神为中心建构的框架。但在宋代黄斋中,这一功能圈和框架程序已经淡化甚至消失。而让位于上述情节化的表演。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5篇

武安傩戏属于社火傩戏,保留在河北省邯郸市所属武安市西南方向的固义村,该村距武安市25千米,距邯郸市55千米。据《武安县志》记载,早在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村北高处就建有佛堂寺,并有僧人住持。村上有安、何、鲍、董等姓为老户人家;丁、李、马、刘等姓则为明朝初期移民时从山西迁来的。

武安傩戏概说

固义村社火傩戏在元宵节期间的正月十四至十七日演出,其内容包括迎神祭祀和娱神娱人演出。迎神祭祀包括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仪式等。娱神娱人的社火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戏队(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彩帏、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

《捉黄鬼》亦叫《大抽肠》、《跑鬼》、《捉鬼》,在戏剧归类上是一出街头队戏,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疫病的人格化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象征。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迎神祭祀仪式,反映出该村村民的泛神信仰和鬼魂观念,表现了村民战胜自然灾疫,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教化的演出目的。该剧吟唱词也教诲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必将受到严刑处置。在高度重视孝悌教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要把忤逆不孝者比作黄鬼予以处置,以此警示世人,是符合世情的。

固义脸戏,即面具戏,亦属队戏类,据村人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秦国秦庄王十三太子(即白眉三郎),从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镇殿村学来的。该村现存传统面具24件,系纸浆拍制成的头壳型面具,每件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其中18件以城隍、灶君、寿星、土地、四值、四尉、白眉三郎等各路神灵为原型。在演出中,面具角色一般只舞蹈,没有唱词唱腔。唱词由一个叫长(掌)竹的在台口一侧吟唱。他还是祭神、斩鬼仪式中唱词的吟唱者,其由村民扮演,不是巫师,他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堪称仪式戏剧的活化石。

固义傩戏从其规模阵容、人物角色、表演形式等方面看,都具有宋代宫廷大傩仪式的遗风,这是它重要价值的所在。固义傩戏的另一重要价值是它积淀了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形态:街头哑剧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只舞不唱形态;长(掌)竹吟诵唱词,角色既舞且有少量唱词形态;长(掌)竹消失,完全由角色演唱的代言体形态。因此,它是研究中国仪式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实证资料。

正月十五日中午,处置黄鬼以后,演出队伍回村街庆贺,走到东阁下香纸桌前时,长(掌)竹有段唱词:“元宵佳节喜迎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杨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这充分说明了村民演出和祭祀的目的及其傩文化实质。

固义村祭祀和傩戏演出起自何时,该村队戏剧目《捉黄鬼》有明朝中叶本村人丁端从小五台山(在河北蔚县境内)带回之说,据称在村西北丁家祖坟上丁三多墓碑上有记载。如此说可靠,那么该村的傩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每次祭祀和演出都要动用近千名人员和30多匹骡马,花费许多粮食和钱物,年年举办村中负担不起,不知从何时起,规定举办则接连办3年,停办一般也停3年,如遇重大灾异、社会变故和特别需要,也能随机应变。

旧时,固义村的祭神和傩戏演出组织由以西大社为首的4个庄户的社首组成。按照惯例,西大社的社首户由丁、李、马三姓人家中的25户组成。他们是富家大户或者好事者的代表,每5户社首户为一组,共分5组。每一次“起社”(即举行祭祀和傩戏演出),都由一组社首户为主出面组织,其余社首户配合。本届祭祀和演出全部结束后,在正月十七日上午举行换社首和过厨仪式,今年当值的社首户要向明年当值的5户社首户转交经费收支账目和结余资金。如今的祭祀仪式和社火傩戏演出仍由这三姓中的原社首户组成的“社”主持,但已经没有5户一组轮流主持之说了。另外3个庄户是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他们的祭祀和演出也由各自的社首组织主持。

参加祭祀和演出的演员、各种辅助人员都是由旧时传承下来的家户出人承担,父传子承,没有儿子的设法由侄儿、女婿继承。每逢起社的年头,有演出任务而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到春节时也要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则不吉利、不顺畅。所有的家户分别组成了演员组、柳棍组、棚台组、烟雾配置施放组、骡马组等。每组都有专户当头,带领本组家户共同完成各组的既定事务。

武安傩戏演出盛况

固义傩戏整个迎神祭祀和演出自正月十四开始,至十七日结束,历时4天。每天的活动内容是:

正月十四迎神、亮脑子上午“请神”,西大社请冰雨龙王,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请该村的村落保护神白眉三郎和他的随从官赤峰三郎和白面三郎。下午“亮脑子”,即彩排,全村所有节目的演员和仪仗人员、执事等都装扮起来,依次排列,从前街西头向东走,从前街到后街走一遍,检阅整个演出准备和化妆情况,以确保第二天的正式演出。

正月十五正式演出正月十五日是重头戏,整个祭祀和演出分踏边迎神、村街摆道子、西场演出、南台抽肠、村街庆贺、下午演出、晚上演出等7个阶段。

踏边,即凌晨由大鬼、二鬼和20名持柳棍的村民将村里村外都踏走3遍,以驱除各处的邪祟,保证演出顺利。迎神,即探马凌晨分3次出村,把玉皇大帝、城隍、财神、关公、五道、土地、寿星、四值公曹、四尉、绿脸小鬼等神灵迎到前街中间路北的仙殿中,把仙殿中神案上各家神灵的牌位由字朝后摆成字朝前,这意味着诸位神灵已经被迎进村庄。

摆道子即各种节目在村街东头依次摆开并向西行进。早晨7点以前,东王户、南王户、刘庄户的所有节目已经在村街东头三教堂门前头向西、尾朝东,在村街分两厢摆开。与此同时,西大社的脸戏、赛戏戏中人物等已经集中在前街西阁下,等待道子过来。近7时,队戏《捉黄鬼》中的角色大鬼、二鬼、跳鬼和黄鬼从三教堂前进人道子中间,开始作勾黄鬼表演:大鬼在前,二鬼殿后,迫使中间的黄鬼就范;黄鬼走三步退两步,哆里哆嗦,不愿就擒;跳鬼则前后跳动,诱迫黄鬼。就这样进进退退,往返3次,道子才往西挪动十多步远。4个鬼再往返3次,道子再往西挪十多步。如此往复多次,直到村西场上。两探马同时也进入道子中间,轮流着往返闯道子――开路。

西场演出。道子到达西场,西大社的演出队伍围在玉皇大帝棚前,由长(掌)竹指挥演员出场演出队戏《岑彭马武夺状元》、《吊绿脸小鬼》、《吊四值》、《吊四尉》。与此同时,其他3个庄户的演出场上,也各自演出武术、竹马、旱船、秧歌、狮子舞、高跷等节目。

这时候,迎门旗和武执事在西场上等候。3个差鬼和黄鬼则到预先安排好的家户里取暖歇息。这些家户之所以愿意让他们进家歇息,主要是认为3个鬼差的来临能为其家驱除邪祟。

南台斩鬼。西场上节目演出完毕,仍旧摆开道子,3个鬼差在道子里来往3遍,勾着黄鬼往东闯。到了阎王台附近,3个鬼差把黄鬼锁住,在80名持柳棍村民的呼喝簇拥下,将其押到曹官台前接受预审,然后再把黄鬼押到阎王台前,阎王宣判道:“绑到南台,抽肠剥皮!”大鬼、二鬼、跳鬼押着黄鬼向南台走去,押上南台后,大鬼挥叉,二鬼弄刀,开始动刑。跳鬼举着令牌在台上展示。此刻,现场成千上万的本村和外村观众一齐紧盯台上,全场鸦雀无声,气氛肃穆庄严。3个鬼差从台上下来,向十殿阎君禀报行刑完毕,捉黄鬼演出至此结束。黄鬼被破肚抽肠后,演出队伍又从西阁下进入村街,从前街到后街,边表演边向东前进,庆贺捉黄鬼的胜利。

正月十六祭虫蝻王和冰雨龙王 正月十六上午8点,西大社祭虫蝻王队伍包括锣鼓班、武执事、长(掌)竹,队戏角色城隍、武判官、五道神、土地、绿脸小鬼等,敲锣打鼓,从李家祠堂门前出发,来到南山下的地里,把五色纸旗插在祭场周围,社首面向东南堆起一个小土堆,点上香插在土堆上,长(掌)竹吟唱祭神词完毕,敲锣打鼓,放三眼铳,点二踢脚,泼洒米面水,社首焚烧纸钱、表文,并带领众人磕头跪拜。仪式完毕,队伍沿原路回村,再到村北地里祭冰雨龙王。祭冰雨龙王的仪式和祭虫蝻王的过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祭冰雨龙王时要当场把一只白公鸡的头剁掉,把鸡身抛向西北方向,表示敬献给龙王等神灵。

上午9点,东头3个庄户所有节目到村西头场上,和西大社的队戏(《捉黄鬼》除外)、赛戏角色集中在一起,然后向东进村街演出,让本村村民观看。因为正月十五演出时,外村人很多,本村人接待亲戚的任务很重,顾不得看演出,所以在正月+六给本村人演出一次。下午3点左右,西大社在村中戏台上演出队戏《开八仙》、赛戏《讨荆州》等。晚上8点,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在村中戏台上演出歌舞节目。赛戏亦称社戏,是报答神灵之戏,该村现存赛戏抄本16部,三国戏有《讨荆州》、《虎牢关》、《长坂坡》等,宋代戏有《前后幽州》等。

正月十七烧完表过厨正月十七日上午村民分两班送神:一班把龙王牌位送到村北龙王庙遗址,一班把白眉三郎、白面三郎、赤峰三郎的塑像送到南山下的奶奶庙里。送神时,长(掌)竹有吟唱词。然后,西大社社首领锣鼓班,带武执事、长(掌)竹和村民四十多人,在南山下的奶奶庙里烧完表,其做法是:社首上过香,烧过纸钱,一齐向白眉三郎等磕头,然后烧完表,表示今年元宵节的祭神仪式结束。

相关期刊更多

黑龙江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水利厅

黑龙江水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黑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