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情定格

爱情定格

爱情定格

爱情定格范文第1篇

病魔面前,两个相爱的人同时下了分手的决心。他们认为,失去爱情的痛苦毕竟要比失去爱人的痛苦小得多。可是,上苍怎么忍心让这样相爱的人分开呢?

让世界充满爱:两个人的故事

肖莉和袁舟都认为他们的相识是缘分。

那还是刚上大三的时候,系里组织国庆大合唱比赛。团总支召集全系宣传委员选报参赛歌曲。肖莉参加了会议,他们班选的是郭峰的那首《让世界充满爱》。大三的另一个班选的也是这首歌,提出选这首歌的宣传委员是个男生,个子高大,皮肤黑黑的,以前不认识。肖莉对他和自己选中同一首歌感到愠怒。

回到班里后,肖莉才知道同学们都没有那首歌的曲带,而且网上下载的效果也不好。这时,那个陌生男孩找到肖莉,原来,他们班也遇到了这个难题。两个人约定,明天逃课到市里,各音像店转个遍也要找到那盘曲带。这时,肖莉才知道男孩叫袁舟,家在塞外山区张家口的一个村庄。肖莉的祖籍也在张家口,自然而然地就多了份亲近感。

那天的天气很好,秋日的阳光从路边已发黄的树叶间斑斑点点射下来,照得身上暖洋洋的。肖莉的神情却在细碎的阳光中始终游移着,她的脑海里飘动着一只手,在她稍微有点晕车时那只手伸过来给她拉开窗户,下车后那只手又给她递过来一瓶冰镇矿泉水,那是一只让肖莉感动的手。

那只手是袁舟的,肖莉惊诧一个农村男孩竟有这么细腻的心思。以至于一个月后袁舟给她的书中夹着一张“我是‘圆周’,你愿意做我的‘圆心’吗”的小纸条时,想起那只手,她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并没有像母亲那样反对肖莉和袁舟谈恋爱,只是对肖莉说是骡子是马,得我审查审查再说。于是,元旦那天,肖莉领着袁舟去见父亲了。父亲和袁舟谈了一些话后,就拍着腿说,咱闺女眼力不错,袁舟是个好青年。

得到了家人的许可,肖莉和袁舟更是爱得如痴如醉。肖莉总是依偎着袁舟,让他讲一些农村的故事。袁舟讲家乡山脚下那个叫香水的小村庄,讲穷山秃岭间一个小小的洞一年四季总汩汩地冒着泉水,那是全村的福祉,人们叫它香水……

要毕业了,肖莉寄希望于父亲的帮忙。谁知,父亲却说,你们还年轻,袁舟作为一个小伙子应该到基层锻炼锻炼,然后再考研究生,几年后毕业回省城,你们正好结婚,这叫婚姻事业两不误。

对于父亲的设计,肖莉无法辩驳。就在2005年7月那个下着细雨的晚上,她把袁舟送上了北去的火车。

一切为了爱:肖莉的故事

肖莉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她的心开始在思念的煎熬中度过。这时,只有袁舟的信能给她带来欢乐。袁舟信中的每一个字她都要看无数遍,边看边回想着他们相恋的每一个细节。

肖莉工作之余参加了一家俱乐部的舞蹈队。没有袁舟的日子里,她只有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才能消释难耐的相思,才能排遣充满思念的每一个夜晚。

父亲戏谑地说女儿家就是儿女情长,干脆等袁舟拿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时你们就结婚算了。肖莉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袁舟。那一刻,她有了个想法,她要做一套美丽的真丝缎面白舞裙,婚礼那天,为袁舟唱最动听的歌,跳最迷人的舞。那个时间应该在2007年的“五一”左右。

2006年下半年,肖莉常常觉得腿有些疼,她以为是排练舞蹈强度太大造成的,有几天,她没再去俱乐部,但腿疼并没有减轻。终于有一天,她在走向家门的楼梯上跌倒了。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了医院,检查结果,她患了小细胞骨肉瘤――一种癌症。

父母没有勇气告诉她这个残酷的现实。

而肖莉对自己的病情浑然不知,她甚至没把自己得病的情况告诉袁舟,她从不愿把自己的忧伤传达给袁舟,她知道袁舟考研复习需要宁静。她让母亲给她买来一个MP3。从此,每天晚上10点前,病房里就充满了她的歌声。她还执意让母亲买来毛线,她要为袁舟织毛衣,她要用双手织进她的牵挂她的深情。

然而就在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肖莉发现早上起来枕上的头发越来越多,有限的医疗常识还是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病情,她不停地问主治医生,问她的父母,得到的都是掩饰的笑容。肖莉不再问了,她只是想到了袁舟,她想抓紧时间写许多封蓄满欢乐的信,等她走后让父母一封封地寄给袁舟,一直到他参加完研究生考试。

等那顶母亲编织的精美的毛线帽下只露出几缕稀疏的残发时,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肖莉终于下了决心,让父亲把一封绝交信塞进了邮筒,只说自己难耐寂寞,芳心另有所属。父亲明白女儿的苦心,拿着信的手颤抖着。肖莉却觉得自己的心出奇地平静。

还是为了爱:袁舟的故事

袁舟是在那个叫香水的小村庄的家中收到肖莉的信的。

从省城回到离家不远的镇中学上班后,袁舟每每被教室里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打动,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一股脑灌进那些学生的记忆中。但他没有忘记那个火热的日子里,与肖莉挥泪相别,肖莉满是叮咛的眼睛,还有每周一封在邮差的车铃声中飘然而至的信。

袁舟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好好复习考研。肖莉告诉他等他拿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就结婚时,他更觉得消化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编织着走向婚礼殿堂的红地毯。每日洋溢在心头轰然作响的幸福中,袁舟只是在头隐隐作痛时,才闭目休息几分钟。

头痛越来越严重,袁舟甚至不得不请几天假回家休息。那几天,他会坐在那眼山泉边,在隐隐约约的水雾中寻找着肖莉的笑脸。一直到考研报名结束,他都没有告诉肖莉自己得病的情况,只是一遍遍地吟诵:快了,快了,我们的爱情离颗粒归仓的日子不远了。

就在指导学生进行期末复习的课堂上,袁舟忽然觉得自己拿粉笔的手抖动得厉害,右腿也极度乏力,惊骇间,他一头栽倒了。

这是2007年1月10日,医院宣布了一个可怕的消息:袁舟左脑有一个肿瘤,手术已经无益。袁舟的母亲当时就晕倒了……

两天后,一辆救护车把袁舟送回了香水村,学校出资带了尽可能多的药。

回到家的第三天,距上次给肖莉写信已经一周了,还有三周又该给肖莉写信了。届时,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了,该怎么告诉肖莉情况呢。这时,袁舟脑部的呼吸中枢受到越来越大的压迫,不时地打嗝,并且打嗝的频率越来越密,几乎不间断。而且,他的右手哆哆嗦嗦几乎无法执笔。

袁舟想到了死,他让父母把肖莉的信和照片放到眼前,用左手举起来看,不住地打嗝引起的震颤,令照片和信在眼中模糊成了一片。意识中肖莉却是那样地清晰。他想起和肖莉有一次讨论到爱人间的生死问题时,肖莉曾坚定地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死,我就死在你的前面。”袁舟决定与死神握手之前给肖莉写一封绝交信,他知道,失去爱情的痛苦毕竟要比失去爱人的痛苦小得多。

但就在临近写信日子的前一天,肖莉的绝交信却到了他的手里。

很好,袁舟喃喃着松了一口气,不用再为与肖莉分手劳神费心找任何理由了。以肖莉的眼光,爱上的只能是比自己更好的男孩,袁舟奇怪自己竟然对肖莉没有任何的怨言。

拥抱爱的阳光:两个人的故事

走进那间燃着熊熊炉火的屋子时,肖莉简直不敢相信一年半以前还风度翩翩的袁舟现在却是如此消瘦、苍白。她不敢惊醒睡着了的他,悄悄地坐在炕上。昏睡中的袁舟突然艰难地张开了口,急切地呼唤:“肖莉,肖莉……你别走,别走呀……”他在说梦话,那声音充满了令人心碎的凄楚。

眼泪悄然涌上肖莉的眼眶,老天竟然让自己和袁舟这种痴情男女体验爱的绝美纯悲。

肖莉是从医院逃出来的。还有半个月就要过春节了,她忽然产生了不顾一切要见袁舟一面的想法,趁护士不在屋里的时候,她带上那件织好的毛衣,挣扎着走出医院,打的前往火车站,坐上开往张家口的火车时,她感到心情是那样急切,她要告诉袁舟,她深爱着他,她不想离开他,她要让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在袁舟的呵护中度过。

一抹阳光照在脸上时,袁舟终于睁开了眼睛,他觉得自己仍在梦中,猛地一把抓住肖莉:“肖莉,你别走,别走呀。”感觉到一颗颗温暖的泪珠落在自己的手上,袁舟才发现眼前的肖莉是那样苍白,眉毛几乎没了,摘下毛线帽后,头上竟只有稀疏的几缕短发。肖莉说出自己病情的时候,袁舟惊呆了,他明白了那封绝交信的来历。

这一天,袁舟穿上肖莉织好的毛衣,两个人互相搀扶着到屋后山沟看了那眼名为香水的山泉,袅袅升腾的热气中,肖莉禁不住用手捧着喝了几口,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袁舟,这水还真有香味呢。”那一刻,袁舟也笑了。两个人依偎着约定,要笑着过好生命中剩下的每一天。

当天晚上,肖莉的父母也赶到了,带了一大堆药。唏嘘感叹间,肖莉蓦地想起什么,对父亲说:“爸爸,袁舟的病只在市医院检查不一定准,你最好带他到北京检查一下去吧。”

两位父亲带着袁舟去北京了。一周后,肖莉父亲带回来的消息证实了肖莉的判断:袁舟的脑部肿瘤是良性的,只是发现太晚,又加上耽搁了一段时间,肿瘤发育得太大,手术摘除有一定的危险。

2007年的春节,肖莉是和袁舟母亲在香水村度过的。这时,肖莉已经得到了袁舟手术顺利的消息。爆竹声在群山中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响起的时候,肖莉期盼着健康活泼的袁舟早一天出现在自己眼前。一日日的守望中,直到有一天,她照过镜子后冲袁舟母亲叫起来:“阿姨,快来看,我的头发又长出来了。”

两个月后,得到袁舟出院消息的肖莉父母从省城赶到了香水村,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肖莉几乎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把肖莉带回省城的医院检查,癌细胞减少了90%。医生说,这是奇迹,是爱的奇迹,也是那眼叫香水的山泉创造的奇迹。医生还执意要肖莉带回一瓶泉水化验一下。

2007年“五一”节后,袁舟重新走上了讲台。6月16日,肖莉在香水村披上了婚纱,并把工作关系调到了袁舟所在的中学。她对父亲和母亲说,香水很香,她离不开,香水村的教育很落后,她也离不开。她还说,袁舟已经放弃了考研的想法,两个人要让爱在这块弥漫着馥郁香气的土地上生根。

爱情定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观念;分析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而又备受争议的作曲家。他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不但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还成为了音乐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瓦格纳的乐剧中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死亡观、爱情观、英雄观等等。在瓦格纳的作品中,音乐与戏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音乐是表达戏剧的手段,不论是对爱情还是对其他感情的表达,他采用的一系列丰富的表现形式,皆是为了使音乐能更好地为戏剧服务。而戏剧是表达瓦格纳思想观念的,瓦格纳的爱情观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融入作品中,散落在每一个音符中,产生了一部部透视人生哲理的歌剧作品,不仅印证了他的创作观念,也对后世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哲学家尼采对他的评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之交永恒的灯塔。”[1]

瓦格纳的早期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1)讲述的是一个荷兰人船长被魔鬼诅咒要在海上无尽地漂泊流浪,直到世界末日。解除诅咒的唯一希望是有一位忠诚的女子用真爱拯救他,才能结束海上的漂泊。瓦格纳在这部歌剧的唱段方面,不再单纯地用宣叙调或咏叹调来表达他对爱情的认识,部分唱段通过荷兰人或森塔等角色用咏叙调的方式来表达。在器乐方面,他将管弦乐这一能表现戏剧张力的纯器乐音乐形式作为表现戏剧的载体,并通过荷兰人、森塔、暴风雨、海浪等主导动机将戏剧的内部逻辑有机统一在一起。歌剧中,当瓦格纳在描写主人公的爱情时,通常用向上级进的半音化音级或大跳音程等表现方式来表达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肯定态度。以下笔者将对这部歌剧的剧情发展以及对歌剧中涉及女性、婚姻、爱情等的相关唱段进行分析,并借以探究瓦格纳的爱情观。

一、对待女性

瓦格纳对女性究竟是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其实他对女性是保持一定距离感的,因为现实中的他婚姻不幸福,感情也屡屡碰壁,但这丝毫没有减退他对女性的赞美。他说:“女人经常给我美丽的幻想、人生的喜悦、充满温暖的感动;永恒的女性,即使是女人闪闪发光的泪珠,也时常使我走入新的希望里。”[2]4女性在他看来是希望,是生来就有超凡力量的。在他的作品中,有时一位女性身兼多重角色,有时多重的性格又集中于一位女性身上。可以说,瓦格纳将其现实生活中对女恨交织的复杂情感都投射到了他的创作中,女性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源泉。

在《漂泊的荷兰人》中,瓦格纳刻画了一个有牺牲精神的形象――森塔。她认为只有自己才能解除荷兰人的诅咒,才能帮他结束多年海上的漂泊。荷兰人的传说在森塔心中早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森塔见到现实中的荷兰人时,她心底救赎的使命感越发强烈了。这里森塔用了一系列向上的旋律走向以示自己的肯定与忠诚。其中,第一句中,一个属音的长时值音符后上行四度跳进,首次表明了自己的坚定态度――“无论你是谁”。而后第二句,瓦格纳用递进的二度、三度直至四度向上的走向旋律以及级进的半音化向上攀升的方式进一步来延续她坚定的态度――“无论残酷的命运为你决定了什么”。之后又在第一句的旋律基础上增高二度继续向上攀升再一次表明态度――“无论我将给我自己带来什么困苦……”森塔三组从节奏安排上与音程关系上看,均由疏到密,用连续三组的“不论……”来表达森塔忠诚的心。最后得出一句:“我都将永远服从我父亲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森塔能成为荷兰人的妻子,而这也是森塔心中所期望的。

瓦格纳笔下所刻画的女性,每个人都具有典型的特征,甚至成为歌剧发展的重要核心因素。在他看来,自我牺牲或为爱牺牲的精神是高于一切的。因此,瓦格纳笔下的女性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折射了瓦格纳对现实中女性的一种期望。

二、对待婚姻

现实的婚姻与理想的爱情的反差是构成瓦格纳创作中重要的矛盾冲突点。瓦格纳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敏娜与他没有共同语言,尤其在艺术方面,婚后他们不断发生口角。他对理想中爱情的自由向往和对现实生活中无味婚姻的厌倦,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纵观瓦格纳一生的爱情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瓦格纳追求的是精神上完全自由的婚姻,甚至排斥传统婚姻制度。而现实中的瓦格纳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他的婚姻名存实亡,却不得不维持着,但他认为这样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瓦格纳把冲破传统婚姻的理想寄托在《漂泊的荷兰人》中,森塔没有接受她不爱的猎人,她敢于追求真爱,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剧中森塔果断拒绝猎人埃里克时,她挣扎地唱到:“别说了,别说啦!我不能再见你,也不能再想你,我有一个神圣的职责!”[3]75森塔对埃里克做出坚定的拒绝,因为有救赎使命在吸引着她。在她呼喊出她有神圣的职责前,乐队伴奏以二度、三度为主,偶尔加以跳进的方式向上攀升,直至最高点,与森塔的呼喊相契合。而森塔的旋律也以大六度向上跳进,而后纯五度音程下行跳进回落的方式来表达她激动的心情。

在瓦格纳的作品中,对爱情自由的追寻多数都是以死告终的,进一步体现了他对现实婚姻生活的失望与迷茫。

三、对待爱情

瓦格纳对爱情一直持悲观主义的态度,他的爱情经历较为复杂。中世纪的神学否认人类欲望,并只允许是人对上帝的爱,这样的禁欲思想实际上是对人类人性的一种压制。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鼓励追求个性解放、重感性等一些思想的兴起,使人们在文艺作品中敢于表现自己的情感。瓦格纳在这股思潮下,大胆追求个性的解放,众人眼中的瓦格纳是一个花花公子。在与妻子的婚姻纠葛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辜者;在与杰茜的关系上,他明明是引诱的角色,却说杰茜是一个耽入空想的无知,而自己是被引诱者;他称维森冬克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所壑人,却又不敢直面承认对她的感情……

在瓦格纳的世界里,他想打破传统,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可是这种自由、不受束缚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份理想爱情只能寄托到他的作品中。在《漂泊的荷兰人》中,展现了两种爱情――平凡爱情与伟大爱情。歌剧中的平凡爱情体现于埃里克和森塔之间,森塔在荷兰人未出现前,从潜意识里仿佛已经将自己定位成埃里克未来的妻子。如果没有荷兰人的出现,那么这份传统而平凡的爱情可能就会实现。而伟大的爱情则体现在荷兰人与森塔间,森塔对荷兰人有种强烈的使命感,甚至为了爱情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剧中当荷兰人听到埃里克与森塔的对话之后,气急败坏。森塔得知荷兰人误会了,想竭尽所能解除误会,留住荷兰人和那份期待已久的爱情。荷兰人还是不信任森塔的誓言,决意出海,继续他的漂泊。森塔冲出众人的阻拦,走上悬崖,纵身一跃,以死完成救赎的使命。森塔在解释时唱到:“我了解你,我了解你的命运,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我就了解你!”[3]79这里弦乐组用级进加跳进上行的方式,以三连音的节奏呈现,以此来表现森塔极为激动的情绪。“你的痛苦就要消失!我就是那个通过忠诚而救离你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女人――你的妻子!”[2]79在此弦乐组用八分音符均衡的节奏,以半音、全音交替上行的方式表现森塔急切表明自己誓死追随的决心。森塔对荷兰人忠贞而至死不渝的付出,也是瓦格纳心底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瓦格纳在描述埃里克与森塔之间的感情时,给观众更多的感觉是埃里克的爱情是一场单相思,而森塔一直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这种对感情的不确定其实是瓦格纳自身的情感经历的投射。剧中描述平凡爱情时,渲染着悲观色彩,这色彩与情绪也映射了瓦格纳自身的感受。埃里克对森塔的爱意,仿佛就像一个牢笼,束缚着她。荷兰人的出现,让森塔有了冲破束缚的理由。在固守传统爱情与追求理想矍橹间,森塔是可以选择的,而现实中的瓦格纳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在瓦格纳的意识里,森塔的忠贞不渝是伟大的,她对荷兰人的爱是一种伟大的赞歌式的爱,荷兰人与森塔的爱情是超然的,非凡人所有。瓦格纳追求理想的爱情与自由,理想式的爱情表现为荷兰人寻得真爱,森塔愿以死相随;而自由则体现为森塔冲破众人的阻拦,追随荷兰人,寓意冲破一切阻碍与禁锢,追寻毫无束缚而自由的爱情。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该部歌剧所体现出的爱情观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寓意。瓦格纳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该部歌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极重视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该部歌剧中所体现的爱情观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观。

瓦格纳作为19世纪著名的音乐大师,不仅在创作上标新立异,解放自己的个性,追求创新,打破常规,并且在对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爱情观不仅体现在《漂泊的荷兰人》中,而且自始至终影响并贯彻着他中后期的音乐创作。瓦格纳对爱情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与创作作品中,隐含了他对爱情既失望又抱有希望的辩证思想。

注释:

(1)《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all?nder,1841年)是瓦格纳早期的一部代表作。德国著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6年创作的一部作品中讲述到一个关于“Flying Dutchman”的故事,1834年,海涅用德文重写了该部作品,并命名为《赫伦・冯・施纳贝洛普斯基的回忆》(Aus den Memoiren des Herren von Schnabelewopski),瓦格纳该部歌剧的创作脚本主要就是来源于海恩里希-海涅的该部作品,脚本剧情与之相近。

参考文献:

[1]杨九华.瓦格纳艺术理念的综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

爱情定格范文第3篇

希特勒第一次在霍夫曼的店里见到爱娃时,就被这个金发碧眼,长相甜美的姑娘吸引,而其中主要原因是爱娃长着一张与他爱人兼外甥女格莉酷似的脸。

而当时的爱娃对这个身材矮小,长相平平,留着一撮小胡子的男人并没多大印象,后来霍夫曼告诉她,希特勒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前途似锦。这时爱娃也感觉到了希特勒的不同——在当时经济危机出现端倪,这个人的名字不断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还有专职司机驾驶高级奔驰轿车接送,这在当时可是身份的象征。

不过当时希特勒心里的爱人是外甥女格莉,爱娃只是他认识的众多女子中比较有好感的一个。偶尔,他会请她吃冰激凌,或者看一场电影,仅此而已。

然而爱娃却对他越来越迷恋,她迷恋他磁性的声音,迷恋他专注的眼神,当然也迷恋他的阔绰和权势,她甚至认为阔绰和权势是男人能力的体现,而有能力的男人才值得女人爱慕和崇拜。总之她爱上了这个大自己23岁的男人。

对于爱娃的少女情怀,猎女经验丰富的希特勒怎会没有察觉?只是当时的他忙着竞选,忙着融资,忙着战争,更忙着应付他的小情人格莉,根本无暇顾及爱娃的感情。

为此,爱娃非常痛苦,希特勒越是这样,她越想得到他的爱,哪怕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

漂亮女孩都有些虚荣和任性。爱娃也不例外。

得到他的爱,并昭告天下。这是爱娃最初的梦想。

于是,爱娃决定用自己的美丽和恭顺俘获希特勒的心。

有时候虚荣也是一种能量,美丽也是强大的竞争力。

她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自己那张酷似格莉的脸。当然这些,是格莉自杀后,她才知道的。

1931年9月格莉自杀,这个23岁的姑娘不甘希特勒的控制,用手枪击中了自己的肺部。格莉的死,对希特勒的打击很大,他开始吃素,不再沾染任何荤腥,而他的手上却沾满了血腥。他把格莉卧室封闭,里面一切保持原样。他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为格莉铸了一座铜像,日日思念,不愿忘记。

对于这些,爱娃并不知情。她只知道,希特勒的绯闻女友格莉自杀了,自己有了可乘之机。

格莉死后,希特勒开始关注爱娃,这个姑娘温柔恭顺,愿意倾听他对格莉的思念,关键是她长着一张酷似格莉的脸,有时候,他甚至不小心将她唤作格莉。

格莉成了嵌在爱娃心中的一根刺。大多数时候按兵不动,偶尔跳出来作祟。不是很疼,但是绝对不舒服。

某次,希特勒再次在爱娃面前提起格莉,并充满爱意地抚摸她的脸。虽然她很讨厌格莉这个名字,但她并未拒绝希特勒的。于是,她决定为爱冒一次险——将纯洁的处女之身献给希特勒,这在当时以天主教为主的德国,女子婚前是大逆不道的,不仅自己丢脸,甚至殃及家人蒙羞。由此可见,爱娃作出为爱献身的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女人很容易对第一个主宰自己身体的男人产生归属感,爱娃也不例外。

这种感觉,就像坚韧的绳子,捆住了她的手脚,她的心,她无力反抗。

而那次之后,希特勒忙于竞选,竟连续好几个月没有约见她,甚至连电话也没有。

她想去找希特勒,却不知去哪里找,有关他的消息,她只能通过报刊杂志获知。

原来,最残酷的刑罚不是斩首,而是诛心。

爱情,在把她变得更强大之前,会让她变得更脆弱。或许,熬过这最煎熬的一程,之后,才是归途。

在一次和霍夫曼的闲聊里得知,自己之所以能得到希特勒的青睐,是因为她长着一张与格莉酷似的脸时,那一刻,她很震惊。她渴望像格莉那样让希特勒念念不忘,于是她决定仿效格莉用摧毁生命的方式得到情人的关注。

于是,她伤心地写道:“我只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个单纯的过客,为何要让我闯进你的生活?”然后她朝自己的颈动脉扣动了扳机。朋友的及时发现挽回了她的性命,霍夫曼赶紧将消息透露给希特勒。在希特勒动身看望爱娃之前,她颇有心机地装扮好了,以“脸色苍白,面容憔悴”的楚楚可怜模样等着爱人的到来。尽管希特勒后来识破了她的小心机,但他并不愿意再承受一次情人自杀的阴影,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这是爱娃的第一次自杀未遂,希特勒开始认可她的情人地位,并送她一条牧羊犬,取名内古斯。后来这条狗成了爱娃最亲密的伙伴,在希特勒无法陪伴她的时候,她常常睹狗思人。

然而被忽视的痛苦蚕食着这个以爱为生的女子,她开始希望和希特勒一起光明正大的出门看戏,像恋爱中的普通女孩一样,她希望得到爱人的渴望和依恋,但沉迷于政治的希特勒无暇顾及她这个“爱情小傻瓜”的诸多要求。他的女性崇拜者越来越多,她们在政治上给他帮助和支持,她们和他公开出入各种场合,而爱娃却只能独守闺房。

为了得到更多女性的拥护,他常常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不会结婚,因为我已经有了新娘,她的名字叫做第三帝国。”

这让爱娃非常难受,她想独占希特勒的爱,可这个男人并不专属于她。

1935年,爱娃写道:“我真想大病一场,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罪,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我们干脆一刀两断。”绝望的她最后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复。

于是,她吞下了整整35粒安眠药。这次,她依然没死成,被她的姐姐及时发现。

仅仅三年,自杀两次,不过都未遂。看来死神并不怎么眷顾她。

不过这次的自杀未遂事件着实让希特勒吓了一跳,他不敢再忽视这个刚烈的女子了。他将她接到自己的山中别墅——贝格霍夫,由此巩固了她的情人地位。

很多珍贵影像都是出自爱娃之手,她用相机记录了这里的一切。

她不关心这个男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她只关心他的爱和他的爱好。

或许这就是所谓爱情,让她由着某个人,进而爱上他的世界。即使这个人是魔鬼,他的世界是地狱。

战争的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希特勒身边的亲信一个个离开,爱娃并没丝毫退缩,她早已想好了未来的出路,永远永远的伴随在希特勒身边。

虽然她只是他的秘密情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但她却坚定地对他说:“我会跟你到任何地方,哪怕是死,我只为你的爱而活。”

1945年4月,爱娃赶到处于巷战状态的柏林,并拒绝回到相对安全的贝格霍夫。危难关头,她要陪在他身边。

希特勒决定送这个痴爱了他十六年,自始至终都忠诚于他的女子一份礼物——希特勒太太的名分。他知道这是她一直的期盼。

爱情定格范文第4篇

  《茶花女》读后感最新2500字左右

  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

  故事的内容我也不想多说了,但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不在希望看到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这样的爱情了,小仲马用了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一段最感人的故事。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有人说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是真有其人,那么这位美丽善良充满迷人色彩的女人,一定让他伤透了心,所以才会让阿尔芒代替他的心,忧郁的死去吧。多情而又充满智慧的小仲马先生,谢谢您为我讲诉了这么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玛格丽特,一个那样桀骜不驯的女子,她沦落风尘,在繁花最盛的年岁里,本着自己如花的美貌过着表面浮华实则空虚的日子。上帝把阿尔芒,这样一个简单纯朴,仍然愿意相信爱情的青年送到了她身边。他执著,他坚贞,没有一丝动摇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用世间最坚定最美妙的爱情,打动了玛格丽特高傲的心。

  然而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要以悲剧收场,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以小仲马让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来到玛格丽特同阿尔芒的爱巢,提出无理的请求:为了阿尔芒和他妹妹的姓氏,离开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让她接受了这个荒谬的要求。然后年华滔滔逝,待知晓真相的阿尔芒再回首,玛格丽特已然香消玉殒,留给他唯一的纪念,只是一本写满了爱意和伤痛的日记。当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妹妹而放弃自己的爱情那一刻起,当阿尔芒因爱生恨利用奥林普恣意伤害玛格丽特那一刻起,一切就已经不可挽回。

  玛格丽特,一个世人眼中的妓女,为了自己深爱的人,竟愿意那么傻,傻得无声息地离开,傻得放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权利。

  玛格丽特心中对阿尔芒的爱意,那么深那么浓,却无法倾诉无处宣泄,唯有将一切恨说,遗留在被病痛折磨时的每一个黑夜里。爱再浓,也终究,终究敌不过病痛和岁月,玛格丽特只能含恨与世长辞,留下了泪迹斑斑的一页页日记。这是多么凄怆的结束,所有悲壮爱情的毁灭,都从死亡开始。而阿尔芒至她死的那一刻,仍以为她只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妓女,无情而不知廉耻地背叛了他坚贞的爱情。

  这又是歌剧同原著的一个分隔点,歌剧里威尔第安排薇奥列塔在死前同阿尔弗雷德见上了最后一面,一切误会被解开,然而薇奥列塔的病已经无药可救,终于还是死在了阿尔弗雷德的怀中。威尔第想弥补些什么呢?让他们见上最后一面,圆了薇奥列塔最后的梦想吗?可是不不不啊,这已经不是那个悲情的玛格丽特,不是那个含恨逝世的玛格丽特。她同阿尔芒的爱情,就是要此生再不能有交集,才会那般凄美动人,才会流芳百世。

  永记得阿尔芒于玛格丽特死后,来到她墓前坚持为她迁墓的情景。当棺盖被打开,看到玛格丽特那曾经让多少人迷醉的容颜已经腐烂,只剩窟窿的眼窝,烂掉的嘴唇,深陷的青灰色的脸颊,唯有那两排贝齿依然洁白如初,我的心同阿尔芒一样剧烈地颤抖,痛是那么凄厉,泪水涔涔地落。那时候,我还只是个欢天喜地的孩童,为了一块松软可口的棉花糖,愿意乖巧地坐在家中的长凳上,背诵唐诗三百首。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离别。

  然后时光匆匆,如今我已长成,二十岁,已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那些生命里从不停歇的相遇和分离的循环,将人的心磨得长出厚厚的茧,再不容易被刺穿。再次回温《茶花女》,心中凄怆依然,眼角却已没有泪水。因为时间它一直如此:相爱的人见不到最后一面,伤心人捱不过最后一刻,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另一半得先走一步,就是感情日久生分,一切都是时间作祟,一切都是时间的错。多少爱情,都是这般错过。

  有评析家说,迪瓦尔是一个势利的人,非要因了一些浮华的名望,将两个相爱的人硬生生隔开。然他有什么错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不过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好。若非要说他有错,那也只是错在他不曾经历过这等深情的眷恋,故不知当他高举起手中父爱之斧,将二人紧紧相连的心肉一刀劈开时,阿尔芒的血,已经淋漓如柱。

  是社会的错吧。有时我会想,如果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不是相遇在一个浮华空虚的社会里,他们大抵会过得很幸福吧。可是,若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环境里,他们也许根本不会碰上,即便相遇了,也不能织出这般撼动人心的爱情。相遇在错误的季节里,爱情最是凄美。

  所以小仲马要玛格丽特至死,也不被阿尔芒所谅解。直到一切真相揭晓,命运却已经让他们天人相隔。

  “山上的茶花开呀开,你曾走到山上来;那时候我奋不顾身,只为看一次花开。”玛格丽特,一个烟花风尘女子,顶着世俗的压力勇敢地接受了阿尔芒的爱情,却终于还是没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任多少美好多少曾经,成为无可挽回的过去。她终于还是被上帝拖走,放开了阿尔芒温暖的手。

  美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蝴蝶破茧而出,她唯美的爱情,已经时日不多。于是,玛格丽特必然要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成为凋谢的山茶花。

  一直很想为《茶花女》写点什么,只无奈于笔下生涩,深怕自己这杆拙笔,亵渎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之间的爱情,今天总算是写了出来,却依然无法表达出我内心万分之一的敬与痛。

  即便茶花已谢,但我深信,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纯洁的爱情之花,将永远在人们心间怒放。

  此情已逝,而吾心长记。

  阿尔芒,阿尔芒,我曾为你那么傻,可我怎么能让你知道。

  最后再套用别人的一段话: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茶花女》读后感最新2500字左右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不时描写妓女的色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爱情定格范文第5篇

【关键字】反抗性 妥协性 生活 爱情

一.简爱矛盾性格的形成

简爱的矛盾性格并非短时间内养成的,她的性格是生活无形的影响下形成的,她渴望自由、尊严和平等。简爱从小寄人篱下没有得到过一点关爱和保护,她在不该有的年纪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困难。简爱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代表了一种新的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爱和人格,她在四个地方生活过,在每一个地方的性格和人格都会有一定的改变和成长。最初在舅妈家,因为简爱出生不久父母就因病去世,小简爱就在尖酸刻薄又无情的舅妈家,简爱性格好强,嫉恶如仇,为此不受舅妈一家的待见。舅妈经常对小简爱发脾气,舅妈的行为也间接导致家里的哥哥、姐姐和妹妹也常常找简爱一些麻烦。在舅妈家,简爱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爱,这让简爱的内心没有一刻不想逃离出.°简爱10岁时,舅妈听从布寇赫斯先生的建议把简爱送到洛伍德学校,那个学校是慈善学校,也是孤儿院,学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哪里生活条件恶劣到一般人不能忍受。简爱在学校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在完成学校的课程后,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有经验的教师。在渡过了8年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后,她决定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登报求职后,她的工作是给桑菲尔德庄园一位8岁的女孩当家庭教师,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真诚,很快得到了庄园女管家和男主人的信任,他在与男主人的交谈中,发现主人是一个性格正直善良的好人,男主人的高贵品格也深深吸引。但她也是自卑和自尊的,在一次家宴中主人假装早与一位骄傲自大的富家女订婚,这让简爱发现自己原来早已深爱罗彻斯特。她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觉得富家女配不上他,一方面自己又缺乏爱的勇气。后来,她顿悟到美好的爱情胜过一切的物质生活和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才下定决心与品德高尚的男主人在一起。当他们准备结婚时,意外发现男主人有妻子并活着,她内心是孤独寒冷的,她不能接受男主人的情人,悄悄的离开了。后来,她流浪到了一座农舍,得到了圣约翰一家三兄妹的救助,她决定在农舍生活下来,一方面她的自尊让她不愿意白白接受救助,另一方面她也想让自己能充实起来,她拜托圣约翰给她在当地找一份工作。

二.简爱的反抗性

反抗性可以分为行为上的和精神意识上的,简爱的反抗主要体现在语言行为上,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表达她的反抗情绪。 在舅妈家里,简爱面对舅妈的虐待以及表哥和表姐的欺负,这些都在她内心种下了反抗的种子。终于在一次的事件中爆发了,她勇敢的对表哥进行了语言上的反抗。在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时,弱小的她勇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 他还敢于批评狠毒冷酷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在慈善学校里,简爱在面对好友海伦被体罚时,她勇敢的说出想要把打小孩的鞭子抢过来折断这种想法。在桑菲尔德庄园,与男主人的相爱相知的生活中,简爱还是对心爱的恋人有巨大的反抗情绪。在婚礼上,庄园男主人被揭发他的妻子还在人间时,简爱不能忍受当男主人的情人,她认为爱情是纯洁的高贵的不能有一点的瑕疵,于是她离开了庄园,原本她可以留下来享受美好的爱情和优质的庄园生活时,但她不能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反抗的情绪也比较强烈就毅然离开了庄园,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流浪中受到了圣约翰一家的救助,她决定就在那里继续她以后的生活,她不愿意白白接受农舍兄妹的救助,就在当地找了一个学校当老师。从这里可以看出简爱还是没有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对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一种妥协,他的反抗性格依然存在。在表哥提出想要娶她并让她一起去传教时,简爱心中放不下品格高尚的男主人,毅然拒绝了表哥的请求。简爱对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也很在意的,她不会违背内心的呼唤,我们可以从她的语言和行为中看到她的反抗性格。

三 简爱的妥协性

妥协性与反抗性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然而在达到一定的极端程度下,它们才会出现分裂。在简爱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妥协性与反抗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在舅妈家里,简爱的妥协性体现在对舅妈的辱骂和哥哥姐姐的欺负中却还一直忍辱负重,因为她还不能离开舅妈家独自生活,但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她不能控制后就开始萌发了反抗情绪,简爱的妥协性就开始减弱了。10岁时,由于不具备生活的条件和独立生活的资本,简爱又一次向舅妈妥协了,去了舅妈安排的那个慈善学校。在学校里,简爱也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反抗行为,但最终也妥协了并在学校生活了8年,在完成学业确定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后,简爱离开了学校,去了庄园。在庄园,遇到了品德高尚的男主人,简爱对罗彻斯特追求她时表现出的非常真诚和专一所感动,这一次她也在对她的爱人表现了反抗情绪,尽管她对罗彻斯特有着执着而强烈的爱。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知道她的表哥是个好人,却放不下心里的爱人绝了他的求婚。可能在简爱看来,他的爱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对传教的爱情,他知道他对她很好,他们也许可以就这样生活的很久很久,但是她心里爱的仍是罗彻斯特,她发现表哥牧师对他的爱不是那么真实,不愿意妥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知道罗彻斯特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后,她不愿意妥协当男主人的爱人,因为她想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后来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但是并没有在心中的感情上抛弃他;同时她的爱情像死了一般,心里打算把它作为永远的牺牲,不管今后贫穷或是富裕,在得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后,她又一次妥协了,她最终忘不掉男主人,即是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健康的男人。罗彻斯特在庄园被烧毁,眼睛瞎了后向简爱求婚,简爱对心理的爱妥协了并愿意照顾他。

四 结论

简爱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她却没有对爱情、自由和自尊而放弃。简爱的妥协性表现在她的爱情中生活中,简爱一直称罗彻斯特为男主人,表现出她对男权的妥协。书中一些描写男主人的特征,如:胸膛很宽,眉毛浓黑等都表现了她对男性的崇拜心里。但她在意识到男女不平等时,也做了一系列的反抗行为。简爱的反抗意识体现在她生活的各个阶段,在舅妈家的反抗种子一直到学校的反抗,再到后来庄园男主人的相爱中,都体现了简爱对自己内心价值的坚持以及对社会的不公平待遇的反抗。简爱的妥协性和反抗性都同时存在于她的每一阶段的生活中,妥协会积存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发生量变,变为反抗。简爱由于从小一直都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生活环境里,她学会了妥协也学会了通过自己去反抗一些不平等的事情。简爱即使在一开始为了生活,在舅妈家忍辱负重的生活却最终与表哥发生冲突,表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反抗思想。在学校,为了生活和学到更多的知识,简爱也妥协了并在学校呆了8年,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她就离开了学校,这也表现出简爱的反抗性。在与男主人的爱情中,简爱最开始是反抗的,她认为他的爱情不完整,到后来男主人遇到悲惨的事情后,她后到爱人身边妥协了他生体上的残疾。

参考文献:

[1] 刘迪 谈《简爱》的妥协性 东北大学外语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