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信仰体系价值观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神话故事,在这些美好的故事中,都有着一些原始宗教的思想存在。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界的动植物等和人一样都有生死,于是便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近一步就发展成了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又逐渐形成了图腾崇拜。作为世界观的宗教,都教导着人们有必要去追求人们自身之外的赖以生存的价值以及如何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信条。从古代起,宗教便利用多种途径向世人提供忠告、价值观和引导。

一、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价值观

中国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对于信仰的解读是:“信是人类坦诚对世界的无知,仰是一种对存在的无限性的敬畏,两者加起来就是信仰。”在我理解,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真正的信仰不在于你是否信教,信什么教,主要是看一个人在精神追求上是否真诚和执著。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说未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并且教导当时年轻人要这样活着,因此他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无端指控,最终被处死了,这也是为信仰而死的。

当然,一个人的信仰也是伴随着他在文化成长的历程中逐渐成型的。当你在一种文化中长大的时候,那种文化便决定了你相信什么是有价值的和什么是真实的,进而也就形成了个人比较成熟的信仰和价值观,而信仰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于它们是价值观的基础。

所谓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个人的价值观最终会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所以,如果想更深层次了解他人的行为,就要先好好参透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

二、信仰与价值观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然而,信仰和价值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信仰是我们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会通过他的信仰所反映出来,但是,价值观却是个人生命中的最终信仰。所以,信仰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三、信仰与价值观构成与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联系

崇高的信仰与价值观为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特殊机制。崇高信仰作为一种肯定性的思维方式,是形成民族精神的有力武器,是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凝聚起来的重要途径,属于人类精神意识形成的一种独特机制。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反过来促使个体形成与时展相一致的信仰,通过共同的信仰力量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从而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努力。凝聚力的形成及其强大程度制约着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活动,如果丧失信仰尤其是崇高的信仰,很难寻求别的有效途径来激活自己的心灵、激励自己的意志,进而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消解与丧失。信仰缺失的人容易因怀疑心态而走向困惑,走向忧患,甚至从忧患走向幻灭。

崇高信仰是社会发展的健康支柱。信仰具有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基本特质,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而崇高的信仰能够使人焕发勃勃生机和彰显生命活力。每个时代的信仰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只有崇高的信仰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才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对社会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只有这样,信仰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也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要。

四、当前中国社会信仰与价值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中国,衡量一种信仰是否进步,是否适合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看它能否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把全中国人民凝聚团结在一起。而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社会的转型,它不仅造成了社会结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还引起了社会信仰与价值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变化,导致了尖锐的价值矛盾和冲突。价值冲突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它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深化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从表面来看,两种价值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如例道德价值信仰与利益价值信仰的冲突,政治价值信仰与文化价值信仰的冲突,等等。可是,一种价值和另一种价值就其本身来说是不会冲突的,发生冲突的是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信仰选择。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们往往因为追寻自己的目标而走得太快,没有停下脚步去真正思考一下自己的道德信仰还在不在,是否还会有恻隐之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要“一切向钱看齐”,只想着怎样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忘记我们做人最需要的优良品质。然而,我国的发展在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把政府所承诺给人民的条件都落实到实际中去,使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所保障,这样才会大大减少那些因为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道德标准的人,才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发展、国民共赢的美好社会。

五、如何以文化的发展重建信仰体系,提升人的价值定位

信仰作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现实生活在人的精神意识中的内化,它蕴含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信仰,都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三大维度上去具体地探察它的内蕴。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如何以文化的发展方面来带动整个信仰体系的重建。

在当代,面对新的时代变化,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人的精神信仰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信仰体系,充实时代内容,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接受时代变化的挑战,战胜各种精神危机。

两千五百年前,管子就把“礼义廉耻”作为一个国家立国的根基了,“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一个丧失“礼义廉耻”的国家是不可能维持长久存在的,所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道德观的精华,使公民的道德意识得到苏醒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当然,在振兴传统优良文化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要有崇高的国家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作为保证的,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确保“以人为本”,给国民个人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梦想的权利,让他们在重建自己信仰体系的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自身朝着个性且全面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个人独立自由发展,价值定位得到提高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涛.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靳学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建之信仰的发展维度.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论述的关于信仰问题,使本次社会调查有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说:“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的,还是世俗文化的,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中国各学术界在这一点是一致认同的。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法轮功”,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与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有何关系。

二 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个案调查与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个案调查的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了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商业高等专科等6个普通高等院校。之后,在每个院(系)进行抽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58份,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还抽查复核,并以登门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对5%的样本户进行回访抽查。

2 调查问卷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家人和朋友的信仰,您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仰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金钱的看法的内容:对于拜金主义的看法,金钱的利用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其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人数总计 400

学 校 名 称 调查人数 所占比例

吉 林 大 学 100 (40%)

长春 税务 学院 60 (15%)

长春 师范 学院 50 (12%)

长春 理工 大学 60 (1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80 (20%)

长春商业高等专科 60 (12%)

年龄18——26岁(平均21岁)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仰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程度。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下表所示:

表2 信仰问卷调查结果 (%)

项目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自由

大学生应该的信仰 42.5 10.4 4.8 18.8 17.5

您的个人信仰 29 12.3 6.2 23.7 26.2

同学和朋友的信仰 17.5 18.1 5.8 8.8 48.7

此表中共有三个问题,我们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比较,在这几个问题中,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次为42.5%,29%,17.5%,且呈降序的趋势;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呈升序趋势,分别为10.4%,12.3%,18.1%。宗教信仰,其它信仰,无所谓等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却有23.6%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7%的人信仰自由。下面我们在看一看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3 马克思主义调查结果 (%)

问题 是人的精神支柱 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 无所谓

看待马克思主义 29.2 34.8 31.8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9.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持反对的态度,其比例的差异很大,达3:7。

从表2表3及其分析中表明,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全面的和深刻的危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下面,我们看一看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2 金钱观念

表4 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 (%)

项目 很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看待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 36 24.7 28.9 10.4

对于金钱的研究是影响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影响信仰形成的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具体的研究。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观察和体验到“对物质及利益和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此种现象的态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9%,有60.1%的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念,抵制大学生那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社会中,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风潮得以有效的遏制。

表5 怎样利用金钱的调查结果 (%)

项目 存进银行 随心所欲的消费 进行投资 捐献社会慈善事业 其它

中500万大奖怎样利用钱 14.9 17.5 51.3 15.6 10.4

假如您中500万大奖是根据社会上发行,某些人梦想通过买而发财的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如何利用金钱。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1.3%的人要进行投资,其它四项为14.9%,17.5%,15.6%,10.4%,四项呈现大致均衡的状态。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金钱利用的主导潮流即投资。从表4及表5中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看清楚社会的形势,利用金钱来为自己赚钱。第五项的“其它”中有10%的人认为对其前四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部分存进银行;一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随心所欲的消费;另一部分为社会捐献一些。我们在来看一看图表2,明确个人信仰拜金主义的是12.3%,而认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信仰拜金主义的有18.1%,比信仰共产主义高出0.6个百分点。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态度及如何利用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以上我们对大学生信仰和金钱观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分析,下面我们对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3 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他们走上了非社会主义的道路,国际社会的巨变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本来业以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得以证实。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信仰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内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呈现多元化和混乱化为前提条件,放置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的其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影响;其次分析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否受到家庭亲属,同学朋友的影响;最后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

(1) 同学朋友的信仰对他的影响

我们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R*C列联表的方法。列联表是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表6所示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表6 个人的信仰和朋友同学的信仰的关系

个人的信仰朋友同学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共产主义 43 1 0 4 1 49

宗教 2 2 5 4 3 16

自由 42 3 7 53 35 140

拜金主义 10 26 6 6 7 55

其它 7 2 2 14 7 32

边缘和 104 34 20 81 53 N=292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92.34 (显著性水平=0.05)

χ2(16)=7.95 所以χ2=92.34 〉χ2(16)=7.95 则证明个人信仰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有影响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和大学生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大街上,有一些人在抬头看天,那么另一些人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抬头看天。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形成,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同学或朋友的耳濡目染。从表6可以得知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 有拜金观念

的有18.1%。其周围的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视觉角度如何呢?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很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再者大学生的毕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导致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有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怀疑否定和抛弃。他们不想受任何的限制,信仰自由达48.7%。这是一个主流的数字。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影响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因素:

表7 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家人亲属 个人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42 26 25 6 99

很小 45 25 38 7 115

几乎没有 15 15 21 7 58

没有 6 1 5 5 17

边缘和 108 67 89 25 N=290

表8 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朋友同学对金钱看法 个人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28 6 14 4 52

很小 56 39 40 6 141

几乎没有 17 19 25 9 70

没有 7 3 10 7 27

边缘和 108 67 89 26 N=290

表7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18.85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18.85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表8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30.54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30.54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阐述他们之间是怎样影响家庭和亲属对金钱看法还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能挣钱很多且稳定的工作。其中“挣钱”便是对个人的一种理念的灌输,在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共产主义必然是反对崇拜金钱的。家庭和亲属大多都处于城市的中低产阶级或者农村,他们对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局限性,认为能挣很多钱且工作稳定便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信念思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会不同程度上抵制学校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造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念的相互矛盾,最终产生信仰困惑,直至发生危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同学朋友对金钱的看法对个人拜金主义产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面对现实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不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样把握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同学和朋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同化。朋友和同学的集体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信仰呈现复杂化,因而产生与群体相同的危机。

上述我们进行了两个单向的分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有关系,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表9所示:

表9 个人信仰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的关系

金钱看法 个人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很正常 29 16 6 35 52 109

一般 24 5 4 24 13 70

持反对态度 39 8 7 5 13 92

无所谓 6 5 2 4 2 19

边缘和 104 34 19 82 51 N=290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41.86 (显著性水平=0.05)

χ2(12)=5.23 所以χ2=41.86 〉χ2(12)=5.23则证明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表9中最显著的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而信仰共产主义达39人,是比例中最高的一项,而认为拜金主义是正常现象,而信仰其它未知的占35人。而信仰“未知”中自由占28%。对拜金主义看法持“一般”态度而信仰“未知的”的有24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共产主义理论必然反对拜金主义的。从表中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那就是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人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我们要抵制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就要反对拜金主义,抵制道德滑坡。

四 总结与讨论

本次调查围绕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拜金主义 等金钱观念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针对当代在校大学生业以存在的信仰危机,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信仰危机产生的几个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表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及家庭亲属的信仰,对拜金主义看法等几个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下面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其它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1计划经济的后果。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2对现实选择的困惑,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现象的对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领域内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3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制社会;内在基础;外部条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22-02

一、法律信仰概念的法理学透析及其意义

法律信仰是一个牵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法律信仰不仅是主体对法律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主体对法律的行为拜从。是主观心理与客观行为的有机统一,法律信服心理是法律信仰的内在动力,而法律拜从行为则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在此,自觉是关键。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具有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时,其法律信仰也会蔚然成风,反之,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只认同权利规范,而对相应的义务规范极尽规避之能事,则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律信仰。

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的揭示,只表明了法律信仰之主体方面。一种信仰的构成应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只有法律能导致主体的强烈的信服感时,才会产生法律信仰的主观机制,如果法律不能引起主体的一种心理信服,便不可能有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只有主体能用心体验法律价值,感受法律的作用,才会使法律成为信仰的对象。

二、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伯尔曼警告:“法若不被人信仰,则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着他的情感,他的直觉的献身以及他的信仰”。这是因为:“仅凭理性的推导和功利的计算,怎能够唤起人们满怀激情的献身?不具有神圣意味的法律又如何赢得民众的拥戴?”中国的法治还刚刚起步,民众的法律信仰若不及时塑造,法治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伯尔曼的答案启发我们,人们“遵法”并不意味着在物质层面对法律条文的遵守,它的真正的精神底蕴是对法的神圣性的信仰。因此,所谓“法治”,其核心应该是体现社会公众出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明显地没有那种敬畏的距离感,而有的只是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

在教育民众遵纪守法的同时,教育民众认真看待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这是全民知法、信法的关键所在。权利和义务是构成法律的两个基本规范,当民众认真看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必然会认真关注法律,而这正是法律信仰的外化,是法治进程中的亮色。

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服从并积极维护法的权威,这是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推动法治进程的突破口。法因其公正和权威而成为百姓的信赖,法的公正和权威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的行为而体现出来的。因此,若司法行政机关严明执法,依法捍卫社会主义,当必会感召民众接近法、信赖法;若司法行政机关枉法执法,则不仅会冲击正常的法律秩序,更会诱发民众对法的疑虑和疏离。

三、影响法律信仰塑造的障碍分析

(一)公众对立法产品陌生导致法治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

中国 1978 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为立法机关设定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立法者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以惊人的速度颁布了一大批法律法规。这种快速推进型的立法实践,不仅标志着无法可依的时代的结束,更意味着中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但公众面对铺天盖地的立法产品,既无从了解和知晓,更无从掌握和运用,甚至连专门的法学家也难以全面的理解和知晓。社会缺少相应有效的宣传和普及,许多公众认为新制定的法律与自己无关。立法的量的惊人增长与普法的相对落后相矛盾,这种状况衍化为公众对法律的陌生感和对法律的漠不关心。

(二)有法不依造成了公众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有法不依现象很普遍,许多地方得到认真执行的法律不到 20%,有的地方只有 10%。有法不守,莫如无法。有法不守会造成一手立法一手毁法的局面,这会大大的降低法律的尊严,削弱法律的价值。因此,从该意义上说,守法重于立法。无法时,人们渴望得到法律的保障,有法而不守时,人们就以为有法和无法一样,这样就容易使人由盼法产生怨法、轻视法、破坏法、践踏法的严重后果。

(三)司法腐败致使公众对法律崇敬信念的失落

公正严明的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摧毁意味着人民的权利无法实现甚至受到践踏。目前司法腐败主要表现在权钱交易,金钱对司法权的诱惑、腐蚀,体现了权与钱的斗争。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以罚代法,贪赃枉法,这些使法律更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四、实现塑造法律信仰的途径

塑造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两方面努力。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观看信仰观后感一:坚定党的信仰明确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党带领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党领导人民凝聚力量使国家富强,今日的成绩使广大人民更加坚信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完成前无古人的伟业。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信仰的支撑与引导,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定步伐,明确前进的方向。

在坚守信仰中明晰前行的方向。信仰是连接现在和未来间的桥梁。缺失信仰,对于一个党员意味着背叛;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则意味着失去事业的根基。

在坚守信仰中推动事业的发展。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付出。党的历史是为了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伟大的事业需要汇聚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拥有坚定地信仰,才能内心坦荡地对待利弊得失,才能义无反顾的向着目标前进,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身融入伟大事业的价值。

信念的传承离不开青年人。而真正坚定的信仰是在实践中锤炼形成,是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的。因此,青年人传承信仰就要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体现在立足岗位的奉献中,用信仰的力量结合扎实的行动来实现最终的目标。

观看信仰观后感二:“信仰之河”这样奔流不息

央视日前开播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传递出让人震撼的信仰力量。

信仰是精神的,却非虚幻的,是通过一个个人物诠释的。信仰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实践与坚守。没有实践,信仰会沦为思想的“空中楼阁”;没有坚守,信仰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用将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的实践,让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声音,而是成为一条绵延至今的长河,流过峥嵘岁月,见证历史沧桑,融入时代精神。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在那个“革命和写诗都到了不要命的境界”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放弃了荣华富贵、锦绣前程,前仆后继,舍生忘死,表现出来的坚忍与力量让世人惊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为什么选择“以命相搏”?因为他们有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甘愿用生命去实践、去坚守这份信仰,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良知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他们用这信仰指导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成就了一个“可爱的中国”。

硝烟散去,“战争”却远没有结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世界,信仰面临的挑战虽不是生与死的抉择,却是成与败的考验。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可敬、可爱、可亲,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信仰注入了新鲜活力。从“抗美援朝精神”到“大庆精神”,从“雷锋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他们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融入了信仰;从张秉贵到焦裕禄,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他们把信仰化为了“一团火”“一滴水”,造福社会,温暖人心。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信仰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信仰的本质。不论是像沈浩那样致力于建设一个新农村,还是像蒋筑英那样致力于改革创新一项技术,或者只是像徐虎一样修好水电,(wWw.请保留此链接)像王顺友一样送好邮件;更不必说在抗击“洪水”“非典”“地震”等危难关头,共产党员所展现出来的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他们吹响的是信仰的嘹亮号角,展现的是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

岁月无声,历史有情。在“信仰之河”里,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而那些为了信仰“勇往直前,断头流血,殚精竭力”的过往,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观看信仰观后感三: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生命

共产党员是讲信仰的。她存在于先进思想的发展之中。

共产党员是用先进思想作武装的,她的生命就是信仰。

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和伟大追求,都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基础和以此作为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纲领的。

讲信仰,就要讲原则。原则是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底线。信仰马列主义,就要自觉抵制其它不良思想的侵袭,尤其要树立自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的意识,坚守党的思想阵地,用党的思想引导社会潮流。信仰马列主义,就要自觉吸收先进的文化思想,敢于自我突破认识上的误区,用新思想看待新事物,敢于自我突破体制上的瓶颈,用新观念指导新发展。

信仰问题,不仅是原则问题,也是认识问题,更是立场问题。一名党员,是在认识党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党的事业的追求,才光荣成为党组织的一员。用理想践行党的使命,用职责履行党的义务这就是对党员的特殊要求,也是对党员的普遍要求,党员不能在对党的认识上发生偏差,不能用党员的名义搞各种信仰,要用党员的名义,担负起振兴民族大业的任务。要用党员的名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要用党员的名义,发展党的事业。

信仰,是所有思想的本色。如果一种思想失去信仰,就失去生命力。

信仰,是所有认识的深化。如果一种认识失去信仰,就失去发展的本质特征。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摘要:人们一直议论和忧虑的,已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仰根基问题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举世瞩目。然而,在此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中国社会的文化与精神现状却不是那么乐观与自信,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一直难以上升。

以往之中国信仰,表面上乃以道德、良心形式呈现,实质里却是要转以国家权力才能得以付诸于实践的。国家权力通过对信仰实践条件的控制,把文化信仰、道德良心与国家兴亡联系到了一起。所以,中国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价值、信仰,但是他一旦接纳一项价值观念,也就不免被引入这权力秩序。由此观之,不是信仰有无的问题,而是信仰如何得以进入社会、安定人心的事情。

“社会”依旧缺席

中国人存有自己的信仰世界,但是这些信仰世界与人间社会被各种正统的礼仪与文化主张所间隔,信仰结构被神格化的理想主义所替代。

大凡社会生活,都免不了要在价值归属上具有一定的共识,从而不可避免地要与信仰问题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一个价值共享的信仰体系。可是,信仰关系在中国社会里面,往往更多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系化的价值关系,以及不同阶层、身份或等级之间排列的价值规则。因此,信仰关系就会呈现中国人对于社会秩序的一种最基本的定义方式:一个权力整体的各个要素,依照其与整体的关系来排列各个身份等级所使用的价值原则。即便是时代变迁了,人们的信仰关系虽然也在转变,但要完成这一转变,我以为,首先是要超越这一具有神圣宗教性特征的权力关系,而不是忙于去重建什么信仰体系。

时下的中国人,延续了传统的“天下”式信仰方式。他们信仰的核心无疑是一个理想社会,而一个理想的国家权力及其代表,就是这个理想社会的信仰化身及其神格化。人们从这个理想社会、或者是圣人楷模的信仰之上,得到的往往是一个社会的福利承诺和利益要求。假使社会的信仰方式不能使人们的利益得到一定的满足和实现,那么,这个信仰对象就会发生转移、变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社会基层的案件发生,例如贵州的习水案、浙江的丽水案、湖北巴东案以及各种屠童案件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中国社会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中,人们心中有“仇恨”,却不知道向谁去发泄。因此,一旦出现任何一个机会,这一“仇恨”就会很容易在人意料不到的地方爆发出来。表面上看,这是社会信任的丧失所带来的社会暴力,使人误以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最醒目的一个现象就是“社会的解体”。其实,社会学意义上的中国社会还没有正式登台。

社会泄愤事件表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的表达与满足有所缺失,而非一个简单的结论,认为是社会信仰的缺失。如同传统的国家信仰对民间信仰惯用的处理方法那样,国家给出的是一个架构,而不是内容;国家提供的是符号,而非信仰。至于在此两大信仰格局之间得以沟通、交换与互惠的,则是各自的现实利益及其满足方式。

当代中国社会理想主义及其神格化,尚未完成自己的转型,人们信仰的还是这个神格化的权力结构。这就是当代中国信仰最使人感到困顿的地方。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实践没法超越固有的规则。唯有当此神格化的理想主义社会结构在民主化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转型之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仰自由与信仰的自由实践才有可能。

信仰关系的纠结与解构

中国人始终迈不过去的,并非头上顶着的三尺神明,而是头上高悬的权力结构及其利益代表。

中国人的信仰特征是,常常会在选择、具有一种信仰之时,或者是在信仰者的利益无法满足之后,人们就不再信奉该信仰,随之出现反对、仇恨该信仰的结果,这就是中国传统信仰与反信仰的双重特征。这种信仰与反信仰的双重特征,往往是对于固有理想社会方式及其神格化形式的维持与稳定,从而会使人在追求一种信仰的时候,依旧会构成信仰关系之间的纠结与困顿。

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利益关系及其信仰认同方式,它们实际上却是基本一致的,不是信仰的权利,而是权力的信仰;不是信仰的规范,而是通过信仰所要获得的具体利益。所以,一旦社会发生泄愤事件,危及了社会,这种信仰是无所作用于其中的。这种信仰,只能退到了社会危机之后,只能安慰个体生命与一己人心,无法稳定社会。这就是中国信仰的症结所在。

其中,“有用”与“无用”的互补关系,乃是它们得以表达信仰关系的基本逻辑。它们内涵了正统与淫祀、神圣与世俗、合法与非法。它们为此而与信仰者的利益相关,而非与信仰者的权利相关。这种的逻辑,最后会变换为信仰与反信仰的暴力关系。至于在现实生活之后,这种暴力式的信仰关系也会成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是其中的每一个信仰者必欲要根据其“社会功能”来取得生计所需。

对于神格化的理想社会,人们信奉的是道义式经济反抗,是把对无法继续信奉的权力不满意作为抗议的限度,极少怀疑固有的神格化理想主义的信仰方式;但是,这种天下式的信仰方式也常常铤而走险,以暴力报复社会。此人不好,干掉他,换一个好的。大致就是这种信仰方式的实践结果。这就很难用社会缺乏信仰的方法去加以理解了。

利益上的区别被忽略,往往被视为权力上的差异;信仰上的不同,也常常被看作是权力上的差异。信仰问题就只能退居于个人利益之后了。因此,将一种私人性的添加于社会之中,也只能是为中国社会提供一种纯属个人选择的信仰罢了。身处于权力关系之外、却依旧与权力关系具有千丝万缕的信仰选择,如果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味追求超越现实利益关系,在信仰上坚持下去,那么,他的信仰就只能是独善其身的私人信仰,对于社会危机的面对与解决依然是无济于事。

正是这种从国家权力到私人利益的信仰方式,充斥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每一种具体的信仰认同方式,甚至是意识形态,从而构成了一种与社会危机紧密相关、又无直接关联的普遍性。权力层面的跨信仰功能,私人信仰的利益关系以及社会信仰的空洞化,是当前中国的信仰倾向。中国人始终迈不过去的并非头上顶着的三尺神明,而是头上高悬的权力结构及其利益代表。所以,当代中国社会中不同人的信仰关系,更多是不同人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信仰的社会认同方式、共享方式,更不是依赖这种信仰共享方式而建构出来的信仰共同体。

社会信仰如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