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李华站立在主持席上,五米开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正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主题报告。李华就这样像小学生般静静地站立着聆听,40分钟,几乎没有变换姿势。

他内敛。这是一种对智者的尊重,也是一位企业管理者的涵养与素质。

没有人能看得出这是一位年产值近5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大企的掌门人,一袭浅蓝色工装有些发皱,在有超过三百名全国兄弟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盛会上,李华依旧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工装上场,躬身致谢。

他朴实。这是一种对企业的担当,也是一页关于企业管理效力的出色答卷—和他一样,所有参会的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普通的工装,都是一样的真实,一样的习惯。

湖南,岳阳。

从市区到长岭的距离超过30公里,这个行政单位仅为村级的地方,学校、邮局、酒吧、剧院……比之一个小县城的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李华站立的位置,就是接待中心的会议礼堂,这是一个对外营业的酒店,但是所有住宿的客人只有一个目的地—中国石化集团长岭分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群山环绕,从国道支线的一条公路只通此处,没有路过,所以像极一处世外的桃源,成为每日里4000多名员工生活和工作的终点。

这里是中国石化在全国的30多家炼油厂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称其为长炼—历史上长岭炼油厂的简称,它似乎已经替代了地理位置的名称,即便企业对外的官方交流中,也多以长炼指代。

李华主持的会议是第五届长炼科技论坛,每位嘉宾的面前有一本绿封的论文集,翻开,署名李华的文章在近百篇精选成集的论文中赫然在目—《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此前的新闻消息称,长炼自主开发的这套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国家版权局审批,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证书授权号2013SR017848。

以知为行

彭英是长炼科技论坛会议的组织者之一。

她进入长炼已经25个年头,任职长炼企业科协管理工作超过10年。在这10年时间里,她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李华的理论指导变为现实。

2002年,前往省城参加科技会议的彭英第一次听李华谈到知识管理的构想。“知识管理”是个陌生的词语,无论是对于10年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和彭英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理解,只能仅仅停留在对着几个汉字的词语释义当中。

作为中国石化集团长岭分公司总经理,李华的认识无疑是前瞻的,这似乎应该得益于他在美国北弗吉利亚大学EMBA的学习经历。当时30多岁的彭英显得懵懂,这个时候的中国,互联网上网还以拨号为主,上网人数不超过3000万。李华对彭英描述的知识管理,对于处在中国腹地群山之中的长炼来说,不仅仅是遥远的问题。

长炼的建厂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

1965年1月经中共中央以中发【65】45号文件批准在湖南岳阳兴建长岭炼油厂,1965年4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根据这个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在长岭开始筹集工作。

依照特殊时期“深挖洞,广积粮”、“靠山建厂”的中央精神,长炼的选址条件决定了它要在一处原始封闭的环境中创业发展。此后的几年间筹建工作时断时续,1969年4月1日,长岭召开建厂誓师大会,将近700名职工和1600多名民工参加大会,拉开了会战的序幕。

从1969年4月1日建厂誓师大会到1971年5月7日一次试车投产成功,五个施工单位,近2万名职工和民工,用14个月时间,建成四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系统工程。经过4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250万吨,到500万吨,再到如今的800万吨,长炼炼油规模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肌体更为“壮实”。

但是处在群山逼仄中的长炼,显然和李华所接触到的知识管理理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彭英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生物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小群工蚁放到一个适合筑窝的地方,出于本能,这些小蚂蚁会立刻动手建筑蚁穴。但当蚂蚁的数量小于一定级别的时候,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只会建造半个门拱,它们会反复建筑许多半个门拱,就是建不起一个完整的门。如果不断地增加蚂蚁的数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级别的时候,那些乱哄哄的蚂蚁突然好像得到了完整的建筑图纸,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蚁门就会完成。

在李华眼中,拥有4000多“工蚁”的长炼应该能够搭建一个完整宏大的蚁门,但这需要类似蚂蚁世界里聚沙成塔式知识组织机制的存在。

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理论,可以考据的文字说,知识管理源出于项目管理,而这个肇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无异于管理者“圣经”的管理方法正是出自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

在美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计划)”之前,原子弹的所有建造技术与理论已经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但个体的知识并不能最终形成原子弹这个实体。因此,“曼哈顿计划”将理论、工程、设计、材料……等个体知识组合在一起,最终换来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实施项目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对项目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项目管理最终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IT、金融、服务以及工程等诸多行业。

确切提出知识管理概念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真正的应用和实践,从国外来看,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而在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比如说MKXZ,ASZZX。

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影响,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新世纪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利器。在美国北弗吉利亚大学就读EMBA的李华显然得益于地缘优势,敏锐捕捉到了这套数十年来在异国管理者最为风靡的企业掌控模式,并为之向往。

彭英实施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长达5年,对于一个员工超过4000人的大型企业来说,管理模式的任何一丝创新和改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中国,类似于彭英管理的企业科协组织超过3万家,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的基层组织,是厂矿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但是数万家企业科协组织差异较大,10年盯在一个岗位并为了一个管理项目而穷尽其力的状况并不多见。

长炼有着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良好传统。建厂之初,企业创始人、老红军古德勤顶着当时极“左”思潮的压力,四处召集、保护知识分子,为企业留下了技术进步的希望火种,缔造出长炼“石化行业排头兵”、“国有企业榜样”的辉煌。

对于所谓的知识管理,最为直观的定义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

知识管理的技术很多,其最终目的是要为开放式交流提供一个无缝的技术支撑系统。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撑系统包括建立企业知识库和企业知识门户网站。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2年11月,长炼科协会同技术部门开始研发长炼石化商情网,两年之后,原班人马又开始建设石油化工科技网。

这是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起步。

按照李华提供的系统框架和具体指导,彭英对知识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聚合现代数据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实时通信技术等技术为保障,研制开发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系统。

国外的理论实践至国内,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彭英和她带领的团队只能从最简单的专业信息网站开始。

这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到2013年,石油化工科技网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专业门户,有炼油技术、化工技术等18个专栏,及时全面反映石化行业综合动态,收录的5万余条最新竞争情报信息,被中石化经济信息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征订;长炼石化商情网页成为中南地区最具权威的石化产品商情门户,为原油、成品油等30多种石化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撑,目前收录各类价格数据20余万,已成为石油化工上下游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

李华在论文中描述:知识管理系统面向互联网的专业信息门户,实现了外部信息的交流和收集。

基于信息化产生的大量数据和积累的价值情报并不是李华的最终目标指向,他需要的是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系统,专业信息网站仅是其中之一,企业特色知识库、知识管理网站、知识绩效考评体系的并驾齐驱,才是李华心中要搭建的那个“蚁门”最为基础的条件。

知行合一

知识管理系统不会简单到仅仅是几个专业的门户网站,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摸索,彭英已经逐渐清楚李华所阐述的目标是什么。

2005年,长炼开始实时商情数据库的研发,两年之后投入运行,每天进行数据更新,公司相关产品的数据图表和价格走势曲线可随时查找。

在研发实时商情数据库两年之前,长炼就开始了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前期调研。该数据库资料以国内石化企业内部科技刊物为主,同时将公司图书馆馆藏科技资料进行扫描,通过标引后制成CAJ文档。到2008年9月,图书馆库存的近30年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科技内刊文章和调研报告全部加工进库。到2011年底为止,数据库全文已达4.6万篇,成为国内石化行业首屈一指的专业科技数据库。

这几乎是一个不能停步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

2010年9月,长炼开始岗位技能培训数据库研发,该数据库围绕长炼相关生产装置进行建库,构建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技术问答、培训教材、培训题库、实时数据等多项功能,以模块形式展现培训内容,按照石化人才成长通道的需求,明确各岗位所需知识结构,各岗位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培训,怎样考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编印11种模块讲义教材16350本,制作操作视频31个。

随后,长炼又陆续开展了石化标准全文数据库、石化基础知识数据库、长炼政研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研发。

李华总结说,这些数据库的研发,将长炼的“显性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汇集,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研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显性知识!这是彭英接触到的又一个新名词。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意(Michael polar1yi)在1958年曾指出:“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人类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他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

通过长炼石化商情网和石油化工科技网的多年运行,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显性知识”得以积累和实践,现在,按照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想,要通过知识论坛挖掘出“隐性知识”的宝藏。

这显然是个难题!

被称为长炼知识实践社区的知识论坛是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应用中的核心。通过多年的消化和努力,彭英所在的科协和技术部门协同,搭建起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雏形,但最艰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长炼信息化建设已涵盖了生产、经营与管理各个领域。企业局域网已经建成,各个岗位都配备有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这对彭英无疑是个福音。

2007年9月,长炼知识论坛开始试运行,她四处邀请相识的工友注册登陆知识论坛的团队,尤其对于技术骨干,她不惜登门相邀,甚至通过私人关系扩充论坛人气。

43岁的夏登刚是长炼知识论坛的第一批使用者。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长炼知识论坛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坛作为长炼科技人员之间无级别交流、无障碍交流的通道,越来越贴近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逐渐成为长炼人在各个专业领域展现智慧的平台,成为长炼的“网上科技人员之家”。

2008年登陆知识论坛时夏登刚家中的台式计算机已经购置了10年之久,被使用最多的功能就是网络聊天。夏登刚及其类似的第一批参与者便是彭英解决“隐性知识”这个难题的钥匙。

作为高级工程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重整车间主任夏登刚并不热衷于“人气”较差的知识论坛,他们都属于被彭英“人情感化”的招募者。

李华是一位思维先行的引导者,也是知识论坛坚定的支持者。

从计划实施伊始,长炼就为知识管理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组。李华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而成员则涉及到公司各个处室的主要领导,统一协调项目经费、实施和上线期间跨部门事宜;在业务蓝图确定及组织培训阶段,协调企业资源及人员配置,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23名部门的负责人成为长炼知识论坛各个板块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成为没有红头文件的行政指令,包括夏登刚在内的大多数“高级工蚁”并不看好,毕竟在开放的商业网络社区,人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直到他参与进S-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汽油吸附脱硫技术工艺,用于生产低硫的清洁汽油,对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长炼从国外引进S-Zorb装置,但这项目前国内只有8套的装置吸附剂消耗高,汽油辛烷值损失大,效益流失严重。并且在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现代装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硬件,但强大的硬件在竞争更为激烈、技术不断更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今天也会转黯然失色。在难以独立完成生产优化的情况下,装置人员想到了向全厂技术人员求援,他们把生产难题在论坛上“晾”出来,征求意见建议。

此时已担任炼油二部主任的夏登刚在凭借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回答部分问题时,突然意识到知识论坛的可贵之处。

“我负责的生产部门虽然有400人,但遇到问题我不可能把大家都汇集到一起开会讨论,时间不允许,工作也不允许”,夏登刚认为此举解决了他原来工作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集思广益的问题。

一个问题百人帮忙,一人知识千人分享。挖掘出包括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这正是“隐性知识”的精髓所在。

S-zorb装置的相关问题在论坛上引起了多方关注:技术质量处主动与外厂同行交流,把心得体会分享在论坛上;信息中心配合组织调研,在论坛分享情报调研成果,为装置提供非常有益的优化思路和技术支持,明确装置利用差压而不利用滑阀开度控制吸附剂循环量的优化操作理念,解决汽油辛烷值损失偏高等难题,实现了球阀国产化。

这是一场知识管理系统运行以来堪称完美的风暴。

《脱硫率降低原因探讨》、《吸附剂结块原因分析、易磨损球阀和滑阀国产化探讨》、《降辛烷值损失、加热炉操作优化、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等60多个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继被“工蚁”们逐一提出来在论坛,然后,涉及到专业处室负责人、炼油装置主管,基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公司级的专家、主任技师、技能大师等几乎各个层门的“工蚁”又参与到解答和研讨当中,他们时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时而又是问题的解答者。

S-zorb装置最终形成整体优化方案,将汽油辛烷值损失RON控制在0.5个单位左右,与国内8套同类装置RON损失平均值为1个单位相比,2011、2012年累计增效13134.83万元。最终,长炼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生产出硫含量不大于50ppm成品汽油,达到国Ⅳ汽油标准。

没有人能想到,一个貌似简单的知识论坛能带来超过亿元的效益。

夏登刚此后成为知识论坛忠实的拥趸。短短几年间,知识论坛累计交流课题35500余个,参与人次超过10万。

在长炼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开工的关键时期,做好设备和技术的衔接成为当时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工蚁”们就围绕专业管理的改进在知识论坛展开热烈探讨:机械专业技术学组高级工程师贺旺军发起《280万吨催化主风机组单机试运和性能测试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版主刘帅给出《动力油系统试运转建》;炼油一部罗昕提出《测试前准备工作的6个要点》,大家共同探讨,积极完善主风机试运方案……

“把学术交流沙龙、科学普及、‘讲、比’竞赛等活动拓展到网络在线,克服交流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的局限,成为企业科技进步的动态思想库,使交流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快捷。”李华要求长炼科协通过知识论坛,“努力让科技人员之间实现无级别交流、无障碍交流的通道,打造成长炼人在各个专业领域展现智慧的平台”。

李华的要求,在这场涉及4000多员工的知识风暴面前,渐露峥嵘。

行知天下

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这也是一项极其专业的理论实践。

彭英感到欣喜,因为随着一步步深入,距离李华提出的知识管理架构越来越近,越来越完善。但与此同时,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知识论坛平台的建立只是一项技术问题,但如何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员工主动进行知识交流,并将这种积极性长久保持,是彭英感到压力巨大的原因。

2010年,知识论坛进行运行以来的首次升级。

长炼知识论坛24个专业学组被分为分3大板块9个交流区,即:炼油、化工、工程与设备、安全环保、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油品储运、科普、生活交流区。各专业技术学组成员无论在哪个板块提交主题、跟贴,都能实现个人积分、学组和单位积分的同步增长。论坛鼓励各专业学组成员不受板块限制,跨板块、跨专业发帖和交流,对于跨学组参与的专业讨论和有益指导,特别是对求助帖跨专业学组、板块的有效解答,论坛会给予一定积分奖励,并作为“论坛之星”评选依据之一。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努力形成文化的活动。对于知识管理平台,长炼科协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多数职工都参与其中,这使“工蚁”参与“蚁门”搭建的数量得到保障,积极性居高不下。

知识管理实践证明,互信、融洽的知识分享文化是推动员工主动分享知识的关键驱动力。

长炼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360度知识贡献绩效考评体系,多角度与全方位相结合凸显知识贡献价值,形成了系统即时自动考评、同行互评、专家考评、专业委员会综合考评结合的考评体系,分时段与累进式结合,推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实时、季度、年度、永久式的知识记录,保护会员的知识贡献。

他们同时建立《知识实践社区管理制度》和《知识实践社区奖励办法》,在积分策略上重奖原创,鼓励资料文献共享,侧重专业讨论,认可精选信息帖,将奖励制度化,每季度评选“优秀版主”、“实践社区之星”、“精华帖”,年终评选“知识贡献奖”,并颁发奖金。

知识系统管理日常化,由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成立了知识管理系统秘书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知识系统专题研讨会,每季度组织一次总结表彰会议,编辑出版《知识管理简报》,及时凸显会员的价值贡献,调动会员参与实践社区的积极性。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管理在齐头并进。

在“知识库”上,长炼科协新建了“论坛精华库”,对知识论坛中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进行了保存和沉淀;新增了“专家黄页”,收录了企业各学组专家信息,为专家和会员通过“知识论坛”和“知识问答”两种途径实现在线交流和探讨提供了便利;收纳了具有长炼特色的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并设置自选订阅功能,帮助会员订阅学习;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将历届论坛中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输入库中保存,方便查阅使用。通过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为长炼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知识支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也让长炼科协的各项活动更加普及、更加互动,从而更加彰显活力。

蒋文军也是这十万分之一员。他是长炼副总经理,同时也是炼油技术板块“版主”。从质量技术处负责人升任副总经理,从技术的实施执行者到企业的运行管理者,知识论坛帮助他的不仅仅是技术性难题。

2011年,在外单位高薪诱惑下,长炼一度面临生产骨干流失问题。信息化学组专家级会员在论坛上发起了“怎样留住技术骨干”的讨论,引起8594人次关注,150人参与讨论,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

面对论坛里“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分配不合理”等说法,长炼管理层和炼油一部、二部等主要生产单位的操作员面对面座谈,倾听员工心声,现场分析企业现状,对员工疑惑当面予以解答。

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长炼的每一位“工蚁”都在深切感受着知识论坛带给自己的成长和见识,一个光辉灿烂的“蚁门”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美国《财富》杂志说,全球 500 强中至少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 IT 系统实施知识管理, 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IBM、微软、麦肯锡等一流企业都是知识管理的先行者。而在未来几年内, 这个数字将提升到80%。许多企业的主管经常会陷入知识缺乏的窘境:企业在不断发展,但好的经验却没有得到沉淀, 结果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曾经遇到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可在需要的时候却总找不到;面对大海般的信息库, 不知道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

在石化行业,国外很多石化公司都走在了知识管理的前沿。如英国石油公司(BP)的Connect系统被称为是发掘最有价值矿藏的新方法,有超过18000个参与者,员工完全自愿自发地使用它。如果你不想和公司内部其他人分享知识,你确实可以不必在Connect系统上填写信息。但如果那样的话,将没有人愿意与你联系!在BP的炼油厂 ,部署了被称为Olympus的门户。该系统也是围绕工作流程而构建,不仅允许工程师远程登录访问获取各种参考资料,而且包括大量最佳案例和专业社群。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长炼的炼油加工能力将提升至1150万吨,年加工能力达1600万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李华看来,转方式落实到企业,除了拉长产业链,把有限资源最大化之外,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模式,创新技术,改造原有工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是一场必须要经历并实施的管理风暴。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这些无形要素将在社会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企业的智力资产—知识上面,企业的知识资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价值部分。一个企业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力将决定这个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湖南省石油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华每年联合组织在湘的19家石油化工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大型专题学术、技术交流活动,近5年来,长炼与这些单位合作开展科研120多项,催生出国际领先的邻甲酚制备等一大批新兴石油化工技术。现在,这19家石油化工企业都在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下共享共荣。

在长炼知识管理系统,截至目前知识库已分享文件2593万份,知识论坛实践社区累计交流课题35517个,参与103277人次,员工参与率达75.47%。与此同时,科协等相关部门还组织了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多项研讨活动,技术攻关结题671个,产生合理化建议2615项,累计取得经济效益3.28亿元以上;在石化行业19家企业的推广应用,产生效益4240万元以上。

一场关于知识的管理风暴和其所联动的经济效益,一夜之间行知天下。

十年磨一剑。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具备了知识管理深化应用的基础和条件,获得了多位院士专家的肯定。

2010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评价是“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已领先国内同行10年”;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石化总工程师袁晴棠在听取长炼知识管理系统的汇报后认为“该系统在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应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它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应有的作用”;2012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在长炼讲学时,了解到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运用知识管理系统聚集科技人员智慧 助推企业自主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则评价:“长岭炼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用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对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彭英准备着知识论坛的第三次升级。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独山子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2005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999年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2000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前言

2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招投标管理分析

4.5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2009.02—2009.05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2009.06—2009.10完成开题报告

2009.10开题答辩

2009.11—2010.02撰写论文初稿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建装置;员工培训;多种形式;人才支撑

上海石化炼油改造工程自2010年12月28日打下第一根桩起,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员工队伍,确保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就已经成为上海石化炼油部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培训的一项重点工作。2012年,我们在前期理论培训和海南炼化、高桥石化等国内同类装置实习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仿真训练、实操培训和上岗前的严格考核,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努力为新装置的顺利开车和上海石化炼油事业的做大做强,打造一支合格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

一、分析队伍现状,认真编制分阶段培训计划

作为1.600Mt炼油改造工程而新组建的炼油部5号、6号炼油联合装置,到2012年9月,有员工207名,其中110人是近三年新引进的大学生、中职生、退伍军人和转岗人员,另外97人来自炼油部原有几套联合装置中从事催化焦化和中压加氢、硫磺装置操作的业务骨干和一线操作人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好开稳目前国内乃至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渣油加氢和催化裂化等7套装置,困难和压力确实非常大。为此,我们制定了四个阶段的培训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5月启动培训到年底之前,重点进行基础理论的培训和国内同类装置的感性认识,使近三年新进的员工对炼油装置的工艺流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阶段:进入2012年以后,重点进行技能操作人员同类装置实习、仿真训练、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现场实地锻炼;第三阶段:8月份中交之前,交替实施仿真训练、岗位操作技能训练,通过全流程模拟仿真软件的上机操作和岗位操作法、技术规程、应急预案等技术资料学习,使得员工更加高效、生动地掌握操作技能,特别是公司内部转岗、新进的员工培训效果尤为明显;第四阶段,中交和技能操作人员通过上岗考核后,转入到现场实地锻炼,在参与新装置建设“三查四定”、流程确定、单机试车、联动试车、试运行开车等工作中实训,真正检验员工系统培训效果。

二、运用多种形式,提升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

为了提升员工的学习业务技能热情,炼油部开展了《开好六期工程主体装置开车专项竞赛》,竞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员工的理论培训为重点,通过每个月组织考试,及时公布成绩名次,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竞赛成绩逐月提升,到7月份上岗考核时,合格率达到了100%;第二阶段竞赛则考量开车准备中谁发现问题多、谁解决问题快。2012年8月底、9月初新建装置中交以后,两套联合装置的员工积极参与竞赛,深入现场熟悉流程,按照开车方案精心操作,班与班、员工与员工之间展开竞赛,发现和解决了开车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及安全问题,为装置的开车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套联合装置共有37名女职工,大部分承担着生产装置内操的重任。为了让她们更好了解和掌握炼油改造项目相关内容及工艺技术,我们举办了炼油改造项目专题讲座,请炼油部技术处的技术专家从炼油改造项目的设计、建设规模、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等方面为女职工们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举办了炼油改造项目女职工专项技能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炼油化工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要领及事故处理等方面。31名女职工参加了催化、S-zorb、渣油加氢、硫磺四个岗位的技能竞赛,根据理论考试及仿真实操两项成绩,对成绩优异的7名女工进行了表彰。这次开车过程中,操作台前清一色的女职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集团公司及兄弟单位的开车专家既感到十分惊讶又表示非常钦佩。

本次开车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新的催化装置在紧锣密鼓地开车准备,而老催化装置为了保证成品汽油的供应,还必须带病运行,以至于我们一些将转岗到新催化的员工没有足够的培训时间。为此,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一方面把学习资料提前下发让他们自学,另一方面,利用四班二运转休息的时间让他们到新装置进行实训,逐步跟上开车准备的步伐。2012年11月份开车前,按生产装置班长、内操、外操等岗位,从业务理论、仿真实操、HSE技能、空气呼吸器使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全部达到上岗的要求。

三、努力搭建平台,培养造就一支青年骨干队伍

两套新装置的员工除了来源比较广泛,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到一半以上,要让这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承担起开好新装置的重任,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框,充分信任和放手大胆地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这难得的机遇和实践中快速地成长。

新装置成立后,两位通过高师带教成长起来的80后被任命为两套联合装置的副主任,分别负责渣油加氢和催化两套主体装置开车的工艺技术;10名全日制本科生安排到海南炼化、高桥石化跟班培训两个半月,回来后担任“小老师”在培训中发挥骨干作用,有的利用自己文科功底好的优势,将复杂的工艺流程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效果;在装置专家的带领下,针对集中理论培训的要求,开发各装置相关的7本培训教材,及时为每位学员提供相关的工艺流程图。在渣油加氢、催化裂化、S-zorb装置仿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这批年轻人更是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通过邀请国内同类装置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外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参加设备验收,组织新装置工艺与设备专题研修班,使近三五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得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尽快胜任新装置岗位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开车阶段,在联合装置领导和开车队专家的带教和指导下10多名近几年新进的大学生成为几套装置开车的主要业务骨干,改变了原来装置领导坐在台前操作、青年员工在后面观战的传统局面。

四、收获成功,更明白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2012年11月29日,公司六期工程炼油改造项目3.5Mt/a催化裂化、3.9Mt/a渣油加氢等主体装置实现了投料开车一次成功的目标,新装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升级。

新装置开车成功并不意味着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结束,而是标志着一个新的征程的开始。我们要立足于公司“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更好地发挥培训工作在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中“催化剂”和“孵化器”的作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三支队伍培养工作,为上海石化炼油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夏仙.人力资源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国宁,肖家.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开发与高效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更多

炼油与化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连环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