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近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细谈教育常识。他认为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应该增加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

对于语文教学、语文课本,批评的人很多,王旭明也只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他是其中批评较为尖锐、较为频繁之人。细细浏览新闻不难发现,王旭明批评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几乎是一种常态行为。去年11月,在亚洲教育论坛上,他批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去年12月,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暨2014语文教育盛典上,他继续向“伪语文”宣战,称“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

此次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上,王旭明一如既往地批评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并举例说明了两个方面的不妥:一是现在语文是“假语文”、“伪语文”,有一半不该学,并建议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二是教育存在太呆板、太刻板、太僵化的问题,并表示,“好的学校教育,是教会学生思考,特别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这般说法,虽然很容易引发共鸣,但都只是对常识的重申罢了。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最期待的电视剧”榜单top10中,除了《虎妈猫爸》能算“原创剧本”,包括登陆江苏卫视黄金档的纯爱偶像巨制《何以笙箫默》在内,《芈月传》、《花千骨》、《盗墓笔记》等全部脱胎于网络热门小说。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痞子蔡的成名作《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个年代,还是“我拍你看”的制作与宣传形态。放眼今天,从2011年《步步惊心》的惊艳开始,历经几年的量变,这条高密度细分的产业链早已改朝换代,变为“网友想看什么,赶紧拍什么”的局面。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时代跨越古装、现代、民国,题材涉及仙侠、悬疑、权谋……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500万元。以2015年开年亮相江苏卫视和优酷视频的纯爱偶像巨制《何以笙箫默》为例,该剧的原著小说可算是第一批在网络走红的言情经典,曾连续三年荣登当当青春文学销量榜的TOP10,持续畅销10年,108次售罄,52次加印,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和粉丝群。未开拍前,就已问鼎过多个“最希望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网络小说”榜单。

纵观近些年的改编剧热潮,话题、收视双赢的《步步惊心》《甄执》等,无一例外都是由古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宫斗宅斗的古装言情小说,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适合被改编。 ”一名曾出品过多部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制作人表示,近年来网络改编的题材也在丰富,不过,制作人表示,唯独现代题材的网络小说市场不广大。

“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揭晓现实题材受青睐

新年伊始,由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亚马逊协办,京东图书音像特别支持的“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50种图书获“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殊荣。

《谈治国理政》、《北平无战事》等6种图书获“年度特别推荐”。《纸牌屋》、《爱历元年》等10种图书入选文学类,《1944:腾冲之围》、《甲午殇思》等8种图书入选历史类,《新经济,新规则》、《页岩革命》等8种图书入选财经类,《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等7种图书入选社科类,《我的旅行哲学》、《讨山记》等5种图书入选生活类,《枫林渡》、《父与子全集》等6种图书入选少儿类。这些书因在各自细分阅读领域内的影响力胜出,得到了广泛社会认可、关注和追捧。

纵观今年的书单,不难发现“现实题材”成为最受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青睐的选择。

2014“年度荣誉推荐”离不开叙述这个国家脉动的全局之书,对国际社会来说,《谈治国理政》开启了一扇感知中国的窗口。从国内视野来看,《学习重要讲话》的热销体现了公众对中国发展的热忱讨论与高度关注。2014年还迎来了一股自然文学阅读之潮,以《看不见的森林》为代表的作品荣膺“年度阅读品牌”实质名归。将荧屏精彩化为文字里的波澜曲折,这一年一部充满激烈与诗意的剧作《北平无战事》,以历史群像画卷的展现斩获“年度最佳影视书”。“年度创新出版项目”授予一直引领阅读方式革命的亚马逊Kindle,它与知乎、科学松鼠会等新锐媒体合作,利用大数据之便拓展着数字出版的无限可能。一部销量与口碑都俱佳的《解忧杂货店》以温暖和真诚俘获读者之心,摘得“年度读者推荐”殊荣。

余秋雨:写好作品的人 不一定一辈子过好日子

近日,文化学者余秋雨携新作《冰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此书为余秋雨写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说。余秋雨表示:“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但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没有一个坏人、恶人。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冰河》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南方,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

在自序中,余秋雨称这部作品是他和夫人马兰在绝望中的坚持,因此,写作中少不了对当时环境辛酸的回忆;但不少读者反馈他的是,读起来却感受不到任何的剑拔弩张的意味。对此,余秋雨解释, “大家不要从一般社会批评的角度去看艺术家的心理环境,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心理环境不是那么顺遂,但是有可能写出很好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对问题的回答,好的作家、艺术家都不是用作品来直接回答自己的环境。” 余秋雨认为,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媒体和评论者往往把这个事情搞错了,“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好像写好作品的人一定是一辈子过好日子,其实都不是的。”

辽阳发现92座汉魏墓葬群 包括4座珍贵壁画墓

记者近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所获悉,该所在辽宁省辽阳市发掘了92座汉魏墓葬群,包括4座珍贵的壁画墓,出土400余件珍贵文物。

辽阳古称襄平,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金世宗完颜雍曾在辽阳称帝登基,曾是东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东北最古老的城市。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陈自鹏

一、令人难解的魏书生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作教师的若不知道魏书生,那叫孤陋寡闻。

知道、了解、结识魏书生花了我十余年的时间,起初是从媒体上知道魏书生和他的部分事迹,后来又通过魏书生的演讲亲眼目睹一个为师者的风采,然后又通过读其书,知其道,听其言,观其行来心领这样一位教育实践家的风范。

魏书生原本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因成绩卓著,6次与邓小平同志合影,9次受到江泽民同志接见,在全国有38项社会兼职,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热爱三尺讲台,在担任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期间,甚至在走上盘锦市教委主任兼党组书记领导岗位以后仍然兼课,一年有几个月出外讲学,学生成绩依然在全市名列前茅。

看到这儿,您心中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的,魏书生其人其事我说给专家学者听,他们常常是“是吗”“真的”,满目的警惕。讲给业外的朋友们听,他们也总是“真有这人?”“确有其事?”满脸的狐疑。

80年代末在报纸、杂志上见到魏书生这个名字和有关报导时,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而90年代初魏书生在天津科学会堂的一场演讲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时魏书生已进入不惑之年,跑步上场,直立演讲,潇洒的风度,幽默的语言,真诚的叙述,入理的阐释,使场上一千多位观众无不动容,无不耳目一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是中国教育界的骄傲和自豪!我当时也有一种感觉,要做一名好教师,魏书生是榜样!1997年我入读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教育学专业,有一门课叫《班主任工作研究》,其中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是必读教材,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后又阅读了《魏书生文选》上、下册,及至今年,魏书生又赠我一册写有勉励我“自强不息、鹏程万里”赠言的《魏书生评传》,我对魏书生的人生艺术、教育艺术,教学艺术才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虽早有写一写他的冲动,但不敢贸然下笔,我怕因为我的无知和肤浅亵读了被大家誉为“当代孔子”的魏书生。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带着不解走近魏书生的,对于魏书生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疑惑渐渐散去,代之而来的是对他由衷的赞叹和钦佩之情。

二、大度豁达的魏书生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只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魏书生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后的1950年,由于十年“文革”,初中毕业后失去了读高中、入大学的机会,18岁上山下乡,19岁曾在小学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在工厂工作期间因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说过孔子的好话和“文革”的坏话,而被打成“准反革命”,挨过批斗,受到诬陷,遭到迫害,当时公安部准备介入此案,并处魏书生极刑。魏书生经历了人妖颠倒、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至今他每天胸前仍然戴着周恩来“为人民服务”的像章,大概与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不无关系。

对于“文革”,中国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当时受到迫害的还是没有受到迫害的大都是深恶痛绝的。在原则问题上,魏书生寸步不让,但对当年告密诬陷他的人却未采取“以牙还牙”的态度。一位作家写了一本介绍魏书生的书,想给那些恶人、恶事曝光、亮相,而魏书生接到书稿后却坚决不同意,他执意要把那些人的名字和具体事实一笔勾销,他认为人“要与人为善,要以德报怨,争取感化有罪之人”。魏书生就是这样,大度对人,不背历史包袱,因而总能轻装上阵,总能以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新的辉煌。

魏书生不仅是个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豁达的人。他的豁达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境遇观,二是苦乐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往往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魏书生则与人大有不同。记得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人不要埋怨境遇。命运把你放在皇家花园,你应该长成参天大树;命运把你甩到千山的石头缝中,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大地,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魏书生做到了这一点,因而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把一个农村中学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省级重点中学,他自己也发奋图强,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魏书生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读书、写作、教学、管理、演讲、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他常说自己最缺的是时间,最不安的是欠“债”太多。可大家理解他,都知道他太累了,太苦了。然后魏书生面对这一切却非常坦然,常能变苦为乐,以豁达的心情乐此不疲地心情愉快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常常说,读书是享受,写作是享受,教学是享受,散步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是享受。你看,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像魏书生那样,还有什么想不通,不愿做,做不到,做不好的呢?

三、淡泊名利的魏书生

读于月萍著《魏书生评传》,我看到了魏书生的一张要求做教师的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魏书生递交这张申请是在1997年9月份,是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那时的教师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虽说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也还远没有成为“太阳底下最受羡慕的人”,但在重点中学里大本毕业的教师优化组合下来后被安排去看自行车棚毫无怨言、等待上岗的人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因为教师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但魏书生递交申请的时候恰是“宁挣三斗糠,不当孩子王”,“好好干,我让你去当售货员”,教师弃教他就每年还要有名额的年月。况且魏书生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口头、书面向领导提出申请多达150次,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是怎么啦?别人看不上、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从魏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中逐步找到了答案。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也常说自己是到地球上打工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这个星球告别。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虽然他后来出了名,但他把自己看得与其他工匠无异,因而也就少了名的烦恼和拖累,他免费为上门求教的人寄资料、赠书籍,免费为学生购书,甚至自掏腰包到一些地方讲学、演讲,公家配的车他不坐,还处处对人说“骑自行车或跑着去开会自已是拣个便宜――锻炼身体。”这便是魏书生!

魏书生是名人,是个精神富有者。虽然他现在并不缺钱,但一直是个苦行僧的形象。他说过:苦行是一种幸福,一来可享受理智的满足,二来可砥砺意志,最主要的,它能省掉不少为个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麻烦。他自律很严,严得让人觉得他傻,觉得他怪,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很大的贡献,但只知奉献,不求索取。正像有人评论他的那样:绚烂之极,归于淡泊。而我要说:淡泊名利,才有绚烂。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官者、为人者的榜样。

四、敢说真话的魏书生

魏书生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敢讲真话是出了名的。

这里不妨摘取他与师生的两段谈话实录:

谈话实录一:有一年,又到了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时候,盘锦市人事部门请魏书生去跟那些由各地分来盘锦的大学生们交流谈心。魏书生是这样开始了他的谈话:“今天,我和同学们来谈心,想讲三点。一是祝贺大家毕业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二是祝愿同学们都能分配到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保险公司、人事局、组织部、外贸局、电业局这些大多数人认为的“好”单位去;三呢,我想说,大概百分之八十五的同学去不了以上单位……我想,谁要是大笔一挥把所有的人都分到那些单位去了,那不用我细说,咱离亡党亡国肯定也就不远了……”。

谈话实录二:有个学生与他聊天时问“老师,以后我一不当官,二不当科学家,要那么高的能力素质有什么用?”魏书生不说建设祖国实现四化那样冠冕堂皇的话,而是着眼于“人活一生有多不易”这一现实课题,他说:“以后你要真能当大官,当那种有大能耐的什么什么家,有些方面缺点啥差点啥,我或许就不让你改了”魏书生这么一说,学生很奇怪,为什么当大人物反倒可以有毛病呢?魏书生接着说:“如果你干到江青康生那个份上,你心理素质不好,脾气暴躁、心胸狭窄,谁提意见你就使劲整谁,没准你那官还能将就着当下去,因为谁都怕你,没人敢得罪你。可如果你是个普通工人,靠力气挣钱养家糊口,你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一句批评也听不进去,你想想吧,哪个领导愿意用你,不用你了,你还怎么挣钱吃饭。所以呀,一个人要想活得顺顺当当,就得有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这些东西,既能帮助你当好大人物,也能帮你当好小人物,甚至对你当小人物有特殊的重要性。小人物活着尤其艰难,没人顺着你,没人哄着你,你只有具备了各种良好的能力素质,才能遇事看得开,工作做得好。”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说的看似小道理,其实是大道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大笔一挥把所有的毕业生都分到“好”单位去而无人去做“孩子王”,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如何?亡党亡国的危险还不指日可待吗?历史的教训我们记忆犹新:泰国实施暴政,“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轻视教育,十几年的光景便呜乎哀哉了。“文革”十年,左的思想泛滥,教育成了重实区,一代学子夭折,至今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对于学生,我们大多从大处着眼,而魏书生却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化素质,提高能力,这不也是我们素质教育所企求的吗?

魏书生谈话,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宏论一泻,语惊四座,其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是其他人的谈话所罕见能及的,这秘诀大概除了他的语言技巧外还在于他谈话中的“真”和“实”,这也是广大教师提高表达能力所应该学会和牢牢把握的。

五、自爱爱人的魏书生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

魏书生人格高尚,又极注意锻炼和养生,这是自爱的表现。他非常感谢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妻子对他的帮助和支持,他爱他的家人。他又是一个善于体察社会、体贴民众疾苦的人。据说1985年魏书生出差去沈阳,火车上遇到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和侄子同去北京,在街上走散了,身上一文不名,没法买车票回老家了。北京公安派出所照顾他,给他开了张请予照顾的证明,希望铁路部门能予以免票,检票时列车员认为情况属实,没有让老人去补票,然而魏书生看到老人身体已虚弱不堪,饿了也舍不得吃手中那半个干硬的面包,只是眼巴巴地瞅着别人大吃大嚼。魏书生俏俏摸出两元钱来,在当时两元钱可以让老人吃上一盒盒饭,然而魏书生却没有直接地把钱递过去,因为通过他的观察,老人是个自尊心极强而又倔犟的人,他怕自己的冒失伤了老人的自尊,而又起不到帮助老人的目的,等车到了沈阳,魏书生下车后才绕到老人所在座位的窗口,俏俏唤着老人,递上两元钱,没等拒绝,一溜小跑跑开了,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教师,魏书生不仅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还是一个心细如丝,对他人体贴入微的人。

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是 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这就是魏书生,一个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一个尊重自己也知道怎样尊重别人的人。

六、为书而生的魏书生

“魏书生,为书而生的人”。少了这一笔,对他的评价是不完善的。

魏书生是个教书的人,因此我们说他为书而生应集中在他的爱书、读书和作书上。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在文体中心欣赏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专题讲座,题目是《如何当好班主任》,他告诉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奥妙,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智者的心灵独白,举手投足、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他质朴的人格魅力与务实的工作作风,如品香茗、如嚼菜根。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魏书生谈到: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大的环境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只能在既成的环境中用自己的主观努力,来适应环境。魏书生在一次演讲中说:人不要埋怨境遇。命运把你放在皇家花园,你应该长成参天大树;命运把你甩到千山的石头缝中,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大地,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魏书生做到了这一点,因而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把一个农村中学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省级重点中学,他自己也发奋图强,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二、科学管理班级工作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商量!”他做班主任,凡是和同学们商量,没有一件事是他主观臆断的。他们班上的班规班纪,没有一条是他定的,都是全班开会,然后同学们讨论,最后全体通过,就定下了。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给过学生权力,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民主。自己只抱怨:班主任真累呀,真操心呀,那为什么不把权力还给学生,通过科学的管理,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的效果呢?

三、用平常之心追求卓越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那年的冬天,寒冬腊月,天气异常寒冷。那天,课间操刚上完,我坐在办公室里沉思,只见我班学生李亮(化名)慌慌张张地来到我面前,说道:“老师,我的学习机不见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忙说:“不要慌,说说看,啥时候的事。”原来前几天,李亮的生日,李亮的父亲为了鼓励李亮好好学习,花费了近千元买了一台学习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李亮,可是才几天的工夫,这台学习机就不翼而飞了。看着李亮焦急的样子,我立即找来了班里的几位班干部,布置了调查的任务,调查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了我班的魏宁(化名),第三节正好是我的课,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做了简短发言:“同学们,李亮的学习机不见了。这事发生在我班,我作为班主任感到非常惭愧,不过,无论是哪位同学拿了,都要还给失主,好东西人人都想拥有,可要靠自己努力所得,才能心安理得,那种偷窃别人财物的行为会给自己的心灵抹上耻辱的一笔,给自己的人生涂上一个污点的,自己一生都会不安的。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知悔改,只有那些知错就改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希望那位同学把学习机交给老师,老师会给他保密的。”第四节课上完,我回到办公室正在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时,魏宁悄悄地低着头蹭进了办公室,低声说:“老师,学习机我拿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学习机放在办公桌上。看到学习机,我心里一喜,松了一口气,觉得问题得到了解决,以为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了。

可是,第二天,我来到教室,却见魏宁的座位空着。我急忙给魏宁的爸爸打电话询问。魏宁的爸爸回答说:“早晨,背着书包走了,咋没到校呢?”放下电话,我心里布满了阴云,他为啥不来学校?会到哪里去呢?不会出啥事吧?事情处理不好,有可能直接导致魏宁辍学甚或更加严重的后果。整个上午我在忐忑不安中上完了课。我来到魏宁家。一进门就见魏宁背着书包眼泪汪汪地站在墙角,魏宁的父母正在向魏宁训话,见我进来,起身让座上茶。“李老师,到底啥事,这孩子问死,一声不吭。”我就将学校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魏宁的爸爸气得骂道:“这孩子,想要我给你买一个,怎能做这没脸的事?”我劝说家长不要生气,也不是啥大事,事情发生了想办法解决就是了,打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我认为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平时没有多关心孩子,这件事,我们家长老师都要认真对待,处理不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接着,我又谈了自己的处理意见。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勇敢面对,开始我也想替孩子隐瞒,现在看来是错的,瞒是瞒不住的,何况这件事早已被许多同学知道了,即使老师顾忌孩子的自尊心不在班里讲,但同学们会对你产生看法的,你的内心也不会坦然。如果不能取得大家的谅解,同学之间就有可能形成一层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的无形的隔膜。索性我们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承担起一切责任,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改正错误的决心,卸下心中的思想包袱,坦然面对同学的批评和指责,请求大家的谅解,给自己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我想这样也许会好得多。

经过反复劝解和商量,魏宁和他父母都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同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同学承认自己的过错。

当天下午,我利用自习课临时召开了一节令人难忘的班会课。我在黑板上写上了“怎样看待魏宁同学的错误”,然后我首先让魏宁上台做了深刻的检查,魏宁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请求大家原谅。接着我就这件事向魏宁同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指出这一事件给班里带来的影响,希望每一位同学从中吸取教训。随后,我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特别指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时候,廉颇负荆请罪,成就千古美谈;周处知错能改,成为一代忠臣。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知悔改,一辈子犯错误。知错能改才是好学生。通过老师的诱导和启发,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列举身边的实例教育魏宁,鼓励他尽快卸下包袱,走出心灵的阴影,振作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的同学指出魏宁同学错误,但同时也肯定了魏宁能够勇敢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做法,相信经过这件事,魏宁一定会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关怀下,在同学的宽容中,魏宁终于抬起了低垂的脑袋,舒展开了紧蹙的双眉,双眼噙满感动的热泪。我也被学生那真诚的话语所感动,心里热乎乎的,完全不觉得天气的寒冷。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6世纪的《颜氏家训》巨变――“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书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十四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传承――“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南朝是一个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相关期刊更多

唯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数字与缩微影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装备维修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